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876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火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林火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林火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林火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林火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火3.docx

《林火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火3.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火3.docx

林火3

3森林可燃物与可燃物类型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植物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地衣、苔藓、枯枝落叶以及地表以下的腐殖质和泥炭等,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

早期关于森林可燃物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可燃物种类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便于认识森林中各种可燃物的火险性,以便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中,对不同种类的可燃物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期森林可燃物的分类主要是从火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可燃物。

从燃烧学角度来讲,燃料按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按取得的方法可分为天然和人造。

天然固体燃料又可分为两大类:

即木质和矿物质可燃物(煤);液体燃料可分为天然燃料(指石油及其加工产品)和人造燃料(主要是指从煤中提炼出的各种燃料油);气体燃料主要是指煤气和天然气等。

由此,森林可燃物属天然固体燃料。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燃烧除取决于火源和氧气必要条件外,还取决于可燃物本身的结构状态、理化性质和数量分布。

因而,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是林火行为的主体,是林火研究的基础。

因此,对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性进行定量研究,是林火原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它在林火发生预报、林火行为预报、灭火指挥、营林用火、生物防火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森林可燃物与森林防火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对森林可燃物研究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从国内外研究资料分析,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可燃物理化性质,可燃物分布与配置,可燃物类型的划分和可燃物模型的研制等。

3.1森林可燃物理化特性

森林可燃物理化特性包括内特性和外特性两部分。

可燃物内特性指描述可燃物植物部分的特性,包括可燃物化学、密度、燃点、热值等特性。

可燃物外特性指描述可燃物组合的各种特性,包括可燃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含水率、密实度及连续性等特性。

可燃物内特性主要用来解释燃烧现象,而可燃物外特性主要影响火行为。

由于森林群落的复杂性,可燃物存在着地域性、区域性的差异,为了描述和比较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和不同类型的可燃物,常用可燃物负荷量、可燃物大小和形状、可燃物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可燃物密实度、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化学性质来反映可燃物的自身特征。

3.1.1可燃物床层的结构

可燃物床层通常是指土壤表面以上的可燃物总体。

可燃物床层中主要包括活可燃物、枯死可燃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即腐殖质、泥炭层、树根等)。

可燃物床层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物理性质上:

1、可燃物负荷量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是估计林火行为指标(林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火焰高度和能量释放等)的重要的参数,掌握可燃物负荷量的动态分布信息对于森林火险预报、林火发生预报、林火行为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可燃物的负荷量,也称森林可燃物载量,是指单位面积上可燃物的绝干重量,包括所有活的、死的有机物,单位是kg/m2或t/hm2。

可燃物负荷量的计算公式由(3-1),(3-2)所示:

AMC=(WH-WD)/WD×100%

FMC=WH×(1-AMC)

式中:

AMC为绝对含水率(%);

WH为可燃物的湿重;

WD为可燃物的干重;

FMC为可燃物的负荷量。

(1)可燃物负荷量的划分

可燃物负荷量的常用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见表3-1):

表3-1可燃物负荷量的划分

划分依据

划分类型

可燃物各床层对

森林火灾的作用

树冠可燃物负荷量

死地被物负荷量

林下活地被物负荷量

可燃物在林火中

的燃烧性

总可燃物负荷量

从矿物土壤层以上,所有可以燃烧的有机质总量。

潜在可燃物负荷量

指在最大强度火烧中可以消耗的可燃物量,这是最大值,而实际上在森林火烧中烧掉的可燃物比它少得多。

有效可燃物负荷量

指在特定的条件下被烧掉的可燃物量,它比潜在可燃物负荷量少。

(2)可燃物负荷量测定方法

以标准地机械布点法为例,做简单介绍。

具体测定分为如下两个过程:

①外业调查------在每块样地内对角线上机械设置几块小样方,对每个小样方内不同种类可燃物进行采集,野外称重。

②内业计算------将样品带回实验室烘干,求每个样方内不同种类可燃物的含水率,并换算成可燃物负荷量。

标准地机械布点法通过地面调查可获得艰难地段数据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得负荷量信息,在实际的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是人为测量,存在费用高、耗时长而且数据获取工作量大的问题,此法可以在样地数量较少的研究或地面验证中使用,不适合大范围作业以及发生火灾后快速调查。

