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907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9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9题研究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46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民族危机加深与

中国人民的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

民初政党发展

2

地方自治运动

3

工人阶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4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晚清铁路建设

5

国防安全建设

6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7

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8

教育转型

9

时代与理论的共鸣

10

新文化运动

11

19世纪末20世纪

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图书馆出现

12

1.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

《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解析: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朝日新闻》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的撤侨行动,是大规模战争来临的前兆,A项正确。

2.(2019·安徽合肥三模)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

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

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

解析:

A 政党大量出现是民主政治建立的表现之一,而其前提为清政府统治被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故A项正确;据所学,这些政党并非执政党,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排除B项;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的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排除C项;材料中“立宪派、旧官僚”不是民主革命的基础,排除D项。

3.(2019·河北衡水摸底)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市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

据此可以推断出此时期(  )

A.民主制度的建设是社会发展趋势

B.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国家政府重视地方自治运动

解析:

C 题干反映的是清末立宪派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城镇乡地方自治是带有中国本土特色和西方近代民主、法治色彩的产物。

从封建的中央集权到具有近代色彩的地方自治,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说明当时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C项正确。

社会发展趋势材料体现不出,A项错误。

这些自治所不属于政府,而是民间自治组织,B项“地方政府”概念错误。

材料中没有清政府对地方自治运动的态度,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永州二模)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

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  )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解析:

B 工人罢工,工会组织的出现能够体现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但“迅速提高”材料体现不出,A项排除。

材料反映出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一致,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在之后的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两大阶级矛盾尖锐,C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力增强,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9·广东七校联考)晚清政府自主修建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几条铁路:

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卢汉铁路(卢沟桥到汉口)、京奉铁路(北京到东北奉天)、京绥铁路(北京到绥远)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

这主要反映了晚清的铁路建设(  )

A.适应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B.体现了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倾向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解析:

B 依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自主修筑的几条铁路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体现了清政府通过铁路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因此B项正确。

6.(2019·海南卷,8)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  )

                  

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解析:

C 材料关键信息一:

时间“1897年”即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关键信息二:

将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由上海迁至湖南即由沿海迁至内地,意在避免列强侵占的同时带动内地军事工厂的兴建,加强国防安全,故C项正确。

7.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可推知此阶段(  )

年份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

其中: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

D 从材料数据看,民族资本整体增长速度最快,D项正确。

1914年之后,官僚资本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平均年增长率仍然高达14.54%,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资本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同经济成分增速问题,未体现经济成分间的比重对比,无法得出“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C项错误。

8.(2019·河北邯郸模拟)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

这反映出维新人士(  )

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

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

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

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

解析:

C 材料体现维新派通过“赠予阅读”的方式扩大阅读群体,传播维新思想,吸引不少当朝知识分子,从而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为维新变法大造舆论声势,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故C项正确。

9.(2019·湖南衡阳三模)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387

对上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A.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科举制废除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解析:

B 由材料内容可知1902~1912年,新式学堂数量与学生总数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不断发展,联系史实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导致士人接受新式教育,故选B项;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推动民众觉醒。

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展,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与材料中时间1902~1912年不符,排除A、C、D三项。

10.(2019·天津卷,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解析:

D 从材料“1903年”“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可以看出在清末的时候已经有中国人接触社会主义理论了,但因为革命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当时的中心任务,因此并未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先进的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的要求,D项正确。

1903年社会主义理论书籍在日本出现,反映出其已比较成熟,A项错误。

材料“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并不是青年的追求目标,B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革命理论的相关内容,C项错误。

11.(2019·河南洛阳联考)蔡元培说,严复用文言文翻译的《天演论》等书,原书都是白话文,林纾用文言文翻译的那些小说,原书也都是白话文。

难道因为译本是文言文,译本竟会“高出于原本乎”?

