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3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公安县藕池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县XX镇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报单位:

XX县国土资源局

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

编制日期:

 

XX县XX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背景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是贯彻新《土地管理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再次关注“三农”,文件提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精神。

从工作指导上看,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粮食安全存在的潜在风险对耕地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为坚守耕地红线,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已经出台了《湖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并将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作为和谐湖北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XX县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实施了目标管理,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土地开发整理。

当地群众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挖掘已利用土地潜力的热情高。

近年来,全县通过积极推行土地开发整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对已开发整理的土地实施了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特此XX县国土资源局将向省厅申报本项目。

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有力的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1.1项目名称

XX县XX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

1.1.2项目申报、编制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

XX县国土资源局

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

武汉愿景土地咨询有限公司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7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

⑧《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

(2)政策依据

①《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财建[2011]128号);

②《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③《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④《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⑦其他土地整理复垦政策、规定。

.

(3)国家及行业标准

①《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DB42/T681-2011)、《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DB42/T682-2011);

②《湖北省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

③《湖北省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标准》;

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⑤《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⑦《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⑧《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⑨《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

⑩相关行业技术规范。

(4)地方性法规、文件

①《湖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②《湖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

③《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④《XX县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⑤项目区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图斑图;

⑥项目区1:

2000实测地形图;

⑦项目区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电力等部门相关规划。

1.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对项目区进行整体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拟达到通水、通电、通路,从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村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同时,该项目合民心、顺民意,项目区各村组的群众衷心拥护省政府对该项目区投资进行整理和建设,并做好了自愿投工投劳、支持项目区整理和建设的准备。

此外,项目区的群众准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等组织,对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精心管护,以发挥长效作用。

项目区所在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此次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做好了协调各方关系、极力支持该项目区建设的准备。

可以预期,该项目通过审批之后,将按要求如期顺利实施。

该项目区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新农村建设要起步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这个项目。

(1)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是耕地的重要部分,是耕地中的精华。

因此,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一项关系到项目区未来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大事。

(2)要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就必然要求项目区具有良好的耕作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配套措施,但从目前来看,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仍较为脆弱,与抗御普通的自然灾害,确保农田稳产高产仍有较大的差距。

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

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如上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未来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与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1.1.5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达到建设高质量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形成一整套结构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

具体如下: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不稳定耕地,归并田块,合理减少田坎,开发宜农荒草地等,净增加耕地8.62公顷,新增耕地率达1.03%。

(2)提高现有耕地质量。

通过田块整理,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为高产稳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产出率,增加耕地收益,逐步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3)完善项目区通行状况,配套完善田间道路系统。

通过新建田间道、生产路,方便农民出行和田间作业,满足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并为今后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4)完善排灌等水利配套设施,提高项目区排灌保证率。

依据项目区地形条件,田间渠系的布置以斗沟为主。

通过新建或疏浚渠道、清淤塘堰,在不能自流灌溉的地区修建泵站以向渠道补水,使排灌保证率达到85%,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治渍标准达到初步治理。

(5)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6)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

(7)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形成一整套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1.2项目概要

1.2.1项目区所在行政区

项目共涉及一个乡镇,XX县XX镇新乐村和积玉口村。

1.2.2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为重点。

1.2.3项目名称与性质

项目全称为:

XX县XX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

项目性质为:

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1.2.4项目位置和范围

XX县XX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位于XX县XX镇,涉及XX镇新乐村和积玉口村2个行政村,范围介于地处东经112°12′42″—112°15′01″、北纬29°46′44″—29°49′41″。

所在图幅号有:

H49G053068。

1.2.5项目区地貌类

项目区位于XX县XX镇新乐村和积玉口村,项目区地形地貌为平原。

1.2.6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建设规模为12500亩,合833.34公顷。

其中新乐村总面积为354.35公顷,建设规模295.00公顷;

曾口村总面积624.14公顷,建设规模538.34顷;

1.2.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为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现状与登记发证时的情况一致,土地权属界限清楚,无边界纠纷,便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整理。

1.2.8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

项目区建设规模833.34公顷,经过改造后,预计可增加耕地面积8.62公顷,新增耕地率达1.03%。

1.2.9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

考虑农民的耕种习惯及种植制度,建设拟利用农闲期作业,从2013年的10月至2014年9月。

1.2.10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区总建设规模833.34公顷,拟总投资1875万元,单位投资2.25万元/公顷,1500.00元/亩。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区域位置及地形地貌

