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527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大传》云: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度

C.宗法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庶子”“宗也”等信息,可判断出是宗法制,强调嫡子才有祭祖的权力,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注重继承人的品德与能力,故排除A项;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因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且与《礼记》的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2.“天子之豆(豆:

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一宴饮礼仪反映出西周政治生活的突出特点是

A.等级森严

B.血缘至上

C.层层分封

D.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分明,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器具规格不一样,故选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森严的等级而没有突显血缘的内容,也并不是强调分封制下的层层分封,故排除BC项;三代时期,我国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

3.考古工作者在西周晋国的公室墓地,发现了九组19位西周时期的晋侯及夫人墓葬,该发现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世系完全相对应。

这反映出

A.正史记载的历史并非都是信史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相对更高

D.不同史料的互证有利于认定史实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这有利于认定晋国历史,故D项正确;A项叙述正确,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错误;史学著作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并一定高,故C项错误。

4.秦朝的“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例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司法审判,少府负责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负责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

A.家国同构,皇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材料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礼仪、宫殿警卫、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皇室宗族事务等,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

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选A项。

5.《汉书》记载:

“武帝施主父(注:

人名主父偃)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是

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征辟制

D.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把诸侯的封地再进一步划分,以削弱其实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郡县制的内容信息,故A项排除;CD两项反映的都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无关,故排除CD项。

6.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

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唐太宗时期,大臣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注:

官职)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这反映出当时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门下省较好地履行了其职责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是履行门下省职责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不是加强,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给事中负有审议封驳的职责,排除C项;三省互不统属,因此无法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8.下面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答案】B

【解析】

掌握图中信息是关键。

从图中能发现地方机构中有“路”“州”“县”“知州”“通判”等字样,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该图反映的应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故答案应选B。

9.宋代掌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门下

B.政事堂

C.户部

D.枢密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宋朝掌管军事的机构是枢密院,故D项正确;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户部是管理户籍的机构。

故ABC三者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ABC项。

10.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类似,不将其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

这种区域规划的主要意图是

A.因俗而治加强君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扩大国家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汉中的生活习俗与四川相近却划入陕西,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制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君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在现有疆域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定,因此不会扩大疆域,故D项错误。

1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冈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

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丞相制的废除

B.内阁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故朱元璋感慨的原因是丞相制度废除,故A项正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置是清朝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这是其感到劳累的直接原因,为此,后来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12.清代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

据此可知,军机处

A.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

B.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

C.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奉上谕”可知军机处只是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故AD错误,C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

1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中相继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184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61年)“驻英法公使”(1877年)等官职。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完全受到西方列强控制

B.力图树立外交自主形象

C.开始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D.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形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为应对对外通商等变化而进行的官职设置和调整。

这些官职都与涉外事务有关,因此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形势,D项正确;清政府完全受到西方列强控制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排除A项;从“五口通商”“驻英法公使”,体现的是清政府为适应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而做出的调整,而不是要树立自主的形象,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一些机构的设置,而清政府仍然是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采用西方的制度,排除C项。

14.太平天国运动中,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符合的事件是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定都天京,建立政权

C.颁行《天朝田亩制度》

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历史潮流,D正确;A属于宗教组织;B属于建立政权;C是太平天国运动土地纲领,均不符合题意。

15.1867年,英国太古洋行上海办事处开始营业,它可以进行“合法”通商贸易的城市是

A.汉口、南京

B.上海、杭州

C.广州、沙市

D.重庆、天津

【答案】A

【解析】

【详解】广州、上海是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汉口、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开开放的通商口岸。

天津是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沙市、重庆、杭州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

故排除BCD,选A。

16.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中“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有的国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再讲什么自强、求富,而应该直接谈救亡;这说明国人民族危机意识加强。

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而是突显对民族意识觉醒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民族意识觉醒起到的作用,而没有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救亡”,故D项错误。

17.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

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因此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而不是强调其失败的原因,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C符合史实,但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故C项错误。

18.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

”其中第二次被占领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故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故D项排除;第三次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日军攻占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故AC项排除。

1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者

B.反抗封建压迫

C.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向西方学习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

