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执笔人:
哈尔滨木兰县民主小学柳虹颖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
人格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而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正确引导和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关系着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人格成长,确保他们能够以坚强、开朗、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走向成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重托。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县城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环境优越的小学生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贫困、学困生、父母离异等占三分之一,他们除了经济上贫困外,往往学习、心理、情感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情绪不稳、孤僻、胆怯、沉默、悲观和怪癖。
上述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因此,本课题组确立了“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的出发,努力探索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准,寻求形成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结合农村小学生思想实际,采用学科渗透———引导发展环境熏陶——潜心塑造活动引导——自主体验”的具体操作策略,探索出一条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现本地特色的活动体系,通过的我们教育实践追求,让学生扎好中华文化的根、扎好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做人的根、基础知识的根;全面树人,进行人格塑造,把学生引上正确的人生之路;优化现代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加强学生智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同时特别注重心理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对生命、对精神世界、人格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它完全符合对现代人才所要求的人格塑造、知识文化、审美情趣、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性心理几大方面。
必将对德育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与主动性的研究方向、对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围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主题,从八十年代国内外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
2000年秋天,美国一家研究所对全国8600名中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71%的学生曾经在考试中作弊,68%的人曾经打过人,35%的人则曾经在商店里偷窃,这个调查揭示了美国教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引起了政府和学校的震惊和关注。
为此,在一些学校开始在学校的运动队中开设人格教育课,目前美国已有48个州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洛杉矶联合校区正式开设人格教育课则走在了全国前列。
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
新加坡既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又重视情操教育。
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
从古至今我国历来都重视在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培养问题。
我国近代的许多教育家也十分重视人格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在1918年,就明确提出了人格教育的主张,认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与丰子恺提出的“圆满的人格”是一脉相承。
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主张:
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
他说:
“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大中小学日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人格教育也隐约包含其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不仅课程在进行改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教育部就曾先后多次出台相关的文件。
由此可见,在国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人格教育)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广义上的人格教育)之路。
尤其是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重视,如上海、浙江、重庆、广东、北京等省市就有专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类似的机构,许多中小学都配备有1-2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不仅如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课题研究小组还专门编写了心理健康教材或指导用书。
由于受传统德育观的影响,很多人格教育并没有从实质上与传统的德育区别开,因而收效有限。
因此,出现了在中小学越来越重视德育的同时,却发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频频发生中小学生出走或非正常死亡的惨剧。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问题上必须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审视和思考,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和尽可能易操作的方法去实现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目标,进而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人才,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的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要促进人格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因此,要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结构中除智力和能力之外,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智能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健全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具有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特征。
健全人格具有一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它的阶段性。
学生的健全人格,简单地说,就是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并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在当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深层心理学表明:
人类早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比后来发生的更重要,同时也更有决定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偏差等人格弱点,极易造成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甚至“扭曲”和“变态”。
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性格缺陷的表现,如自私自利、嫉妒心强、患得患失、郁郁寡欢、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等,急需学校教育给予及时有力专业地引导和帮助。
(二)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小学德育大纲》等重要文件和指示,是本课题研究的指针。
2、现代人格心理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人格心理学理论的观点,人格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以塑造和调控的。
青少年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全和塑造小学生人格是可行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年、三年、四年、四个教学班的学生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健全人格的含义。
2、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培养、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积极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健全的人。
3、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探索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准,寻求形成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4、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整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主要观点:
