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570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docx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1.第一语言:

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

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

3.双语/多语现象: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4.母语:

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

指外国的语言。

(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第一语言不一定等于母语,第二语言不一定等于外语)母语是按亲属关系确定,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按国别区分,指外国的语言。

(泰语在国内学是外语,在国外学是第二语言)

5.本族语:

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

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

6.目的语:

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7.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用的最多,最正式),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语言教学。

8.教学:

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现象。

9.教育:

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

学校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论通常是教育学中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承担的不仅有教学任务,更有教育任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有一项任务:

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内部因素:

A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B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C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外部因素:

A基础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所起的支撑作用;B语言环境;C国家的方针政策。

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学科理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

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应用研究:

总体设计研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研究)和教学实践三部分。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是第二语言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的;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概括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3.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综合的学科、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1.学科定位上有——“小儿科”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应用语言学学科”论,实际上它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正如它的名称所表示,应当定位于语言的教育学科刘珣)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1.对外汉语教学从汉代开始,唐代鼎盛,但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它经历了两个阶段:

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50-70年代末)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年)特点:

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形成了一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1953年发表的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和1958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中。

2.巩固阶段(1962-1966年)特点:

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多种教学形式,专业不断增多。

不幸: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几乎断送了新中国的对外汉语事业

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语前身)

196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96年又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65年由于要承担2000名越南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的任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由北京语言学院一所以下子扩展为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杭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在内的遍布我国各地的23所大学。

1962年-1965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呈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对外汉语教学也遭受等到了严重的摧残,几乎被扼杀

3.恢复阶段

1972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首先接受了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留学生

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

1973年秋,北京语言学院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

1978年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1.设“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即汉办;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1993年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化考试。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在使用汉语的环境里进行的,即对外汉语教学;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是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基础篇。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一)

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

2.语言的基本特征:

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有生成性(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语言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课堂中尽量用汉语教学,不借助母语或媒介语);语言产生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告诉我们: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称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3.声音使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语言存在言语之中的特征启示告诉我们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2.从言语中解除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语言的生成性启示我们:

1.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启示我们: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特征启示我们:

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

1.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这一特征启发我们: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学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3.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A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与18末19初,英.琼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发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B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产生盛行于上半叶,瑞士.索绪尔(1.语言是符号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2.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3.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4.区分了“语言”和“言语”5.区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6.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演变的“静态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中期,美国,标志是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

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理论。

D功能主义语言学,60年代末、70年代初,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英.韩礼德、法.马丁内,欧洲。

4.每种语言学思潮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听说法、视听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法;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法。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二)

1.长期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思潮。

近30年来,语言学发展的特点是从语言的形式结构转向语言的功能使用,即着重研究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运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它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主要与语言的形式结构有关);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它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

交际能力四个特征:

语法性——指语法上是否准确;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在一定得语境中是否恰当,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得3.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语言形式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韩礼德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

观念功能、交际功能、话语功能

韩礼德认为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七种功能:

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4.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话语,是在实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意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哈里斯1952年最早提出。

5.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年代末,英.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60年代中,美国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

英国学者利奇还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6.1898年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

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A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

B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有1300多个。

C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

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A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的特点。

B语音方面,在于声调。

C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量词和语气词、四字成语、古汉语的词语。

D汉字。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大脑左半球与语言能力有关;右半球与处理非语言因素有关,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差异,一定的功能为一侧大脑半球所控制,是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为:

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机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大脑功能侧化

【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化的时期。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4岁以后大脑左半球开始显示其语言优势,到青春期开始时侧化已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间。

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5.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A蜜月阶段,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

B挫折阶段,产生迷惑、焦虑、悲观、思乡的情绪,甚至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叫“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指在为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C调整阶段。

D适应阶段。

一般来说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6.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其中有一种态度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边缘人”也就是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准则等方面同时具有两种文化体系;从跨文化交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7.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文化的特征:

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阶段性、人文性、符号性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二)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具体来说,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是三个层次: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专门性文化知识。

1.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

2.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3.语言文化因素:

A语构文化: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结构重意合而不重形式。

B语义文化: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C语用文化:

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基本的语用文化有:

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宴请与送礼、隐私与禁忌。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要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5文化教学方法:

有人称之为“文化导入”,有人称之为“文化揭示”。

我们认为“文化揭示”的说法更为科学。

文化揭示或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

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习得篇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一种是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为”,如婴儿会吸奶,母鸡会孵蛋;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如海豚的表演、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等。

人的行为绝大部分都是学习的结果。

1.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分别来源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改变,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改变。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做是渐进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的行为。

而认知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在大脑中进行完形构造形成认知结构的主动、积极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

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多种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以上八类学习,前五种属行为主义,后三种属认知学派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即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加涅还归纳了上述五类学习应达到五种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又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的假说习得:

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学习:

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堆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习得第二语言。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就相对地变小了。

 

学习和习得的区别

习得

学习

目的

本能的要求

为掌握新的交际语言

过程

与自身的发育、成熟同步、潜意识行为

外在因素作用、有意识行为

环境

有目的语环境中

课堂上(可以在或不在目的语社会中)

重点

语言的功能、意义

教师指导、反复模仿、练习

效果

时间长效果好

时间少效果差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有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2.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A刺激——反应论,40—50年代盛行,斯金纳,认为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B先天论,乔姆斯基,认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C认知论,皮亚杰,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图式”,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影响。

它认为语言习得是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D语言功能论,韩礼德,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综合各家的观点,能否得出这样几点看法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2.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

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以及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4.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A对比分析假说,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拉多认为第二语言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

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干扰。

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

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由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B中介语假说,美.塞林克,1969在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中介语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

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动态语言系统;偏误有反复性;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产生的原因:

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和交际策略。

可以说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C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师地教学安排,接受所教地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

D输入假说,美.克拉申在80年代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一系列假说,它由自成体系的5个假说组成。

1)习得与学习假说,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而习得是首要的,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

习得与学习假说是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

2)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3)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

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起到监控作用。

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使说话显得更完善,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4)输入假说,该假说用来回答人们如何习得语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