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825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小数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小数;

2、理解掌握小数部分的各数位名称及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结合具体的数量和方格纸上涂色,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计算并估量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5、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1课时

2、测量活动………………………………………………………1课时

3、比大小…………………………………………………………1课时

4、练习一…………………………………………………………1课时

5、购物小票………………………………………………………1课时

6、量体重………………………………………………………1课时

7、歌手大赛……………………………………………………1课时

8、练习二…………………………………………………………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6页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计数器、四张正方形纸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感知生活中的小数,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四个正方形,其中两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另外两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来认识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小数的读写,最后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生活中的小数

1、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2、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小数,咱们课本中也举了一些例子,同学们翻到第2页自己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

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

交流生活中的小数。

读课本第2页的小数。

5

 

二、小数的意义

1.师:

我们把一个正方形表示为“1”,请同学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再把另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中的3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

2、师:

1/10我们可以写成小数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3/10我们可以写成小数0.3,0.3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

3.师:

请同学们把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其中的1份涂色,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然后试一试用小数表示;再把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中的23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然后试一试用小数表示。

4.师:

同学们推想一下1/1000,127/1000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可以同桌两人商量一下。

学生事先准备好四个正方形,其中两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另外两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

生:

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1/10;其中的3份是它的3/10。

生:

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1/100,写成小数是0.01,其中的23份是它的23/100,写成小数是0.23。

学生总结出分母是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15

5.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同学们还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

 

6.请同学们独立完成p6练一练1—3题,集体订正。

生:

1/10可以写成一位小数,1/100可以写成两位小数,那麽1/1000一定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1/1000写成小数是0.001;127/1000写成小数是0.127。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数的读写

1.同学试读。

(0.370.20413.1332.017125.409)

师:

同学们发现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再小结小数的读法。

2.写出下面小数。

零点三九一百点零零七

二十点零二五十三点二七六

 

学生试读

 

讨论如何读。

10

 

四、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1.师:

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老师给介绍一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1/10(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1/100(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1/1000(0.001)。

2.计算器上拨数。

33.333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3.完成p5页试一试。

 

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计算器上拨数。

10

五、作业

补充相关内容

 

 

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

测量活动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8页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点

1.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把十进的计量单位用小数来表示。

教学难点

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具准备

米尺或卷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首先组织学生测量教室里的黑板、桌椅或其他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然后探讨改写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组织活动

1、组织学生测量教室里的黑板、桌椅或其他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2、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3、探讨改写方法

(1)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

想:

1米=10分米

6分米是6/10米,就是0.6米。

想:

1米=100厘米

45厘米是45/100米,就是0.45米

思考并讨论:

1米6分米=()米。

学生测量教室里的黑板、桌椅或其他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学生讨论。

 

生:

1米的“1”写在整数部分,只要把6分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就可以了。

8

 

5

 

10

3、练习

完成p6的填一填

4、试一试

完成p8的1、2题

 

5、独立完成p7练一练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完成p7的填一填

(1)学生尝试改写。

(2)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3)订正并归纳改写的方法。

 

独立完成p7练一练

集体订正时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5

8

 

4

二、作业

补充:

 

 

后记:

第三课时

课题

比大小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11页内容。

教学目的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将多个小数按一定的顺序正确排列。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先创设演讲比赛的情景,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高一些。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

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再引导学生说出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教学主题图

1、创设演讲比赛的情景,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高一些。

郑强:

9.87分李明:

9.90分

(1)让学生说是怎么想的?

(2)最后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

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2、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一些,但不能得10分。

(1)讨论:

张华得多少分?

(2)你能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3)订正时强调两点:

a:

看清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还是小到大排)

b: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学生尝试比较。

 

学生说是怎么想的

(9.90和10之间的数都可以)

 

让学生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0

 

5

 

二、练一练

P10.1__4题

1题、注意引导学困生先确定数的范围,再确定数的位置,最后比较数的大小。

2题、先独立完成,订正时请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3题、订正时请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4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完成。

 

学困生先确定数的范围,再确定数的位置,最后比较数的大小。

 

先独立完成,订正时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订正时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完成。

20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体会?

