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docx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羽纹纲Pennatae
无壳缝目Araphidiales
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Schröder
星杆藻属AsterionellaHassall1855
⒈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japonicaCleve1878
细胞群体生活,常以一端相连成星形螺旋状的链。
壳环面的近端呈三角形,另一端细长。
末端截平。
采样时间:
2010年5月
细胞密度:
0.16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近岸广温性种类,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均有分布,暖季多于冬季。
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CleveetGrunow
⒉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frauenfeldiiGrunow1880
细胞一端借胶质相连组成星形或螺旋形的群体。
壳环面棒状。
壳面末端圆钝,另一端比较尖细。
采集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外洋广温性种类,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Grunow1885
⒊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Grunow,1885
藻体细胞短棒状。
壳面观细胞两端形态相同,末端钝圆。
相临细胞借胶质连成锯齿状或星状群体。
色素体小颗粒状,多数。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世界沿岸性种类,温带海域有时大量出现,我国海域均有分布。
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
斑条藻属GrammatophoraEhrenberg
⒋海生斑条藻 Grammatophoramarina(Lyngbye)Kützing,1844
细胞长形,纵轴长63-117μm,横轴宽10-16μm,壳环轴宽16-30μm。
多数由胶质块在细胞的角隅相连成锯齿状或星形的群体。
在靠近基部有一个明显的曲折。
采样时间:
2010年5-7月、10月
细胞密度:
0.54-37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海生潮间带广温性底栖种,东海、黄海、渤海。
楔形藻属LicmophoraAgardh
⒌短楔形藻LicmophoraabbreviateAgardh,1831
壳面棒形,一端大另一端小。
环面扇形,内有假隔片。
群体扇形。
细胞以他小的一端借胶质柄或直接附着在高等藻类或其他植物上。
间插带弯曲。
色素体小颗粒状,多数。
采样时间:
2010年5-7月、9-10月
细胞密度:
0.28-207.4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我国各海域均产
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
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双臂藻属DiploneisEhrenberg
⒌蜂腰双壁藻DiploneisbombusEhrenberg,1844
壳面中部深缢缩,两部分等大,呈宽椭圆形或近圆形。
中线两侧各具3-5条直的或弧状的纵肋纹。
采样时间:
2010年5-7月
细胞密度:
0.06-187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底栖性,南海、东海、渤海,四季皆有,广温性种类,寒带到热带皆有。
曲舟藻属PleurosigmaW.Smith
⒍曲舟藻Pleurosigmaspp.
壳面壳缝均呈S形,壳缝在中线上或偏向一侧。
点条纹斜列,中央节小而圆。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海生底栖种,但在浮游植物中能找到。
我国各海域均有。
⒎海洋曲舟藻PieurosigmapelagicumPerallo,1891
又称海洋斜纹藻。
藻体细胞S形,末端很尖。
纵沟亦呈S形。
点条纹向交叉角70°角。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世界广布性种,南海、东海、渤海。
唐氏藻属DonkiniaRalfs
⒏唐氏藻Donkiniasp.
