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05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docx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9讲《要览》

第九讲

9讲

P154-170.

17

46条

第四章.理财

3节.重农务本,通商惠工.30条;

4节.轻重平籴,散聚均利.16条;

第四章.理财

3节.重农务本,通商惠工.30条;

1.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下》

 

2.大宰之职,……以九职任万民:

一曰三农,生九谷。

二曰园圃,毓草木。

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

四曰薮牧,养蕃鸟兽。

五曰百工,饬化八材。

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七曰嫔妇,化治丝枲。

八曰臣妾,聚敛疏材。

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宰》

 

3.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

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审曲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

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

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周礼·冬官考工记》

 

4.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书,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放任能。

——《左传》闵公二年

5.宣王即位,不籍千亩。

虢文公谏曰:

“不可。

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 纯固于是乎成.……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

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

”王不听。

——《国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译文】周宣王即位后,不去行天子耕籍田一千亩之礼。

虢文公劝谏说:

“不能这样。

民众的大事在于农耕,天帝的祭品靠它出产,民众的繁衍靠它生养,国事的供应靠它保障,和睦的局面由此形成,财务的增长由此奠基,强大的国力由此维持,……天子的事务只注重于农耕,从不要求自己的官员干别的事而妨碍农务,春、夏、秋三季务农而在冬季演习武功,因此征伐则有斗志、守备则有财力。

像这样,才能取悦于神灵而得到民众拥戴,祭祀能按时供应而国家用度充裕。

“现在陛下打算继承先王的事业而废弃那最重要的事情,使供神的祭品匮乏而阻塞民众的财路,以后靠什么向神祈福、役使民众呢?

”宣王不听劝谏。

三十九年后,在千亩发生战争,王室的军队被姜氏之戎打败。

 

6.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管子·治国》

【译文】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

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

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

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

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

法令不能必行。

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

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7.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如是、则商贾莫不敦悫而无诈矣。

百工将时斩伐,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如是,则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

县鄙则将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

……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

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

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居则有名,动则有功。

此儒之所谓曲辨也。

——《荀子·王霸》

8.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

——《商君书·农战》

9.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

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

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

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

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

“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吕氏春秋·卷二十六·士容论第六——上农》

10.诏曰: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

遂。

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11.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奇置:

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史记·货殖列传》

 

12.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史记·货殖列传》

 

13.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斋晁错《贵粟蔬》

 

14.大夫曰: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

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

《易》曰:

“通其变,使民不倦。

”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罢之,不便也。

【译文】大夫说:

古代建立国家的人,开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途径,沟通物资有无。

通过市场统一解决各方面的需求,招来四方百姓,聚集各种货物,使农民、商人,工匠都能在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互相交换之后便各自回去。

《易经》上说:

“交流产品,互通有无,这样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产。

”因此,手工业不发展,农具就缺乏;商业不发展,物资就不能流通。

农具缺乏,粮食就不能增产;物资不流通,政府财政就困难。

所以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法,正是为了流通积压的货物,供给急切的需要,废除它,是不行的。

——《盐铁论·本议》

 

15.大夫曰:

“管子云: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2],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译文】大夫说:

《管子》上说:

“国家有肥沃富饶的土地,而百姓还吃不饱,是由于生产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产的各种物品,而百姓仍然经济不富裕,是由于工商业不发达。

”陇、蜀两郡的朱砂、大漆、牦牛尾和鸟羽,荆、扬两州的皮革、兽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齐两地的鱼、盐、毡子和皮袄,兖州、豫州出产的漆、丝、葛布和麻布,都是人们养生送死的必需品。

这些东西,都是要靠商业来流通,靠工匠来制作。

所以,圣人制造船、桨,通行于江河峡谷,驾御牛马,通行于山陵内陆;甚至到达边远地区,深入穷乡僻壤,为的是流通各种货物,便利百姓。

所以,武帝设置铁官,以供应农业需要的用具,实行均输,使百姓富裕;盐铁、均输政策是全国人民所拥戴并赖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废除它,是不行的。

——《盐铁论·本议》

 

16.大夫曰:

“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

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

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

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

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

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

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盐铁论·力耕》

 

17.大夫曰:

“古者,宫室有度,舆服以庸;采椽茅茨,非先王之制也。

君子节奢刺俭,俭则固。

昔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

孔子曰:

