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363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

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

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

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

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

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

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

教师提问:

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

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

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

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

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

不会。

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

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教师讲解: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师讲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

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

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提问:

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

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

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

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

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

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

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全图)及两个提问:

北京人遗址是在哪里发掘的?

距今约多少万年?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

②请一个同学上台做模特,下面的同学对照投影仪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复原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制的石器、木棒,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用途。

教师作一小结,强调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火也是当时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十分重大。

然后说明:

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考古学者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4.山顶洞人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复原胸像》。

教师提问:

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

(距今约30000年前。

)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复原胸像》、《山顶洞人复原胸像》和《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图。

教师提问:

人们是如何得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骨针、装饰品的发掘。

骨针是用来缝制衣服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羞耻之心;装饰品的发掘说明人类还有了原始的爱美意识、审美意识。

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美。

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进一步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大大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还很缓慢。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提示:

①体质特征不同。

②北京人能制造工具。

③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还有了简单的语言。

④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提示: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头部还保留一些猿的特征。

如前额向后倾斜,眉骨粗大突出,鼻子扁平,嘴巴前伸。

古猿从森林到林间草地生活,遇到猛兽时就会拾起现成的树枝、石块进行抵抗和回击,用树枝和石块打下树上的果实或挖掘地下的块茎、块根。

他们被迫在平地上采取直立行走的姿势,上肢得到解放。

随着劳动的增多,手臂、手指更加灵活发达,于是也能进——步从事更复杂的劳动,上肢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手劳动越多,进化越快。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提示:

可以从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他们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使用天然火、猎取动物、采集植物、共同分享食物等方面来想像并描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入手,初步了解了我们的远古祖先。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的哪些早期文明?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人类的出现是文明的开始。

早期文明包括制造工具、原始的采集、狩猎活动、群居生活和使用火(天然火、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等。

教师进一步说明:

人类起始阶段文明的出现是我们的远古祖先与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的结果。

没有我们的远古祖先的艰难奋斗历程,就永远不会有今天的现代文明。

因此我们应该发扬祖先的这种积极探索、勇于奋斗的精神,为人类的明天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

七、作业布置:

同步指导第2页(课堂针对训练)

八、课后反思: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马关县第三中学代建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第1课:

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后多媒体演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的图片。

新课教学

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

做什么用的?

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明:

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

读图学习:

1.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

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1)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教师简单介绍这种房屋的构造)。

学生读图后讨论:

河姆渡人修建的这种房屋叫什么房屋?

为什么要这么修建呢?

然后教师点评。

(2)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

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

学生讨论:

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教师可出示出土的骨耜和水稻粒的图片,说明骨耜的构造和用途,重点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

(4)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

3.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提问:

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图片(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让学生对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有个直观印象。

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

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

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4.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

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

(1)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

(2)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

(3)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

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图片、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五、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提示: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农耕图》中的自然景观,学生就会找出树木、河流、土地等;然后观察图中的半坡人分别在做什么,学生会发现半坡人有的在放火焚烧树林,有的在披荆斩棘、用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用石耜或石锄翻土,还有的在播种;再观察出土的农具有些什么,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提示:

引导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的形状结构有什么不同,建筑材料会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与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才会有这种不同。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

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第5页(课堂针对训练)

八、课后反思: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马关县第三中学马定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教学重点

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大禹治水和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出示相关图片)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个关于神话传说的话题。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教师讲述: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

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

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

(出示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图片以及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

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

涿鹿

教师讲述:

(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

涿鹿之战

教师归纳: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

(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

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

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

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

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出示相关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板书:

黄帝:

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

养蚕缫丝

仓颉:

文字

伶伦:

乐谱

教师提问: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二、“禅让”时代的尧、舜、禹(板书)

教师讲述:

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

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

禅让

板书:

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讲述: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

教师概括:

(出示图片)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据《史记》记载,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谦让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

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三、大禹治水(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

“比较一下鯀和禹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治水,反映出大禹什么样的品行?

”“大禹治水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为什么?

学生回答:

……

教师归纳: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他治水有功,在部落联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舜在临死的时候,把职位让给了禹。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讲述:

(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

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

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

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

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作业布置:

1.做成功创新学习的同步指导P7-10.

2.预习第四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学反思: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马关县第三中学马定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

一是夏朝的建立。

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与等级制的关系。

认识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

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

二、新授

教师讲述:

上节我们讲到了禹这个人物,请你说说禹是凭什么功绩,以什么方式登上部落首领的宝座的?

学生回答:

治水成功,以禅让的方式当上部落首领的。

教师讲述:

(出示夏朝形势图)禹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学生回忆夏朝建立的时间)。

学生回答: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板书

(一)、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建立者:

教师提问:

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是谁?

学生回答:

禹的儿子启。

教师讲述:

(出示启的幻灯片)早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

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板书:

标志: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提问:

谁来归纳一下什么叫世袭制?

学生回答:

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产。

教师归纳:

国王权位成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称世袭制。

这种制度成为历朝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

教师讲述:

阅读课本16页第一段,书上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板书:

2.意义:

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提问:

阅读16页第二段课文(出示二里宫殿复原模型的图片)和17页自由阅读卡,①为什么说夏朝是一个国家?

②与原始社会的氏族生活相比,夏朝的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回答:

因为有城堡、宫殿,由政府机构管理国家;为了防止平民和奴隶造反,还组建了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当时人们生活贫富悬殊,奴隶主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平民和奴隶却被奴隶主残酷压迫,生活很悲惨,动不动就要坐牢或者被拉去修筑城堡、宫殿。

教师提问:

(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一个河姆渡氏族的人和一个夏朝人都偷窃了别人的东西,并据为己有,想一想他们将会受到怎样不同的惩罚?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夏朝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将因此坐牢。

板书:

国家机构的出现:

建立了国家机器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教师讲述:

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国家机构的出现,这是原始社会所没有的。

所以说夏朝是一个国家。

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迎来了文明时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

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请平民奴隶组归纳一下桀有哪些暴政?

学生回答:

建造豪华宫室,无休止征发百姓,强迫百姓服劳役。

他还不分昼夜饮酒作乐,狂妄地把自己比作太阳。

老百姓都很死他了,希望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

教师讲述:

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

与夏朝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族的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板书: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时间:

约前1600年建立者:

汤定都:

教师提问:

(出示汤的幻灯片)汤是一位怎样的君主呢?

学生回答:

……

教师提问:

在汤的统治下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但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商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问:

你认为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

学生回答:

战乱、洪水、政局动荡等

教师归纳:

因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政治不稳定,加上自然灾害的困扰,所以多次迁都。

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国势逐渐稳定,都城才稳定下来。

盘庚“行汤之政”,出现了“百姓安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

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出示商朝形势图)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板书:

2.盘庚迁殷商朝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教师过渡: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