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670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 苏教版.docx

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3课示范教案苏教版

课件展示:

无子西瓜图片资料

师:

无子西瓜由于没有种子,而且,果实大,含糖量高,很受人们的欢迎。

师:

无子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呢?

学生活动:

观察、讨论、分析、交流。

生甲:

是因为无子西瓜没有受粉。

生乙:

可能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西瓜的柱头。

生丙:

可能是无子西瓜的受精卵没有发育。

……

师:

无子西瓜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成功的。

无子西瓜是如何培育成功的呢?

 板 书: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师:

染色体变异包括哪些方面?

生: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师: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哪几种类型?

生: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非整倍性变异、一倍性变异和多倍性变异。

师:

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单倍体水稻植株。

并讲述:

单倍体水稻植株长得十分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师:

单倍体水稻在生产上有没有利用价值?

为什么?

生:

单倍体水稻在生产上没有利用价值。

因为,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不能生产粮食。

师:

单倍体水稻为什么高度不育?

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交流。

生甲:

单倍体水稻不能产生精子。

生乙:

单倍体水稻不能受粉。

生丙:

单倍体水稻不能受精。

……

师:

正常的水稻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24条染色体。

单倍体水稻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由于单倍体水稻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从而表现出高度不育。

师:

单倍体具有什么应用价值呢?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讨论、思考、交流。

生:

单倍体在育种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师:

自然条件下单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

阅读回顾教材,讨论、思考、交流。

师: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普通小麦、水稻、烟草作物等,偶尔会出现单倍体植株,这是由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

师:

育种过程中如何获得单倍体呢?

生甲:

利用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培养成。

生乙:

利用未经受精的精子培养成。

师:

育种过程中常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

师:

如何利用单倍体进行育种?

课件展示:

在小麦中,高秆(D)对矮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

其中,矮秆和抗病是人们所需要的优良性状。

现有两种纯种小麦品种,一个品种是矮秆、不抗病小麦,另一个品种是高秆、抗病小麦。

请你思考利用矮秆、不抗病小麦与高秆、抗病小麦作亲本,如何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一个矮秆、抗病的新品种?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矮秆、抗病的新品种的过程:

师: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矮秆、抗病的新品种时,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小麦的基因组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讨论。

生: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小麦的基因组成都是纯合的。

师:

用人工诱导使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后,它的体细胞中不仅含有正常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这样植株后代就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师: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的新品种时,需要几年时间?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讨论。

生:

需要2年。

师:

若采用杂交育种,在第二年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的新品种吗?

学生活动:

回顾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知识,讨论、交流。

生:

不能,因为在第二年获得的矮秆、抗病的类型中有2/3是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

师:

利用杂交育种,子二代中得到的矮秆、抗病的类型中有2/3是杂合子,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要想得到可以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类型,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无芒、抗病品种进行多代自交和选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才能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类型,这就需要经过多年的选育。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类型,可以2年就培育成功,比杂交育种所需时间大大地缩短。

师:

无子西瓜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呢?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44“积极思维”,思考、讨论三倍体西瓜是如何培育的?

为什么无子?

课件展示:

三倍体西瓜培育的过程

师: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师: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为什么能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45,思考、讨论、交流。

生: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时,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分离,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教师活动:

演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再演示无纺锤体时细胞分裂过程的变化。

师:

自然条件下多倍体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

植物体的内外环境发生骤变,使正在分裂的细胞中纺锤体可能受到破坏,已复制的染色体不能分到两极,细胞也不分裂,从而形成染色体组加倍的细胞。

教师活动:

展示三倍体的葡萄与正常二倍体葡萄。

师:

多倍体植物与普通二倍体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比较、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生:

多倍体植株的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蛋白质等含量多。

师:

正是由于多倍体具有这些优良的特点,所以人们常利用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培育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单倍体育种

2.多倍体育种

1.解析:

利用杂交育种,子二代中得到的显性性状类型中都有杂合子,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要想得到可以稳定遗传的某种类型,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某种显性性状类型品种进行多代自交和选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才能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类型,这就需要经过多年的选育。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时,由于一般是利用杂种子一代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幼苗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处理后的植物体是纯合子,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可以2年就培育成功,比杂交育种所需时间大大地缩短。

答案:

C

2.解析:

基因型为DdTt的植物,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有四种类型:

DT、Dt、dT、dt,其花粉离体培养成的幼苗为单倍体,基因型为:

DT、Dt、dT、dt,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处理后的植物体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且都是纯合子。

因此,这些幼苗长成后,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

A

3.解析:

四倍体的西瓜与二倍体的西瓜杂交时,四倍体西瓜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二倍体西瓜产生的配子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杂交所得到的子一代为三倍体。

