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026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docx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一、概述

1.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

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

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

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d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

(1999年5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组的专家们在全国便秘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上对1990年11月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的量化概念。

2.流行病学资料

便秘多发于久坐工作者,或活动受限者,或生活过于紧张者。

近年来,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低,青壮年中长期便秘患者已不在少数。

各国关于便秘的调查资料,说法不一。

1)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便秘调查资料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

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率高达15%-20%。

而对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

便秘的发病率因地域而异,且城、乡人群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①便秘的年龄分布

研究资料均显示老龄化是便秘的一个高发因素,便秘患者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多。

刘世信[]等以天津市两个区年龄≥15岁的人口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便秘患病率明显增加,且60岁以上者明显增多。

尉秀清[]等在广州的调查结果亦显示,便秘患者随年龄增长而明显。

②便秘的性别分布

大部分流行病学资料认为便秘和性别有密切关系,女性是高危人群。

广州的调查显示男女患病率比为1:

1.77[4]。

北京成人男女患病率比为1:

4.59[]。

天津市男性患病率为2.61%,女性为5.95%,男女比例为1:

2.75[3]。

③便秘的地区分布

国内调查显示便秘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

全国6个城市老年人便秘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北方地区便秘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如北方城市北京患病率为20.3%,西安患病率为12.9%,沈阳为18.5%;南方城市上海患病率为7.0%,广州为9.0%,成都为10.4%。

便秘的患病率还显示出城乡差别,北京的结果显示[],农村为23.0%,城市为18.2%。

全国6个城市结果发现[6],城市患病率为10.9%,农村为12.3%。

成都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患病率为4.7%,农村为12.6%。

④其他

有调查结果显示便秘患病率与职业和文化程度相关,但结果不一。

二、便秘的原因

健康人排便习惯多为一日1-2次或1-2日1次排便,粪便多为成形或为软便(如Bristol类型中的4型和5型),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次/日,或3日1次。

粪便呈半成形或呈腊肠样硬便(如Bristol类型中的6型和3型)。

正常排便需要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门,引起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一个环节的故障,均可能引起便秘。

1.病因[2]

慢性便秘有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因。

功能性便秘病因不清,器质性病因可以由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许多药物也可以引起便秘,具体如下:

1)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

直肠内脱垂、痔病、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肠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神经系统疾病:

如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

5)肠管平滑肌或神经元性病变;

6)结肠神经肌肉病变:

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7)精神及心理障碍;

8)药物性因素:

铝抗酸剂、铁剂、阿片类、抗抑郁剂、抗帕金森氏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2.易患便秘的人群

1)孕期便秘易患因素

1肠道受压,蠕动减弱

2内分泌水平变化

3孕妇易患痔疮,惧怕排便

4膳食结构

5膈肌、腹肌受限,排便缺乏动力

2)产褥期便秘易患因素

1腹肌及盆底组织松弛

2分娩时引起会阴裂伤或因会阴部伤口的肿胀疼痛

3饮食结构

4活动量减小

3)女性便秘易患因素

1骨盆宽大,会阴体小,筋膜薄弱,易形成直肠前突

2肛管短,直肠前壁易脱垂

3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

4心理随环境、时间等因素常主动抑制便意

4)老人便秘易患因素

1年老体衰

2活动减少

3饮食因素

4精神心理因素

5体质因素

6疾病因素

7药物因素

5)肥胖人便秘易患因素

1腹壁脂肪堆积,影响腹肌收缩

2肠管蠕动能力减弱

3膈肌收缩性差,排便动力减弱

4活动减少

5饮食因素

三、便秘的分类

关于便秘的临床分型,分类方法种类繁多,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按病因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按粪便块积留的部位可分为结肠型便秘和直肠型便秘;根据肠动力异常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最普遍的分型方法。

1)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

1又被称为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所引起的便秘;

2其病因不清;

3病变可位于结肠局部或全部;

4通过结肠传输试验易诊断准确;

5其临床表现是便秘病史时间长,缺乏便意、排便周期延长(<2次/周),粪质干燥和排便费力;多发生在中老年人。

2)出口梗阻型便秘(0utletobstructiveconstipation,OOC)[,]

1出口梗阻型便秘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

2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3病变可位于直肠远端或肛管;

4通过作排粪造影等易诊断准确;

