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48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超强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13、掌握学习——布卢姆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

“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37、同化说——奥苏伯尔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一、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他认为:

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换言之,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这里“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他指出:

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即其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3、影响发展的因素:

4个: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从思维方面讲,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不同。

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能够彻底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

从言语方面来说,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

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

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

对此,我们的教育是否予以充分重视了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将儿童成人化的现象是存在的。

首先,表现在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的加大学习内容,逼迫他们学习,究其原因,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受教育的“小大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单纯使用成人语言,对于儿童的活动或语言也时常按成人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

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表现为儿童一方面具有完成一定的典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犯一定典型错误的倾向。

(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

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

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

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他认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

(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

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

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

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

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

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三、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