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六大智慧.docx
《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六大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六大智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六大智慧
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六大智慧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
师德,就是教师智慧的核心。
教育的逻辑不正是这样的吗?
因为“亲其师”才“信其道”,教育才能产生效果。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
这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从理论基础、实践做法,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科学依据或模仿对象。
什么是智慧?
所谓智慧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教育智慧是教师创造性的挖掘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前瞻性的预测出学生的中远期发展趋势,并给予相应诱导使之成才的能力。
一名骨干教师应该具备六种智慧火花:
从内容看,包括教育智慧的深刻、独到和广博;从方法看,包括教育智慧的启发、机智和绝招,六种智慧火花包括:
教师的人格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的管理智慧;教师的成长智慧;骨干教师的十种能力。
这就是一个骨干教师,应该具备六种智慧火花。
第一:
教师的人格智慧
中国的早期社会,传统文化主导下,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追求的境界,读书人入不了仕,才去教书,做教师是读书群体中的末流,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至圣先师孔子,在仕途上没有发展,为了吃饭维持生计教一教别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教书做教师,成了庞大的社会阶层,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事业。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从奉献精神的角度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师的人格只会包括:
教师的境界,教师的治学,我们先来探讨教师的境界。
一、教师的境界
从育人的意义上看,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顺其自然,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奖金,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学生的利益做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有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教师整体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并且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做有意义的事情,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
这是为师的四种境界。
二、教师的治学
根据教师的治学态度,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
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讲的,人生的三种境界,来探讨教师四种治学态度。
1、庸师
教师只知道教书,不考虑教人,既不研究前人的经验,也不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无所作为,如果说有教学效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形象地讲,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2、严师
教师能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能达到“严师出高徒”的效果。
形象地讲,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做学问成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全貌。
3、名师
教师能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所思。
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亲人,有名气;他培养的学生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形象地讲,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股百折不挠的痴迷劲,为它牵肠挂肚,为它时悲时喜,为它如醉如痴,为它无怨无悔,就是累瘦了也觉得不后悔。
4、大师
教师苦苦追求,不断探索,达到一朝顿悟,揭前人未揭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的贡献。
对事理、对教学能变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以创新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终身发展,有思想,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形象地讲,叫做“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比喻经过长期钻研,经过多年的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事物,他能明察秋毫,别人比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
这在难以解决之时,突然找到了答案是的心情。
这是教师治学的四种治学态度。
作为教师,我们要追求的境界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同时,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更高的治学境界。
庸师能把聪明的孩子教成笨蛋。
陕西师大考民办教师,作文题是《班门弄斧又何妨》。
文题出的特别好,本意是启发教师不要只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创新。
结果竟有47人第一句写的是班门弄斧要不得,理由是学校的周边环境本来就不好,再在班级门前耍弄斧子,会出人命的。
这样的老师不是巫师又是什么?
这样的老师一定会把聪明的孩子变成笨蛋。
对教师职业的追求,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教育教学中,从是否能赢的学生的喜欢能得到一些启示。
三、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
老师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
如何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网上一度流传“最受学生喜欢的十种老师”不妨我们共同分享。
一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
这种老师往往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又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
这样的教师认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是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
这种老师多为中年女教师,她们有抚养孩子的经历和体验,知道抚养一个孩子的辛苦,所以对待学生表现出关爱和耐心,体现出一种母爱。
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和烦心事告诉她,而且在她那里,总是得到满意的回答和耐心的指点,所以他们对这种老师感到特别的亲切,也特别听她的话。
三是实习老师。
这种老师处于实习阶段,把所学的教育理论刚刚用于实践,没有受到教育世俗的影响。
他们的年龄与学生很接近,大哥哥大姐姐,所以与学生很合得来。
他们受到自己学校的约束,不敢指责或体罚学生,同时又不对学生将来升学负责,代课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经常跟学生一起玩耍,很知己,自然受学生欢迎,离去后学生念念不忘,保持通信来往。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
这种老师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对学生缺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学生很好的印象。
比如,一个学生上语文课画画,被语文老师发现后,老师指出他画画,选择错了时间和地点是不对的,同时鼓励他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口服心服,这个学生后来不但打好了知识基础,而且发展了个人兴趣和特长,很感激老师。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
对长得很帅青年男教师,学生视为青春偶像,但有个前提就是跟他们合得来,是哥们,而且课讲得特好,学生认为他有本事,让人崇拜。
痛恨那些动不动叱责甚至体罚学生的青年老师,认为他们无能,只会用武力征服学生。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
欣赏年轻女教师长得漂亮,衣着得体,温柔大方,感觉这种女教师声音好听,讲课有表情,绘声绘色,上课很轻松,是一种享受。
特别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
对学生有耐心,知心姐姐。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
这种教师讲课往往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入新课,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在学生感到疲劳时,就会来几段风趣幽默逗学生快活,让学生乐学。
特别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效率高。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
老师特别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和离异家庭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
