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教.docx
《中继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继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继教
课堂节奏 美在自然
中国导演贾樟柯在青年电影实验小组成立之初,曾引用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的一句话来解释电影的节奏:
“电影就像是在一条河流里缓缓飘行的小船,在它顺流而下时,偶尔会碰到一支垂下的树枝,它会受到一些阻碍,然后继续向下游飘去,这就是电影的节奏。
”这句话给我带来不少启示,我认为它也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了课堂的节奏。
对于课堂,过去我们常以为,课前经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畅行无碍便是好课,其实那样的课往往掩藏了很多内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人接触新知、探索新问题时都难免经历误区,只有在反复思考、跨越障碍之后,方能抵达正确认知的彼岸。
抹灭障碍,课堂固然如水银泻地,极具观赏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却被扭曲了。
让该发生的发生,让该困惑的困惑,让师生的心灵敞开,将彼此的表达系统和接收系统都启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自然的,才是美的。
课堂上,当阻碍出现,不要回避,要靠思维之水去冲击它,一次不行,两次,甚至当堂无法解决的可以留待课下慢慢体会。
我在课余读了一些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的课大多质朴无华、浑然天成,用来研究课堂节奏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了。
讲《荷塘月色》一课,李老师用了两个课时,而这两个课时的安排看起来似乎有些漫不经心。
第一节,李老师抓住单元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顺着这条思路,他撇开作者介绍,紧扣“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这一主题任务顺流而下。
于是,学生开始进行“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朗读中发现学生读得太快,掉字换字,李老师马上停下来,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他一边范读,一边讲解,不厌其烦地鼓励学生以自言自语的话语方式,把自己当做朱自清,把文章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直至与作者产生共鸣。
对朱自清的介绍,李老师放到了诵读和字词学习之后,而这一介绍又甚为详尽,导致第一节下课还未介绍完毕。
李老师不慌不忙,留了个“下回分解式”的悬念。
第二节课,李老师从介绍朱自清的人格魅力入手,顺势发动学生交流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文字,大家一边赏析,一边互抛问题……课近尾声,李老师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名句总结朱自清“出淤不染,皎洁无瑕”的人格,使学生陷入深沉与庄严的思考之中。
课堂之舟一路飘行而来,其艺术魅力已深深吸引学生。
恰似一江春水悄然东流,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没有那些精心预设的痕迹,只有一次次朋友似的交流,一次次轻舟快桨般的点拨,而学生怀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痴迷,欣然领略着新知、新思带来的广阔美景。
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课堂之美吗?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
余文森
应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的邀请,我于3月27、28日参加了该校举办的“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论坛。
论坛的内容包括课堂观摩、互动评课、校长主题汇报、专家演讲、主题沙龙等。
该校的数学老师魏芳(校教研室副主任)和语文老师洪榴(校副校长)为论坛开设了四年级数学《搭配的规律》和六年级语文《如梦令》两节观摩课,两位老师不凡的教学技艺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魏老师的亲和力和洪老师的感染力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我以“发展性教学的思考”为题,结合两节观摩课,为论坛做了一个发言。
主要观点包括:
一、发展的内涵
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首先要对“发展”的内涵有个界定。
1.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
这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观。
2.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儿童发展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3.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外在发展”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内在发展”则是指思考力和批判力的提升。
4.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
新课程注重生成性发展。
5.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
发展性教学就其本意而言,指的就是终身发展,所以要致力于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生管用的能力。
6.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二、发展性教学的要点
1.增值性教学(即有附加值的教学)
我们可以把教学分为三种:
低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耗损、减值
等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被等价传递
增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增值
增值性教学的表现:
知识的内涵丰富了;
知识的外延拓宽了;
知识的形态变化了:
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知识内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品性。
2.生成性教学(意外的收获)
只有生成性的教学才具有附加值。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3.思维性教学(思维参与)
思维是核心,是知识转化、内化为智慧的途径。
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符号)思维三种。
其中动作、形象、符号只是思维的工具和凭借,重要的是思维本身。
没有思维的教学,就不可能有生成和发展。
4.独立性教学(基于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教学)
主题: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体会
我通过学习《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掌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学习方式的相关内容。
为了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着重要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要问题。
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基于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他内心深处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
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问题为中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在探究过程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相对个体学习而提出的,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有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学习中重点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知道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将学科课程的形态、内容、结构、实施及评估方式与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方法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做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要以人为本,由居高临下的转向平等中交流。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我对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
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教师指导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学生独立学习是发展性教学的基础,教师指导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关键。
主题: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象导演,负责掌管整个班级的角色分配,让每一名演员即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有管理能力的学生做班干部的角色,爱劳动的学生担任劳动委员等。
主题:
师爱是一种博爱
师爱是博爱,是一种“泛爱”,不是“偏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职业情感,不是个人情感,因此,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
教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
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是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师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
由于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学生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也不同。
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教师应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能因家长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观点、态度。
老师由于博爱才显得伟大!