三倍体西瓜开花时,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但利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给四倍体西瓜进行传粉,刺激子房发育为果实,但由于没有经过受精作用,所以,所结的果实中没有种子。

答案:

C

4.解析:

粗糙脉孢菌的单倍体细胞中具有7条染色体,呈奇数,说明粗糙脉孢菌的单倍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两个不同类型的粗糙脉孢菌融合后的二倍体,随即发生典型的减数分裂,应最终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应该减半为7条。

这四个子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一个细胞能形成两个子细胞,这样,最终可以形成8个细胞。

有丝分裂的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仍为7条。

答案:

A

5.解析:

普通仓鼠和花背鼠的体细胞中均有22条染色体,因此,普通仓鼠与花背鼠进行种间杂交时,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均含有一个染色体组,11条染色体。

而形成的受精卵中有分别来自普通仓鼠和花背鼠的一个染色体组,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细胞中有44条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因此,金背仓鼠为四倍体。

答案:

C

6.答案:

水稻正常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为12条染色体,因此,水稻是二倍体生物;普通小麦正常体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六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为21条染色体,因此,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生物;马铃薯正常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为24条染色体,因此,马铃薯是四倍体生物;人正常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为23条染色体,因此,人是二倍体生物。

1.多倍体诱导在植物育种上的意义

一个物种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的恒定性是这个种的重要特征。

我们把二倍体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

当生物体内细胞染色体组数达到3组或3组以上者,称为多倍体。

多倍体在植物进化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随着植物自然演化地位的提高,多倍体所占比例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然界中,多倍体在裸子植物中占物种的13%,在单子叶植物中占42.8%,在双子叶植物中占68.6%,即显花植物中约有一半的物种是通过多倍体途径形成的次生种,其中有些是在一个属内存在着不同倍数的种,有些是在同一种内存在着不同倍数的品种。

遗传学上把一个属内不同种的染色体按某一基数而倍增的现象称为染色体倍数性系列,或多倍体系列。

处在倍数性系列上的植物,因其基因剂量存在差异,所以各有相异的表型,它们在细胞染色体尚未数清以前,就早已为形态分类学家区分为不同的种群。

在自然条件下,机械损伤,射线辐射,温度骤变,及其他一些化学因素刺激,都可以使植物材料的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种群。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多倍体诱导机制研究的深入,由人工模拟自然条件来诱导多倍体植物获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人工多倍体种群。

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常带来一些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如巨大性、抗逆性增强等。

一般多倍体细胞的体积,气孔保卫细胞都比二倍体大,叶子、果实、花和种子的大小也随加倍而递增。

从内部代谢来看,由于基因剂量加大,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随之加强,某些代谢物的产量比二倍体增多,如大麦同源四倍体种子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提高10%~12%,玉米同源四倍体子粒内拟胡萝卜素含量比二倍体原种增加43%,胡萝卜糖含量增加10%~20%,欧洲巨型山杨生长量增加一倍等。

这些改变都与基因剂量有关。

多倍体的产生多出现在分布区的一些边缘地带,多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多倍体的出现常伴随着抗逆性的相对提高,如报春花原产于温带,我国云南很多,原始种为二倍体,而新生的异源四倍体分布在二倍体区域内的高山上,三倍体和八倍体分布在更北或更南的高山上,而十四倍体生长在极地。

(杨晓红、李越华、张克中,xx)。

由于多倍体植物带有巨大性、不育性、代谢物增多和抗递性加强等特点,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发现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以来,育种家们在植物倍性育种方面作出了较多的探索,形成了一些人工多倍体的商业品种。

花卉方面:

矮牵牛、金鱼草、鸡冠花等多倍体植物多表现为叶片肥厚、花色艳丽、花期长、花瓣多等特点,观赏价值得到了提高;药材方面,板蓝根四倍体有效成分含量比普通二倍体对照高出约40%;林木方面,四倍体桑树及刺槐在生长量及抗逆性方面都较之二倍体对照有了较大提高。

一般而言,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多倍体植株往往是同源四倍体,如果将其与二倍体对照杂交,便可获得三倍体的植株,例如,人工获得的三倍体西瓜、香蕉等。

无子或少子是它们的显著特征。

另外,在倍性育种的过程中,育种家们发现:

①在一些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组合中,如果将其中之一加倍、远缘杂交往往变得容易进行,而且所获得的异源多倍体在生长量及抗逆性方面,往往有突出表现。

②在用各种射线诱变育种时,多倍体材料的诱变率大大高于二倍体对照。

由此可见,在人工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基础上,如能结合其他育种手段,以培育出高质量的植物新品种,大有潜力可挖。

总之,随着人们对多倍体诱导技术及其他相关育种技术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工多倍体种群,使多倍体诱导成为最有效的育种手段之一!

