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大全.docx
《三国历史故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历史故事大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历史故事大全
三国历史故事2020大全
华佗是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父亲教书,母亲在家养蚕织布,日子还算对付得过去。
那时是东汉末年,官宦豪强当道,鱼肉乡里,民不聊生。
加上苛捐杂税,徭役频繁,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难于顾命,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
这样一来,华佗父亲的书也就教不成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华佗到城里“斗武营”看比武,回到家,父亲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
娘儿俩悲痛欲绝,设法把亲人安葬后,家中贫困得更是无法生活下去。
那时华佗才七岁。
娘把华佗叫到跟前说:
“儿呀!
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
”华佗想了想说:
“娘,不用担心,城中药铺里的蔡医生是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徒弟,学点本事,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行吗?
”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叫华佗去了。
华佗来到城里,找到了蔡医生,说明了来意。
蔡医生眼睛眨巴了半天没说一句话。
为啥?
第一,他怕华佗年纪小,光吃饭,干不了活。
第二,他不知道华佗头脑管用不管用,要是收个笨徒弟,学不成本事,反坏了自己的名声。
华佗见蔡医生不说话,心里急了,就说:
“蔡伯伯,收不收我,你倒说话呀!
”蔡医生又眨巴眨巴眼睛,心想:
全城人谁不知道我和华佗的父亲是把兄弟、好朋友,现在他儿子来求我,若不答应,乡邻会骂我“人死交绝,对友不义”;答应吧,还不知道他是不是这块材料,不能马虎,得考考他。
怎么考呢?
他瞟眼见几个徒弟正在院中采桑叶,最高的枝条够不着,也爬不上去。
他便向华佗说:
“华佗,学医的事好说,你能想法先把这最高枝条上的桑叶采下来吗?
”
华佗知道蔡医生在考他,脑子一转悠,说道:
“这还不容易!
”他立即取了根绳子,拴了块石头,只一抛,绳子抛过了枝条,树枝被压下来,他把桑叶采到了手里。
蔡医生很高兴,抬头又见两只羊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说:
“华佗,你能把这两只羊拉开吗?
”华佗脑子里又一转悠,笑笑说:
“这更好办!
”他随手抓了两把鲜树叶子,放在羊的两侧。
羊斗架早饿了,看见身边的鲜树叶,忙抢着吃,便散开不斗了。
“好聪明的孩子!
”蔡医生高兴地叫了起来,他拍了拍华佗的肩膀说:
“你这个徒弟,我收下了!
”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做学徒,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
“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跟你师兄学抓药吧!
”华佗当然很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的一杆戥秤,你用过我用,从不让他沾手。
华佗想:
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
俗话说: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每次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日久天长,手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生气地责备华佗说:
“你这算什么?
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分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
”华佗笑笑说:
“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
”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
再称几剂,依然如此。
心里暗暗称奇。
后来反复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学得的,便非常激动地说:
“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
”从此以后,便专心教华佗看病。
一次,丁家坑有个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
李寡妇急得哭天号地地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鼓一样,便叹口气说:
“孩子难救了。
”李寡妇听了哭得死去活来。
华佗过来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
“这孩子还有救!
”蔡医生不信。
华佗叫人牵头水牛来,把孩子先伏在牛背上倒出水,然后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活动着,约莫一刻工夫,孩子逐渐喘气,睁开眼了。
华佗又给开了汤药,后来孩子治好了。
于是,华佗能“起死回生”的消息,像风一样很快传开了。
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
“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
”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出外游学,寻访高明的医生,记载民间治病的单方,探求医理,又发明了麻沸散,给人治病,不知救活了多少人。
神医华佗的名字也就传开了。
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的华祖庵,就是李寡妇为纪念华佗救活她的孩子倡议捐钱兴建的。
三国历史故事2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个有名无姓的人物。
在民间,传说貂蝉是露水变成的。
一天,司徒王允外出途中,在轿里看见前面有一女子,身影不凡,走路如风摆杨柳,身后有紫烟飘荡。
王司徒心中一怔,忙叫落轿,对宗正官说:
“我见前面有一女子,风度不凡,你快快上前将她喊来见我。
”
宗正官跑向前去,根本没见到什么风度不凡的女子,只发现一个小姑娘缩成一团睡在路上。
他转来回报。
王允不信,心想:
我刚才看得清清楚楚,怎么会没有了呢?
我一不神思恍惚,二不老眼昏花。
他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又令宗正官去把那个小姑娘叫来问问。
当宗正官去叫那小姑娘的时候,她正趴在路旁舔草上的露水。
宗正官将她喊起来,一看,嗨,脏极了!
身上穿的是烂巾子衣服,头上长满了黄疤子癞疮,脸上满是鼻涕糊糊,两手乌皂麻黑。
宗正官禁不住一阵恶心,捂着鼻子转身就走。
突然,小姑娘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宗正官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见小姑娘一边哭一边用又脏又破的袖子擦着脸上的泪水。
她擦呀擦呀,把那又脏又黑的脸蛋擦得又白又净了。
宗正官顿时感到惊疑,正要向小姑娘走近,又见她用双手抓着癞子,抓得痂疤直往下掉。
她抓呀抓呀,把满头的癞疤全抓掉了,露出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来。
宗正官目瞪口呆,以为自己的眼睛花了。
再近前一看,嘿!
