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144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教案.docx

选修34第十三章光教案

课题:

第一节光的折射(1课时)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2)掌握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

(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

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

接线板、火柴、烟雾发生器及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节光的折射

(一)引入

初中已学过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初中学的光的折射规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定量地进行研究:

(二)新课教学

演示:

将光的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

观察:

折射情况,a.角度,b.明暗程度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

然后改变入射角进行记录,再次观察能量改变的情况。

1、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能量分配

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

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入射角i(°)

折射角r(°)

i/r

sini/sinr

10

6.7

1.50

1.49

20

13.3

1.50

1.49

30

19.6

1.53

1.49

40

25.2

1.59

1.51

50

30.7

1.63

1.50

60

35.1

1.67

1.51

70

38.6

1.81

1.50

80

40.6

1.97

1.51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

演示:

如果使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到界面上,折射光线就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率n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

(1)折射率的定义式为量度式:

折射率无单位,任何介质的折射率不能小于1,记住水的折射率为1.33(4/3),玻璃的折射率为1.50(3/2)

说明: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叫做该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也简称为某种介质的折射率。

相对折射率在高中不作要求,又因为空气的绝对折射率为1.00028,在近似计算中认为空气和真空相同,故有时光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当作绝对折射率进行计算。

4、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理论和实验的研究都证明: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例1:

光在某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122×108m/s,当光线以30°入射角,由该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为多少?

解:

由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又根据介质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r为在空气中光线、法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求,i为在介质中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0°。

(1)、

(2)两式解得:

所以r=45°。

课后记:

课题:

第二节光的干涉(1课时)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其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

教学难点:

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教学过程:

第二节光的干涉

1、从红光到紫光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频率由谁决定?

(1)从红光到紫光的频率关系为:

υ紫>………>υ红

(2)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传播介质无关。

(由光源的发光方式决定)

2、在真空中,从红光到紫光波长是如何变化的?

3、任一单色光从真空进入某一介质时,波长、光速、频率各如何变化?

(1)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或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发生变化。

即光的的颜色不发生改变。

(2)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又如何判断传播速度的变化?

(3)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又如何判断波长的变化?

 

例1:

已知介质对某单色光的临界角为θ,则(  )

A.该介质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等于1/sinθB.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于csinθ倍(c是真空中的光速)

C.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波长是在真空中的波长的sinθ倍

D.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频率是在真空中频率的1/sinθ倍

4、在同一介质中,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速度大小间的关系如何?

(1)在同一种介质中,频率小的传播速度大。

(2)在同一种介质中,频率小的波长大(这一点与真空中的规律一样)。

5、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差保持恒定)

 

6、日常生活中为何不易看到光的干涉现象?

对机械波来说容易满足相干条件,对光来讲就困难的多,这与光源的发光机理有关,利用普通光源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是把一列光波设法分成两部分进行叠加发生干涉)

7、杨氏双缝干涉图样的特点有那些?

(1)单色光为:

等间距、明暗相间的条纹。

(明暗条纹的宽度相同)

(2)相同双缝时,频率越大纹越窄。

(3)白光干涉图样为彩色,中央亮纹为白色。

注意:

与单缝衍射图样进行对比区别。

8、如何解释白光杨氏双缝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这一现象?

如何解释紫光的杨氏双缝干涉条纹比红光窄这一现象?

 

例1:

用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用紫光做实验,则干涉条纹间距将变_____,如果改用白光做实验,在屏上将出现_____色条纹。

例2:

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相等

B.中央明条纹宽度是两边明条纹宽度的2倍

C.屏与双缝之间距离减小,则屏上条纹间距增大

D.在实验装置不变的情况下,红光的条纹间距小于蓝光的条纹间距

9、薄膜干涉是指哪两列光波的叠加?

薄膜上下表面的反射光,干涉条纹出现在被照面上)

 

11、如何理解等厚干涉的“厚”字?

(1)由于膜很薄所以上下表面叠加反射光的光程差为所在处膜厚的2倍。

(2)厚度相同各点光程差相同,干涉纹的亮度相同。

(同一条纹下方膜的厚度相同)

(3)在膜的一个表面为平面的前提下,如果纹是等间隔直纹,说明膜的另一表面是平面;如果局部出现弯曲,说明弯曲处面不平。

例1:

如图4-4所示,竖直的肥皂液膜的横截面,右侧受到一束平行光的照射,关于肥皂液膜产生干涉条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右侧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光线在肥皂液薄膜左右两个表面反射的两列波迭加生成的

B.在左侧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条纹

C.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黑白相间的也可能是色彩相间的

D.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竖直的

11、为什么照相机的镜头常呈淡紫色或蓝色?