5其临床表现是大便排出困难,伴有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及便条变细等症状,有时需用手法协助排便;

6目前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膨出、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第二类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

3)混合型

许多慢传输型便秘伴有出口梗阻,称之为混合型。

临床占统计病例的20%左右[9]。

3不同类型便秘的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和体征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型)

出口梗阻型便秘(肛门直肠型)

大便次数少

正常或偏高的大便次数

很少急迫感

尽管急迫还需用力

小、硬

软便也难排出

腹胀

有阻塞感

用导泻剂后较易排空

用导泻剂后仍有排便不空的感觉

需要人工排便

直肠检查正常

直肠检查异常

四、便秘的危害

1.危及生命

1)高血压、冠心病便秘

2)脑出血、心肌梗塞

3)猝死

4)长期便秘:

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等

2.引发疾病

1)肛裂、肛瘘

2)痔疮、脱肛、肠梗阻

3)子宫脱垂、盆腔脏器炎症

3.生活质量下降

1)痤疮、粉刺、皮肤瘙痒

2)面部色素沉着、皮疹

3)腹胀、饮食无味、口臭、体臭

4)梨形身材、胖肚子

5)神经衰弱、失眠、心神不宁、烦躁不安

6)性欲下降或性生活障碍

五、便秘的诊断

1.诊断标准

国际上通用的便秘诊断标准是罗马标准。

罗马委员会对功能性胃肠病(FGID)进行了系列的跟踪研究,先后制定了罗马Ⅰ、Ⅱ、Ⅲ标准。

2006年制定的罗马Ⅲ标准是目前功能性胃肠病的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科学经典,对提高FGID的临床诊治水平和科研学术水平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罗马Ⅲ标准中对慢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如下:

在过去的12个月中,持续或累积至少12周并有下列2个或2个以上症状:

□4次大便至少一次是过度用力

□4次大便至少一次感觉排空不畅

□4次大便至少一次为硬梗或颗粒状

□4次大便至少一次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4次大便至少一次需手法帮助

□每周大便次数少于3次,日排便量小于35克

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2.国内便秘诊治的流程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03年9月在江西南昌召开了全国便秘专题讨论会,并在此次会议上制定了我国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3.诊断要点[2]

对慢性便秘患者的诊断应包括:

便秘的病因(和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如能了解和便秘有关的累及范围(结肠、肛门直肠、或伴上胃肠道)、受累组织(肌病或神经病变)、有无局部结构异常及其和便秘的因果关系,则对制定治疗和预测疗效均非常有用。

1)慢性便秘的严重程度

可将便秘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

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中度则鉴于两者之间。

2)慢性便秘的类型

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

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诊断依据:

①常有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

②肛直肠指检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的粪便,而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力排功能正常。

③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长。

④缺乏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证据,如气球排出试验正常,肛门直肠测压显示正常。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obstructiveconstipation,OOC)诊断依据:

①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

②肛直肠指检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力排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

③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显示正常,多数标志物可潴留在直肠内。

④肛门直肠测压时显示力排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等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

混合型便秘:

同时具备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特点。

4.诊断方法[2]:

1)病史

病史可提供重要的信息,如便秘特点、伴随的消化道症状、基础疾病及药物因素等。

慢性便秘的4种常见表现为:

①便意少,便次也少;②排便艰难、费力;③排便不畅;④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

以上几类既可见于慢传输型,也可见于出门梗阻型便秘,需仔细判别,可有助于指导治疗。

2)体检

常规粪检(包括隐血试验),必要时做肛门直肠指检。

应注意报警征象如便血、腹块等以及有无肿瘤家族史及社会心理因素。

对怀疑有肛门直肠疾病的便秘患者,应进行肛门直肠指检,可帮助了解有无直肠肿块、存粪以及括约肌的功能。

粪检和隐血试验应列为常规检查。

3)生化检查/结肠镜/影像学检查

确定有无器质性病因。

4)胃肠传输试验

确定便秘类型的简易方法,可帮助判断有无慢传输型便秘。

5)肛门直肠测压、气囊排出试验

肛门直肠测压能检查肛门直肠功能有无障碍,气囊排出试验反映了肛门直肠对排出气囊的能力,可帮助判断有无出口梗阻型便秘。

6)手术指征

排粪造影能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解剖和功能变化;肛门测压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能显示肛门括约肌有无生物力学的缺陷和解剖异常,均为手术定位提供线索。

