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96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docx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00

  篇一: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在千年之交,作者余秋雨与凤凰卫视一行以希腊为起点,中国为终点,探寻文化的足迹。

在世界文明史中,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的中华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奇迹,是必然的。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

我一直认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我们的这个世界非常合适,而作者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着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文明,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

?

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做得很好,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包括日本和朝鲜,他们的祖先也都是中国人。

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现在的新中国也光荣地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对那些盘踞在南沙群岛等地的外国政府并不采取武力的手段,只是再三地要求他们和平撤离,只有他国军队向我军开火时才进行自卫还击。

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既维护了和平,又不失我军的尊严,非常好。

但这要是发生在美国,早就借机开战,把东南亚轰了个底朝天了。

  作者从中东一直到印度,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争与冷战造成的荒芜与贫困,而在军事方面我国一直十分低调,只是偶尔才会举行和平军演,非常低调,这点很值得中东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借鉴。

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古代帝王,在国富民强之际耀武扬威,攻击他国,毁灭了他国的文明,自己的国家也遭受重创,最后使得国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真是两败俱伤。

  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

文明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裁者的工具,而文明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

  篇二: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999年,在这个世纪交新的时刻,余秋雨先生同凤凰卫视一行从雅典出发,乘汽车经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尼泊尔进行实地考察,行程几万里,途程艰难险阻,危机重重,参观了耶路撒冷圣城、金字塔、泰姬陵等世界奇迹,目睹了巴以战争、伊拉克混乱、巴印冲突,同时也见证了埃及、巴基斯坦的贫穷。

余秋雨先生通过它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思索能力,得出了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衰亡的原因,同时也找出了中华文明为何得以千年传承、并以它雄伟的气势引领世界文明的原因和当今华夏文明的走向。

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行程中的一切所见所闻,后汇成了这部《千年一叹》。

下面,我将对书中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摘录如下:

  总论:

我们这次见到的人类几大文明发源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

  希腊:

  处于衰势,并未衰亡,只是没有保持当初的繁荣势头,别人在借着它当年的辉煌在复兴(文艺复兴),而它自己却一直没有复兴起来。

  原因:

①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政治内耗;②既要迎接外敌,又要不断远征。

  结论:

这样的背景使今天的希腊人在冷落中闲散自如、与世无争,显出一种年迈的健康。

  埃及:

  一开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于自负的神秘;切断了被外部世界了解的可能,没有对后嗣的延续做切实的安排;文明主宰权的法老们又喜欢征战;成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轮番讨伐的对象,战争的破坏,力图割断它的历史。

  两河文明:

  ①商业文明缺少人文基座,精神单薄,道德失控,享乐至上,文明更多地表现为财产的分配与争夺,直接导致战争;②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对商业文明不留余地地毁灭。

  希伯来文明:

  ①缺少空间,一开始就处于动荡不安的流浪中,缺少实际疆土,永远处于自卫图存的紧张中;②然而也正因为缺少实际疆土,没有像其它文明一样土崩瓦解,总是进退盈缩、悠悠不绝,前景难测。

  波斯文明:

  (居鲁士和大流士)

  它毕竟只是天才们的私人霸业,很难继续和延续。

他们身后,一是一派充满脂粉气的无能。

  印度河-恒河文明:

  内因:

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

轻视生命,厌恶人生,不负责任,最后甚至连腐朽、恶浊与奴役都能容忍。

  外因:

外来的势力与残暴使底层贫困的苟且生态愈加蔓延。

  走在曾经繁荣的土地上,而此刻作者的眼里却荒凉异常。

英雄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那些金戈铁戟声仿佛还在耳畔。

文明与野蛮的交战,为何在千年之后却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余秋雨先生踏着还残留着文明和鲜血的痕迹的土地,心情悲凉。

在那千年时光与万里山河的交接点上,作者唯有仰望灰色的天空,然后低头深深一叹!

苦苦思索之后,还是得出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却又不复存在的几大文明衰落的共同原因,并找到了中华文明千年不朽的理由:

  一、远征

  它突然地高于周边生态,这是它的强大,也是它的脆弱。

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因此野蛮势力迟早会向文明下手。

开始是想以野蛮的手段阻挡野蛮,久而久之,远距离的征战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

  结论:

任何军事远征,都是一种文化自杀,没有边界的文化就像没有皮肤的肌体,岂能生存?