藻体细胞扁平,常以环面观出现。
壳面观梭形,凸出。
纵沟S形,曲度较大。
环面观近似长椭圆形,中央缢缩。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海生浮游性种,东海。
羽纹藻属PinnulariaEhrenberg
⒐羽纹藻Pinnulariaspp
藻体细胞壳面长方形或长棍形。
肋状条纹明显,其上向细胞内部有个椭圆形的开孔,从壳面观,两侧各形成一条纵线。
色素体2个。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渤海,青岛沿岸,秦皇岛海区。
中心纲Centricae
盒形硅藻目Biddulphiales
真弯藻科Eucampiaceae
弯角藻属Eucampia
⒒浮动弯角藻EucampiazoodiacusEhrenberg
细胞壳环面呈“共”字形,一边长,一边略短。
中心有一个齿状凹。
两极各有一个短而钝的突起,即“工”字形的两边与临细胞对应突起相连成螺旋链。
节间带的环点纹由中央向外缘逐渐变大。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沿岸浮游广温性种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北多南少。
扭鞘藻属StreptothecaShrubosole
⒔泰晤士扭鞘藻StreptothecatamesisShrubsole,1891
细胞壳面平,一般呈线状,中部略膨大,两端圆,有裂隙状小开口,常以壳面连成膜状群体,无细胞间隙。
色素体小颗粒状,数目很多,常以细胞质丝相连,遍布于细胞中。
采样时间:
细胞密度:
分布特点:
浮游广布种,中国各海域均有。
盒形藻科Biddulphiales
半管藻属HemiaulusEhrenberg
⒓膜质半管藻HemiaulusmembranaceusCleve
细胞大,通常组成直或略弯的链状群体。
群体通常由两个细胞组成,最多达20个左右。
壳面中央微凸,略凹,或几乎平,其两端具有圆头状粗短的突起。
突起大约等于壳环轴的三分之一。
突起的末端有个细尖的爪状棘。
采样时间:
2010年10月
细胞密度:
20-40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南海、东海、渤海,偏暖性种类,暖海数量较多。
⒓中华半管藻HemiaulussinensisGreville
细胞断面宽椭圆形,通常组成弯链,甚至呈螺旋状,少数为直链。
壳面中央略凹。
其角隅有较粗的突起,与链轴平行。
采样时间:
2010年6-7月、10月
细胞密度:
16.4-500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沿岸性偏暖性种类,中国各海域均产。
石丝藻属Lithodesmium
⒕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nundulatumEhrenberg,1841
细胞壳面三角形或四角形,中央有一中空的长棘及中心区,边缘部分有壳膜。
壳面的各个角上都有一个波纹或褶皱,形成一个略呈圆形的中心区。
细胞环面观角柱状。
采样时间:
2010年8月
细胞密度:
24.7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南温带至暖海浮游性种,黄海、渤海。
盒形藻属Biddulphia
⒖高盒形藻Biddulphiaregia(Schultze)Ostenfeld,1908
宽环面观与中国盒形藻相似,但个体一般较为瘦长,壳面突起较短,角内侧有小突起,上生长刺,长刺的着生处距角稍远,但又较活动盒形藻的刺距角更近。
刺末端长呈杯状扩大。
细胞宽环面观高大于宽。
采集时间:
2010年7-10月
细胞密度:
0.5-430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暖温带—热带近海浮游性种,中国各海域均有分布,东海南部及南海较多。
⒗中华盒形藻BidduiphiasinensisGreville,1866
藻体大多单独生活,也有形成短链。
突起和刺毛与壳环轴平行。
壳环面有宽狭之分。
宽壳环面为长方形或近方形,窄壳环面为长椭圆形。
真正浮游生活。
采样时间:
2010年9-10月
细胞密度:
20-70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偏暖性近岸浮游性种类,中国各海域均有分布。
双尾藻属DitylumBailey
⒗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Grunow,1881
细胞呈短三棱柱状,少数呈圆柱状或方柱状,细胞壁薄而透明,常单个浮游生活。
一般宽度明显小于高度。
壳面中间有一末端呈截断形的中空大刺。
大刺周围有一小空白无纹区。
色素体多,颗粒状。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
采样时间:
2010年10月
细胞密度:
10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温带近岸浮游性种,中国各海域均有分布。
⒘太阳双尾藻DitylumsolGrunow,1881
细胞呈带纵褶皱的短三棱柱形,一般宽大于高或宽与高近似。
壳面中央生直而长的中空粗刺。
色素体多而小,颗粒状。
本种为暖水浮游性种,可作为黄海暖流的良好指示物。
采样时间:
2010年10月
细胞密度:
10万个/立方米
分布特点:
暖水浮游性种,中国各海域均有。
角毛藻科Chaetoceroceae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⒚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tortissimusGran,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