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学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242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学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供给学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供给学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供给学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供给学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给学派.docx

《供给学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学派.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给学派.docx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1

供给经济学11

中国式“新供给经济学”17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

“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

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

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较大效果。

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停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

于是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

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

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

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 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

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

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1977年,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

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

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

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

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观点主张】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

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

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

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

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

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

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

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

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

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

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

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

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

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

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

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

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

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

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

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升。

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

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夸大了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

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

他们还认为,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

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

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

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

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

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

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

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

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评论】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

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

货币学派虽然对一些论点表示赞同,但认为它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结构。

进步学者的评论更加尖锐。

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

评论者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

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们的任意设计。

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并着重指出,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

他们还反对供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

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

供给学派虽然遭到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

供给学派对近几年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

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

1985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

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

计划实施不久,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

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得巨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论点主张】

(一)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

社会的购买能力取决于社会的生产能力,而社会的生产能力就是社会的供给能力,人们在向社会提供商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创造出多方面的需求。

社会的供给能力越强,需求就越大,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而发生商品过剩的问题。

供给学派不仅把萨伊定律奉为其理论和政策的基础,而且以此为武器,否定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和需求管理政策,他们认为经济发生滞胀完全是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造成的,是需求过度和供给衰退的必然结果,其祸根就是凯恩斯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因此必须坚决摈弃。

他们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仅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供给学派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求总是均衡的。

他们宣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经营活动是促进生产、增加供给的关键因素,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施展才能的最佳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下,各种经济变量都能自动趋于均衡,保证经济长期地稳定发展。

国家干预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且往往由于干预不当而损害经济中的供给力量,例如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政策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注重需求方面的短期效果,不注重供给方面的长期利益;注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把以税收、公债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征集的过多社会资财,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付变成了巨大的消费而损耗掉,降低了资本积累,阻碍了生产发展,削弱了供给能力。

特别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往往服从于政党之间的争斗,这种短期化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

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

他们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但供给的大小取决于产量的多少,产量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直接结果,而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决于各种刺激。

这些刺激应以提高储蓄率、投资率为目标,以鼓励企业家冒险和创业为满足。

因此通过各种刺激就能增加生产以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

供给学派认为,在所有的刺激中,税率的变动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因素。

税率变动影响着劳动力的供应及其结构,影响着储蓄、投资以及各种有形的经济活动。

因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虽然是收益,但他所关心的不是收入总额,而是纳税后可支配的收入净额,因此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是关键的因素。

提高税率,人们的净收入额下降;减低税率,人们的净收入增加。

经济主体考虑是否增加活动,主要看由此带来的净收入增量是否合算来决定。

高税率因减少人们的净收益而挫伤劳动热情,缩减储蓄,致使利率上升投资萎缩,生产增长缓慢,商品供给不足。

而减税则具有与上述相反的作用。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不仅能将国民收入更多地积累在企业和个人手里,用以扩大储蓄与投资,增加供给,而且也不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收入。

因为决定税收总额的因素不仅是税率的高低,更主要的是课税基数的大小。

高税率不一定使税收额增加,却常因压抑了经济主体的活动而缩减了课税基数,反而使税收额减少。

供给学派常用著名的“拉弗曲线”来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四)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

供给学派认为,“一国实际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其有形资本与智力资本的积累,也取决于其劳动力的质量与努力程度。

”尤其是当代智力资本所形成的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着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面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福利。

因此资本,特别是智力资本是人类福利的源泉,应当鼓励人们进行智力投资。

只有当有形资本和智力资本达到最大化时,人类福利才能达到最大化,若资本不足时,过多的福利只会产生不良作用,削弱了人们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压抑了积蓄智力资本的动力,滋长了穷人的依赖心理,使失业成本大大降低,人们不储蓄、不工作、不学习、不提高也能生存,这就不利于增加投资,不利于扩大就业,不利于鼓励进取,不利于刺激供给,不能达到真正的最大福利化社会。