因此,标准地机械布点法通常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可燃物类型,布设样地,记载样地树种组成、坡度、坡向等因子。

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估测法、样线截面法(planarintersectiontechnique)、模型推测法、照片推测法、遥感图像法等。

2、可燃物的大小

可燃物的大小(粗细)影响可燃物对外来热量的吸收。

对于单位质量的可燃物来说,可燃物越小,表面积越大,受热面积大,接受热量多,水分蒸发快,可燃物越容易燃烧。

常用表面积体积比来衡量可燃物的粗细度。

可燃物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单位体积可燃物的表面积就越大,越容易燃烧。

根据可燃物的形状(如圆柱体、半圆体、扇形体、长方体等),确定表面积与体积比的公式,可对各种可燃物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进行估测,例如:

树木的枝条可以看作是圆柱体,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公式经过推算,得:

σ=4/d+2/l≈4/d

式中:

σ为表面积体积比(cm-1);

d为圆柱体的直径(cm);

l为圆柱体的长度(cm)。

因此,根据公式(3-3),用游标卡尺测定圆柱体的直径d,即可求出其表面积体积比σ。

再如:

又送和樟子松的针叶可以看作是半圆柱体;白皮松和红松的针叶可以看作是扇形柱体。

然后在进行一定的数学推导,即可得出表面积和体积比的计算公式。

3、可燃物的紧密度

可燃物床层中可燃物颗粒自然状态下堆放的紧密程度称为紧密度。

紧密度影响着可燃物床层中空气的供应,以及火焰在可燃物颗粒间的热量传递。

紧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β=ρb/ρp

式中:

β为可燃物紧密度(量纲为1);

ρb为可燃物床层的容积密度(g/cm3、kg/m3),可在实际调查中获得;

ρp为可燃物的基本密度(g/cm3、kg/m3),是指可燃物在没有空隙的条件下单位体积的绝干质量,一般为木材的基本密度。

最适紧密度是火燃烧最充分时的紧密度,可燃物紧密度大于最适紧密度。

氧气供应不足;小于最适紧密度,可燃物连续性低。

4、可燃物的连续性

森林可燃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状态对林火的蔓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林火种类,也影响着森林遭受破坏的程度。

可燃物连续性又称为可燃物空间连续性,是指可燃物能够连续燃烧的程度或状态,可燃物断开或隔离,连续性为0,燃烧停止;可燃物连接,连续性增加,林火得以蔓延。

可燃物连接越紧密,连续性越大,火强度逐渐加大,林火快速蔓延。

因此,可燃物在空间上是连续的,燃烧方向上的可燃物可以接受到火焰传播的热量,使燃烧可以持续进行;可燃物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彼此间距离较远,不能接收到燃烧传播的热量,燃烧就会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将可燃物连续性可划分为可燃物垂直连续性和可燃物水平连续性。

(1)可燃物垂直连续性

垂直连续性是指能够使火在垂直方向上连续燃烧的可燃物分布状态。

在森林中表现为地下可燃物(腐殖质、泥炭、根系等)、地表可燃物(枯枝落叶)、中间可燃物(灌木、幼树)、上层树冠可燃物(枝叶)各层次可燃物之间的衔接,有利于使地表火转变为树冠火。

火焰长度在地表火转成树冠火的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

火焰长度是指可燃物床层(fuelbed)上部的火焰后方到连续火焰的长度,不包括断开的火焰(飞火)。

图3-1无风条件下的火焰高度高于有风条件下火焰高度

(Andrews,1989)

