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097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docx

刘锦毓新型城镇化研究

川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

摘要:

南充市简要介绍以及城镇化情况及相关规划

南充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交通枢纽城市,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脏”“川北重镇”的美誉。

近几年来,南充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建设成渝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产业集约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增加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川东北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东北部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

一、南充市城镇化现状分析

1.南充市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南充市,管辖三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五县(南部县、仪陇县、西充县、蓬安县、营山县)、一市阆中市。

东与达州市相邻,南与广安市相接,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

总面积为12494km2,是四川省总面积的。

2010年末,南充全市常住人口为6278622人,全市户籍人口为7525838人,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

人口仅次于四川省会成都市。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见表1)南充主城建成区面积82平方千米。

“十二五”期间,南充将建成市区人口超百万、面积超百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城市。

表—1南充市城镇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指标

辖区

幅员面积(km2)

总人口(万人)

非农人口(万人)

GDP总量(亿元)

GDP人均量

城镇化率

发展产业选择

四川省

16898.6

南充市

12494

752.5838

顺庆区

65

55

嘉陵区

70.5

19

高坪区

59.5

26

南部县

130

33

仪陇县

111

23

旅游和资源

西充县

65.5

14

蓬安县

71.5

19

旅游

营山县

94.5

20

交通

阆中市

88

28

旅游

(一)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但是发展速度快

1993年南充建市,城镇化率还很低,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8.6个和5.3个百分点;2009年南充城镇化率达到35.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10.8个2.9个百分点,差距仍然较大,但和1993年相比差距分别缩小7.8个和2.4个百分点。

(如表二)特别是2000年以后,南充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发展速度很快,城镇率提高了20.6%。

表—2近年南充市城镇化全国、四川省比较(单位:

百分比)

时间地区

全国

四川

南充

1993年

28.1

14.8

9.5

2000年

36.2

17.7

15.6

2009年

46.6

38.7

35.8

(二)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设施水平低,文化设施不足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2010年四川省统计局发布)

新型城镇化包括了生态环境、卫生设施、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性化

7.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设施水平低,文化设施不足,集聚和辐射能力弱

3.城市功能水平低,吸引和辐射半径小

(1)城镇规模小,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弱

闽北除5个城关镇和9个镇区在城市建成区的建制镇外,全市有小城镇108个,1624

个行政村,l万多个自然村。

2005年,闽北最大城市南平市区的常住人口为22.5万人,

第二大城市邵武市区人口11.5万人,光泽、松溪、政和三个县城人口规模就更少仅3

万多人。

从全省范围看,闽北人口最稀少,每平方公里仅有109人,比全省平均少186

人,低63.1%,比全国138人的平均水平低29人。

而入口最稠密的是厦门市,每平方公

里1549人,比全省平均多1254人,高出4.3倍(见表5)。

全市人口数量少,城镇数量

多、规模小,起点低,规划布局差,城镇人口集聚程度偏低,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

整,规模效益差,综合竞争能力不高,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差、辐射带动力不强。

即使

是作为中心城市的南平和作为闽北地区第二梯队的邵武、建瓯、建阳、武夷山市区也由

于人口规模不够大、经济实力不太强,削弱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和吸引力。

中心

城镇和重点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更不突出,城镇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更弱。

城镇产业布局分散,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对边缘区

域的影响、带动和拉动作用不大,中心城镇的地位、作用没能v,很z好地发挥出来。

如与浦

城县石陂镇相隔不到1.5公里的段尾村,站在石陂镇国道上--It就能望到,由于石陂镇

辐射带动作用弱,段尾村在基础设施、经济、人们的生活等方面与镇都存在很大差别。

表5福建省2007年常住人口和人口密度

单位:

万人、人/平方公里

地区别人口数人口密度

全省‘

358l295

福州市676556

厦门市2431549

莆田市283687

三明市262114

泉州市774688

漳州市474368

南平市288llO

龙岩市276145

}宁德市305227

料来源:

http:

llwww.stats·野.gov.cn/tjfx/020*********.hun福建省统计局

(2)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城镇区域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缺乏整体协调和指导,横向联系松散,城镇功能雷同,

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重复建设。

跨行政区划调整难度大,城镇规模难以壮大,优势难以

发挥,职能分工难以互补,互动发展难以形成。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地下管

网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设施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城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城市文

明程度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如邵武、建阳、建瓯、顺昌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浦城污

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光泽、松溪、政和污水处理厂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乡镇一级

及以下几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又如浦城县石陂镇所在地饮水工程至1999年才全面建

成,可自来水流量不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而与它相隔不到1.5公里的段

尾村,与镇1.5公里的笔直道路去年才修建了水泥路,村里至今尚未解决供水问题,人

们依旧过着靠挑井水过日子的传统生活,更由于收入低下,城镇又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

岗位,这里的农民只能守着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之与它相邻的城镇也无法提

供固定的就业岗位,导致农民无法向城镇转移。

 

(三)规划设计普遍得到重视。

◎南充市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南充的城市定位和城市性质为:

从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走向成渝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第三城。

其定位为中国西部新兴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成渝北部中心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人文、生态并蓄的山水和谐宜居城市。

