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版.docx
《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版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处
2010年7月
内蒙古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要求、培养方式、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规范化、确保其培养质量,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的文件精神,特制订内蒙古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的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相关文件的查阅、论文摘要的撰写及口语交流。
三、学制与培养方式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课程学习全部在第一学期修完,并实行学分制;实践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2.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
来自校外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专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各院系要结合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场所,提供和保障开展专业实践的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多种方式实践训练的机会。
同时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环节质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学位课包括:
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包括:
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其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至少修满28学分(含28学分),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5学分,实践环节7学分;各类课程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如下:
(1)学位课(至少15学分)
①政治理论(2学分)
②英语基础部分(4学分)
③数学理论课(3学分)
④专业学位课(不少于2门,至少6学分)
各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学位课按学科领域设置,每一学科领域原则上不超过10门。
课程名称的设置尽量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一致。
相近学科应避免重复设课的现象。
(2)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
专业选修课也按照学科领域制定,原则上不超过20门。
相近学科应避免重复设课的现象。
(3)实践环节(7学分)
①实践学习计划(2学分)
②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学分)
③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学分)
专业实践可以下列方式实施:
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
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械设计;
③在本学科专业实验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实践。
3.补修课程
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记成绩不计学分。
四、考核方式
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除实践环节以外,其他所有课程都要进行考试,课程考试可以采用笔试或写读书报告、论文的方式。
考查可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录成绩,考试应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无论是考试或考查,均应严格要求,保证质量。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选题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
2.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工程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
3.评审与答辩
(l)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自主择业”,学校对其就业进行指导,按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程序办理就业与派遣手续。
工程领域:
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
430102
学科、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是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十分广泛的工程领域。
它是一个传统的工程领域,自人类有史以来,就为生产活动所关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当前的信息革命、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同机械工程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工程领域,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渗透,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科学研究范畴,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要求学生毕业后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包括工艺过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及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验技术及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事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流域的科技资料集文献,从而培养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业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
工程领域
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
430102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
主要研究方向
一
数字化制造工艺过程仿真
二
CAD/CAM系列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四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五
振动与噪声控制
特色和意义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
着重培养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
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机械设备的制造及管理,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性能检测、试验和特性分析,生产设备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
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试验技术、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用维修理论及技术。
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历
职称
学术特长及说明
1
王建国
1958.06
博士
教授
故障诊断技术及理论
2
李强
1961.11
硕士
教授
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3
刘学杰
1953.11
博士
教授
表面质量监测技术
4
任学平
1963.05
博士
教授
机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5
汪建新
1962.03
博士
教授
机电一体化技术
6
张玉宝
1962.10
硕士
教授
虚拟仪器技术
7
杨建鸣
1957.08
硕士
教授
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8
王春香
1962.09
硕士
教授
CAD/CAE相关技术研究
9
侯文英
1959.01
硕士
教授
物流技术与装备自动化
10
方桂花
1963.12
硕士
教授
流体传动与控制
11
郭志强
1963.05
硕士
教授
机械力学行为及仿真
12
于文妍
1962.08
学士
教授
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13
关丽坤
1963.10
硕士
教授
机械设计中接触问题数值模拟
14
高耀东
1966.05
硕士
教授
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15
杨文志
1962.12
学士
教授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6
任冲
1962.01
硕士
教授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17
姜永军
1960.03
学士
教授
现代加工与检测技术
18
乔文刚
1961.07
硕士
副教授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19
郭喜平
1962.11
硕士
副教授
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20
尹明
1960.01
硕士
高工
数控技术及应用
21
王昌
1967.09
硕士
副教授
模具智能化、模块化设计技术
22
石炜
1971.03
博士
副教授
机器人技术
23
谭心
1974.07
硕士
副教授
纳米表面沉积计算仿真
24
李震
1973.01
硕士
副教授
制造信息化技术
25
薄少军
1974.07
硕士
副教授
CAD/CAE相关技术研究
研究生课程设置
单位
机械工程学院
学科
专业
机械工程
学
位
课
公共学位课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试方式
备注
自然辩证法
30
2
1
考试
必选
课程
英语
60
4
1
考试
数值分析
40
3
1
考试
专业学位课
机电系统有限元分析
40
3
1
考试
至少
选2门
机电系统建模方法
40
3
1
考试
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
40
3
1
考试
专
业
选
修
课
机械系统故障诊断
20
2
1
考查
至少
选3门
机械振动学
40
3
1
考查
MATLAB应用
20
2
1
考查
CAD系列技术应用
20
2
1
考查
现代制造技术
20
2
1
考查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20
2
1
考查
必
修
环
节
实践学习计划
2
2
考查
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4
2
考查
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
1
2
考查
工程领域: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430102
学科、专业简介
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轧钢专业)自1956年组建以来,一直是学校重点支持的主干学科。
1996年材料加工工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得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本学科在全国400余个同类学科中综合排名67位。
拥有教师5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硕士35人。
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1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近5年内,毕业硕士研究生114人,在校研究生161人。
伴随着我国钢铁企业的进步与稀土产业的发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从最初的单一轧钢专业开始,已经建成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在内的完整专业体系。
其中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