在森林燃烧中,风速很小时,火的蔓延速度较慢,火焰是向上的,火焰长度即是火焰高度。

随着风速的加大,火蔓延速度加快,火焰长度增加,火焰倾斜,但火焰高度并没有增加,反而降低(Andrews,1989)。

即相同的可燃物形成的火焰高度在无风的条件下高于有风条件下(图3-1)。

根据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牛树奎的研究,考虑到火焰倾斜时都低于无风时的火焰高度,山地无风状况极少的情况,定义在lm高的层次上,火焰高度0.5m为不连续的临界值。

据此,可以划分火焰高度等级(表3-2),作为划分连续性等级的基础。

表3-2火焰高度等级与连续性

等级

火焰高度范围(m)

连续性

描述

<0.5

不连续

火不能向上传播

0.5≤h<0.75

低度连续

火向上传播可能性很小

0.75≤h<1

中度连续

火向上传播可能性很大

≥1

高度连续

火向上一层传播

(2)可燃物水平连续性

水平连续性是指能够使火在水平方向上连续燃烧的可燃物分布状态。

在森林中表现为各层次本身的可燃物分布的衔接状态。

各层次可燃物的连续分布将使燃烧在本层次内向四周蔓延。

一般情况下,地表可燃物有很强的水平连续性,如草地,连续分布的林下植被(草本、灌木和幼树);在森林中的树冠层因林龄、树种组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连续性,如针叶同龄纯林有很高的连续性,支持树冠火的蔓延;而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树冠层,易燃枝叶是不连续的,不支持树冠火的蔓延;树冠火在蔓延中,出现阔叶树或树间有较大的空隙,树冠火就会下落成为地表火。

(3)影响可燃物连续性的主要因素

①坡度

火在坡地上燃烧,由于空气热对流的作用,自然形成向坡上推进的风,使火快速蔓延。

坡度对可燃物的垂直连续性和水平连续性都有明显的影响。

随坡度增大,连续性上升的速率增加。

在针叶林中就更增加了发生树冠火的危险性。

在坡度较大的情况下,即使风速很小,树冠火灾在坡地上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极大。

②风速

风速是对林火蔓延影响最大,是最不具有确定性的林火蔓延的影响因子。

这里的风速是指直接作用在火焰上的风的速度。

一般来讲,如果气象站的风速为六级(10m的风速),由于地表的影响,地面上的风速只有其30~50%。

对可燃物垂直连续性的影响主要是林内的风速。

在森林内由于林木的阻挡,风速的降低幅度会更大,一般只有1~2级风。

大多风速在3m/s以下,最多不超过5m/s。

风速对连续性影响的增加幅度较大,风速较小的时候增加幅度较大,虽风速加大,增加幅度变缓。

风速对水平连续性的影响非常大,虽然随风速加大,影响有所放缓,但风速在5级以上时,火焰和热流呈水平传播状态,如果是连片的针叶林短时间内可形成大面积树冠火。

所以,在考虑阻隔树冠火的时候,风速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③郁闭度

林分郁闭度对林下植物的影响,间接影响可燃物的垂直连续性。

林分郁闭度的影响主要反映两个过程:

一是抑制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生长,减少灌草负荷量和灌木高度,降低垂直连续性;二是促进自然整枝,是活枝条枯死在树干上和凋落在地表,增加了枯枝的负荷量,增加了垂直连续性。

针叶树郁闭度反映针叶树树冠的连接程度,与树冠火的蔓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④林木枝下高

枝下高的高低与垂直连续性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垂直连续性;也与水平连续性有关,改变树冠的长度和负荷量,间接影响水平连续性。

地表火上升为树冠火,首先是林木枝下高处的枝条被引燃,而是树冠燃烧。

所以枝下高的高低,是调控垂直连续性的关键。

随枝下高的升高,垂直连续性降低。

通过修枝调整枝下高,是树冠的长度减少;修剪了部分枝条,降低了树冠的负荷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平连续性。

⑤灌木

灌木对垂直连续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负荷量、高度和密度。

由于灌木负荷量的比重较小,所以对垂直连续性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看出灌木负荷量增加是垂直连续性增加的趋势。

