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543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docx

教师身份的认同10省继续教育论文

浅谈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认同

湖南省常德市莲池中学胡慧贤

关键词:

信息化教师身份认同

摘要:

信息化时代,新的知识来源与教育手段及教育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认识进行调整,对外部认同进行争取,最大化地协调各种教育因素,确保教育效果。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

同时,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

这种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无限制的"创造。

信息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

在19世纪人类的知识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近10年是每3年增加一倍,而在信息社会则是12个月就会翻一番。

这种“信息爆炸”的社会要求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与知识。

信息时代正以它固有的特性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其非群体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认同问题理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内部认同

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内部认同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个人及教育工作者内部对教育本质、教师本份等诸多问题的趋同化认识。

1、角色的转换

(1) 传道者到指导者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

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容器”,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也应该自觉地从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转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教师应该成为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使用者,更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系列信息甄别、使用工作。

湘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上的第一篇课文《忆读书》中提及的《满江红》、《声声慢》两首词的收集整理工作,笔者先以《满江红》为例,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知识卡,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作者生平、原词赏析、其他作品等内容呈现出来,并详细地介绍了XX、Google的搜索工具和关键词搜索法。

课后学生在做《声声慢》知识卡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了网络搜索的功能,又大大拓宽知识来源的渠道,提高了学习能力。

(2) 施教者到为学者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加之大部分教师自满于数年或数十年前师范专业的习得和年年月月教学参考上的“经路”。

于是,越来越快地知识更新和信息传递与传统课堂的陈腐不变、了无生趣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当下,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重任,自觉实现“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的转变,用孜孜以求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时俱进。

其实,这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架子,端平身子,以学习者和思考者、研究者的身份投身教学实践。

笔者曾读到一篇名为《鲁迅作品到底为何会成为教学鸡肋》的文章。

作者说“那些天天喊着要学生好好学习的教师,殊不知,他们自己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补充,也可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

”一个“时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学之士,不仅中外的名著要读、教育理论书籍要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要读,信息技术素养也要培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要尝试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依托信息时代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的优势加强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3) 管理者到设计者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

教师不应将自己禁锢在“灭火队长”的角色中,发现道德走偏的蛛丝马迹,马上消灭。

并非教师不需要参与学生的品德发育管理,而是教师更重要地是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

这样的设计者身份比之先前的管理者身份,与时代发展方向更加一致。

网络信息虽新鲜、迅捷,但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媒介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按照这样的定义,现代的教师已经涵盖了教师以及一切可以传递信息的传统、电子媒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

然而在信息社会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微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学生可从许多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以三个“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媒介组织进行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设计课件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良好信息素质。

3、方向的转变

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信息需求。

信息化教育正为这种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正是如此,我国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频频获奖,但至今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深厚而实践创新能力尚缺。

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自觉地利用良好的教育载体将学生培养方向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转变。

信息化教育资源全球共享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

探索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便于公布自己的成果,激发创新热情。

笔者在担任某初中班主任期间,就建立了一个班级博客,每个同学都能登录通过因特网这个开放的世界发布自已的成果,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承认,进而激发人的创新力。

同时同学们也都将之视为收藏丰富的资源库,学习资料的收集、问题的探索、方法的交流就不仅仅限于本班同学、任课老师之间,大量博友的关注、留言与评论给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力的迅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总之,信息时代,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施教者、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道德价值体系建构者、未来生活设计者,是合理且迫切的。

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自我认同体系的重建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外部认同

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外部认同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群体以外的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因素对教师身份和教育实质等诸多问题的趋同化认识。

1、学生的需要信息来源新学期伊始,笔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问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

学生们的回答中多是出现“公正”“平等”“严肃”“慈祥”“和蔼”“幽默”“渊博”“严厉”“激情”这类的字眼。

看似有些矛盾,实则是孩子对教师六个方面的期许:

(1) 共同学习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课内外协助生生信息交流,实现信息交流师生互动互通,和资源的共识、共享,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使很多学生在自己特别关注的兴趣点上知道的可能比不少教师多得多,这个时候学生更喜欢那些谦虚地向学生学习,坦陈自己不懂之处的教师,而不是那些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教师。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其实是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生命积累和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学习比其他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更具人性魅力。

教学的互动、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励志良师   学生认可的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他们希望教师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提醒、鼓励、代替苛刻、责备、越俎代庖,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在不断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动力下继续前行。

笔者有个写作并不见佳的学生,一次作文片段训练中写出自己的一段经历以及真切的体会,笔者就是先把她的文章和老师的点评晒到网上,再在班上范读,结果此后女孩的作文训练总是格外认真,写作水平渐长。

后来她总对别人说:

“不是老师的那次激励,我今天的作文写不了这么好啊!

