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634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分项解析汇编必修1专题0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01期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度全国百强校高三历史解析分项版01期必修一

专题0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百强校】2016届江西抚州临川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答案】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的关系

2.(【百强校】201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卷)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②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1949年通过了《共同纲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因此①③④都是正确的。

②错误,七届二中全会上通过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

3.(【百强校】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2004年,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说:

“台湾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个人要代表我国政府及人民再一次表达由衷的感谢。

面对海峡对岸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盼望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并协助维护台海的和平与亚太地区的稳定。

”这一演说()

A.取得了国际势力对台湾独立的支持

B.是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歪曲和误解

C.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

D.严重违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答案】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名师点睛】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

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两岸隔海对峙,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

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冷和”阶段。

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

1992年“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实现“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4.(【百强校】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

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

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答案】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缓和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5.(【百强校】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适合民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只适合民族自治区,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只适合特别行政区,但是这三者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的地方,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共同之处

6.(【百强校】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比较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本题可以使用否定筛选法,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7.(【百强校】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卷)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

8.(【百强校】2016届江西抚州临川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近代列强侵华导致天朝惊梦,随后洋务派自强求富,甲午梦碎,再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专制梦醒,解放战争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国梦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富强梦起航,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梦”

9.(【百强校】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答案】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名师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含义: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0.(【百强校】2016届湖北龙泉中学、宜昌一中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这一规定()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百强校】2016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12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

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材料二1911年、1919年与1949年

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

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

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

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1)你同意哪个观点?

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6分)

(2)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

(6分)

【答案】

(1)有利于近代化

1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道路。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3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6分)

不利于近代化

1政治上以宗教迷信的方式发动,建立了一个旧式的封建王权政府。

2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发展小农经济。

3破坏了中国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发展。

(2)原因: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而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6分)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相同点:

①所处时代:

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

②运动主体:

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

③领导者:

农民阶级;

④斗争方式:

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

⑤组织形式:

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⑥结果及原因:

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⑦作用:

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2.(【百强校】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17分)选举制度是人类组织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就包含一种早期的选举制度,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法律改革,使“人民有了投票的权力,成为政府的主宰”。

克里斯提尼进一步完善了雅典的选举制度,他将每个选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50人组成5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执行机构。

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基本成熟。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

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

……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房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交纳地租12镑以上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资料

材料三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

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

1。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分)根据材料二,概述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有哪些变化。

(4分)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4分)

【答案】

(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2分)

变化:

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实现普选;

选举的资格不断降低(财产限制降低直至取消,妇女取得选举权,年龄限制降低);新兴工业城市拥有越来越多的选举权。

(3分)

原因: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人民群众要求普选的斗争日益高涨。

(4分)

(2)变化:

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变为城乡平等。

(4分)轨迹:

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4分)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及原因;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及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的演变轨迹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

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

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

13.(【百强校】2015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下期自主命题01文综历史试卷)(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

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用。

(7分)

【答案】

(1)背景:

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建立及建设新中国都需要一个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当时环境,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

特点: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民主协商政治。

(8分)

(2)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7分)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