灌木的高度和密度直接影响到垂直连续性,但是垂直连续性指数目前还不能完全反映其影响。

灌木的高度和密度与负荷量的关系密切,是灌木负荷量调控的重点。

⑥草本、地面枯枝

均属森林中的细小可燃物和引火物。

草本、地表枯枝负荷量的增加,可增加可燃物的垂直连续性。

所以,可进行地表枯枝负荷量调控,降低可燃物的垂直连续性。

地表枯枝的在林内的分布状态对垂直连续性影响很大。

一般情况下,如果草本、地表枯枝在林地上分布均匀,即使负荷量多一些,由于其位于地表层,对垂直连续性影响是有限的。

但是枯枝如果形成堆积,形成局部的枝丫堆,即使负荷量不高,也能在局部形成很高的火焰,引发树冠火。

所以,在进行间伐作业、修枝、割除灌木的作业中,应将枝条和木块均匀平铺地表,避免形成枝丫堆,即可减低对垂直连续性的影响。

3.1.2可燃物的含水率

可燃物的含水率影响着可燃物达到燃点的速度和可燃物释放的热量多少,影响到林火的发生、蔓延和强度。

可燃物含水率的度量方法可分为绝对含水率和相对含水率。

计算公式分别为:

AMC=(WH-WD)/WD×100%

RMC=(WH-WD)/WH×100%

式中:

AMC、WH、WD同上;RMC为相对含水率(%)。

(1)死可燃物含水率和活可燃物含水率

可燃物的含水率将影响到可燃物燃烧的容易程度和剧烈程度。

可燃物含水率有两种类型:

死可燃物含水率和活可燃物含水率。

死可燃物含水率是指枯死的可燃物中的含水量。

活可燃物含水率是指有生命的、正在生长的可燃物含水率,活可燃物含水量一般随林种和一年中的月份有所变化。

死可燃物含水量随空气含水量变化而变化。

(2)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森林中的可燃物如果处于生存状态下,其内部的含水率处于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变化幅度不大。

但植物死亡之后,植物内部进行的水分循环与养分循环终止,其内部水分在总体上处于“流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植物被风干。

但是植物死亡之后至腐化之前仍保持着有机结构,它会吸收空气当中的水分或者附着在它表面的液态水的水分,其它细胞间隙被水分充满与外界水分达成特定的平衡之后便不会再吸收水分。

在该物理平衡规律的控制之下,可燃物死亡之后所含有的水分相当于自身干重的2~3倍左右。

如果可燃物体形较小,其死亡后能够在数分钟内便可以让水分充满自己的细胞间隙,但是如果可燃物的体形较大,则这一过程的时间也相对延长。

死亡可燃物变湿的现象说明死细胞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吸水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具有吸湿属性的物质对水分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因此,一旦空气的含水率超过该物质的含水率,则它便会从空气当中吸收水分。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即便是没有降水的情况下,死亡可燃物的含水率也会跟随附近空气湿度的变化而产生对应的变化。

可燃物死亡之后的变干单纯通过大气吸收其蒸发的水分来完成。

(3)可燃物含水率(fuelmoistureeontent,FMC)与易燃性(inflammability)

可燃物含水率与易燃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影响可燃物燃烧的重要指标。

枯死可燃物(deadfuel)和活可燃物(livefuel)的可燃物含水率差异很大,对燃烧的影响也不一样。

枯死可燃物的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它们可吸收超过本身重量1倍以上的水,其变化范围为2~250%。

一般情况下,死可燃物含水率与易燃性之间表现见表3-3所示。

表3-3死可燃物含水率与易燃性关系

FMC变化

易燃性表现

>35%

不燃

25%~35%

难燃

17%~25%

可燃

10%~16%

易燃

<10%

极易燃

活可燃物的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在75~250%之间。

在干旱季节,为75~150%。

活可燃物与树冠火的发生有关。

当针叶FMC低于100%,常绿灌木叶丛FMC低于75%时,可发生猛烈的树冠火。

(4)平衡含水率(equilibriummoisturecontent,EMC)与时滞

①平衡含水率

平衡含水率是指森林可燃物在恒定的环境条件下长时间放置,其含水率在内部水气压与外界环境水气压动态平衡作用下到达的一个定值,此状态下的可燃物内部水分达到饱和,外界环境水气压与可燃物内部水气压相等,两者间的水分扩散运动相对静止,水分净变化为零,这时的可燃物含水率会保持在平衡含水率这个定值均一不变。