7)焦虑、抑郁患者

对伴有明显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应作有关的调查,并判断和便秘的因果关系。

五、便秘的治疗方法探讨

     便秘的治疗策略应首先采用一般治疗,包括正确的饮食、足够的体育锻炼和每天通过早餐引起条件反射以实现正常肠道反射的重建。

如果这些措施仍然不能奏效,则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是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软化粪便,促进肠道动力,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和排便生理。

若这些手段均不能起效,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便秘的一般性治疗[,]

便秘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以缓解症状、恢复规律排便习惯为治疗目的。

多遵循以下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

(2)早期治疗;(3)综合治疗,避免滥用泻药。

1、膳食结构调整

1)多吃粗纤维食物:

对于可活动的病人,如白领等,建议纤维素补充量为10g/d,但具体有效剂量因人而异。

-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粗粮、马铃薯、肉类中以牛肉,尤其是红牛肉含有较多肌纤维

2)润肠通便作用食物

-香蕉、牛奶、蜂蜜、芝麻、核桃

3)多饮水(1500-2000ml/d)

-晨起空肚饮温水,或淡盐开水,或蜂蜜水1杯,均可促进肠道蠕动,润肠排便

4)少饮烈酒、浓茶、咖啡

5)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多运动应强调步行,步行时的抬腿动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骨盆耻骨联合肌及肛门括约肌的能力,每天能步行或慢跑10~30min,对预防便秘很有效果。

3、正常排便行为的恢复正常排便行为是指排便好习惯,大多便秘患者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因此恢复正常的排便行为很重要。

餐后0.5或1h上厕,此时胃结肠反射最为活跃,以此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训练排便,从而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和规律。

(二)便秘的药物治疗

1.治疗便秘药物的分类

1)通便药[]

1容积性通便药

又称为膨松剂,主要为含纤维素和欧车前的各种制剂、小麦麸皮、玉米麸皮、魔竽、琼脂、甲基纤维素、车前子制剂等。

吸水后增加容积,轻度刺激肠蠕动;抵达结肠后被肠道内细菌酵解,增加肠内渗透压和阻止肠内水分被吸收,增强导泻的作用[]。

服后1d至数天即起作用,无全身作用,可长期使用,尤在低纤维膳食、妊娠期、撤退刺激性泻剂时应用为宜。

服用时注意多饮水;肠狭窄者应慎用。

欧车前制剂为天然纤维素,能被细菌降解,可引起产气增加和腹胀,部分发生过敏和哮喘等不良反应。

一项对743例患者应用欧车前泻剂的调查显示,18%有过敏事件,其中5%有短暂的呼吸困难或在接触药物30min后发生荨麻疹[17]。

甲基纤维素为半合成的纤维素,对肠道细菌的降解有部分抵抗作用。

容积型泻剂并不对所有的便秘患者均有疗效-8J,但在那些肠道接受的刺激不够或缺乏刺激的情况下,能显示其疗效。

在6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容积型泻药或膳食纤维平均每周增加排便1.4(95%可信限,0.6~2.2)次,尚无足够证据显示纤维素或哪一种泻药更优越[]。

2渗透性泻药

主要有盐类和糖类、醇类渗透性泻药。

口服盐类渗透性泻药后,肠内形成高渗环境,能吸收大量水分并阻止肠道吸收水分使肠中容积增大,如口服时同时多量饮水,可迅速增加容积,加强对肠黏膜产生刺激,增强肠管蠕动,促使排便。

但临床上多用于肠道检查前的清肠准备。

过量或反复服用盐类泻剂,可引起高镁血症、高钠血症以及高磷血症。

如有粪便嵌塞、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时,应避免长期使用[17]。

糖类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由于在肠腔内被细菌酵解成单糖,增加渗透压,而山梨醇本身呈高渗状态,能携带大量水分,引起腹泻,也常有增加产气和腹胀等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PEG)由氧化乙烯聚合而成,不被酶解或细菌分解,其相对分子质量增至3000以上时肠道内吸收量几乎为零,不被肠内细菌代谢,其氢键之间能携带水分,增加容积,软化粪便。

与乳果糖、山梨醇等相比,较少引起腹胀和腹痛[]。

3刺激性泻药

包括含蒽醌类泻药(大黄、弗朗鼠李皮、番泻叶、芦荟等)、果导、蓖麻油和比沙可啶等,这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刺激结肠黏膜、肌间神经丛、平滑肌,增进肠蠕动和黏液分泌,促进排便。

