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747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docx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FXT2723261006

《土地管理学》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

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全部土地。

3、土地管理:

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4、地籍管理:

国家为获取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5、土地登记:

国家依法对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其他权利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6、土地分等定级:

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分等级的主要理论是级差地租和区位理论。

7、土地调查:

以查清土地的位置(界线、四至),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根据土地调查的内容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8、土地制度: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9、土地征用:

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的特征。

土地征用的过程,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

10、土地划拨:

从国有土地中,依法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使用,划拨后的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只有使用权。

11、土地流转:

是指农村土地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土地经营使用权的让渡,以实现土地的经营效益。

土地流转的形式包括:

转包、互换、出租或租赁、转让、土地股份合作和反租承包。

12、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13、土地利用管理:

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它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其管理目的是确保土地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也是实现了土地管理的总目标。

14、土地用途管制:

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土地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

15、土地信息:

是一切有关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和土地管理内容的数字、文字、符号、语言、图形及图象等的总称,包括地籍信息、土地权属管理信息、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信息以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土地不仅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而且又是一笔大的资产?

答:

(1)土地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使经营垄断成为可能;

(2)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定期从土地使用者那里得到地租,地租是土地资产的最大,最直接的表现形;(3)土地是人类劳动投入的载体,人类可以从土地取得投入资本的效益和增值;(4)土地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答: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

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

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

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

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已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

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3、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加强土地的法制管理,使土地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4、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依法管理的原则;

(2)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3)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4)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原则。

5、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

主要是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具体包括:

(1)土地总数最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占亚洲面积的1/4,仅次于原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但我国的土地资源按人口平均却是世界上比较贫乏的一个国家。

据统计,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3亩,只有世界平均数44.5亩的l/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原苏联的1/9,美国的1/4。

(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为复杂而多样的土地类型。

在全国各种土地类型中,山地多于平原,全国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其中山地占33%;平原—盆地占31%。

(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

土地后备资源18.8亿亩,其中宜垦土地约为5亿亩.在5亿亩宜垦土地中,质量较好、宜农的只有2亿亩左右,按现有技术条件,综合开发,综台治理,土地垦殖率以50%计算,全部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只能增加1亿多亩。

(5)水土资源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立方米。

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8%;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我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

6、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

答:

我国地产市场的特点主要源于土地的特性,即:

垄断性;地域差异性;地产的稀缺性;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

7、为什么说土地使用权出租具有复合性?

答:

出租行为并没有使出租人完全丧失土地使用权,租期届满后可以收回该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同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需继续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各项内容,承租人取得的仅仅是按照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本来用途而使用的权利,不能将承租权转让或转租。

8、土地使用权出租有哪些条件?

答:

(1)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国家有偿出让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

(2)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对土地进行了投资、开发和利用;(3)出租人和租赁人应当签订租赁合同,土地使用权出租是通过签订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来确定出租方与承租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4)土地使用权出租,必然涉及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连带出租,出租人应当依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9、土地抵押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

(1)稳定的政局;

(2)明确的土地产权;(3)稳定的货币值。

我国抵押土地使用权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受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银行,必须是我国以及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2)土地使用权及地上物抵押期终止日,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年限的终止日。

10、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

它们制约着人们对土地的利用;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政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3)人的文化素质:

人们的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认识,都会给土地利用带来深远的影响。

11、土地利用的原则有哪些?

答:

(1)生态平衡原则

(2)最大经济效益原则;(3)节约原则。

三大原则可具体化为:

(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珍惜、节约合理用地;(3)均衡协调开发和合理布局;(4)贯彻农业优先;(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

12、土地利用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确定土地的用途;

(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

(1)对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后备资源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可能,提出今后一个阶段内全国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

(2)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调整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提出控制性指标;(3)协调各省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并指明跨省和省内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全国性的工农业基地的规模和布局;(4)提出各省的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意见和指导性规划指标;(5)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土地潜力,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见;(6)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政策、措施和步骤。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土地利用规划、专项土地利用规划等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

第一,总体性和综合性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和综合性表示在以下方面:

(1)规划的对象是全部土地资源,既包括城镇用地,也包括乡村用地。

(2)不仅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用地的横向协调,使之达到综合平衡,也要在不同等级的区域中,进行用地的上下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3)在内容上要全面综合地解决土地的分配、开展、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4)规划的效果要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总体最佳。

第二,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长期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的重点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土地利用问题。

如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目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

(2)总体规划一般以10年或20年为期限。

由于总体规划解决的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规划内容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因此,总体规划一般期限都较长。

(3)有动态性和弹性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连续控制。

15、土地管理各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产权、产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之间的关系为:

产权、产籍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是核心。

在产权产籍管理中,地籍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摸清土地家底。

在产权、产籍管理中,地籍管理摸清土地家底和确认土地权属,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产权管理是为贯彻、执行国策,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要采取的一系列法律的、行政的、经济和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它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经营(土地市场)管理四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

16、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土地管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1)以土地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确定土地管理的总目标—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2)是进行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3)是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论证,评价选优的重要内容和指标;(4)是实行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重要依据;(5)是进行土地评价,定级估价或地产评估的重要经济指标。

17、简述我国土地产权关系方面存在那些主要问题?