蔡元培意在表明(  )

A.当时翻译的西方著作与原意不同

B.文言文与白话文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C.中国必须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

D.推行白话文目的是翻译西方著作

解析:

B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材料中蔡元培认为用文言文翻译原书白话文著作的价值并不高于原书白话文的价值,也就是说,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价值没有不同,两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故B项正确,C项错误。

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新文化运动推行白话文目的是宣传新文化,抨击旧文化,D项错误。

12.(2019·河北沧州联考)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

B 据材料“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可知清末图书馆增多,这助推了清末教育与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

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但不代表图书馆旨在宣传清末新政,排除A项;C项材料也体现不出;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项。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政治近代化的艰难性

1

废除八股取士

2

义和团运动

3

辛亥革命

4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5

铁路建设对沿线

经济发展的影响

6

清末新政自开商埠

7

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派的思想特点

8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9

新文化运动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校教育发展

11

近代服饰的变化

12

1.(2019·河北唐山二模)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

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

这次考试(  )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解析:

D 某种程度上,科举考试试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非“虚伪”,考《四书》《五经》反映了清政府固守封建道德,折射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考中国治史论和各国政治、艺学策则体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努力,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辛亥革命的人才基础为留学生,并非科举学子,B项错误。

2.(2019·广东汕头二模)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

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

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

A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救亡意识增强,因此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不强烈,故选A项;1898年戊戌变法就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由反对较多到反对较少,没有体现西学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中体西用”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2019·清华大学能力诊断性测试)《拳事杂记》记载:

“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

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

A 材料中由“痛恨洋物”到崇洋媚外,反映了民众对侵略者痛恨、害怕等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不是学习西方,更不能表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项错误;“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是部分民众所为,不代表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故D项错误。

4.(2019·山东潍坊二模)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的批判:

“条约之事终……和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朝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

                  

A.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斗争

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解析:

D 材料中革命派强调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其根本目的是宣传革命、推翻清政府,故D项正确。

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不是革命派宣传的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宣传推翻清政府而不是反帝,故C项错误。

5.(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

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

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

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从对外引进到国产替代的转变

解析:

D 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重工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完全独立”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际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表明在许多领域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替代,故D项正确。

6.(2019·山西太原模拟)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

“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

”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千米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

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解析:

B 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千米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由此可见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

7.(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省会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这一做法(  )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解析:

B “自开商埠”无法抵制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自开商埠”促进城市和市镇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清政府由被动到主动融入世界,是材料现象的原因,而非结果,C项因果倒置。

福建的鼓浪屿是在沿海,故D项错误。

8.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

B 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将西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既有“趋新”一面,也有“恋旧”的一面,B项正确。

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明确即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A项错误。

维新变法期间,救亡高于民主,维新派努力唤醒的是救亡意识,C项错误。

D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无体现。

9.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解析:

A 这里的“当时”是指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前的“驱除鞑虏”是要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反对整个满族,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载体,整合了中国各民族,A项正确。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革命性质没有变化,B项错误。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C项错误。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是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建立人民民主国家,D项错误。

10.(2019·清华大学学术能力诊断)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

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这表明(  )

A.旧文化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西学已占据文化主流

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

解析:

D 从材料“……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可以看出胡适辩证地看待孔子的知识观,既指出了可取之处,也指出了其弊端,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可以看出胡适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与新文化势同水火,故A项错误。

材料只讲述了孔子的学说,并未提及西学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

胡适在其著作中辩证地看待孔子的知识观,并没有涉及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

11.(2019·湖南永州二模)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12个比赛项目:

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跑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

据此可知(  )

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

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

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

解析:

C 据材料“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以及运动会项目可以判断,该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故C项正确;传统体育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武术,A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题干材料讲述的是校运会,不能体现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

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解析:

D 政府规定的服饰是“中西两类”,说明政府对服饰的选择是开放的,民间更加自由,这些都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

“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A项错误;崇洋媚外与穿洋服是两个概念,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