为了增加通光量,在镜头上镀上了增透膜的缘故。

因为人的视觉最敏感的色光为绿光,所以增透膜的厚度为绿光的1/4。

以增大绿光的透射强度。

因为红光与紫光反射强度大,所以镜头的颜色常呈淡紫色或蓝色。

 

例1:

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了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此红外线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  )

A.λ/8B.λ/4C.λ/4D.λ

 

课后记:

 

课题:

第三节用双缝干涉测定光波波长(1课时)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波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

2.观察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3.学会测波长的一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光通过双缝干涉仪上的单缝和双缝后,得到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它们在双缝后面的空间互相叠加会发生干涉现象。

如果用单色光照射,在屏上会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如果用白光射,可在屏上观察到彩色条纹。

2.本实验要测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通过双缝干涉后产生明暗相同的等间距直条纹,条纹的间距与相干光源的波长有关。

设双缝宽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相干光源的波长为λ,则产生干涉图样中相邻两条亮(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x,由此得;λ=L△x/d,因此只要测得d,L,△x即可测得波长。

相干光源的产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用单缝取单色光,再通过双缝,单色光由滤光片获得。

△x的测量可用测量头完成,测量头由目镜,划板,手轮等构成,通过测量头可清晰看到干涉条纹,分划板上中间有刻线,以此为标准,并根据手轮的读数可求得△x,由于△x较小,可测出几条亮(或暗)条纹的间距a,则相邻两条闻之间的距离△x=a/n

三、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试验仪,光具座(连附件),

四、实验探究与过程

1.把长约1m,直径10cm的遮光筒水平放在光具座上,筒的一端装有毛玻璃(当光屏用),把另一端的双缝先取下。

2.接通电源,打开光源,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一束光能够沿着遮光筒八光屏照亮后,固定光源。

3.把双缝装到遮光筒的另一端,再在双缝与光源之间放单缝,使单缝与双缝之间的距离为10cm,并让单缝与双缝平行,而且使他们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4.调节单缝与双缝之间的距离,使屏上成清晰的彩色干涉图样。

5.再在光源和单缝之间装上滤光片,在屏上就能出现条纹间距相等的明暗相同的单色条纹。

6.改变滤光片颜色,在屏上能出现:

条纹间距相等的明暗相同的单色条纹但与步骤5中的间距不同。

7.用刻度尺测出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

8.转动测量头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干涉条纹中某一条亮(或暗)条纹平行,并对齐该条的中心。

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x1。

9.再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平移几个亮(或暗)条纹的距离后,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x2。

10.把上述数据代入公式λ=L△x/d,即可算出单色光的波长。

11.换用其他颜色的滤光片重复步骤8、9、10,即可算出不同单色光的波长。

12.断开电键,整理仪器。

五、记录实验数据

 

d

L

△x

λ

1

 

 

 

 

2

 

 

 

 

 

六、得到实验结论

λ=L△x/d

七、巩固与练习

八、布置作业

九、课后记

课题:

第四节光的颜色色散(1课时)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由不同的色光组成;

(2)知道同一介质对不同的色光折射本领不同;

(3)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色散光谱的七色排列顺序;

(4)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5)知道光的三原色。

(6)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7)明确棱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及折射规律来改变和控制光路的光学仪器。

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出射光线向底面偏折。

2、过程与方法:

“颜色之谜”科技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

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开发科学潜能,培养动手技能,加深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我国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现象及原因(不同的单色光对同一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色散光谱的七色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

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现象及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与讨论法。

教学用具:

激光演示仪一套、三棱镜、光源

教学过程:

第四节光的色散

(一)引入

演示实验:

一束白光(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组成的光带,这个光带叫光谱。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

(二)新课教学

1、通过棱镜的光线

(1)明显地向着棱镜的底边偏折——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演示实验:

让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棱镜的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光线通过棱镜,从另一个侧面射出来时,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光线向棱镜的底面偏折。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利用光的折射定律就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

光线在棱镜的两个侧面上发生折射时,两次向底边偏面的缘故。

注意顶角和底面的相对关系。

如果将该棱镜放入折射率较大的媒质中,折射光线如何偏折?