反割台斗争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因此都与反抗外来侵略的主题有关,故A项正确;三者都不是反清的斗争,不能体现反抗封建压迫,故B项错误;三次运动都与抗击外来侵略有关,而不是强调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错误;三者都没有学习西方,义和团运动还具有盲目排外性,故D项错误。

20.黑格尔说:

“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妇女

B.外邦人

C.全体公民

D.奴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的公民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他们是自由的,故C项正确;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斥在民主之外,因此并不自由,故排除ABD三项。

21.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

这些制度

A.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

B.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

D.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D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错误。

2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

“环顾我们国家……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

”其言论体现

A.人人平等的原则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罗马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项正确;“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无法体现人人平等,也没有涉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

故排除AB项;“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强调的是任何事情都要依法,并没有突出体现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内容,故D项错误。

23.1711年,英国的对法停战法案被上院占据多数的辉格党贵族所阻挠。

为此,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使英国退出了战争。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

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上院认真履行立法权

D.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说明国王在议会决断之后仍有一定的权力,也一定程度是体现的英国代议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并不代表《权利法案》遭到破坏,B项错误;下议院掌握实权,掌握立法权,C项错误;《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D项错误。

24.在英国逐渐完善代议制民主的过程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的是

A.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B.1688年光荣革命

C.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所以选D项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议会改革

25.下图是一幅讽喻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后时局的漫画。

其反映的问题是

A.英国殖民者的武力威胁

B.南北双方矛盾异常尖锐

C.松散的邦联体制使国家面临危机

D.奴隶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断蛇”意味着国家是松散的邦联,根据图片中“要么联合,要么死亡”可知各邦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造成国家的统治危机。

也体现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断蛇”的美国自身的问题,与外部的威胁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南北方间的矛盾,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奴隶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反映出D项的内容,排除D项。

26.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杰斐逊总统虽喜出望外,但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该协议获得参众两院批准,才得以生效。

据此可知美国

A.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总统权力受国会制衡

【答案】D

【解析】

材料“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说明总统不能单方面和外国缔约,主要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故D正确;美国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故A和C错误;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故B错误;

27.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体制“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作者旨在说明

A.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B.美国民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C.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说明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是受美国特定条件制约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通行的法律,故C项正确;托克维尔强调联邦宪法符合美国国情使美国强大,而非认为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条件,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美国民主制度的作用,故B项错误;托克维尔认为联邦宪法因国而异,而不是缺陷,故D项错误。

28.近代某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

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兰斯第三共和国

C.美国

D.德意志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一票共和”可知这个国家是近代的法国。

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B项正确;近代英国、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D项;近代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并没有经历“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不是通过“一票共和”,故排除C项。

29.法国1875年宪法明文规定:

“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

”该规定的用意主要在于

A.削弱内阁的权力

B.确保总统的行政权的实施

C.限制总统的权力

D.收回总统任免官吏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针对总统而不是内阁,排除A项;材料表明总统权力受限,而不是保证总统的行政权,排除B项;总统有任免官吏的权力,但要受到限制,并不是收回,排除D项。

30.对于德意志帝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

“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

”这意在说明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A.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巩固国家的统一与完整

C.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指的是德国虽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皇帝依然掌握国家大权,因此说德国回避对内部的改造,史实证明这为德国走向了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留下了隐患。

故A项正确;德国的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德国民主政体的局限,因此C项的表述与材料的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德国民主政体对国内社会稳定起到的作用,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题: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8分,第33题10分,共计40分。

3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图证史

图一图二

材料二图表比较

近代英国重大事件

近代德国重大事件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64年至1870年,普鲁士先后进行了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并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材料三文献比较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李侃认为:

“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

以武力打开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进而掠夺中国的财富,成为其扩张政策的重要目标。

中国禁烟成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一朝代,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要求:

至少两条及以上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德两国近代政治制度形成的不同道路,并结合所学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马士和李侃关于鸦片战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图一:

西周,理由:

地方实行分封制,都城在镐京。

图二:

秦朝,理由:

地方实行郡县制,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

(2)不同道路: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性政治改革,确立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