经常将没有饭吃的学生带到自己家吃饭,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没有衣服穿的学生穿。
老师的行动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无限崇敬,自然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
这种老师是学生的表率。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做到的,从不强求学生。
教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做好人。
总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计划性很强,阶段性很强。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
这种老师并非有多高的学历,而是勤奋学习严谨治学。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有一桶水。
这水不仅是知识方面所要准备的,也是人格和魅力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具体的反映教师的道德观念、面貌和才智。
这种老师本身德才兼备,要求学生品学兼优,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总体上看,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般有十个特点:
严而有度;像妈妈;实习老师;有宽容心;帅哥且热爱学生;美女且温柔;风趣幽默;充满爱心;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有真才实学。
我们可以将这十个特点归入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有“专业素养”,比如有教育智慧,有真才实学;善于管理,严而有度,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第二,有“积极心态”,比如风趣幽默、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像实习老师那样有平等意识和新鲜知识;像帅哥、美女那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
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
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
这个教师有爱心,教师对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就是这么简单。
教师的人格智慧,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第二:
教师的课程智慧
以教师处理教材为例,分析教师的课程智慧表现。
处理教材有三种表现形式:
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
优秀的教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
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这是教师的权利。
首先需要充分“吃透”、“利用”这些教材。
一、“吃透”教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句新课程口号: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有些教师误解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学校允许调整教材,但是,大单元的调整,必须与学校管理者沟通,让学校了解教学进度,便于管理。
教师调整教材时必须克服随意性,调整时遵循的是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有些约定俗成的结论还是需要尊重的。
学科不同,操作也不一样。
比如美术老师可以方便地调整教材,他们可以问学生:
你们喜欢哪一课,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学生知道这个星期将学习什么主题,他们可以提前做准备,便于他们带相关的学具。
数学的逻辑性较强,更多地只是补充,而不便做大的变动。
调整教材时,教师可以参考不同的版本,这样有一个好处:
不再把教材神圣化,直接面对课程标准。
“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
有些教师他们“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
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利用”教材可以显示为“解读”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
二、“补充”教材
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
这种只“增加”不“减损”的处理教材的态度显得比较保守,也因而比较平稳、安全。
在目前,我们提倡“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等观念,但“教教材”、“考教材”的传统,很难完全消失。
“更新教材”是“补充教材”的一种形式。
三、“更新”教材
如果感觉现有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就可以考虑另选教材替换现有教材。
在传统的教材制度背景中,更新、更换教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当今,市场上出现多种版本的教材和相关的课程资源之后,这种更新、更换教材已经不是新闻。
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时间。
一般教师没有这一专业训练,也缺乏这一时间。
但教师只要凭借他们自己丰富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提供补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材料,那么,这些教材是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能把课上简单了的老师就是了不起的老师。
“简单”不是简单化,而是高效化、精良化、精巧化。
把学问作深的教师讲出来的才是浅的,学问作的浅的教师讲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深的。
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四等教法中,最好的当然是深入浅出,最差的是浅入深出。
第三:
教师的教学智慧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从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抒写自己的性灵。
有一次作文她让孩子们写自己的家庭,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只写了三句诗:
妈妈像一杯酒/爸爸只喝了一口/就醉了。
严格说这孩子只写了一句话。
传统的作文评分标准是首先看文章的立意,其次看体裁,再看文章的章法。
如果按这样的标准衡量,小女孩的作文当属不及格。
但这位老师独具慧眼,她从小女孩短短的三句话中,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家庭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气氛。
于是在作文讲评时,把它当作范文进行讲评。
小女孩得到了鼓励,从此爱上了作文课。
假如这位教师按照传统的评分标准,将小女孩的作文一棍子打死,岂不是把一位未来最杰出的女诗人扼杀在了摇篮中?
现代知识增长,已经不能单纯用“变化”来表达,应该称为变革,或者称为革命的变化。
针对这种变革的特征,教学方式也需要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表现为:
一、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变
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我们的基本教学模式和基本学习方式,遍反映掌握的比较扎实。
在知识增长比较缓慢的时代,这样学习方式方法是合适的,所谓一朝学习,终生受用。
但如今终生受用的知识越来越少了,生活中有用的知识,越来越需要不断的补充,而这种补充来自于自我学习,特别是积极的探索性的学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知识变成探索问题。
在学习中能不能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衡量学习成败的根本标准。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知识是目的,通过问题帮助掌握知识是手段;可是在现代学习中、学习知识是手段,能够运用解决问题是目的。
二、从线性学习向T型转变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思想方法基本是线性的,即擅长什么学什么,将来希望干什么学什么,所以高中就实行分科,分文理科、大学填报专业总是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知识分化明显,分支学科主导的情况下,这也很自然的选择。
但是在知识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剧,处理综合问题更显重要的今天,要把自己培养成为T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交叉性人才,这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个巨大冲击。
在变化中学习,能否在不断变化潮流中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可能性。
三、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普遍的学习观念是,读书是重要的学习,而且书要反复读,要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这就是功夫。
问题是,知识数量的膨胀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我们要学会利用知识,准确地说,是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获取掌握知识。
学会用现代信息手段,寻找知识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你会逐渐的发现,是否善于从网络上寻找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决定了你的工作岗位上的地位,收入和发展前景。
现在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有网络,我们一般的重要文件都存在网络上,而不是电脑上,没电脑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有网络。
虚拟世界、数字世界、网络世界的作用正在逐渐上升。