2.秋水仙素的诱导机理

秋水仙素是1937年发现的,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种子球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碱,分子式为C22H25O6N。

秋水仙素呈白色或黄色粉末或针状结晶,有剧毒,易溶于冷水、酒精和氯仿,难溶于热水、乙醚等,有效诱导浓度为0.0006%~1.6%,一般以0.2%浓度效果最好。

常被用作多倍体诱导剂,经处理的萌发种子或幼苗细胞染色体数会发生加倍。

其诱导加倍的机理与微管、着丝粒的结构和特性有关。

微管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结构,细胞分裂中纺锤体就是由微管组成的。

微管管壁由13条原丝纵向平行排列构成,主要成分为微管蛋白,而微管蛋白分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两种。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组成的异二聚体构成微管亚单位,若干个异二聚体相接连成原丝。

α微管蛋白与β微管蛋白在化学结构上极为相似,两者相对分子质量均为50000,氨基酸数目分别为450和445个,两者42%序列相同。

其中β微管蛋白肽链中第201位为半胱氨酸,为秋水仙素结合部位。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彼此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常呈二聚体形式存在。

每一微管蛋白异二聚体上尚有秋水仙素与之结合的部位,如果结合的部位被其结合,微管不仅不能继续聚合,而且会引起原有微管解聚。

故秋水仙素具有干扰微管装配,破坏纺锤体形成和终止细胞分裂的作用。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但在进入后期之前,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区连结在一起。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上的主缢痕部位,为染色单体的连接结构,而动粒才是动粒纤维附着在染色体的结构。

着丝粒由一段特殊DNA序列构成,着丝粒DNA具有高度重复序列,如小鼠染色体着丝粒约有300个碱基对重复几千次组成,含量占染色体DNA的5%~10%,而在果蝇细胞中可达40%。

Clarke等学者认为,着丝粒区域DNA可能编码一种特殊信号,使其复制在S期受阻遏,一直到后期这一区域DNA复制才完成。

着丝粒DNA复制完成也就启动了后期染色单体的分离,故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动力不是来自与两极相连的动粒微管张力。

人们发现,用秋水仙素处理分裂的细胞,虽然纺锤体被破坏了,但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照样分开。

总之,秋水仙素虽然破坏了细胞中微管组装,阻止了纺锤体正常生成,使细胞分裂失去了动力来源,从而在染色体复制后期细胞不能一分为二,但是染色体数却加倍了。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答案D

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解析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答案B

3.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解析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

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答案B

4.(xx·杭州质检)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解析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由于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Na+是通过蛋白质通道进入神经细胞内部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选项A、D正确。

在自然状态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处于离体状态的神经纤维,中间部位给予刺激,兴奋可双向传导,B项正确。

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项错误。

答案C

5.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过程的是()

A.①→④B.②→③

C.③→②D.④→①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6.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A.膜外b→a;膜内a→b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D.膜外a→b;膜内b→a

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

答案A

7.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解析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此过程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答案A

8.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

A.K+、Na+B.H+、K+

C.Na+、K+D.Na+、H+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造成的,故Ⅱ代表Na+。

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故Ⅰ代表K+。

答案A

9.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膜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膜外却流向刺激点,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0.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

B.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由图可知,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所以图中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刺激的感受器,又有产生运动的效应器;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在b外的神经节中;Ⅰ为传入神经,当a感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其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但恢复静息时,又变为外正内负;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完成依赖于反射弧的完整,Ⅱ处受到刺激,是神经产生的兴奋直接引起肌肉收缩,应该属于一种应激,不是反射。

答案D

11.下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用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神经膜离子分布为内负外正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

解析当兴奋产生时,神经膜离子分布应为内正外负,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K+大量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而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Na+大量内流,造成内正外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答案B

12.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钠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解析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中钾离子外流,出现膜外正电荷较多,膜内负电荷较多(即外正内负),从而在膜的内外形成电位差,产生静息电位。

钾离子的外流与钠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无关,故A项正确。

答案A

13.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依图示,未受刺激时,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故B项正确。

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故C项错误,D项正确。

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Na+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故A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4.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

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

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由题中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说明其感受器在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如果神经中枢在脑中,则脊蛙不能作出反射,而脊蛙(无脑)能够出现收缩活动,说明神经中枢在脊髓中。

(2)剪断传出神经后,如果立即刺激A端,由于兴奋可传至效应器,能够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刺激B端,由于兴奋无法传递到效应器,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尽管在剪断后,刺激A端时,能够看到收缩活动,但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因为反射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这一收缩活动没有神经中枢的参与。

答案

(1)皮肤脊髓

(2)能不能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5.请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正、负或零)电位。

(2)图乙是图甲中①的一段,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当产生的兴奋传到a点时,a、b之间的膜外电流方向是________;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方向的偏转。

(3)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下图丙),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

①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________部分。

②刺激1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秒,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