同时过多的福利扩大了政府的社会性支出而排挤了私人的生产性支出,不利于消除赤字,不利于生产增长。

因此必须削减过多的社会福利。

(五)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由于供给学派以增加生产,扩大供给为主旨,所以他们的货币金融理论特别强调货币金融对于供给因素的影响;又因他们将减税作为主要武器,因而十分注重货币金融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们从提高供给能力的角度出发,力主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用著名的“拉弗曲线”来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中横轴代表税率,纵轴代表税收额。

税收与税率的函数关系呈曲线OAB。

当税率开始逐渐增高时,税收也随之上升;当税率增至C点时,税收达到最高额AC;当税率超过C点,税收额不但不增反而开始下降,当税率达到B点(100%)时,将因无人愿意工作和投资使税收额降为零。

所以图中阴影部分被拉弗称为税收禁区。

供给学派依据拉弗曲线大声疾呼,美国的累进所得税率和资本收益税率已深深进入禁区,必须果断地进行减税。

一是减少个人所得税和边际税率;二是减免资本收益税。

费尔德斯坦认为:

贯穿整个税法的精神,应该是强调降低边际税率,加强对工作、储蓄、投资与担当风险的刺激。

特别是鼓励资本家投资,以刺激生产和供给。

决定因素

供给学派把储蓄定义为:

为了生产将来商品的最终目的而储存起来的那部分收入。

因此,储蓄既是真实信贷的最终基础,也是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增加储蓄无疑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生产,增加供给。

他们认为,当前经济学的任务不仅要消除凯恩斯主义储蓄有害论的不良影响,理直气壮地鼓励储蓄,在提高储蓄的基础上增加投资,而且要着重分析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各种因素,以利于扩大其规模。

关于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因素,供给学派认为储蓄不只受收入的影响,投资也不仅取决于利率,在货币稳定的条件下,税率将对储蓄和投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储蓄来说,不只是笼统地受收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税率的影响。

因为储蓄一方面受制于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受储蓄率的影响,而这二方面都与税率有关,税率对储蓄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1、税率对储蓄数量的影响。

税率对储蓄数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产生的。

可支配收入是指收入中扣除税收以后的余额,是人们自己可以支配的净收入,也是储蓄的真实基数。

高税率直接减少可支配收入,将削弱人们的储蓄能力;而减税则通过提高可支配收入扩大了储蓄基数,增加了人们的储蓄能力,从而增加储蓄的数量。

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税率变化与储蓄数量的变化成反比。

2、税率对储蓄率的影响。

储蓄率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影响储蓄率变化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传统的等各种因素。

在经济因素中,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是消费倾向的大小和储蓄收益的多少。

由于各种资本收益都要征收所得税(国债有例外),因此,税率越高,不仅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在消费额不变时会加大消费倾向,而且人们的以各种资产方式进行的储蓄收益中个人可支配收益就越少,导致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下降,这也将加大消费倾向。

因此,在其他情况不变时,税率与储蓄率也是成反比的。

高税率打击人们的储蓄意愿,降低储蓄率;而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资本净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因加大了当前消费的成本,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总支出构成,使可支配收入中的储蓄率上升。

对于投资来说,虽然利率是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

他们认为,投资收益、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各种创业要素的发展(如新发明、新材料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

在这些因素中,投资收益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但投资收益不光是受利率的影响,税率对投资收益也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税率的高低直接增减投资者的可支配收益,高税率使投资者的可支配收益下降,挫伤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即使利率不变,只要降低税率,同样具有提高投资的作用。

特别是减税后,当长期储蓄率开始上升,必然减轻利率对于投资的压力,所以减税对于投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危害

供给学派认为,要实现降低税率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以扩大供给的效果,必须以货币稳定为前提条件。

如果货币不稳定,不仅极大地影响减税效果,而且通货膨胀本身将直接导致供给不足。

他们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通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高的实际税赋。

第二、通货膨胀降低储蓄的数量和效率。

第三、通货膨胀减少投资。

第四、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供给。

第五、通货膨胀导致贸易逆差。

从上述可见,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不在于物价上涨,而在于对经济体系中供给能力的损伤,因此,通货膨胀不仅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衰退。

供给学派的这种理论经常被作为“通货膨胀促退论”的主要代表。

原因

供给学派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与其他经济学派有很大不同。

供给学派把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供给方面。

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货膨胀与供给不足是一个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图。