城市产业发展。

产业体系:

构建石油化工、机械汽配、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体系;板块分南部产业组团中心城产业板块,由西充、蓬安产业板块构成;东部产业组团由仪陇、营山两县组成,以发展水电、能源、建材、天然气开发,以及石化产业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北部产业组团由阆中、南部两县(市)组成,以发展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

(四)发展城镇集约化和生态化,增加多元化的城镇功能。

集约化发展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原有城区的物质基础,整合城镇内部各组成要素和强化城镇内涵。

生态化强调的是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集约化和生态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比如说南充市蓬安县,将原来最老城区(周口镇)建设成一个旅游古镇—嘉陵江最古老的古镇码头,然后又将主城区隔江对岸的锦屏镇和交通发达的和舒镇镇纳入城区的范畴。

把锦屏镇作为司马相如的故里,逐步开发,建立起4A风景区“嘉陵第一桑梓”。

又把和舒镇作为乡村生态旅游新镇发展。

由于蓬安地处丘陵地带,以前蓬安是开山建房,现在主动是把山作为一种景观,种植很多的花草,比如说蓬安县的相如文化公园城镇的生态性。

(网上资料)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要考虑到南充市的人口输出大市和丘陵地带)

8.区位条件差(丘陵地带),交通不发达

 

 11.南充是农业大市,二、三产业薄弱,导致工业化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推动力不足。

南充是农业大市,二、三产业相对薄弱,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1993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70.3:

11.5:

18.2。

第一产业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9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9和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例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但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

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53.2:

19.2:

27.6,第一产业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9和8.4个百分点,差幅和1993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和6.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全省8.7和5.3个百分点,差幅和1993年相比比全国下降了2.2个百分点,但比全省扩大了1.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例比全国低6.3个百分点,差幅和1993年相比扩大了3.3个百分点,全省由比我市低2个百分点,变成比我市高3.1个百分点。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南充人均GDP以及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和全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进程明显滞后,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表2南充与其它地区比较(换成2010年)

时间

地区

人均GDP(元)

产业结构比

城镇化率(%)

就业比

1993年

全国

2998

19.7

46.6

33.7

28.1

56.4

22.4

21.2

全省

1854

30.2

39.0

30.8

14.8

68.2

15.6

16.2

南充

1008

43.6

28.3

28.1

9.5

70.3

11.5

18.2

2000年

全国

7858

15.1

45.9

39.0

36.2

50.0

22.5

27.5

全省

4956

24.1

36.5

39.4

17.7

56.7

18.7

24.6

南充

2891

39.7

26.0

34.3

15.6

61.6

12.5

25.9

2009年

全国

25125

10.6

46.8

42.6

46.6

38.3

27.9

33.9

全省

17339

15.8

47.4

36.8

38.7

44.8

24.5

30.7

南充

10982

25.2

45.8

29.0

35.8

53.2

19.2

27.6

8.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8劳动力转移,.工业化进展缓慢

县域城镇化率普遍偏低,县乡小城镇发展滞后

 

三、相关的对策研究

5.8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南充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推动”战略,南充工业化水平明显加快,与全国、全省的差距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由“农民”变身“市民”的角色转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科技的投入,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整合社会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强化城镇的产业支撑。

具体来讲,有一下几点:

解放思想,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造环境招商平台;继续加强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促进工业经济的上档级;通过城镇间的联合和协作,引导相邻城镇一体化进程。

9,10,5.以旅游业带动新型城镇化

 

1.5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2.农产品牵引)

依据城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和进行城镇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促进区域城镇化的提高

 

5.新型城镇建设与枢纽建设相结合

 

2.5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建市以来,南充城镇化水平总体快于工业化。

南充工业化率由1993年24%提升到2009年的37%,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

而城镇化率比1993年提高26.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4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比工业化进程快一倍(见表7)。

表7:

建市以来南充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年份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00年

01年

工业化(%)

24.0

22.5

20.2

19.6

18.6

18.7

18.9

19.8

21.0

城镇化(%)

9.5

10.2

10.8

11.4

11.9

12.4

13.3

15.6

17.2

 

年份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工业化(%)

21.1

21.7

22.9

25.9

31.1

32.9

34.4

37.0

38.0

城镇化(%)

18.7

21.4

25.6

28.2

30.1

32.0

34.0

35.8

37.0

  图2:

南充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比较图

  南充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相比则少了“一波三折”的迂回,城镇化走的是一条积极向上的“运动轨迹”。

南充工业在波折发展历程中,吞吐的劳动力主要在第三产业中调剂。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第三产业涌现出了众多的个体、私营以及自由职业者。

城市的土地上每年新增4-5万劳动力,城镇化进程走出了一条斜率为正的“S”线。

南充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0年06月09日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二)南充工业化发展现状

  1993年南充建市以来,各级领导不断解放思想,群策群力,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经济实力为重心,以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增强为动力,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南充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日渐提升,2005年南充融入全国大城市行列同时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誉,南充逐渐成为川东北商贸和物流中心,南充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993年以来,南充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09年南充完成GDP686.3亿元,增幅为14.9%,占全省生产总值4.85%(图1)。