‘不可,大俭极下。

’此蟋蟀所为作也。

管子曰:

‘不饰宫室,则材木不可胜用,不充庖厨,则禽兽不损其寿。

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则女工不施。

’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

自古有之,非独于此。

弦高贩牛于周,五羖赁车入秦,公输子以规矩,欧冶以镕铸。

语曰:

‘百工居肆,以致其事。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山居泽处,蓬蒿尧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是以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

若各居其处,食其食,则是橘柚不鬻,朐卤之盐不出,旃罽不市,而吴、唐之材不用也。

——《盐铁论·通有》

 

18.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买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

离本守末则民贫。

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

——《潜夫论·务本》

 

19.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

然农者,胜之本也。

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

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

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20.圣王之御世,莫不以广农为务,俭用为资。

夫农广则谷积,俭用则财畜。

畜财积谷而有忧患之虞者,未之有也。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

 

21.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专卖,听其自为……

——(北宋)李觏:

《富国策第十》

 

22.孟子曰:

养生送死,王道之本。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故农者,天下之

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

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

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欧阳修:

《原弊》

 

23.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

——张居正:

《赠水部周汉甫榷竣还朝序》,《张太岳集》卷八

 

24.自顷以来,外筑亭障,缮边塞,以扦骄虏,内有宫室营建之费,国家岁用率数百万。

天子旰食,公卿心计,常虑不能殚给焉。

于是征发繁科,急于救燎,而榷使亦颇骛益赋,以希意旨,赋或溢于数矣。

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解读】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实际上是自堵税源,破坏财政平衡的愚蠢做法。

与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居正强调,不能无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不能忽视商力所能承担的限度,故此,必须在榷税制度上作较大幅度的改革,而又首先要求当权者有所克制。

——张居正:

《赠水部周汉甫榷竣还朝序》,《张太岳集》卷八

 

25.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26.据地以拒敌,画疆以自守,闭米粟丝?

布帛盐茶于境不令外鬻者,自困之术也,而抑有害机伏焉。

夫可以出市于人者,必其余于己者也。

此之有余,则彼固有所不足矣;而彼抑有其有余,又此之所不足也。

天下交相灌输而后生人之用全,立国之备裕。

金钱者,尤百货之母,国之贫富所司也。

物滞于内,则金钱拒于外,国用不赡,而耕桑织?

采山煮海之成劳,委积于无用,民日以贫;民贫而赋税不给,盗贼内起,虽有有余者,不适于用,其困也必也。

……

且不徒此也,禁之者,法之可及者也;不可禁者,法之所不可及者也。

禁之于关渡之?

,则其雠之也愈利,皇皇求利之民,四出而趋荒险之径以私相贸,虽日杀人而固不可止。

?

豪贵要,于此府利焉,则环吾之封域,无非敌人来往之冲,举吾之人民,无非敌人结纳之党,阑入已成乎熟径,奸民外告以腹心,间谍交午于国中而莫之能御,夫且曰吾禁之已严,可无虑也。

不亦愚哉?

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金钱内集,民给而赋税以充,耕者劝耕,织者劝织,山海薮泽之产,皆金粟也,本固邦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宄之径亦塞。

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昭宗五》

 

27.朕闻养民之本,在于衣食。

农桑者,衣食所由出也。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古者天子亲耕,后亲桑,躬为至尊,不惮勤劳,为天下倡。

凡为兆姓,图其本也。

夫衣食之道,生于地,长于时,而聚于力。

本务所在,稍不自力,坐受其困。

故勤则男有余粟,女有余帛。

不勤则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畜妻子,其理然也。

彼南北地土,虽有高下燥湿之殊,然高燥者宜黍稷,下湿者宜粳稻。

食之所出不同,其为农事一也。

树桑养蚕,除江浙四川湖北外,余省多不相宜。

然植麻种棉,或绩或纺,衣之所出不同,其事与树桑一也。

愿吾民尽力农桑,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惰,勿因天时偶歉而轻弃田园,勿慕奇赢倍利而辄改故业。

苟能重本务,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羡余无几,而日积月累,以至身家饶裕,子孙世守,则利赖无穷。

不然而舍本逐末,岂能若是之绵远乎。

——康熙:

《圣谕广训·重农桑以足衣食》

28.天下利国利民之事虽小必为;妨民病国之事,虽微必去。

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闽地不生银矿,皆需番钱。

日久禁密,无以为继,必将取给于褚币、皮钞,以为泉府权宜之用,此其害匪甚微也。

开南洋有利而无害,外通货财,内消奸宄。

百万生灵,仰事俯畜之有资;各处钞关,且可多征税课,以足民者裕国,其利甚为不小。

——(清)蓝鼎元:

《论南洋事宜书》 

 

29.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流畅其血脉也。

土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

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

商之义大矣哉。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

 

30.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

……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

出口货多,则已散之财可复聚;进口货少,则未散之财不复散。

其或散而未易聚也,莫若采取矿山自有之财。

采取矿山自有之财,则工役之散不出中国,宝藏之聚无待外求,而以权百货进出之盈虚,自无不足矣。

……不知商务兴则进口货少,出口货多,是昔日华商之银透漏外洋者,变为洋商之银溢输中国。

——(清)马建忠:

《适可斋纪言纪行·富民说》

 

4节.轻重平籴,散聚均利.16条;

1.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万物之满虚随财,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襁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襁百万。

春以奉耕,夏以奉芸。

耒耜械器,种镶粮食,毕取赡于君。

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然则何?

君养其本谨也。

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

 

2.一人廪食,十人得余;十人廪食,百人得余;百人廪食,千人得余。

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

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

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

 

3.孔子曰:

“不患贫而患不均。

”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

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

欲无所穷,而欲得自恣,其势无极。

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董仲舒:

《春秋繁露·度制》

 

4.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又曰: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

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

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食货志》

 

5.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

取于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晁错:

《贵粟蔬》

 

6.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民便之。

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至大官。

——《汉书·食货志》

7.大夫曰: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

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

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

贱即买,贵则卖。

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

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

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盐铁论·本论》

8.大夫曰:

“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幷也。

计本量委,民有饥者,谷有所藏也。

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

人君不调,民有相万之富也。

此其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

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

非散聚均利者不齐。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

——(汉)桓宽:

《盐铁论·错币》

 

9.然,夫天地生凡财物,已属于人,使其无根,亦不上着于天,亦不下着于地。

物者,中和之有,使可推行,浮而往来,职当主周穷救急也。

——《太平经》卷六十七

 

10.王制既衰,杂以权术。

魏用平籴之法,汉置常平之仓,利兼公私,颇亦为便。

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

贞观初,戴胄建积谷备灾之议,太宗悦焉,因命有司,详立条制,所在贮粟,号为义仓。

丰则敛藏,俭则散给,历高宗之代,五六十载,人赖其资。

国步中艰,斯制亦弛。

开元之际,渐复修崇。

是知储积备灾,圣王之急务也。

——(唐)陆贽:

《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11.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

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安得足食,分廪安得广储风俗安得不贪财货安得不壅。

昔之为理者,所以明制度而谨经界,岂虚设哉!

斯道浸亡,为日巳久,顿欲修整,行之实难,革弊化人,事当有渐。

望令百官集议,参酌古今之宜,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务利贫人。

法贵必行,不在深刻。

裕其制以便俗,严其令以惩违,微损者馀,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此故乃古者安富恤穷之善经,不可舍也。

——(唐)陆贽:

《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12.夫籴甚贵,钱甚轻,则伤人;籴甚贱,钱甚重,则伤农。

农伤则生业不专,人伤则财用不足。

故王者平均其贵贱,调节其重轻,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然后上无乏用,而下亦阜安。

方今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

若复日月征求,岁时输纳,臣恐谷帛之价转贱,农桑之业转伤,十年以后,其弊或甚于今日矣,非所谓平均调节之道也。

——白居易:

《策林二·息游惰》,《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六

 

13.臣闻谷帛者,生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于商也;钱刀者,操于君也。

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非钱不可也。

夫钱刀重则谷帛轻,谷帛轻则农桑困,故散钱以敛之,则下无弃谷遗帛矣;谷帛贵则财物贱,财物贱则工商劳,故散谷以收之,则下无废财弃物矣。

敛散得其节,轻重便于时,则百货之价自平,四人之利咸遂,虽有圣智,未有易此而能理者也。

——白居易:

《策林二·平百货之价》,《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六

 

14.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

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贱发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减多补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史·食货志上》

15.农之粜也或合顷而收,连车而出,不能以足用。

及其籴也或倍称贱卖,毁室伐树,不能以足食。

而坐贾常窥人之余,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