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79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中图版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

过去的100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2.主要原因

(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2)毁林。

3.影响

(1)直接后果: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作用

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现状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

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污染物

2.酸雨

(1)定义:

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

工业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的亚硫酸和硫酸。

(3)危害

(4)分布:

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人类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2.试列举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

 

3.不同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以考纲为纲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

(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3)题,本题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

[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

(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

(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命题出发点] 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污染严重的原因、存在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

[命题落脚点] 考查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解决措施。

[试题评价]

(1)以“关停”见“政策”:

国家下大力气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还老百姓“青山绿水”,是命题出现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本题以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及焦化厂布局变化图为背景材料,强调“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考查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同时用这一命题,来形成对国家政策的呼应。

(2)以“园区”见“发展”:

该题目并未仅仅局限在对污染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工业现代化、科学化、前瞻性的关注。

“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不仅可以解决和改变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焦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种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以“布局”见“理论”:

工业布局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内容。

通过图示焦化工业布局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等。

看似未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实际却隐含在这个图示中。

(4)以“问题”见“思维”:

三个问题的设置,精巧简练,对学生思维有一个高度的考查和衡量。

一是解答问题的限制词不同,“分析”“指出”“推测”显示出答题的详略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要求学生短时间内快速转化思维方式;二是三个问题的侧重点和承接关系,第

(1)题分析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第

(2)题要求指出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不分析原因;第(3)题是在第

(1)、

(2)两题的基础上,层层递进,要结合前两题的回答推测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考点

(一) 大气环境问题[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2018·衡水中学月考)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示期间(  )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

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解析:

(1)C 

(2)A 第

(1)题,解题的关键是右侧纵坐标数值向下增加,左侧纵坐标数值向上增加;从图中可看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减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温室效应越明显,海冰面积越小,二者呈负相关。

(2)题,海冰面积减少,可减少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海水温度升高,辐射能力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导致北极气温升高是全球气温变化的2倍,即“北极放大”。

2.(2018·汕头二模)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

回答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

(2)题,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对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起到稀释作用,故夏季该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

答案:

(1)季节变化特征:

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

原因:

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成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大面积毁坏森林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岸低地、岛屿,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农田盐渍化;②使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世界各国转变经济结构

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③加强国际合作;④保护环境、植树造林

臭氧层破坏 

①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②太阳活动影响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

酸雨

人类燃烧大量煤、石油、天然气,排入大气中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①使河湖水、土壤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农作物生长;②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③危害人体健康

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清洁燃煤技术是有效措施

考点

(二) 其他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措施[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2015·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

(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1)A 

(2)D (3)D 第

(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2.(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据观测,近些年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甚至出现完全干涸的状况,而洪涝灾害逐年加重,有人认为这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

2011年至今,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最窄处修建大坝,招致众多专家非议,一直未获国家批准。

据此完成

(1)~(3)题。

(1)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B.河道淤积加重

C.河水搬运能力增强D.含沙量减少

(2)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  )

A.引起气候变化,鄱阳湖流域内降水减少

B.导致长江河床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C.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D.均把长江水调往华北,导致长江水位下降

(3)鄱阳湖大坝修建计划目前难以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B.耗资巨大,政府财力不济

C.可能导致湖泊严重淤积,得不偿失

D.淹没良田,移民搬迁费用过高

解析:

(1)D 

(2)C (3)A 第

(1)题,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河水搬运能力减弱,含沙量减少,河道淤积减轻,所以D正确。

(2)题,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所以C正确。

第(3)题,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A对。

大坝修建难以通过与资金无关,B错。

湖泊大坝修建导致鄱阳湖水位升高,淤积较轻,C错。

鄱阳湖大坝的修建是为了保持鄱阳湖原有水域,进而发展养殖、航运等,不会导致大量移民,D错。

故选A。

3.(2018·广西钦州模拟)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

(1)~

(2)题。

(1)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2)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分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1)D 

(2)A 第

(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

(2)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会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分的运移,①③正确。

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所以②④错误。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雾霾”天气、“赤潮”“水华”等环境污染问题近年在我国多地经常发生,这已引起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现实中发生的某一环境问题为背景,提供景观图、统计图及相关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的理解,应用所学原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2.聚焦城市问题,关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利用相关图文资料考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相关举措,既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理应重点关注。

[热点押题]

1.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

读图回答

(1)~

(2)题。

(1)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解析:

(1)B 

(2)D 第

(1)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春季多大风天气,大风吹散雾霾,春天雾霾天气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2)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

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1)C 

(2)D 第

(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

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

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2.可持续城市

可持续城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不降低的前提下,能够为其居民提供可持续福利的城市。

(1)内涵

①环境健康、经济繁荣、社会平等。

②环境影响(外部性)在区域承载能力范围内。

(2)基本标准

①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污染,减少具有破坏性的气体产生和排放。

②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③鼓励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

④鼓励个人作为消费者承担生态责任。

⑤鼓励工商业采用生态友好技术,开发、销售生态友好产品。

⑥鼓励减少不必要出行的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8·石家庄月考)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沿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广泛关注的问题。

如图示意1956~2006年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变化趋势。

据图回答1~2题。

1.引起50年来河北省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因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季风气候的特点 ③农业过度开垦 ④产业结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河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牧业减产 ②极端天气多发 ③水资源短缺 ④地下水水位上涨 ⑤海岸带侵蚀加强 ⑥病虫害减少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解析:

1.B 2.A 第1题,据图分析可得河北省近50年来气温总体上升,降水总体减少。

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趋势的发展。

但与季风气候特点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B。

第2题,河北省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会使得农牧业减产;极端天气多发;蒸发加剧,水资源相对短缺;海岸带受海浪侵蚀加剧等,①②③⑤正确。

同时,地下水水位下降;暖冬会使得害虫可以过冬,从而使得来年的病虫害多发,④⑥错。

因此正确答案为A。

读全球海洋CO2浓度及海水pH值变化图,回答3~4题。

3.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4.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解析:

3.D 4.A 第3题,海洋pH的变化主要与海洋中CO2的浓度有关,而海洋中的CO2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放。

第4题,海洋酸化,海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增强,影响珊瑚礁的保护。

(2018·广东七校模拟)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如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m以下地带    B.1300~1900m地带

C.2500m以上地带D.1900~2500m地带

6.与2000年相比,2008年该地区1900m以上地带人地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人地关系趋于缓和,大量开垦耕地

B.人地关系趋于缓和,人口迁出

C.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大量退耕还林

D.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口迁入

解析:

5.A 6.B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耕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

与2000年相比,2008年1300m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故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故A项正确;1300~1900m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1900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C、D项错误。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1900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该地区地形为山地,海拔高,开垦耕地的条件不足,所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应该是人口外迁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

(2018·揭阳一模)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8.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