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406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5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一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樵苏: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

【答案】 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一片战乱图景。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

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答案】 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了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讽刺了一些黩武好战而功成名就的将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无情的感叹。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 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1)诗的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点明游览时节在深秋;“千里”两字,既写出了江南秋色广阔无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登高望远的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用对比手法,将古寺里青苔满阶、庭院荒芜萧条与小桥下绿水潺潺流动,酒楼盛景依旧相对照,联想前代人、事,吊物怀古,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唐代洛阳为东都。

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

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1)清人吴乔说: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 颔联描绘长安景色:

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欣赏。

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寓情于景。

此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以乐景写哀情,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楚客:

指屈原。

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

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简要分析诗的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

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

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

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金陵:

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

“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答案】 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

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在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瓮:

这里指水瓮。

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潺潺”水声的描写,“瑟瑟”风声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深山寺庙传来的“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好处:

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高人:

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阕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

你怎么看?

为什么?

请联系全词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才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

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

示例二:

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才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当④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 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1100)放还,先后在蜀六年。

②滟预关:

滟滪滩。

③湘娥:

湘夫人。

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成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

④当:

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1)前一首诗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

你如何理解这一“笑”?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首句写被放逐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

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滩,表现了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

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喜庆幸的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

诗人对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 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明]汤胤绩

燕垒雏空日正长,外残雨映斜阳。

鸬鹚晒翅满鱼梁。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

小庭孤坐懒衣裳。

【注】 燕垒:

燕窠。

雏空:

谓乳燕已经长成,飞离燕窠。

鱼梁:

鱼床。

懒衣裳:

谓时已天暖,无须多添衣裳。

(1)古人作诗填词,常常一字见新,全篇为之生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拥”字的妙处。

【答案】 ①“拥”字以拟人手法写出了榴叶对花儿的呵护,传神动人。

②“拥”字也写出了初夏时节榴叶繁茂、榴花明艳的勃勃生机。

③以花叶繁茂灿烂的景象,传达出词人内心的闲适、喜悦之情。

(2)词作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词作选取了空空的燕巢、雨后夕阳、悠闲的鸬鹚、拥花榴叶、出墙新笋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极富情致与生机的初夏闲居图,营造了一种清净幽雅,闲适宁静,质朴安详的意境。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了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给人以怎样的哲理启示?

【答案】 运用了反衬(或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妍斗奇,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却是短暂而难以持久的。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明]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陶安是元末明初诗人。

(1)“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怎么看?

【答案】 “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

“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

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辽阔苍茫。

(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

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

远处有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暮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

作者借景抒情,既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抒发了人在旅途中产生的淡淡的离愁。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请简要赏析。

【答案】 “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魅力;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神情意态。

(或:

“动”。

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树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 幽竹、寒花(即菊花),是孤傲纯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

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诗人高尚的节操、澄明的情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来自:

费厄泼赖 > 《诗歌鉴赏》

 

上一篇:

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

枕头。

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

②斗草:

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

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①忿:

不满,恼怒。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末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中吕】普天乐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

就中之意,日月明白。

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

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概括。

(4分)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一、

(1)(4分)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2分)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

(2分)

(2)(4分)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1分)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1分)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2分)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二、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2分)

三、(l)姿态之“巧”:

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l分):

颜色之“巧”:

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1分);“巧”亦指花的精神:

“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谐和一致(2分)。

(2)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1:

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l分)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3分)

四、

(1)开头两句描写了月明星稀,天快要亮了,一个思妇辗转难眠的场面。

她因为丈夫远离,孤枕难眠,思念一夜,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挨。

(2)主人公因思念难眠,起床披衣,看远游之人是否来到,依然是失望,却听到了喜鹊的叫声,所以恼怒喜鹊空传喜讯,没有应验,表达了闺中思妇无限思念和深深的失望之情。

五、

(1)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2分),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2分)。

(2)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2分),而实际上,确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2分)

 

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三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两个小题。

(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6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

(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书边事①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请简要分析。

(4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8分)

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第二联中的“钟”与“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请简要分析。

(4分)

②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一、

(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二是自己仁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

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

“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

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二、

(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1分)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1分),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1分)。

②红、白使动用法(1分),色彩上对照配置(1分),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魄震限怅调(4分)。

三、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

(2分)

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2分)

(2)尾联以设问收束。

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

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

(4分)

四、

(1)(4分)前一句中“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2分)后一句,“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2分)

(2)(4分):

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诗的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

(1分)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

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

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1分)。

五、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

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

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

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

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六、①“钟”有钟情之意(或“积聚”也可),大自然似乎钟情于这里,把神奇与秀美集中在这里;表现了泰山的壮美。

“割”有分割之意,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阴阳两面(或“傍晚与早晨”也可);表现了泰山的险峻与巍峨高大。

评分标准:

“钟”与“割”的分析各2分,其中解释1分,作用1分。

②此联是说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看那群山在自己的脚下变得矮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展现了蓬勃的朝气。

评分标准:

解释诗句2分,情感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①何日驾?

归去颍东田。

注:

①鹿车:

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

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