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教案.docx
《《论教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养》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教案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
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本文中精辟的论断和格言式的语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
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
鉴赏品味法:
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
对比阅读鉴赏法:
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读音和生词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3分钟〕
导入法一:
〔主题导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
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导入法二:
〔背景导入〕
曾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作家。
首先,让老师来介绍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
这些〝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
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旨在告诉他们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个唯一正确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其才华在于循循善诱,擅长跟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
«论教养»就选自利哈乔夫的«善与美书简»。
引述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精力的尽快集中。
通过简介«善与美书简»,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了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倾向和读者群体,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约15分钟〕
(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词,注音处留白,重点词语的意思处留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解决。
教师最后点拨,明确。
〕
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
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贸然〔mào)尴尬〔gān)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风雅(yōng)
大发雷霆〔tíng)彬彬有礼(bīn)
自吹自擂〔léi)
2.解释以下词语。
(1)贸然:
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彬彬有礼: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3)漠不关心: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
冷淡。
(4)随心所欲: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5)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擂,打鼓。
(7)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8)附庸风雅:
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9)徒有其表:
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10)随机应变: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机,时机,形势。
(11)扭捏作态:
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组内交流搜集的相关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2019),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二)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学生初读课文,围绕着如下问题,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
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表达在哪里?
明确: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表达在家里。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
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没有教养的表现。
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表现得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
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有教养。
3.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这个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检查预习的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成效,为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重点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约20分钟〕
(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点拨,交流后明确。
〕
明确:
第一部分〔1、2):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3—10):
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
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
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文本,深层探究。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深度研究文本。
〕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样对比起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3.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
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
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那么。
最后得出结论:
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三〕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下面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后语句的关系理解重点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明确:
〝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
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说明自己的观点。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说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3)〝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
这里说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此环节的三个步骤是层层深入的,即由整体到局部认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独立思考、表达见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约7分钟〕
(一)探究主旨
1.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
(1)举例论证。
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表达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表达真正的教养。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指导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小组内交流,讲时需结合自己的例子。
一名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再评价、补充。
〕
(三〕师生总结
(学生先谈收获,教师再补充。
〕
本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既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
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尤其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从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与别人的交往中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引导学生谈谈对〝有教养〞的认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8.论教养第二部分(3—12):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
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论述有关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
教读此文,教师采用了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
首先是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认知。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谈体会感受。
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深刻起来,而且形象生动得多了。
按照教学设计,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应为它的教育意义,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品味时,注重了它的论证思路、方法,对于它的思想教育价值挖掘较少。
学生在品读时,也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
这也是教师在今后组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