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在于损伤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他们认为,虽然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量过多,但从根本上说,需求膨胀、货币量过多是相对于商品(劳务)供给过少而言的。

其根源在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和长期实施膨胀性政策,人为地加大需求,过多地干预经济,妨碍了生产和供给的增长,扩大了供求矛盾。

需求过剩、供给不足引起物价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而它反过来又伤害了供给因素,二者互相加剧,最终必将形成滞胀。

治理对策

1.一般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供给学派认为,要治理通货膨胀,摆脱滞胀困境,真正的治本之方必须着力于增加生产和供给。

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从而克服经济停滞;增加供给可以消除过剩的需求,从而克服通货膨胀。

要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必须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

此外,还需要有两个条件加以配合,一是削减政府开支,以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并缓减排挤效应。

二是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货币,以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和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和预期的乐观性。

政府除了为增加供给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之外,不应对经济多加干预,而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减税刺激供给的积极作用。

随着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彻底消除通货膨胀。

2.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

供给学派认为,要消除通货膨胀对减税效果和增加供给的不良影响,必须实行货币限制。

只有进行有效的货币限制,才能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公平征税,保证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这样就有利于鼓励储蓄和投资,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减税效果,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

因此,实行货币限制既是制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有效措施,又是增加供给,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在怎样进行货币限制问题上,他们不赞同货币学派提出的由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张。

认为采用“单一规则”来进行货币限制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此,许多供给学派人士认为,要实行有效的货币限制,较为理想的办法是废止信用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

这既能使货币当局控制货币数量有据可依,又能硬化货币供应的约束机制,还能有力地限制各种各样准货币(近似货币)的创造和流通、并且消除人们的看涨心理,恢复对法定货币的信心。

这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货币限制,稳定币值,稳定物价、降低利率,确保人们的实际收益。

这正是增强减税效果,提高储蓄和投资、扩大生产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制止通货膨胀的保证。

 

供给经济学

供给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因强调供给(即生产)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得名。

又可分为以美国经济学家有罗伯特·孟德尔、阿瑟·拉弗、万尼斯基、诺尔曼·图尔和保罗·罗伯茨为代表的激进派供给经济学,和以M·费尔德斯坦(M.Feldstein)为代表的温和派供给经济学。

【供给经济学简介】

一般所说的供给经济学是指前者。

这一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第一,美国经济当前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即在于生产率低下,供给不足,而不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

第二,信奉萨伊定理,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观点在现代仍然是正确的。

第三,为了刺激生产,必须减税。

这就是说,要刺激生产必须增加资本积累并刺激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减税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的措施。

供给学派强调,当前美国经济生产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就是税率过高。

因此,减税是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当务之急。

以拉弗曲线为中心的减税理论是供给学派的中心。

第四,主张自由放任。

认为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不利于企业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从而也就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保持自由竞争才有利于经济发展。

根据上述理论,供给经济学派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是:

大幅度降低税率,尤其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减少政府支出,主要是减少福利支出,逐步实现预算平衡;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等等。

供给经济学派的这些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被里根政府所接受并采纳。

1980年里根执政后制定的“经济复兴计划”正是以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主要依据的。

【供给经济学提出】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双方变化而运行的,从而理论分析也必须从供求双方加以研究。

回顾、检阅历史,供求之争是经济学说史上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永恒课题。

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西方经济理论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由于该理论一系列的暗含假设前提,尤其是供给固定且完善无缺假设在现实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不具备,从而既无助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解决(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发生,就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失灵),更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更需重视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立有效供给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可以说,经济运行的供给分析理论在中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

因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供给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经济理论所需正视的是制度和结构的变迁、消除失业与贫困、工业化过程的发动与制约因素及整合,而这些问题与“有效需求”理论所面对的“快变量”、“短期问题”相比,是“慢变量”和“长期问题”。

因此,需求决定论自身固有的弱点决定了它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中国运用势必有“水土不服”的问题。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供给学派虽从市场另一侧面揭示了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实质,并提出以减税为核心的政策主张。

但由于它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局限性也决定了它不足以回答、解释、解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供给问题。

而且供给学派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理论尚未成熟的经济学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