连续应用这些刺激性泻药可引起水泻和腹痛,出现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这一类药物很少作为临床试验的观察药,但如仍不排便时,常用于临时加用的通便药物,以比较2组在试验期间加用药物的次数和数量(例如选比沙

可啶)。

滥用刺激性药物,容易依赖和耐药,引起“泻剂结肠”。

不主张将其作为治疗慢性便秘的常用药物。

但必要时可间断使用,帮助清除远端结肠的积粪。

临床上常用于肠道检查前的清肠准备。

4润滑性通便药

如液体石腊、甘油和多库酯钠等。

液体石腊有软化粪便作用,适用于避免排便用力的患者,例如年老体弱、伴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瘤、以及痔、疝、肛瘘等便秘患者,但易发生脂质吸人性肺炎和肛周渗漏。

长期使用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影响胡萝b素、钙、磷吸收。

甘油制剂如开塞露对通便疗效是基于其刺激和软化粪便,尤其对感觉阈值增高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

多库酯钠(辛丁酸磺酸钠)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该药本身不吸收,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增加后者在胃肠道吸收,因而可增强药效,但也增强不良反应,宜短期(1~2周)用于排便无力如肛门直肠疾患或该部位术后的患者。

5促肠动力药[,]

主要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有效,包括拟副交感药(氨甲酰甲胆碱,新斯的明)、与5-HT4受体有关的制剂、胃动素激动剂红霉素、CCK受体阻滞剂氯谷胺,以及动力/促分泌剂有米索前列醇、秋水仙碱[]等;还有神经营养因子即神经营养因子-3。

这些药物从不同的环节促进肠动力,用于治疗便秘。

氨甲酰甲胆碱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的便秘有效。

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对减轻急性假性肠梗阻的肠道压力有效,对在慢性便秘中的应用尚未有评价[]。

有关5-HT4受体相关的药物中,西沙必利对治疗某些慢传输性便秘有效,但其在少数患者中有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已经少用。

2)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广泛被用于临床许多疾病的防治。

尤其对肠道的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腹泻和便秘等的疗效确切,这些制剂有助于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主要有培菲康(粪链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金双歧、乳酸菌素片等。

3)天然复方植物药

主要是含有番泻、大黄、芦荟、决明子、车前草等天然导泻药物的单味或复方制剂。

番泻是在世界范围内唯一经过严格的GLP标准检测的成分,其毒理研究非常全面,药理学研究也是至今最完全的。

欧洲权威卫生机构通过检测得出的结论是:

番泻制剂,特别是番泻果实是最安全的天然导泻成分,它所含的有效成分番泻果苷,及其代谢产物大黄酸蒽酮、大黄酸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的毒性检测和致癌、致畸实验中都没有危险的结果[,],因此不会因人体产生代偿和拮抗而导致依赖性的发生。

卵叶车前草纤维是最理想的天然植物纤维,纤维分为不可溶和可溶性两种,不可溶纤维膨胀能力弱,可溶性纤维膨胀能力强,二者生理作用不同。

美国FDA规定的理想纤维组成的标准是不可溶与可溶性纤维的比例为70:

30,卵叶车前草就符合此标准,被称为完美纤维。

将这种完美纤维和最安全的导泻剂番泻果实组成复方,既克服了单独使用纤维疗效不够,又避免了单独使用番泻作用过强,两种成分配方后剂量降低,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安全性大大提高。

2.通便药研究应用动态

最近10年,各类便秘治疗药物在临床的研究和应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传统的膨胀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和直肠通便药由于存在疗效不确切,特异性不强,部分成份有毒性,不良反应多而不易耐受,治疗范围局限等方面的缺陷,几乎都没有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开发。

而针对便秘病理机制研究的进展,临床广为接受、研发较为活跃的导泻药主要集中于胃肠动力剂(如替加色罗[,])、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3350[])、以及一些在传统的导泻药基础上更新的纯天然药物。

1)以聚乙二醇4000为代表的渗透性缓泻剂在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上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2)促动力药目前开发的方向是那些对结肠选择性更强的药物。

