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212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docx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

云阳中学谭意

摘要:

本文对李清照的词风随着她的人生经历,情感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前期词风清新、明快、活泼、语新意隽。

后期词风凄凉、低沉的过程进行了论述。

她的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美,具体从内容、情感、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论证,力图能对李词表明自己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

李清照清新、明快、活泼、凄凉、低沉

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

“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

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形成其清新、明快、活泼的词风。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她不象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聪明活泼的率真美.《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这首小令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藕花”、“欧鷺”等一系列客观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荷花日暮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上渲染上一层迷离动荡的愉悦气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唤起读者的美好联想,形成意味隽永的意境。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作词的材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说情。

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

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昂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

又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的形象。

词的上片写了一少女荡秋千,重在外貌描写,词的下片写得细腻传神。

少女荡罢秋千之后,突然发现远处有人来了,于是心里着了慌,也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满含娇羞地赶紧往回跑,头上的金钗脱落来了,显出一副狼狈相。

结尾两句: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是妙趣横生,一个天真、幼稚、羞怯、顽皮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少女“嗅青梅”之意并不在嗅青梅,而是别有寄托。

她是借着梅枝档住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偷看少年的英姿。

她最初一见来人,便慌忙地逃跑,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少女应避人,更何况她这样衣饰不整的样子,她怕外人看见她的“放荡”行为。

但她又想看清来人到底是谁,于是便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嗅青梅”。

“嗅青梅”这一动作描写,把这位天真活泼、爽朗可爱的少女,从急切希望看清来人是谁,到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真是细致入微,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这首词形象抒情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细”,描写细腻,特别是心理描写。

李词以真情反映现实生活,于真中求美,并以女子特有的细腻心理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开创了一种自然清丽、深婉蕴藉的艺术境界的作品有很多,再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中的“试问”、“却道”、“应是”六字很妙,把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温柔、嗔怪和平和教养一笔呼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前人评曰:

“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

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此词在语言上具备了精炼凝重的特点,反映了词人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风格,有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创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部爱情经典。

婉媚秀逸,真挚缠绵的柔情美,让李清照的词就象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赵明诚的父亲也是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婚后的甜蜜,既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婚后不久,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于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并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意,但从“红藕香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

送别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禁地钻入“心头”。

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这两首词中花的意象构成了她的词清丽美妙的意境。

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但“花”在不同的时期的意象并不相同。

前期《如梦令》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女主人的忘情心态油然流露,一幅盛开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图,早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减字木兰花》中的梅花意象表达了作者在爱情中的自信与担忧。

《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开花落,流水冷月,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象征。

少女时的情窦初开的闲愁,在这里,化为了对新婚丈夫的深切的思念。

《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等等,前期写花,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思念新婚丈夫的闺中闲情,体现了新婚时婉媚秀逸、真挚缠绵的柔情美。

二、后期:

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形成其凄凉、低沉的风格。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面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如李清照的《清平乐。

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

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

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

于是插梅而醉。

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为心之躁动而醉饮。

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

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

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

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

结末作忧患语:

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

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

有的只是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愁情。

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无论在心理情感的刻画上,还是在情绪的变化和把握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词中表现了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它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

因为词人从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载不动了。

这个“愁”字是“词眼”,有了“眼”,词的“神”就出来了:

全词写的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

最后三句是绝妙之笔,与李煜《虞美人》词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作者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

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音调在平缓转入急促,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的音调则又由平缓变为急促,结尾前又出现“到黄昏,点点滴滴”,显得格外深沉,如泣如诉,如倾如注,从而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各谐悦耳的节奏感。

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这首词共有97个字,其中舌声字、齿声字交错运用,多达57个字,读起来有一种凄楚悲怆之感。

铿锵入耳,抑扬顿挫,急缓长短,错落有致,获得和谐美的效果。

作者正是通过这双声叠韵的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的凄惨忧虑与哀愁的心情,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

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两首词中花的意象与前期词中花的意象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武陵春》中的“风往尘香花已尽”,此中“花已尽”乃是暗言如花美好的生活已随风而逝去,如花美好的年华也消失。

《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的意象就更加突出了,其中花的意象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

意境的不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李词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总之,特定的社会生活及个性心理历程对李清照的词风的影响,使李清照的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美:

由清丽、明快、活泼到凄冷低沉。

艺术上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描写抒情真挚感人,意境幽美深远,语言晓畅而富有音乐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清照》向梅林编著海南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1版。

2、《清照词》[南宋]李清照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4罗宗强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黄海澄文,《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6《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平慧善译注巴蜀书社出版1990年6月第1版。

7、王士祯《花草蒙拾》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8、欧阳修《六一诗话》。

9、《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2版。

10《宋词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6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