答: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法律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土地权属紊乱不清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2)我国在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还得不到完全实现。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改变无偿为有偿,无限期为有限期,改善了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

但是,目前人们在观念和心态上对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仍认识不清,有的甚至把土地有偿使用和“乱收费、乱摊派”混为一谈;(3)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自发性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大量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地进入市场,在土地交易中,本应归土地所有者—国家的土地收益(地租),几乎全部被土地使用者—部门、单位或个人所侵吞,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量约为百亿元。

18、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1)必须是已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才能转让。

(2)必须按要求对土地进行了投资开发、利用的才能转让。

这里的要求,是多种要求的总和,即:

其一,土地使用者不得擅自改变地块的用途。

其二,建筑面积不得违规。

其三,建筑物的高度及层数符合合同的规定。

其四,建筑物的配套实施符合合同的规定。

其五,达到了转让土地使用权所需达到的投资额度。

等等。

(3)必须是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所有权应随之转让:

须明确这些不动产的随之转让是其所有权,而不是使用权。

(4)土地使用权转让应该签订合同。

(5)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办理过户登记。

(6)新的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必须受我国民法、刑法和经济法等法律的约束,否则,要依法处置并收回土地使用权。

19、简述土地统计整理的步骤。

答案要点: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订正;

(2)根据调查的任务和研究目的进行分组;

(3)计算各项指标及总体指标,并进行汇总;

(4)将汇总的数据编制成统计表。

20、简述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

答案要点:

(1)强制登记;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

(3)进行实质性审查;

(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统一登记;

(6)颁发土地证书;

21、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特点。

答案要点:

(1)监测成果的多样性;

(2)监测体系的层次性;

(3)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4)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22、简述土地分等定级的作用。

答案要点:

(1)从土地质量的角度为土地资产的量度提供了核心科学依据;

(2)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完善和健全服务;

(3)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服务;

23、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答案要点:

(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

(2)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

(4)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三、论述题

1、试述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地籍管理是为建立地籍,设置地籍和地籍图,需要收集、记载、定期更新地籍信息,而开展的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地籍管理也可以理解为:

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地籍管理,对于科学管理土地、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政策,征收土地税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地籍是科学管理土地的标志

(2)地籍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3)地籍是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

(4)地籍是征收土地税的依据

2、试述土地对投入成本的储存性,并举例说明

答:

对农业用地投入劳动和资金,进行施肥、耕作管理、工程改造等,使土壤肥力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物品质改善,土地质量得到改善,这实际上是储存了成本。

对建设用地投入劳动和资金,进行土地平整、道路建设、基础设施等,使土地区位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土地用途拓展,实际上是改善了土地质量,储存了成本。

例如一农夫对其麦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这包括针对小麦生长特征进行的合理施肥,有效的麦田灌排以及田间的耕作管理,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土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以及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土地的回报增加。

这不仅对当季的小麦生产产生有益的影响,对以后的小麦生产也会产生一定的有益影响。

所以说土地对投入具有储存性。

3、试述现代区位理论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答:

区位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在空间上分布的位置。

区位理论是指为了方便生产和加快流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用来选择适宜或最佳的空间位置的理论。

将现代区位理论引入土地管理工作,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根据各地块所处的区位(特别是距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差异)条件,最优配置土地资源,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在不同的区位地块上,规划和布置不同的土地利用。

这种配置土地资源的办法,还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区位理论,处于不同区位上的土地,其地租、地价数额不同。

土地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地租、地价杠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制定合理用地的政策和搞好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区位原理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指导各种用地的区位选择;搞好土地利用的各种规划,对土地利用更好地进行宏观管理。

(4)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

影响农用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位置和肥力;影响城镇等建设用地质量的是位置。

因此,不管是农用土地还是非农用土地,土地的位置(区位)都会影响土地质量。

(5)为制定不同的税收提供依据:

相同经营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处地位置较优的会比处在位置较差的获得更多利润,形成级差收益。

这是制定不同区位应征收不同税率的政策的依据。

这也是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4、试述土地管理的方法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答:

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

(1)行政方法:

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所谓行政,源于“行使政治权威”。

常用的方式:

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

特点:

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效果:

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充分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行政方法必须遵循的准则:

(1)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群众利益:

(2)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能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行政方法有它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生瞎指挥;②横向构通困难。

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行政方法局限性的补救措施:

行政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

(2)经济方法:

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经济利益原则是经济方法的核心。

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

(1)、地租地价杠杆: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调整土地供需矛盾;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2)财政杠杆。

(3)、金融杠杆。

(4)税收杠杆。

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①不能用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

②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法律方法:

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主要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特点:

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局限性:

对于很多超越法律范围的活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4)技术方法:

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技手段(遥感、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运用技术方法管理土地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做到:

①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②分拆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③对未来的预见性;④手段的先进性。

以上四种方法各具特色,但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合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

答:

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土地利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整理与整治,监督和调控土地利用来实现的。

(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定出管理目标、方向,管理部门调节各类用地的供需,控制各类用地的非农占用,调整其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的基础和科学依据。

(2)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基础,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用途管制,如建设用地的位置、数量、审批权限等

(3)、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们对土地利用主观认识的深化要求对土地利用更加正确、合理;客观社会经济发展也要求尽快对土地这一特殊的自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4)、当前中国土地利用上存在的“耕地资源紧缺,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不充分,土地生产力、利用率低;土地退化和耕地损毁严重,土地质量不断下降”等主要问题日趋突出,要求我们把土地利用必须从整体而不是单项、长远而不是短期、从全局而不是局部地抓起来,解决好土地利用问题,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

6、试述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第一,土地利用监督: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督土地规划的实施过程是合理利用土地的过程,对规划实施监督的过程,也就是对土地利用的管理过程。

在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如果实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原土地利用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修编)。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随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取相应对策,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变化,特别是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原因;荒地开垦、废弃地复垦和节约用地情况;乱占滥用土地情况;土地肥力变化情况;土地退化、污染情况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实地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遥感监测、专项定点监测等。

第二,土地利用调控: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土地利用监测获得的信息,需经过分析、评价,才能作为土地利用调控的依据。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