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681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docx

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

《中国封建社会》

——瞿同祖

第一章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牧畜经济与农业经济

第二节移徙的生活与安定的生活

第三节公产制与私产制

第四节同等承继权与独子承继权

第五节平等自由的社会与阶级社会

第二章封建社会的完成

第一节分封的情况

第二节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

第三节诸侯的等级

第四节国土的大小

第五节诸侯与天子的关系

第三章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第一节采邑主的绝对私有

第二节授田及井田制度

第三节土地之不可分及禁止买卖转移

第四章封建社会宗法制度

第一节宗法与土地封建的关系

第二节嫡庶制度

第三节承继法

第四节祭祀

第五节婚姻

第六节丧葬

第五章封建阶级

第一节贵族与平民

一、天子

二、诸侯

三、卿大夫

四、士

五、庶人

第二节奴隶

第六章封建阶级(续)

第三节贵族阶级之优越

第四节平民之义务权利

甲义务

1代耕

2献纳

3役

乙权利

第五节庶人职业及居处之固定

第六节各阶级之固定及所用礼仪之不同

一、祭祀

二、婚姻

三、丧葬

四、服饰器用

第七章封建政治

第一节封建政治的特点

一、分化

二、阶级间之服从

第二节封建官吏

第三节庶人与政治

第四节兵制

一、人口及土地调查

二、乡邑及军队组织

三、各国军数

四、操阅

第五节财用

第八章封建的崩溃

第一节阶级的破坏

第二节诸侯间的兼并

第三节商业经济的兴起

第四节土地制度的改革

结论

 

一、序言

中国的文人,最会自命正统,自立门户。

——陶希圣

中国社会科学唯一的出路,是以欧洲上古社会、欧洲中古社会、欧美现代社会为背景,去解释过去中国的社会、现在中国的社会。

——杨开道

【私以为对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欧美社会的背景未必完全适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时代问题始终是一个论战的中心——瞿同祖

二、研究方法及观点

本书是对中国封建封建社会史的研究,以全部社会现象为对象,逐一讨论。

作者不把封建社会看成一种静的制度,而是着重于分析其形成以至崩溃的过程,解剖他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

在导论中,瞿先生列举了亨利·梅因、维纳格鲁道夫、《大英百科全书》上亚当斯、莱韦特、柯慈士克、布洛克等人的观点,并归纳之:

(一)土地所有权的有无

(二)主人与农民的相互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

封建的概念确定以后就是厘定中国封建社会的时期。

他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以至于完成的,是逐渐兴起逐渐崩溃的,应该以封建制度显著地成为政治社会组织中心的周代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本书研究的材料周代以周金文、《易》、《尚书·周书》、《毛诗》、《诗经》为主,《周礼》、《礼记》只做与其他文献的相互参证,并不单独引用;春秋时期的史料主要来自《春秋》、《三传》、《国语》、《论语》、《管子》、《晏子春秋》(管晏的书真伪相杂);战国及秦的材料是《孟子》和《史记》。

三、主体内容

(一)封建社会的形成

社会组织与功能会随着社会类型的转变而转变,新旧社会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断层,而是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要研究某一特定社会,最好能把握住前一期社会的结构及其转变蜕化的过程以至于另一种社会结构的形成。

在封建社会即周代以前的社会农业并不发达,殷商时代不过是牧畜时期到初期农业而已。

在牧畜经济条件下,人们必然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移徙生活,牧畜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人口开始繁殖,逐渐形成村落都邑。

财产的所有权也有氏族公有向着贵族私有转变。

在承继权上,夏商时期兄弟间有着同等的承继权,兄终弟及,而周代却有着明确的嫡庶之分。

(二)封建社会的完成

周灭殷,以政治的力量实行封建,封建成为社会组织的中心,封建社会入于完成时期。

所有人民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一人。

为了方便治理,开始分封诸侯,使他们各自为政,各自治理他们的封地。

分封的过程是划出一地作为封地,然后勘定田土,划定经界,指定诸侯的住处——邑的所在,兴造宫室和庙堂,勘定田地时是连人民计算在内的,土地的多少、土壤的高下、人民的多少是向诸侯征赋征兵的根据。

分封的诸侯有同姓和异姓之分。

同姓诸侯因着同族的情分和血缘,能够甘苦相共,不至于有意外的激变,即使是异姓诸侯也多是同族亲戚。

异族人为诸侯的主要有三类:

1、前代帝王之后2、功臣3、本来存在的部落或非王室直接所封者(例子略)。

在数目上,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差异以不太可考,但以封地的重要性来说却大有歧异:

同姓诸侯多在土地肥美、河流所经,便于灌溉,宜于耕种,靠近王室的地方,而异姓诸侯多在当时尚未开化的南方蛮夷之地或是靠近戎狄等蛮族的危险之地。

诸侯的等级: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甸男是诸侯国土距离王畿远近的三种服【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太明白的】。

值得注意的是“公”的称谓:

通常的称公与公爵的称谓是不同的。

凡公侯伯子男不加以国号,都可以称公。

在史料中,涉及国土大小的时候,多有田邑的说法,有的甚至作为一种度量单位,而实际上田和邑是有分别的,田是邑中的一部分,无田也不成其为邑,田是郊野农夫所耕之田,而邑是田不甚多的土地,是贵族及官吏居住的地方。

那么国土到底有多少呢?

据孟子言:

公侯有地百里,称大国;伯七十里,称次国;子男五十里,称小国,一共三等。

与《尚书》、《左传》有异,但至少可以得一国土大小因爵位而不同的概念。

诸侯与天子的关系:

贡赋赋役(诸侯虽有纳贡的义务,但依礼王室却不应开口向诸侯有所要求。

)若遇王室有特别灾难,各诸侯除贡赋外仍当尽力接济;诸侯还要承担王室的工役、兵役,接待天子的巡狩,诸侯还要向天子朝聘。

另外,诸侯的卿大夫中有由中央直接任命的,一方面是加强诸侯与天子的联系,也有监察诸侯动态的意图;诸侯会随王祭祀,通庆吊,天子颁赐诸侯服饰器用、田、命等;还有就是诸侯为王卿士,诸侯与天子通婚。

(三)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大的封邑主可以把他的田邑分赐给他的亲属和手下官吏,但接受的人绝不是成为新的小封邑主,只能是“立家非立国”,卿大夫等级既有差异,其受田亩数自有差异。

官吏所受田邑是可以世袭的,但国君具有收回的权力。

封邑主对于自己的封地可以自由支配,有绝对私有权【这个地方有一个疑问:

绝对私有权是指封邑主的所有权吗?

但是在后文中有提到为王讨伐诸侯而分其地,这个时候被讨伐诸侯的绝对权在哪里呢?

绝对私有该如何理解】,把封土分成公田、私田和山林川泽及废地。

井田制的存在与否是一个尚欠缺材料证明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更遑论井田的里数。

但公田私田的分别是确有其事的。

所谓的私田只是土地所有者给予人民的一些土地,使他们负着种公田的义务,公事毕,然后耕种私田并从中得到些微报酬,只有耕种权而无所有权,年壮受田,年老归田。

土地不可以买卖很容易理解,但土地不可分这一点我没有理解透彻。

(四)封建社会宗法制度

宗法与封建是同时产生的,宗法制度是用以维持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制度必依赖宗法制度以维持其存在。

(孔子所讲的“礼”应该是以宗法制度为基本的祭祀婚丧等制度)宗法制度是以嫡庶为中心的。

嫡庶的身份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差别和承继差别。

嫡中长子称为“宗子”,宗子之妇称为“宗妇”,地位最尊。

宗子是田邑君位的承继者,是宗庙之主。

嫡长子的承继权不可变更;嫡长子亡,立嫡长孙;宗子一系确已死尽,其他嫡子以年龄依次而立;若无嫡子,才能于庶子中选择一人,而庶子的选择标准在于父亲的爱恶,爱恶不能决则卜;若以上皆无则立嗣或者立弟。

祭祖这一部分没有看得很明白,只是知道各宗有自己的先人要祭祀,不能随便祭拜。

【立庙时以昭穆位次,但在后文中又说昭尊于穆,依次而为的昭穆是循环的,即昭穆昭穆,应该是第一个穆尊于第二个昭,与昭尊于穆的说法相左?

疑。

婚姻丧葬在封建社会中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女子在母家宗法上是无地位的。

(五)封建阶级

阶级的差别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天子——天子受天命,与天地鼎足而三

诸侯——除天子外最尊,“一人之下,万民以上”的特权阶级

卿大夫——卿和大夫是有差别的。

卿的田邑多于大夫;卿有统兵之权,而大夫副之;卿总政事,大夫副之(卿,出则为将,居则为卿);出使时卿上于大夫。

而卿本身有正副之分,大夫亦有上下之别。

此外,卿大夫的地位也因国之大小而悬殊。

士——介乎庶人与卿大夫间的一级。

士有两种,一是有官禄的小吏,居于卿大夫之下,以佐政事;二是“士民”,无官禄,是被统治的平民阶级,也是前一种士的后备人才库。

庶人——士、农、工、商。

士以治术事上;农民占全人口数的绝对多数,可能由于土地的精劣之故而分为上农、上次、中农、中次及下农五等,是全人口的食料供给者;工、商应该是贵族阶级私人所有,但有史料说明官府与商人有买卖行为,有异议。

【文中提到“商人地位超越,资本雄厚”,又为什么会居于四民之末呢?