主题: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
我是一位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幼儿教师,在我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错误的故事,犯错误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正是在一个个错误中孩子一点点成长起来,让父母领悟到教育是长期发现,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学会做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经过挫折后自己能悟出道理,在生活中培养他购物和理财的能力,每个家长都愿意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说服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应及时采取软处理和硬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一)经过挫折后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好动、调皮、爬高、爬低的习惯,记得有一天,我和同事集体阅卷,孩子就在教室爬上课桌,我几次制止都没下来,结果摔下来,当时我又心疼又气愤的说:
“让你不爬你就是不听。
”刚说到这儿子就接着说:
“结果就摔下来了。
”逗得老师们哄堂大笑,由此看来,虽然儿子今天摔了一跤,但也同时给了他一个教训。
(二)独立的消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为了培养孩子理财观念,我和老公每天把买东西后找的零钱都给孩子存入储钱罐,每两个星期都能攒上二、三十快钱,儿子就会高兴地交给我,让妈妈用他的零花钱买菜,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存钱的喜悦,但是有一个星期我发现儿子每顿饭都不好好吃,我和老公还认为是他生病了,正准备带他到医院检查时,偶尔发现储钱罐的零钱所剩无几。
于是就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告诉我一天买两包快餐面。
我一合计不对(当时只有5毛钱的快餐面),一天两包一周也只是10元钱啊,应该还有20元才对啊!
可孩子告诉我那个拎筐的老奶奶每次一包要一元,噢!
原来是卖东西的老奶奶欺骗了他。
此次事件令我反思培养孩子购物的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
从此,我和老公每次让孩子和我们一起购物,购物时让他付钱,慢慢的放手让他独立的购买生活用品,常此以往,孩子在也不会因购物出现问题了。
(三)说服教育的优和劣
由于长期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因此孩子拿了钱没有隐瞒事实,积极的承认错误,但也有它的负面影响,那就是:
我做错了事,我的爸爸妈妈不会打我。
因而连续两个月偷钱,但此次连续拿钱数目过大,为了杜绝类似事件在次发生,还是对他做出了相应的硬性处理,也着实的挨了一次打。
让他知道此次所犯错误极其严重,也应得到应有的惩罚。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独立性比较差,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做为父母或老师都应及时引导,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实践的层级和体系——教师从事什么样的实践[转]
教育实践也是个具有层级结构的体系,依据实践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不同,笔者将其分为四个层级:
尝试型实践:
这是一种既缺乏理论引领又缺乏经验基础的实践,目的性和意识性弱,且战且走,盲目被动。
这种实践类似于心理学所讲的尝试错误,是水平最低的一种实践。
经验型实践:
教育教学工作对经验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经验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经验是提高实践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经验的固化和老化又是阻碍实践发展的内在阻力。
经验一旦固化和老化,教师的教学生活就会失去创造、反思、批判的特征,而蜕变为自在的“日常生活”。
一方面,日常生活作为身边可信的熟识的世界,给人提供一种“在家”的归属感、熟悉感、安全感等,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心理背景。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作为自在的、未分化的经验领域,具有保守性、非批判性、习惯性和惰性,在这种日常教学生活中,没有创造性教学思维和创造性教学实践的空间,教师的教学思维呈现出重复性、简单化、线形化倾向,教学行为以重复性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自发地运用教学常识、教学经验或教学习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于是,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反思性在这种自在自发的教学生活中逐渐沦丧,成为无个性的不思进取的人,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
不仅如此,经验型实践还使原来别开生面和充满新鲜光彩的教学生活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之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磨道效应”,路走了很多,实际却并没有走出很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
反思性实践: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之一便体现在他的研究和反思上。
因为反思的介入,使教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日常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反思性教学)。
国际上流行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心态甚至职业倦怠,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创造性实践(改革、实验):
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
把创新、变革、批判和发展的精神和方式引进教学实践,使教学时新,教学常新,教学生活意义就不断生发、显现。
教学生活就不再是一种机械、重复、烦琐的生活,而成为教师值得过的、本真的幸福生活。
在创造性实践中,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通过研究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教师即探索者意味着,教学活动绝不是按图索骥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在行动时,不能拘泥于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
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现创造的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不是把学生的学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体和教学过程运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教师不仅栖居在重复的和服从的常规教学中,还不断地将自己带入创造的、发现的和批判的非常规教学中,教学生活也逐渐失去异化感,重新焕发出生命气息和活力。
不同的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意义(贡献)不同,对教育理论的自觉需求和发展意义(贡献)不同。
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准从根本上讲是由他所从事的实践性质和类型(层级)所决定的。
实践一旦进入反思和创造层面,对教育理论就会有内在的需求,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提炼、概括出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依托网络开展教研实现同伴互助
作者:
蜜罐里的我 文章来源:
四川在线天府论坛 点击数:
226 更新时间:
2009-5-13
网络教研为教师团队协作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社区,为一线教师构架了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教师养成教学研究兴趣和学习习惯。