”如今,校园网、电子小报上,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一份份优秀作业,老师的一句句肯定、鼓励和希望、建议都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又不断自励。

(3) 平等关爱现实情况下,许多老师习惯不经详细调查单凭借自己的主观喜恶判断学生的对错。

面对刺头学生,老师常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对待,以为有了威慑力才会令学生信服。

其实不然。

当我们的拳头高高举起时,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是怎样一种印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沟通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人是有个性的,而且个性的发展是受一定的环境与经历影响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信息时代,学生有许多个性表达的通道,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结成坚冰时,孩子只能寻求人以外的信息源,到最后宁愿沉溺“虚幻”也不愿回应人情冷暖的遗憾只会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容枯槁。

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思想发展的深层面呢?

我们不单要判断好坏,更要认真思考这个“坏”究竟归结于何处的问题,能不能避免。

其实老师只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也就可以避免许多由于误会而产生的错误,给学生一个平等面对老师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心里话,也就可以消除许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让老师与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4) 灵魂净化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用自己的品德、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生具有很强的逆反情绪,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中学生相信自己看到的、感受到,教师以自己的言行感动他们,以自己的广博知识熏陶他们。

使学生认同教师,让教师成为他们行为的楷模,思想的智者,生命中的“灯塔”。

   

(5) 时尚先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内容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如今的先生不如往昔那样凭着自己寒窗苦读积攒下的“一桶水”就可以倒给一批批莘莘学子“一碗碗水”。

桶中的水随时可能过时,教师的知识唯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才能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流”。

较之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教师,“时尚先生”更容易吸引学生。

学生喜欢前卫的思想、前卫的事情,如果教师嘴里时不时蹦出一两个新词,学生就容易被吸引。

反之,排斥新事物、拒绝新思想的教师只会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隔阂,教师与学生很难达到有效沟通。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不断产生,教师对各种新生思想有所涉猎之后,才可以对不健康的事情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

因此,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特点都要求教师工作要具有前瞻性。

2、家长的认可家长对教师认同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一位工作踏实、教育教学严格认真的教师他们认同;一位理解家长、能够换位思考的教师他们认同;一位及时沟通、关注弱势群体的教师他们认同。

一次次家访中,真诚地探讨存有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一段段短信里,孩子点滴进步的及时通报;一本本家校留言簿里,书写工整、规范的近段表现;一条条qq回复里,虚心纳建言、开城提良策;一次次内容充实、操作指导意义明显的家长会都会让家长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自觉调整教育偏差,争取家校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信息化时代,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变得更加便捷。

qq留言、邮箱信件、电话联络、短信交流使得沟通不因时空的局限受阻。

利用媒质加强联络、展示自己、获得认可不失为一个良策。

笔者所在的学校,大部分生源来自周边一个破产企业改制后的社区,学生的父母多为生计在外打工,无法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沟通。

我把学生的情况通过邮件、短信、博文等形式回报给家长,大部分家长也能回信、留言,保证留守学生有人管,家教方向适时调。

3、社会的认同客观的讲,由过去褒多贬少的态度到如今的褒贬纷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正发生变化。

社会批评教师的声音则越来越大,认同度越来越低。

其实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有教师队伍内部的原因,也有特定的社会原因。

教师队伍中有偿家教、索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使得教师形象日渐褪色。

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是教师队伍廉洁性建设的弱化和道德建设的缺失,也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方向在教师队伍中的折射。

加之,社会对执教行为的评价手段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口头评价到口、笔相授再到同时借助口、笔、网络等多种媒介评价,以及当前网络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影响和流传的时空被数倍放大。

也就是说“坏事可以传万里”。

所以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维护教师形象就不单单是关乎个人荣辱的问题了,这其实是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形象优劣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涤浊扬清的自觉性。

同时,也要依附网络这个平台,大胆地展示正面的教师形象、展示自我。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教师要自觉担负起职业身份调整自我认同、获取学生认同、争取家长认同、赢得社会认同,实现教育诸因素最大趋同和教育效果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