(光线将向顶角偏折,关于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我们不能死记注结论,而应从光的折射定律出发来分析。

如果隔着棱镜看一个物体,就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例如:

将一个物点S放在棱镜前,从物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射出,我们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认为光线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射出的,S'就是S在棱镜中所成的像。

这个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物像同侧。

确定像的位置,关键还是折射定律。

2、光的色散:

(多媒体模拟)让学生观察思考几个问题:

各色光是怎样排列的?

各色光偏向角关系如何?

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大小关系如何?

不同色光在同一媒质中的速率大小关系如何?

3、说明:

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

光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说明各种色光通过棱镜后的偏折角度不同,红光在最上端,红光的偏折角最小,棱镜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偏折角最大,棱镜材料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n红

4、不同色光在媒质中(真空除外)的速度不同,v红>v紫。

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都是c,由公式n=c/v,因折射率不同,它们在同一媒质中的速度不同。

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红光在媒质中的速度比其它色光中大。

“彩虹”是常见的一种色散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太阳光被悬在空中的许多小水珠色散而形成了彩色光带。

光的颜色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

偏向角小大

折射率较小较大

在媒质中的光速较大较小

(1)单色光

单色光:

严格说,单色光是指只有一个频率或波长的光;实际上频率范围很窄的光,就可认为是单色光。

利用单色光源(如气体放电,激光器)、滤光器或根据分光原理制成的单色器可以获得各种纯度的单色光。

(2)复色光

复色光:

亦称“复合光”。

包含多种频率的光,例如太阳光、弧光等。

(3)三原色

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彩色电视就是利用色光的混合调出各种色彩来的。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有很多微小的格子,分别涂有能发出红、绿、蓝色光的物质,当三束电子流分别打到这三种物质上时,就发出红、绿、蓝色的光,这三束电子流的强弱分别影响着这三种色光的强弱,由此混合出绚丽多彩的各种色彩。

看电视时,如果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荧光屏,就能看到屏上红、绿、蓝的光点。

画家用颜料调出各种颜色的道理与上面所讲的色光的混合不同,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见彩图)。

这是因为每种颜色的颜料,在阳光照射下,除了反射跟它相同的色光以外,还反射一些其他的色光,例如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呈绿色了。

5、全反射棱镜

多媒体模拟两个直角边AB和BC代表了棱镜上两个互相垂直的镜面,当光垂直AB面进入棱镜到达AC面时发生全反射,(因为此时入射角为450,而光从玻璃到空气的临界角为420),光线沿垂直于BC方向射出,光线的方向改变了900。

如果光线垂于AC面进入棱镜,光线将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射到BC上,再在BC面上发生全反射,最后垂直于AC面射出棱镜,光线的方向改变了1800。

结论:

我们把这种能够对光实行全反射的棱镜叫做全反射棱镜。

其作用控制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

这两种全反射棱镜改变光路和什么相同?

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在改变光路方面,效果是相同的。

但是,通常用的平面镜有两个面,正面是玻璃,背面镀有一层银膜,当光射到平面镜上时其两个表面表面都要发生反射,而且镀银的表面不能使光全部反射,大约10%的光被吸收掉,会使光线和所成的像模糊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全反射棱镜优于平面反射镜。

 

课后记:

课题:

第五节光的衍射(1课时)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教学重点:

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教学过程:

第五节光的衍射现象

1、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

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

(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

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

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

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

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

谁提出了“泊松亮斑”?

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谁证实了“泊松亮斑”的存在?

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

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

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

泊松指望这一预言能推翻光的波动学说,因此他要求菲涅耳做实验。

菲涅耳接受挑战,他完成了实验,证实了这一亮斑的存在。

4、你能解释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为什么会受到限制吗?

(1)人眼最小分辨距离约为0.2mm

(2)由于人视网膜宽度有限,为增加放大率就应物镜及目镜的孔径。

当孔径小到一定程度可见光将发生衍射,在这种情况下再增大放大率已不能提高清晰度。

所示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受到限制。

只能达到上千倍。

(3)为避免上述现象就必须降低光的波长,人眼就无法识别且有害。

必须进行光电转换。

这就是光电显微镜。

5、你能解释交通灯为什么用红、黄两色作为安全信号吗?

为避免云雾小水滴阻挡光的传播(红光波长长易发生衍射)

例1:

有些动物在夜间几乎什么都看不到,而猫头鹰在夜间有很好的视力,其原因是()

A.不需要光线,也能看到目标

B.自身眼睛发光,照亮搜索目标

C.可对红外线产生视觉

D.可对紫外线产生视觉

 

课后记:

课题:

第六节光的偏振、全反射、激光(1课时)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偏振现象,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了解激光的产生和常见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