周代以后的社会依然有奴隶,其来源主要是战败的俘虏,两国相盟为质的子弟、以罪没为奴隶的贵族和庶人等、自卖为奴者、奴隶的子孙世代为奴。

(六)封建阶级(续)

贵族阶级的威权来源于土地的所有权

农民的义务:

代耕(公田上收获的一切实物全部缴纳)、献纳——献衣献食献冰【在这里有提到英国农奴,这里的农奴与中国的农民是否是同一个概念?

其间是否存在差异?

待查资料补充】、役——工役兵役

农民的权利:

私田上收获的实物可以供给自己食料

庶人的职业和居处都是固定的,一是便于管理,二是便于农民履行他们的义务

各阶级在祭祀、婚姻、丧葬、服饰器用上都是固定的且有着严密的阶级差异。

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越多,时间越频繁【“天子祀上帝”,原来中国也有上帝这种称谓】;天子妻称后,诸侯妻称夫人,大夫妻称孺人,士妻称妇人,庶人妻称妻,且婚姻的阶级性比较明显,但并不绝对;葬礼的时间和规格也是有明确规定和限制的;服饰器用更不消说

(七)封建政治

封建政治的特点:

分化;阶级之间的服从,所有阶级依次服属

“天子有公,诸侯有卿”的封建官吏为天子诸侯理政事,卿大夫掌有行政司法权和兵权,下面真正执行政令接近庶民的邑宰、家臣。

政事完全由在位者计划施行,庶民不但不能参与,连知道也不知道,更不必说建议或请求,只是照着统治的意思,尽其责任而已。

庶民“参与政治”,最多的活动不过消极地议论而已。

当时的人都游于乡校以论执政【这里的人我想应该是未有官禄的士人】,而这样的议论讽诵取缔与否,全决于执政者的态度。

在土地基础上的人口调查是征兵的必备条件。

农民的负担很重,除了提供以战争为业的武士的军备外,作为步兵的农民须自备兵甲,原则上说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与封土是相符合的。

二军:

以上军或右师之将为总帅,以统下军或左师;三军:

中军之将是总帅,以命令三军,上军受命于中军,下军受命于上军,依次以相统率【这个与现代军事设置有相当大的差异】

操阅:

兵农不分,所以平时的训练检阅,都须以利用农隙,不妨农事为原则,利用田猎以习骑射而熟武事。

照各种史料综合来看四时俱有田猎。

财用部分没有什么好说的,公田上收获的实物,一年四次大规模的田猎,国家队山林矿藏的专利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关市税收应该可以忽略不计了。

(八)封建的崩溃

封建的崩溃首先表现在阶级的破坏,主要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不交贡赋、不出役、不朝聘述职、扩张军备,破坏军制、僭用天子礼仪服饰;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专权擅政、干涉国君废立,甚至臣逐君及弑君

战争加速了封建崩溃的过程。

春秋时期战争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类:

迁、取田邑、灭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所灭的国主要是蛮戎夷狄各部落,灭中国诸侯还是不允许的,所以数年后被灭的陈、蔡才能复国。

而战国时期诸侯的兼并已达到顶点,不管是什么诸侯只要能灭通通都灭了,把田邑攫为己有。

封地扩大以后,并不像以前一样用于分封,而是设为郡县。

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开始兴起,贵族不以商人身份为耻,货币经济也开始产生,商业城市应运而生。

征税制度的革新,带动了私田的发展,造成了地主阶级及无产阶级,农民一方面对于地主有更重的纳租的义务,一方面对于国家有纳税的义务,感受前所未有的双重压迫。

至此,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土地制度瓦解,封建社会自然崩溃。

四、小结

看完瞿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这本书,以前的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彻底被颠覆了,想到一个问题,就是秦统一以后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这一段历史又该怎么划分呢?

地主专制社会?

井田制曾写进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周代的统治基础的土地制度竟然是有可能并不存在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感慨。

这本书的结构脉络十分清晰,包容的社会现象十分丰富而不杂乱,有条不紊,读完以后尽管还是存在不少疑问,但对于封建社会的概念内涵都有了新的认识。

瞿先生的论证十分严谨,提供大量详实的材料,有争议的地方既不回避,也不强迫自己的观点被接受,十分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