围绕地区和钢铁行业需求,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资源和产业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包钢重大科技招标等项目。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3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31项,与企业联合开发课题13项,科研经费数额为1137.5多万元。
目前在研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国防科研项目2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项。
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79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112篇,其中SCI收录73篇,EI收录39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240万元,获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5部。
“材料塑性成型工程学”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形成了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高精度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先进功能陶瓷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学科特色。
建设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一级硕士的申请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包头地区稀土的资源优势,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能够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研究成果将丰富新型钢铁材料的理论体系;对钢铁企业在新流程和新装备条件下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相关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成果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将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轧钢专业)自1956年组建以来,一直是学校重点支持的主干学科。
1996年材料加工工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得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本学科在全国400余个同类学科中综合排名67位。
拥有教师5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硕士35人。
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1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近5年内,毕业硕士研究生114人,在校研究生161人。
伴随着我国钢铁企业的进步与稀土产业的发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从最初的单一轧钢专业开始,已经建成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在内的完整专业体系。
其中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
围绕地区和钢铁行业需求,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资源和产业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包钢重大科技招标等项目。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3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31项,与企业联合开发课题13项,科研经费数额为1137.5多万元。
目前在研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国防科研项目2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项。
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79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112篇,其中SCI收录73篇,EI收录39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240万元,获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5部。
“材料塑性成型工程学”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形成了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高精度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先进功能陶瓷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学科特色。
建设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一级硕士的申请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包头地区稀土的资源优势,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能够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研究成果将丰富新型钢铁材料的理论体系;对钢铁企业在新流程和新装备条件下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相关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成果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将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430102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
主要研究方向
一
先进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
二
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
三
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
四
钢铁材料腐蚀与防护
特色和意义
本学科立足当地资源,从自治区特色资源-稀土、稀有金属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前沿、先进钢铁材料、陶瓷工艺的关键技术、企业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面向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企业发展需求,使研究生具备扎实的金属材料科学、材料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
先进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方向依据材晶体学、相变原理、形变与再结晶理论等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在新的生产技术流程下新型钢铁材料组织结构与织构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性能的关系;主要在CSP条件冷轧钢板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热轧过程中的形变与再结晶行为及超细组织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方向主要高精度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开展金属材料成型控制的新工艺,变形机理、模拟实验及工业试验等研究工作;主要在高精度高速钢轨万能轧制变形及矫直变形过程残余应力形成机理;材料热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研究。
陶瓷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在研究稀土复合氧化物混合导体材料理论、性能及应用;新型陶瓷热障涂层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研究稀土对先进功能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钢铁材料腐蚀与防护方向主要对碳钢和管线钢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腐蚀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材料制备过程及电化学测试等技术,针对不锈钢、管线钢及工程结构钢,在金属材料的环境腐蚀以及稀土元素对不锈钢和管线钢抗腐蚀性的影响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历
职称
学术特长及说明
1
李保卫
1960.09
博士
教授
先进钢铁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2
安胜利
1961.10
博士
教授
功能陶瓷材料
3
任慧平
1963.06
博士
教授
先进钢铁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4
张羊换
1957.03
博士
教授
储氢材料新技术
5
麻永林
1962.07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数值模拟
6
陈林
1963.09
硕士
教授
材料加工数值模拟与控制
7
宋希文
1970.02
博士
教授
功能陶瓷材料
8
赵鸣
1973.07
博士
副教授
功能陶瓷材料
9
宋义全
1963.05
博士
教授
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
10
王宝峰
1965.04
硕士
教授
材料加工数值模拟
11
李文学
1955.09
本科
教授
先进钢铁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12
郝喜红
1979.10
博士
副教授
功能陶瓷材料
13
金自立
1963.11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14
李振亮
1969.05
本科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15
李涛
1974.11
博士
副教授
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
16
曹建刚
1959.03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17
李慧琴
1963.10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18
李建超
1973.04
博士
副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19
邢淑清
1973.12
硕士
副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20
高占勇
1969.11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21
刘宇雁
1963.08
硕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22
郭长庆
1962.06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23
张建旗
1965.08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24
张邦文
1973.07
博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25
张俊卿
1956.04
硕士
教授
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研究生课程设置
单位
材料与冶金学院
学科
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
位
课
公共学位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试
方式
备注
自然辩证法
30
2
1
考试
必选
课程
英语
60
4
1
考试
数值分析
40
3
1
考试
网络信息检索
20
1
1
考试
专业学位课
固态相变**
30
3
1
考试
至少
选2门
凝固理论与新技术**
30
3
1
考试
现代加工塑性理论*
30
3
1
考试
金属塑性物理冶金理论*
30
3
1
考试
材料科学基础**
1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3
1
材料物理性能***
1
硅酸盐物理化学***
1
专
业
选
修
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20
2
1
至少
选3门
晶体结构及缺陷
20
2
1
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及其应用
20
2
1
材料先进成形技术
20
2
1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20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