为了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学校从常规教研活动入手,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备课——网上新课大家备
与教学同步的教研,是教师们最需要的。
学校利用网络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引导教师采取“独自备课、相互启迪、个人修改、反思提升”的备课模式,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上备课,在网上搜索、收集、整理、链接获取并运用网络资源,向网络要课件,要资源。
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前发布到教师个人博客里,让联片的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研讨、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也可以利用QQ聊天工具,在网上即时进行在线交流的一种互动的教研方式.QQ网聊引入教研,因为它支持文字、语音、视频的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的研讨;QQ教师群里的老师,哪位有问题提出,其他在线老师就会立即进行解答,和传统教研有相似之处,但交流的范围跨越了空间的限制,使我们的交流范围扩大;如果是Q群,就可以在一种宽松的氛围内完成集体备课了,还可以边工作边聊天,不管是传递信息的速度,还是亲切感,都比论坛更易于让人接受,为了以后再来查看比较方便,我将聊天记录整理后传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
比如:
我的好友筱雪为了上一堂复习展示课,为此,我们就《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思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我将讨论记录上传在我的博客上供大家共享。
并对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历史复习课的激情导放、自主复习、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延伸模式
同时在QQ群中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留下,等大等找到结果的时候再进行交流。
另外QQ群、教育博客还有共享功能,可以把一些资料放在里面,大家共享资源。
我认为,网络备课第一步,想开课的教师在QQ群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执教者把教学设计上传到QQ群的共享空间或教育博客上,让联片学科教师去学习、思考。
第二步,策划小组在各群公告发出活动通知。
当教案上传到群空间或教育博客后,参与者在教案帖后发帖提出意见,并提供其他教学设计思路供授课者进行比较选择。
第三步,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QQ群开展教研,授课者进行说课后,联片教师提出意见,畅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看法,帮助执教者完善教案。
第四步,授课者教学后及时发帖,提供课堂教学情况或者上传课堂实录视频,并阐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反差,畅谈得失错漏。
听课教师在授课者的帖子后面跟帖,围绕“三个一”(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改进方法)进行交流。
2、听评课——网上大家齐评议
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联片教研的重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突破口。
教育博客能上传大量的视频教学案例,能在线播放,供教师观看。
比如历史研讨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
同时,教师把自己“一课多轮”的研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不断上传到个人博客上,学校提前在QQ群空间公布评价方案和评课标准,引导听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后面跟帖评课,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及时跟踪检查,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到有效课改的专题研讨中来。
在网络民主、文明、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大家自由表达、深入辨析,相互启发,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这样的听评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对自己、对别人的专业成长提高都很有好处。
同时也为下一年度的备课者提供宝贵的经验,真正实现备课、反思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有效途径。
3、研讨——远程在线共争鸣
一线的教师由于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各种纷杂的事务性工作,使联片教研组和课题组定期召开的集体教研活动会因时间、调课等原因,难以将教师在统一时间段内召集在一起,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
为有效解决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积极引导教师利用“教师QQ群”、“教研组博客”等形式,在家里上网,开展远程及时在线研讨活动,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
在家里安静、轻松的环境下,教师容易放下各种杂念,沉下心思,深入思考问题,投入到课题的深层次研究当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
网络环境下,我们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
每学期,我们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以往业务学习在时空、内容、方式上受到制约,致使教师业务学习形式死板,收效低下,甚至流于形式。
建立了QQ教研群和教育博客,以上弊端全部解决,我们利用网络服务于业务学习,业务学习完全网络化,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布置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上网查找、学习,并建立业务学习文件夹(笔记本)。
一是教导处、教研组长将准备的学习内容发布于网上,或者提供相关的链接方便教师学习。
“网上沙龙”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形式,我们借助QQ教研群进行在线实时“网上沙龙”,展开思维风暴。
活动每月一次,学科组约定专门时间,以阶段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以“网上沙龙”为主要形式,以“反思”贯穿始终,以“问题-诊断-设计-行动-反思”为主线,学科教研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
如“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失败?
”、“关于哪个国家对一战应付责任更大些的讨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许多问题,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下,引发教师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交流和切磋,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以迅速解决,形成一种研究的浓郁氛围和研究文化。
我们还在教育博客或QQ教研群空间开辟“教研专题栏目”,开办“每周一题”,联片教研组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营造浓郁的日常教研的气氛,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如“中考历史有效复习方略”,“结合说课课例探讨教师怎么说课”“中考历史复习暨选择题解题策略”“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打造激情燃烧的课堂”等等,教师借助“QQ教研群”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经常性的交流研究,集思广益,更好地讨论一些重要问题,同时我们的教研活动还得到了全国知名专家的指导,沈阳特级教师胡柏玲老师还作了专题讲座,这都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