5

四、作业

补充:

 

 

后记:

 

第四课时

课题

小数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13页内容。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熟练小数和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熟练小数和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和名数改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读出下面小数。

2.50.470260.08512.12340.96

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5

二、写出下面小数。

四点零六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九八十五点二五

全班学生写,然后集体订正。

5

三、填空。

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0.9里面有()个0.1。

0.2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3、24.375的2在()位上,表示()个();4在()位上,表示()个();3在()位上,表示()个();7在()位上,表示()个();5在()位上,表示()个()。

个别学生口答,全班学生判断。

10

四、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1/10000米1/10米1/1000米1/100米

0.001米0.0001米0.01米0.1米

个别学生口答,全班学生判断。

5

五、比较小数的大小。

7.9О8.20.51О0.50

1.374О1.35.7О5.8

0.6О0.601.23О1.32

订正时请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学生用手势表示并说比较方法。

5

六、小数和名数的改写。

3分米=()米7厘米=()米

5角=()元9角5分=()元

250克=()千克12克=()千克

订正时请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学生试做,然后订正,订正时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七、作业。

完成练习一

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点拨。

独立完成。

10

后记:

 

第五课时

课题

购物小票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4——15页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首先创设情景,然后将学生收集来的购物小票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购物小票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再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

再此基础上探索小结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创设情景,探索计算方法。

1、将学生收集来的购物小票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购物小票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

4、列式:

1.25+2.41=

还可以怎样核对?

3.66-1.25=

5、探索算法

(1)涂一涂

让学生用彩色笔完成课本第14页“涂一涂”练习,涂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共同核对。

(2)算一算

师:

怎样用竖式计算上面两个算式的结果呢?

A.独立尝试。

B.全班交流,并板书。

6、小结计算方法。

学生说一说购物小票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讨论:

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

尝试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涂“涂一涂”

 

尝试用竖式计算。

 

学生总结: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15

二、练一练

P15.1-4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第2题: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订正。

4、第4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理清强强、亮亮、冬冬跳远成绩的对比关系。

学生理清亮亮与爸爸身高的关系后进行计算。

20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补充

后记:

第六课时

课题

量体重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6—17页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包括进位加和退位减)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首先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交流中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计算方法。

1、出示课本第16页的量体重的教学情境。

师: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师:

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3、引出算式。

4、探索算法。

(1)自主探索。

(2)全班交流。

师:

把“45”写成“45.0这是根据什么?

教师向学生说明这是小数的性质。

5、引导小结:

计算时,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应向个位退1,然后再减。

 

学生先自己理解题意。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

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

讨论:

把“45”写成“45.0这是根据什么?

归纳计算方法。

15

二、对应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交流。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强调小数性质及计算要细心。

学生独立审题,进行计算。

5

二、巩固和完善计算方法。

1、完成p17练一练

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2、完成p18、3、6题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10

 

三、作业。

完成p18第4题

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

10

后记:

第七课时

课题

歌手大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9—20页内容。

教学目的

1、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首先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交流中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出示例题

(1)谁的表现比较好?

师:

a:

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

B:

怎样判断谁的表现比较好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算法。

1、独立尝试。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口述计算方法和过程。

重点讨论:

方法二,为什么用上小括号?

3、归纳算法。

方法二是用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谁能说说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

要注意运算顺序。

 

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

 

尝试计算

 

说说为什么用上小括号。

 

学生归纳方法

15

三、对应练习。

指导完成第20页试一试。

1、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进行计算。

2、第2题:

先指名估算,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可用两种方法)

 

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10

三、巩固计算方法。

1、p20、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时行集体订正。

交流前,教师可用绳子演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

(1)学生估算,交流估算的方法,结果。

(2)列式精确计算。

(3)订正计算结果。

12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

三、作业。

补充

 

 

后记:

第八课时

课题

练习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2—24页内容。

教学目的

熟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基本练习。

1、用竖式计算。

0.9+0.481-0.470.3+12.76

5-4.3614.3-7.8810+6.54

2、脱式计算。

8.8+3.6+6.44038+0.53+5.62+0.47

100-1.345-8.65527.72+5.5-7.72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15

二、解决问题。

1、p23、4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

2、P24、6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估算。

再实际计算。

3、p24、7题

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若有误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试做,然后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15

三、作业。

1、P23、5题

2、适量补充。

独立完成

10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