本课题着眼于少年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少年儿童在做人、做事、行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构建奠定基础,学习具有应用价值,最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同时,将为小学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新思想,为今后在学生健康养成上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创新与突破之处:
本课题将探索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新型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内容:
1、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理解其含义
通过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较为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发展的心理特点、各种能力、兴趣和性格特点,发现特殊学生以及学生的个别问题,从而为其正确施教提供必要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帮助学生们及时矫正不良认知及不良行为;认识自己并适应环境,使其具有指导自我的能力;培养优良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发挥潜力,人尽其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可建立学生档案;家庭背景调查;心理测试;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心理咨询宣传并把记录记好,便于提供问题依据和解决的办法。
努力探索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的标准。
2、学科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个性品质都会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
作为学科教师,就能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
因此,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主渠道是学科课堂教学。
我们应抓住这个主要的培养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大胆的探索。
3、如何通过少队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受到检验。
只有当学生认识和情感、需要和动机这些体现在活动和交往中的外显行为,逐步内化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时,才能称得上是具备了真正的品德和人格。
所以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的广泛交往,就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的根本而有效的途径。
实验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健全人格的培养。
4、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处在心理不成熟时期,很容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在全面发展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例如开展精彩纷呈的兴趣活动,设立了绘画组、演讲组、朗诵组、手工组、奥数组、英语组、足球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兴趣活动小组。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发展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5、如何利用家庭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实验班将定期开设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到教室听课,参与学生活动,家校教育进一步形成了合力,促进了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原则
(一)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通过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心理问题现象及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实验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调查的基本步骤: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制定明确的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
调查的时间与地点,调查的方式与方法,调查的步骤与日程安排,调查的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等。
(2)实际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撰写调查报告。
例如,“木兰民主小学学生健全人格现状调查报告”。
它的实施步骤经历了设计问卷、数据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等项工作。
2、行为研究法: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思想状态的实际情况,采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对实验班的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考验假设并检查课题实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措施的有效状况修正原计划、进入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
3、观察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通过课内外观察,收集有关理答行为的研究素材。
制定观察计划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经验总结分析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系列的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5、个案法:
选择两到三个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研究,研究其行为现状及改进策略。
帮助学生们及时矫正不良认知及不良行为;认识自己并适应环境,使其具有指导自我的能力;培养优良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发挥潜力,人尽其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6、文献法:
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二)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遵循“计划——实施——活动——反馈——观察——归纳——反思”路径,逐步上升发展在不同阶段,通过调查等方法收集背景资料,通过研讨分析确定实验目标。
在各实验班进行的应用实验,并逐一落实各项实验目标。
交流、研讨、再实验。
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交流会,集体攻关,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课题顺利进行。
再通过经验分析、总结等方法组织实验成员分析案例、汇集经验,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争取通过两年的实质性研究,探索、总结出一条符合时代需要的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新型模式、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自己才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自身运动才能起作用。
在研究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我们的研究方案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它的研究成果也将付诸于教育实践。
3、教育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4、活动性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开展活动,适当指导学生积极投身其中,重复进行各种训练,促使学生心理的发展和提高。
5、整体性原则:
我们的研究力求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注意协调发展教师群体的各方面素质,追求优化组合的整体效应。
6、动态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成长的动态变化,又要考虑社会的动态发展。
适当引导,把今天的教育和未来的社会联系起来,着力研究和培养心理健康、能力独创的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情况
组长:
柳虹颖组织活动理论指导课题实验
副组长:
吴柏岩迟敬宇资料收集管理
组员:
高爱发、高丹、孙秋红、胡秀敏、汪秀玲课题研究教师
参与者有学校基层领导,还有一线工作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年龄结构合理,事业心强,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水平高,互补性强。
负责人为本校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县级英语学科骨干和市科研骨干教师。
多次承担县市课题研究。
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
课题组成员吴柏岩、迟敬宇、高爱发、高丹、孙秋红、胡秀敏、汪秀玲均为校、县、市科研骨干。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分期进行研究,定期做汇报
本课题分为两年进行,每一个年度的研究我们都及时总结,收集优点、指出不足、及时调整科研内容及方法。
3、保障条件
资料设备:
电脑
理论支持:
人格心理学理论
研究队伍:
课题组成员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能力
研究经费:
学校提供足额经费保障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
研究时间:
合理安排、有序操作、确保实施。
单位条件:
能够满足研究需要、确保研究课题顺利进行
我校科研课题组成员无论怎样变动,校领导都没有放松对科研工作的关心,无论谁来主抓都做到了尽职尽责,以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得以完成。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0.3——2010.7)