3)还有人把目光转移到应用于其他治疗目的时出现腹泻的副作用的药物上,即利用一种药物的副作用来治疗便秘,如前列腺素、秋水仙素等。

4)在传统的导泻药基础上更新开发的便秘药中,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马博士大药厂生产的艾者思(Agiolax),该药由卵叶车前草纤维和番泻果实组成,克服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膨胀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的不足,疗效确切,作用温和。

更为突出的是此药采用的是番泻果实而不是番泻叶,其有效成份是纯度很高的番泻果苷,无致肠道神经元损伤、致癌性和遗传毒性的特点;并且应用独特的三层包裹技术,靶向作用于结肠,不良反应轻微。

由于艾者思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通过欧盟药监局、美国FDA认证,畅销全球50余年,在欧美及日本、韩国等地是同类药物的领导品牌,深得医生、患者的信赖。

目前艾者思已进入中国市场,得到众多专家认可,并被收录到大学本科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

3.治疗便秘药物的选择原则[2]

一方面应当根据便秘的病因、类型和程度来选择适当的通便药物,另一方面应以少有毒、副作用及药物依赖为原则,常选用的如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

对慢传输型便秘,还可加用促动力剂,如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慢性便秘患者,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

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一次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以解除嵌塞。

解除后,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

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

复方角菜脂酸能对治疗痔源性便秘有效。

各类药物治疗便秘特点见表1-1。

表1-1各类药物治疗便秘效果比较

分类

可选产品

作用

部位

特点

缺点

容积性泻药

麦麸、果蔬纤维

胃、小肠、大肠

安全、温和

适用于慢性便秘

作用缓慢、剂量大、影响营养物吸收、胀气

刺激性泻药

番泻叶、大黄、

蓖麻油、芦荟、酚酞

大肠为主

起效快

适用于急性便秘

峻泻、部分成份有毒性、过量服用可引起腹泻、腹痛,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

渗透性泻药

镁盐、

乳果糖、山梨醇

胃、小肠、大肠

矿盐类起效快,适用于急性便秘

乳果糖类适用于慢性病人

峻泻、口味差、剂量大、胀气、

可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长期服用可产生依赖性

润滑性泻药

甘油、石蜡、

蜂蜜

胃、小肠、大肠

安全、温和

适用于慢性便秘

作用缓慢、疗效不确切

动力性泻药

西沙比利

胃、小肠、大肠

易于定量、效果确切

适用于慢性便秘

腹痛、影响营养物吸收,可能引起心脏并发症

直肠导泻药

灌肠液、

开塞露

直肠

见效快

适于临时应用

不能解决肠道功能问题,易引起机械损伤

植物纤维与天然导泻成份完美结合

艾者思

只对大肠起效

温和有效;

急、慢性便秘同样适用;

无腹痛腹泻;

孕妇亦可服用

价格略高于国内产品

(三)便秘的排毒水疗法

大肠水疗法是通过仪器控制一定的压力、温度,将经过过滤、消毒的温水注入肠道,对整个肠道进行分段清洗,并通过肠疗师的按摩,帮助患者清除大肠内毒素及粪便残渣,作用于整个结肠,达到结肠完全清洁的一种治疗和保健的方法。

大肠水疗的主要功效是协助人体及时地和更完全地的排出粪便和大肠内的有害物质[];通过反复注入一定量的水,使结、直肠机械性地扩张和收缩,训练结、直肠的肌肉张力,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的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排便功能[]。

有研究者认为此法是用水而不是化学制剂或药来清洁结肠,不会产生依赖性,无任何副作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大肠水疗法是否会影响水电解质平衡,破坏大肠的微生态平衡,造成菌群失调,当前还存在争议[]。

(四)便秘的心理疗法

对由焦虑、抑郁引起的便秘应用心理辅导、心理疗法和精神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且中、重度的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因素或障碍的表现,应予以认知治疗,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2]。

(五)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therapy)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疗法,它是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把一些不能或不易被人体感知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可被或易被感知的信息,利用生物反馈机制,让病人根据其观察到的自身生理活动信息来调整生理活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974年Bleijenberg首次将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临床。

1980~2006年54篇国外文献报道的生物反馈治疗1979例,有效率达68.4%[]。

国内曾俊[]等观察了生物反馈训练患者87例,结果12例痊愈,32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仍需使用泻剂,有效率为80.46%。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它具有相对非侵入性、易忍受、费用低、可在门诊治疗等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