征战一旦胜利就一定伴随着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胜利者的文化也未必胜利,因为它突然成了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被加注了大量非文化的内容。

  小结:

中华文明能长存的原因:

古代君王不喜欢远征,这与“天下中心”的观念有关;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

中国也打,但大多只是内部争权,或扫扫周边的匈奴之类,长城是一堵保护强,它的基本含义是安分守己的和平。

  二、失序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首先从破坏秩序开始。

  多数文明行为在自我伸发时无法协调自己与别种文化行为的关系,结果造成了大量高智能的纷争,有时还需要低智能的势力来进行粗鲁的调解;更普遍的问题是文明与权力的分离,使两方面都建立不起来自身的秩序系统。

文明越高,抵牾越强,失序的后果也越严重。

  这次考察对我们这批人印象最深的,是比较彻底的社会无序现象。

一代代下来,很多穷人已失去劳动习惯,肥沃的田野无人耕作,极少的人暴富,却是在玩政治。

  无序对文明的葬送,比其他任何力量都严重,甚至超过战争。

这里边有一些令人伤心的逻辑,即有些无序是文明本身带来的。

例如文明会吸引野蛮,文明会助长霸业,文明会滋生无聊,文明会提供纷争的借口、冲突的依据、攻陷的逻辑,文明会养育敏锐的刀笔、阴郁的计谋、激怒的口舌等等。

  小结:

建立一个既有文明职能、又有管理权力的体制。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秩序。

  三、迷昧

  这是自身原因。

文明需要专研,因此又极容易钻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极容易排他;文明需要传播,因此又极容易夸张。

——这一切都会导致迷昧。

这些情况最集中地体现在对某些宗教的狂热上。

  宗教在创始期大多清朗可鉴,但时间一长,信徒一多,就会在内外逐争中发生变质,尤其是在编制神话、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很可能走极端,甚至会发动宗教战争。

  有些宗教还滋生出一种恶果,那就是无视正常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使大量人群只考虑生前和死后的事情,把现实人生过得一塌糊涂。

  小结:

  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但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

“重实际而黜玄想”,从内容到形态都诚实入世、经世致用,不怎么追求彼岸世界的飘渺图像。

中国古代人仕之中,往往是立足儒学,兼信道教,而且对佛教也作了靠近亲情伦理的改造,那就紧贴着现实生活而又受到现实生活的检验了。

  四、保守

  文明越伟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

文明是一种维护创造的秩序,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

  他们在辉煌时期就缺少了变化的文明,不能在以后正常发展。

当主体文明不再具有创造力,那么,只要特殊的保护因素一旦失去,这种文明就必然让位于低层文明、原始文明。

  小结:

  一种既往文明不管曾经多伟大,进入不同的时期过程和接受群体之后必须寻找自己新的生命交点。

两河文明只针对当时适应,弹性很小;埃及文明如果不说沦丧也只能说处于一种封存状态。

印度文明则早已失去创造力的情况下被隔代耗用。

  中华文明具有弹性,这种内在的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避免了排他和极端,使中华文明一再从危机中脱身而出。

  在社会转型期,真正扰乱秩序的是保守者。

无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都具有趋向秩序的本性,保守者难以得势。

  总结:

  中国“牛”的眼神里饱含了辛苦、服从和温驯。

  中华文明由于东亚地理的半封闭的结构,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独立发生,这是“精耕细作”型。

  中国的难能可贵,在于从勤劳耕作里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原则,先秦诸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从不同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文化选择。

例如,务实精神、民本意识、乐天情趣、循环模式、安土倾向等等。

它们伸出了一种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则和约定俗成。

  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研究,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的理性精神。

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又有力地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

  文化走向:

面向自然!

  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

现代人终于承认,宁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离荒昧化、野蛮化的所谓文明世界。

  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界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对非人性化的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等)的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重负,轻松地地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有历史的荣誉的光泽。

  在不发展的时候推动发展,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控制和提醒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恶果出现,这才是新文明的岗位所在。

中国文明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而保存了生命。

  文、大漠。

  篇三: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

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

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

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他读书。

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

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

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爱拾人牙慧、夸夸其谈。

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