光的速度,海的容量,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你不能学会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行吗?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懂得的东西再多,不会应用也白搭。
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结合技术,理论要运用方法。
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向技术转化的速度在加快,理论和技术的转化几乎是同步的,尤其是在新兴科技领域。
四、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
参加社会活动与学习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
在社会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交往,学习人性,也学习思维方法。
只有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面对不同利益、不同观点、不同兴趣爱好,面对冲突和妥协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运筹帷幄”这些品质和能力,才能建立责任感,才能正真锻炼领导才能,才能在公众活动中不陌生,不怯场,不退缩。
没有活动,没有活动中的矛盾冲突。
得失成败,光靠从书本上学习些条目、概念、环节,是没有意义的。
参加社会活动需要时间,与书本知识学习有冲突,但与提高学习成绩,并不冲突。
社会活动只要不过度,不仅不影响学习,而且有益于提高学习成绩。
因为,第一,社会品质与学习品质有许多是一致的,比如用心、自律、坚韧,比如整体性、分类、抽象、概括,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第二、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学习对事情结果的预料和判断,可以增加对自己个性特点包括优点、缺点和弱点的了解、增加自知之明,可以提高对自己规划的能力。
还要参加个体的、松散的交往活动。
在这种交往中,最能体现社会的本质。
如果一个人只具有正面的社会品质,而不懂一些技巧,也是一个不完全的人,是一个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而这些品质和能力,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是很难学到的。
每位教师对如何上课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观念、理念,应该经常问自己:
我凭什么教书?
是凭自己的经验、传统、权威,还是凭自己的认识、观念、理念?
有一个孩子,从入初中开始,数学就不及格,久而久之,连数学作业也完成不了,数学老师感到实在忍无可忍,终于把这个孩子撵出了教室,并要求他在放学前必须把数学作业补上,否则就别想再走进教室。
这个孩子实在不想和教室永别,只好捧着一本数学书在走廊里看,结果是他竟然看懂了,交上了数学作业。
这以后,每到数学课,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自己看,期末考试时,他数学成绩破天荒第一次考及格了。
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推辞不过,只好介绍经验。
让数学老师哭笑不得的是,他介绍经验所拟的标题是:
《感谢数学老师把我撵出教室》,他说,数学老师如果不把我撵出教室,恐怕我一辈子数学都不会及格。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当学生不喜欢上我们的课时,教师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不要只找学生的原因,满腹的埋怨:
生源不好,家长不配合,学校分班不公等。
而更多的是应该在解决策略上下功夫。
我所教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用?
我们没留的作业,学生可不可以做?
我们统一留的作业,学生可不可以不做?
当学生不想上我们的课时,我们是否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人格?
第四:
教师的管理智慧
一个教师如果有课程智慧和教学智慧,他基本上就可以“上好一堂课”。
但教师仅仅上好一堂课是不够的,还要有基本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者的非智慧心态
教师总以为学生太小,没有经验,他们应该听从成人的指令,接受成人的安排。
教师的这种怀疑与不信任,其实是所有成年人都具有的,往往是由于爱护他们才产生的。
成年人经历了一些失败和痛苦,这些失败与痛苦转化为“人生经验”之后,他们会以“导师”的心态鄙视和教训儿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普遍心态。
这种心态会让这些老师陷入尴尬:
他们要么死死地抓住管理、治理的权利不放,于是,这样的老师就培养了大批唯唯诺诺的“奴才”或琐琐碎碎的“蠢材”,这是“母强子弱”的典型症状;要么在某个时候遭遇学生的抵制或抵抗,教师还在糊涂的想:
“我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他们怎么不理解我的苦衷呢?
”
他们不知道:
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
儿童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学费。
如果父母一直怀疑孩子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孩子的精神成长就会无限期地延迟;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
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
二、管理智慧中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班级体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教育和教学艺术。
热爱学生是和谐师生的前提
尊重学生是和谐师生的基础
信任学生是师生和谐的桥梁
沟通学生是师生和谐的内涵
民主平等是师生和谐的体现
欣赏学生是师生和谐的根本
宽容学生是师生和谐的升华
学生发展是师生和谐的目的
推荐几份案例,这些案例虽然不见得普遍适用,但这些案例至少可以引起相关的思考,充分显示出教师的智慧。
这些案例都是万玮老师的经验,万玮是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数学教师。
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2004年出版《班主任兵法》,万玮老师因此书而迅速成为中国教育界年轻的“知名教师”。
案例1:
“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
大凡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点傲气,她们从心底里认为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而与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师表扬他们,她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会很感激老师。
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
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
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
万玮老师“治理”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办法是:
故意冷漠对待,使之孤立。
冷漠、孤立之后再给予温暖。
于是这样的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
说白了就是:
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
案例2:
“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
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
比如说:
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
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
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
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等等。
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
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
这个办法比较困难。
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
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
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
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
万玮老师不用这些老办法,他提供了两个案例:
(1)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
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
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
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
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
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
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
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
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了。
第二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
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
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
老师同意。
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
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
老师,好译通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