项目区XX县XX镇位于湘鄂两省及公(XX)、石(石首)、安(安乡)、澧(澧县)四县(市)交界处。

项目区北接栗树窖村,南到新堤村,东临肖家咀村,西至邵家岗村。

XX县属淮阳和江南古陆凹陷地段,地势平坦,西高东低,略有差异。

中部、东北部为冲击平原和湖积平原,西南部为略有起伏的平岗地带,受武陵山余脉断续影响,呈现较少的亚丘。

项目区为低湖地区,地势平坦,田块高差较小,适宜耕种作物。

2.1.2土壤植被

项目区成土母质原为江湖沉积物,土壤质地呈急砂缓淤的水平分布规律、砂粘相间的垂直排列层次,土壤主要为潮土和水稻土,土层厚度均在35mm左右,土壤通透性好,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值在5.6—6.5之间,有机质、速效碱解氮、速效磷、钾含量较为丰富,保水保肥性能好。

XX县内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存,动植物品种繁多。

根据农业区划调查显示,除农作物和家畜、禽外,野生动植物有867个品种,其中动物100余种,植物759余种。

项目区内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蔬菜等。

2.1.3水文条件

XX县大地构造属湖相沉积母质发育而成,理化性呈微碱性,含有效养分较高。

XX县水域面积67176公顷,境内天然河流有松东河、松西河、虎渡河、XX河、危水河五条,都属长江支流,由北向南贯穿全县。

人工河渠众多,共38条骨干排灌干支渠,可保障全县排灌,XX县有百湖之县之称,其中千亩以上的湖泊5个,塘堰八千多处,江河、湖泊、塘堰为全县调蓄、引洪、航运等提供了优越条件。

2.2资源条件

2.2.1气候资源

XX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比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年平均气温16.7℃,全年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温度27.9℃,最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温度4.5℃,大于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平均为5211℃,年平均无霜期为279.8天。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125毫米,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83年,达1588.6毫米,降水日为129天,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1971年,只有712.6毫米,降水日为119天。

年平均日照为1714.8小时,月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月份是8月,日照时数220.4小时,最短的月份是2月,日照时数82.6小时。

2.2.2水资源

XX县集水面积199.39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7176公顷,过境长422.84公里,其中现有外江河流14条。

长江由太平口入境至XX口出境入石首市,过境长85.62公里,水域面积87.69公里,境内天然河流有松东河、松西河、虎渡河、XX河四条,都属长江支流,全长237.64km,由北向南贯穿全县,过境客水历年平均径流量97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899.5亿立方米,最小也有815亿立方米。

历年平均降水量1125毫米,正常年景下,总水量5045亿立方米,其中区域年降水量25.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总储量约为20亿立方米。

根据当地水文资料,项目区沟渠纵横,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要求,但项目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秋冬两季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可以通过黄田湖、安乡河等进行补给。

2.2.3生物资源

项目区生物资源丰富,许多树种具有经济价值,动植物品种繁多。

根据农业区划调查显示,除农作物和家畜、禽外,野生动植物有867个品种,其中动物100余种,植物759余种。

葡萄、桃、梨、西瓜等为重要水果;湿地松、火炬松、水杉、池杉、大官场、意杨等,近年已成为平原湖区的主要用材树种;项目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大,小麦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另有花生、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

另外,农户自家饲养了数量不等的鸡、鸭、鹅等家禽和猪、牛、羊等家畜。

2.3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共分为两个村,分别是位于湖北省XX县XX镇的新乐村和积玉口村。

据统计,项目区总人口4804人,其中劳动力2648。

目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经商打工,2012年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为5450元,具体社会经济情况见表2-1项目区所在地涉及的行政村的基本情况详见下表:

表2-1项目区涉及行政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村名

总人口(人)

总户数(户)

农业劳动力(人)

耕地面积(亩)

人均耕地面积(亩)

人均年收入(元)

水田

旱地

新乐村

2150

510

1280

3567

324

2.23

8000

积玉口村

2429

548

1573

6439

573

1.12

2000

总计

4579

1058

2853

10006

897

1.675

5000

2.4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分别是位于湖北省XX县新乐村和积玉口村。

1.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

XX县XX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833.34公顷。

其中,耕地726.89公顷,占建设规模的87.23%;农村道路5.78公顷,占建设规模的0.69%;坑塘水面28.82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46%;农田水利44.09公顷,占建设规模的5.29%;田坎27.76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33%;不动工面积为145.15公顷(林地5.08公顷,养殖水面用地47.52公顷,坑塘水面用地42.32公顷,农村居民点35.83公顷,公路用地6.11公顷,特殊用地7.20公顷,晒谷场用地1.09公顷)。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本项目的土地垦殖率为74.29%。

(2)土地利用率,即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本项目的土地利用率为100.00%。

3.农用地利用结构

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8.22%;

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55%

农村道路占农用地面积的0.62%

坑塘水面占农用地面积的12.77%

农田水利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4.75%

田坎站农用地面积的2.99%

现状地类结构详见:

表2-2

表2-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单位:

公顷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村名

建设规模

新乐村

积玉口村

面积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水田

237.81

429.24

667.05

80.05%

旱地

21.62

38.22

59.84

7.18%

小计

259.43

467.46

726.89

87.23%

其它农用地

农村道路

1.11

4.67

5.78

0.69%

坑塘水面

5.30

23.52

28.82

3.46%

农田水利

18.35

25.74

44.09

5.29%

田坎

10.81

16.95

27.76

3.33%

小计

35.57

70.88

106.45

12.77%

合计

295.00

538.34

833.34

100.00%

建设规模合计

833.34

100.00%

备注:

项目区总面积为978.49公顷,其中动工面积为833.34公顷,不动工面积为145.15公顷。

不动工面积为:

林地5.08公顷,养殖水面用地47.52公顷,坑塘水面用地42.32公顷,农村居民点35.83公顷,公路用地6.11公顷,特殊用地7.20公顷,晒谷场用地1.09公顷。

2.5基础设施条件

2.5.1交通基础条件

项目区内村村通公路基本完成,连接村落与项目区外的联系,但项目区内田间道路少量为碎石路,大部分为土质,“晴天一把刀,下雨一滩糟”,交通十分不便,布置比较杂乱,路面标准低,坑洼不平,机械进出困难,农产品、农用品进出困难:

1)道路本身建设标准低,同时多年缺乏管理和保养,路面高低不平,极少碎石路面,通行困难,特别是雨期机械不能通行;

2)道路与沟渠交汇处较多,原有的桥梁和便桥,标准普遍较低,不能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并且数量严重不足,机械通行要绕道才能进入田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2.5.2电力基础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电力、电讯设施条件较好,有220V的照明用电线路和380V工业用电线路从区内穿过。

各村已完成农村电网工程,均配有多台变压器,电力设施完备,线路、容量均能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用电,也能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

供电线路连接项目区,一般情况下很少出现停电现象,电力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能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

移动通讯网络覆盖整个项目区,对外沟通便利。

2.5.3防洪排灌设施

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沟渠纵横,主要水源为黄天湖、西支渠,安乡河,东村渠和曾口渠,水源较为充足、灌排水较为畅通,项目区通过现有沟渠汇入东村渠等渠道,从而汇入黄天湖、安乡河排出项目区。

同时,当地农民自发在项目区修建有部分泵站,以满足项目区的灌溉排水,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项目区需求,部分田块灌溉排水要求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项目区内沟渠密布,管理混乱,致使水田需水灌不进,旱地排水排不出。

由于项目区地下水位较高,部分夹杂在水田中的旱地地下水位高,农作物受渍害严重。

项目区内设施长期缺乏管理和维修,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机电泵类设施严重老化,桥、涵、闸等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多已闲置、废弃甚至破损坍塌。

因此,对项目区灌溉和排水沟渠进行疏通修复成为本片区规划设计的重点。

2.5.4农田防护工程

项目区地处湖北省中南部地区,该地区为平原地带,农田范围基本未进行林网建设。

2.5.5基础设施状况对规划的影响

通过对项目区的实地踏勘,结合其农田基础设施现状,可以获知项目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设施及电力设施状况较为优越,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便利。

而项目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薄弱,田间路、生产路缺乏统一规划,杂乱无序,路面标准低,坑洼不平,不利于农业机械的进入甚至无法进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运输,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考虑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田间灌排水问题及交通改善问题,即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适当增加必要的配套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田间沟、渠、路、林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布置,既要改造沟渠,又要提高其分布密度与均匀度,使得项目区耕地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同时要改善、优化项目区内的道路设施,方便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把项目区建成示范区。

2.6农作物种植情况

该区农作物种类主要是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3项目分析

3.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3.1.1法律法规

本项目主要对基本农田进行整理,合并田块、适当平整,配套建设沟、渠、路、桥等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区域小气候,提高耕地质量和等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要求,符合《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深刻领会了国土资源部加强和改进土地整理相关文件的精神。

3.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将项目区土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认定麻豪口镇月湖村是规划期内XX县土地整理的对象之一。

因此,本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的土地利用分区以及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制度的要求。

根据月湖村的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该项目实施后,有力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有效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本项目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与《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XX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一致,是落实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的具体内容。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8.62公顷,新增耕地率1.03%,符合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

3.1.3其他规划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渠、沟、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将会根据需要进行配套改造的扩建,耕地数量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项目区排水标准、道路标准及灌溉保证率也会明显得到改善和提高。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成后,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各项工程规划符合土地、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电力、旅游等部门的规划要求,如《农田水利规划》、《井灌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乡村道路规划》、《景区规划》等,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耕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其法律法规和政策原则的共性是一致的和相辅相成的。

3.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1.项目区共分两个村。

项目实施后,可增加耕地8.62公顷,新增耕地率达1.03%。

主要来源为:

整修新建农村道路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