完成以下实验任务:
1、成立《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课题组,开展调查测试活动,对我校学生学习生活现状作调查,并作详细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科研理论,科研方法的学习,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国内外人格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申报立项。
4、拟定“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少队活动、实践活动、利用家庭教育力量,培养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阶段研究计划。
成果:
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研究方案下一步研究计划。
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
第一阶段时间:
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完成了以下实验任务:
1、组织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全教育、人格教育相关理论学习,召开课题会,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交流研究信息,。
2、根据调查报告,针对普遍性、典型性的人格问题,进行对策设计,侧重于学科渗透。
3、实验教师选择两到三个典型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研究,研究其行为现状及改进策略。
4、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了“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的标准”
实验方法:
理论学习上实践课对比分析心理教育
成果:
学科教学案例、个性典型案例、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的标准
第二阶段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7月
完成了以下实验任务:
1、组织实验教师不断依据教学理论,继续对典型学生,进行跟踪、调的的查、分析,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
2、根据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方案,研究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握情感脉络、激发心灵共鸣”,在
有关实验班级进行验证、比较,尝试;证明两种课堂教学行为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聘请有关专家指导,纠正完善下阶段的研究思路、实验实施方案。
4、阶段的小结,进行阶段性成果统计。
实验方法:
理论学习上实践课调查分析专家指导
成果:
学科教学案例、个性典型案例下阶段的实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时间:
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完成了以下实验任务:
1、在实验班级,继续对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方法进一步验证、比较,再尝试;进行深入研究。
2、各实验班开展丰富多彩的少队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对所跟踪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研讨、交流。
4、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实验方法:
上实践课少队活动对比分析经验交流
成果:
撰写实践课研究反思报告、案例分析、活动样本案例
第四阶段时间:
2012年3月——2012年7月
完成了以下实验任务:
1、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兴趣活动,设立了绘画组、奥数组、英语组、舞蹈队等兴趣活动小组。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发展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2、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请家长到教室交流、研讨、听课,参与学生活动。
实现教师、家长双边互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3、研究对象后测,问卷调查及分析
4、课题组组织召开实验教师“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会。
5、撰写阶段性总结。
实验方法:
上实践课实践活动调查分析经验交流家长听课
成果:
活动样本案例典型课例研究对象后测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
结题阶段(2012年9月—12月)
学校领导首先听取了课题小组的汇报,觉得此课题在研究中做法实际,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向上一级领导申请验收。
再撰写结题
报告时,课题小组成员积极整理资料、数据。
为成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构建了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五种途径,探索出了“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的标准”
1、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理解其含义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们课题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实验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是实验教师的人格特点: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
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
真诚、宽容、理解、尊重。
三是教育机制: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课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实验教师的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组织实验教师观看心理卫生专家讲课录像,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让老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
因此,实验教师都能愉悦、快乐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之中,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严格按照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探索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成长。
心理教育和辅导是一种爱的教育,是师生良好关系的共建,是师生美好心灵的沟通。
这种良好关系的共建和美好心灵的沟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心理教育作用。
在师生心灵沟通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动。
为了使使教师较为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发展的心理特点、各种能力、兴趣和性格特点,发现特殊学生以及学生的个别问题,从而为其正确施教提供必要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与实验教师开展了各项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语沙龙、心语小屋、心育报刊等,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
已突破了“讲座”的界限,学生通过游戏、唱歌、沉思、遐想、讨论、辩析、观察、演讲、表演等方式方法为中介使“讲座”活动化。
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心心相印,共同进步,体验主人责任,培养主人翁精神。
心语沙龙一般有8-12人左右组合。
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利用课余时间,有共同心理需要的学生自觉结合成组,因此参与的学生对象则较为专一,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如班、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遇到了困惑,可在一起交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合成组一切学习讨论,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课题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即心语小屋。
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活动等功能。
辅导和咨询的内容涉及学习、生活、智力、能力、性格、品德、文体、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好的缓解矛盾、解除困惑、平息愤怒、平衡心态、了解自我、建立自信的作用。
学生走进心语小屋,在心理辅导老师的耐心启发下,求得美好的心灵,身心潜能得到开发,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心育报刊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在学校班级、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
其宗旨是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内心世界;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
每个班每月办一期“心育报刊”。
报刊内容设有学习心理、个性心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心理小常识、名言名句等多个栏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生动活泼的题材,向学生宣传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基本知识。
心育报刊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相结合,定期、按时广播,充实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