即平衡含水率是可燃物吸收大气中水分的速度与蒸发到大气中水分的速度相等时的可燃物含水率。

平衡含水率是可燃物水分含量的基准,可燃物的干与湿是由其含水率低于或高于平衡含水率来决定的。

不同种类可燃物含水率平衡点不一样。

可燃物含水率在达到平衡点之前是逐渐吸水过程,而达到平衡含水率则趋于稳定。

但是改变环境条件,如降水增加等还会使可燃物继续吸水。

可燃物吸水饱和后如果天气干燥又开始逐渐失水。

例如:

在美国的国家火险等级系统中,平衡含水率可以通过相对湿度和温度进行估测(见表3-4)。

表3-4相对湿度与平衡含水率(EMC)估测公式

相对湿度(H)

平衡含水率(EMC)估测公式

H<10%

EMC=0.03229+0.281073H-0.000578T×H

10%≤H<50%

EMC=2.22749+0.160107H-0.014784T

H≥50%

EMC=21.0606+0.005565H2-0.00035H×T-0.483199H

注:

H为相对湿度(%),T为温度(℃)。

由表3-4可看出,10%和50%的空气相对湿度是木材平衡含水率变化的转折点,因此以这两个相对湿度值为界分别建立了三个不同相对湿度范围的平衡含水率与空气温湿度的函数关系式。

此外,不同种类和不同粗细的可燃物达到平衡含水率需要的时间不同。

粗的水湿可燃物达到平衡含水率需要的时间要长,细的水湿可燃物则短。

②时滞

时滞是指超过平衡含水量的初始自然水分含量,下降到初始值的1/e(36.8%)所需的时间,或者说初始水分含量减少63.2%(1-1/e)所需的时间。

时滞越短的可燃物,越容易散失水分,越容燃烧。

相反,时滞越长的可燃物,越不容易散失水分,越不易燃。

一般细小可燃物的时滞短,粗大的可燃物时滞长。

如美国国家火险等级系统中根据时滞将枯死可燃物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3-5):

表3-5枯死可燃物直径与时滞的关系

枯死可燃物等级

时滞范围(h)

枝条、木材直径(cm)

1时滞可燃物

0~2

<0.635

10时滞可燃物

2~20

0.635~2.54

100时滞可燃物

20~200

2.54~7.62

1000时滞可燃物

200~2000

7.62~20.32

时滞表示的是可燃物含水率与平衡含水率之间的一种比率,而可燃物的平衡含水率要在平衡状态下才能得到,但平衡状态在野外很难达到,所以需在实验室控制相关环境条件来测定。

与平衡含水率的影响因子相比,对时滞的影响因子研究较少,因为传统认为外界环境因子对可燃物时滞的影响较小。

此外,可燃物的形状、疏密度和腐烂程度及组成也对时滞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研究了时滞与可燃物颗粒大小、可燃物蓄积量、压缩程度、可燃物表面积体积比等物理特性的关系,并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时滞概念在森林可燃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研究森林可燃物在实验室标准干燥过程与野外实际干燥过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参考标准与理论依据;

第二,可用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反应的系统评估;

第三,为森林可燃物的分类提供合理、满意、有效的方法等。

③平衡含水率与时滞的应用

在森林火灾预测的实际工作中,平衡含水率与时滞法应用非常广泛。

火险预测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预测死可燃物的含水率。

根据死可燃物研究工作开展的环境不同,平衡含水率与时滞法又分为恒定环境下的预测方法和自然环境下的预测方法。

第一,恒定环境下的预测方法

在外界环境温湿度恒定不变情况下,假设死可燃物内部水分扩散对水汽运动的阻力明显小于外部对流对水汽运动的阻力,则其含水率的预测方程为:

M=E+(M0-E)e-t/τ

式中:

M为死可燃物实时含水率,单位为%;

t为时间,单位为h;

E为平衡含水率,单位为%;

τ为时滞,单位为h;

M0为可燃物初始含水率,单位为%。

如果已知死可燃物的平衡含水率与时滞,根据公式(3-6)即可预测出死可燃物的实时含水率。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一般都符合以上假设条件,所以恒定环境条件下利用该方法预测死可燃物实时含水率的精确度很高。

第二,自然环境下的预测方法

森林可燃物实际所处的自然环境温湿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可燃物的平衡含水率与时滞也一直处于变化中,因此可燃物的实时含水率不能直接使用恒定环境下研制出的模型进行推算。

金森等(1999)通过研究推演,总结得出了自然环境下死可燃物含水率的预测方程:

1/τ=F(T,H,W)

E=G(T,H)

式中:

τ为可燃物的时滞;

E为平衡含水率;

T和H分别为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W为风速;

F为τ与T、H、W的函数关系;

G为T、H与E的函数关系。

该预测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已知自然环境中的温湿度等因子对平衡含水率与时滞的影响函数,因此,提高该方法预测精确度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对平衡含水率与时滞的影响。

(5)熄灭含水率(moistureofextinction,MOE)

熄灭含水率是指在一定热源作用下可燃物能够维持有焰燃烧的最大含水率,又称临界含水率。

可燃物的MOE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

不同的可燃物种类,MOE有所不同。

熄灭含水量越高的可燃物越容易燃烧,反之越不容易燃烧。

大多数枯死可燃物的MOE为25~40%;大多数活可燃物的MOE为120~160%。

FMC与MOE的关系:

FMC>MOE,可燃物不能燃烧;FMC

(6)影响可燃物含水率的主要因素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是影响森林能否被点燃和点燃后燃烧能否蔓延的重要因子,而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又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主要把这些影响因子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包括树种、地形等在内的稳定因子;第二类是包括火源频率随生物气候和季节等变化在内的半稳定因子;第三类是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和日照等气象因子在内的变化因子。

目前研究中主要涉及的变化因子有:

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降水、土壤含水率和地温等。

此外,半稳定因子中的地形地貌也对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简单介绍如下:

①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在森林火灾及可燃物含水率预测研究中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其通过改变其它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使可燃物的燃烧特性等发生改变。

通常情况下,高温、低湿、大风的天气条件下,可燃物内部的水分蒸发或扩散会加速,从而使可燃物含水率降低;此外,高温天气也会使可燃物自身温度升高,从而使可燃物燃烧所需的热量降低。

陈天锡等(2000)通过研究发现,夏秋干旱季节,当空气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30%时,温度变化与可燃物含水率之间有一定联系(表3-6)。

表3-6空气温度变化与可燃物含水率关系

空气温度

可燃物含水率/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0℃

森林火灾高发、易发

11℃~15℃

可燃物含水率逐渐增大,火灾次数逐渐减少

0℃~10℃

火灾容易发生,危害也较严重

-10℃~0℃

火灾有可能发生

<-10℃

火灾一般不发生

②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通过影响可燃物内部水分的蒸发与扩散速率而直接作用于可燃物,使可燃物含水率随着森林内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相对湿度越大,可燃物含水率也越大。

据陈天锡等(2000)研究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小于30%时,特大森林火灾可能发生;相对湿度为30%~55%时,大火灾可能发生;相对湿度为55%~75%时,火灾可能发生;相对湿度大于75%时,火灾不可能发生,所以,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的季节一般是气温低、相对湿度小、气候干燥、可燃物含水率较小的冬春季,而夏秋季长期干旱条件下,如遇高温天气,随着水分蒸发的加快,可燃物含水率会降至很低,比较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③风

风对森林火灾的蔓延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风速决定蔓延速度,风向决定着蔓延方向,二者共同决定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