1993—2009年,南充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5%,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

1993—2009年南充市人均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预计2010年南充GDP将突破800亿元[1],占全省比重将提升到4.9%。

图1南充建市以来GDP发展情况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随着“十五”时期国家对纺织、煤炭、冶金、轻工和石化等行业实施结构性调整,南充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小企业逐渐被淘汰。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态势。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43.6:

28.3:

28.1变化为2009年的25.2:

45.8:

29.0,短短17年时间南充二产比重上升了17.3个百分点,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将变为22.5:

49.8:

27.7(表1)。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迅速上升,使新的经济支柱得以形成,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调整,整个经济向着高效、优化的方向发展。

预计2010年三大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分别超过1、8、3个百分点。

表1南充三次产业构成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3年

43.6

28.3

28.1

1998年

41.7

24.2

34.1

1999年

40.2

24.9

34.9

2000年

39.7

26.0

34.3

2002年

35.1

28.2

36.7

2003年

33.4

29.7

36.9

2004年

34.0

30.8

35.2

2005年

32.0

33.7

34.3

2006年

27.9

38.9

33.2

2007年

30.0

39.9

30.1

2008年

28.4

42.6

29.0

2009年

25.2

45.8

29.0

2010年

22.5

49.8

27.7

  3、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明显增多。

近年来南充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以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大幅度增加。

2009年南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74亿元,其中500万以上投资项目945个,投资额411.34亿元。

计划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项目54个,单个项目投资最高额达到30.99亿元。

同时南充整个制造业通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技术引进,技术水平和装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9年南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5亿元,比上年增长73.9%,新产品产值率16.7%,提高2.9个百分点。

预计2010年南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60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0亿元以上。

  4、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建市以来南充市委、市政府以“工业强市”为战略,科学制定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一批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来南充入驻或投资,如燕京啤酒、吉峰集团、雨润集团、汇园果汁、中国石化等,同时培育地方企业做大做强,如阆中保宁醋﹑六合丝绸﹑银河地毯等等,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丝纺服装﹑机械汽配﹑石油化工为主导的优势产业。

2009年南充市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3.5亿元,按GDP总指数计算是1993年的12.6倍。

按照现行价格计算,1993-2009年,南充市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9%,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6.4个百分点。

预计2010年工业完成增加值将达到330亿元以上,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将超过14万人。

  (三)南充工业化水平横向比较

  建市以来南充经济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全国和全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2)。

表2南充与其它地区比较

时间

地区

人均GDP(元)

产业结构比

城镇化率(%)

就业比

1993年

全国

2998

19.7

46.6

33.7

28.1

56.4

22.4

21.2

全省

1854

30.2

39.0

30.8

14.8

68.2

15.6

16.2

南充

1008

43.6

28.3

28.1

9.5

70.3

11.5

18.2

2000年

全国

7858

15.1

45.9

39.0

36.2

50.0

22.5

27.5

全省

4956

24.1

36.5

39.4

17.7

56.7

18.7

24.6

南充

2891

39.7

26.0

34.3

15.6

61.6

12.5

25.9

2009年

全国

25125

10.6

46.8

42.6

46.6

38.3

27.9

33.9

全省

17339

15.8

47.4

36.8

38.7

44.8

24.5

30.7

南充

10982

25.2

45.8

29.0

35.8

53.2

19.2

27.6

  从人均GDP指标看,1993年南充人均GDP为1008元(当年价),仅分别只有全国、全省的33.6%和54.4%;2000年南充人均GDP为2891元(当年价),分别只有全国、全省水平的36.8%和58.3%,和1993年相比分别提高3.2和3.9个百分点,和全国全省的差距缩小;2009年南充人均GDP为10982元(当年价),分别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43.7%和63.3%,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6.9和5个百分点,和全国全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1993年南充三次产业比重为43.6:

28.3:

28.1,第一产业比重是全国水平的两倍多,比全省高1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8.3和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和全国、全省差距较小,分别比全国、全省低5.6和2.7个百分点。

到2009年南充一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4.6和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和1.6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和全国、全省的差距不断缩小;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3.6和7.8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就业结构看:

南充是农业大市,二、三产业薄弱,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1993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70.3:

11.5:

18.2。

第一产业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9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9和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例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但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

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53.2:

19.2:

27.6,第一产业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9和8.4个百分点,差幅和1993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和6.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全省8.7和5.3个百分点,差幅和1993年相比比全国下降了2.2个百分点,但比全省扩大了1.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例比全国低6.3个百分点,差幅和1993年相比扩大了3.3个百分点,全省由比我市低2个百分点,变成比我市高3.1个百分点。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南充人均GDP以及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和全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进程明显滞后,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四)南充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1.从经济总量指标——人均GDP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根据H?

钱纳里的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见表3),以1970年美元计算,人均GDP介于280~56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级阶段,560~1120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1120~21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超过2100美元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南充市2010年的人均GDP将达到12500元(人民币),折算成1970年美元约为307.6美元。

从人均GDP这个角度来看,南充市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3:

H?

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