果然变样了:
细嫩的白面孔,水汪汪的大眼睛,红润的小嘴唇,真是花容月貌,漂亮极了!
宗正官满面堆笑地对小姑娘说:
“小仙人啊,你是天上下凡来的吧?
快跟我走,有人接你来啦!
”说着拉起小姑娘就走。
王允听宗正官一说,心中十分高兴。
他问起小姑娘的身世,小姑娘只是摇头。
她只知道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常在穷乡僻壤转悠。
饿了喝露水,饱了睡觉;田坎地边,断壁残垣下,就是她寄身的地方。
她说,刚才的那一头黄疤子,有时生,有时消。
过路人见到她,有时喜滋滋地望着她,说她好看;有时嫌她脏,就掩鼻而过。
她还说,世人的脸孔多变,她不高兴看,宁愿自己这样生活。
王司徒觉得小姑娘既可怜又可爱,便将她收为义女。
因为这小姑娘生于郊野,没有父母,王司徒得到她以后,爱如珍宝,而貂是山野中的珍兽,蝉也像小姑娘一样饮露水生长,于是给她起个名字,就叫“貂蝉”。
三国历史故事3
蜀汉政权的覆灭是很多原因构成的合力造成的,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这里面既有西川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综合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派系倾轧,内耗严重的问题,还有姜维以“新军事变革”为名,自废武功的特殊事件。
除此之外,蜀汉的败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内部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东汉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乱,就是因为地方行政长官——州牧掌握了军权,至于黄巾起义和宦官专权对国家统一的危害反倒还在其次。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大军阀消灭小军阀的过程。
可蜀汉集
团内部在刘备死后却出现了老军阀未灭,新军阀又粉墨登场的另类局面。
蜀汉集团中第一个大军阀就是诸葛亮。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军阀的关键是什么呢?
我以为最关键的问题是看军队究
竟是掌握在国家手中,还是控制在个人手中。
诸葛亮最高的官职虽然是汉丞相,武乡侯,而不是大将军,但他却常常以北伐为名,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他还在军中大肆提拔亲信,
先后将马谡、董允、姜维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任职,来保证部队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一个国家的军队被军阀控制,军队就很难为国家服务了,所以就有了“六
出祁山”而不能取中原寸土的笑话。
后来,诸葛亮死了,但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结束。
因为诸葛亮的衣钵被
姜维完整地继承了下来,真可谓“薪火相传”。
姜维掌权后一开始就摆出一副继承先相遗志的架式,有事没事都带着大军
到北部边境转一转,达到控制军权、树立威望、拉扰人心的目的。
到了后期,姜维则干脆不听朝廷调遺,割据一方。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记载: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维本羁旅託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
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维亦疑之。
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
这段话的意思是:
景耀五年,姜维战败,屯兵沓中。
由于姜维连年征战,
却没有什么战果,宦官黄皓与将军阎宇联合起来,想用阎宇换掉姜维。
姜维知道后,害怕兵权被解除,就滞留在沓中,不回成都。
后世的“维迷”可以把姜维夸得圣人一般,但无论如何,姜维不听中央调
遣的行为就是地地道道的军阀割据,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足够上军事法庭的。
而阎宇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大家不要以为和黄皓沾了边就都是坏人。
而
且,另一位为《三国志》作注的历史学家孙盛则认为,罢免姜维,保举阎宇的并不是黄皓,而是诸葛瞻和黄厥.
从史志对阎宇将军不多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阎宇绝对是个标准的职业军人。
《三国志.蜀书.霍峻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
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
意思是说:
钟会、邓艾伐蜀时,刘禅召阎宇西进成都救援,阎宇将军留下了二千人给罗宪,让罗宪驻守永安城,自己率领大部队奔赴成都。
与阎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姜维在明知邓艾的部队已经出现在成都平原时,仍以情况不明为由,拒绝回师勤王。
我们知道剑阁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姜维是完全可以派一部分人马在剑阁迟滞敌军,率领另一部分人马驰援成都的。
凭着姜维部队的
实力,粉碎邓艾父子人数不多的小股部队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那样的话,蜀汉当时的危局或许可以迎刃而解。
但姜维为什么不去回援呢?
如果站在一个割据军阀的角度来看,姜维的所作所为就很好理解了。
国家大厦将倾,军阀们想的往往并不是力挽狂澜,而是如何保存实力,以便在投降的时候讨价还价,这是军阀的本性使然。
国家灭亡了,如果姜维手中
的部队还在,那么姜维还是姜维,做不了一方诸侯,也能做个“足谷翁”,富甲一方。
但如果姜维的部队拼光了,姜维则只能沦为阶下囚。
是姜维的个人利
益,导致了他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选择了袖手旁观。
姜维的梦很美满,但是姜维忘了,司马氏是不允许国家内部有军阀存在的。
姜维降魏后不久,老辣的司马昭就把他连同钟会、邓艾一勺烩了。
正所谓“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三国历史故事4
许褚不敢迎战的原因是因为他打不过文丑颜良,真要上去打肯定也会败阵。
从战绩来看,许褚的战斗力肯定不如文丑和颜良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先说一下颜良的战绩,颜良刚刚开始挑战曹操军队的时候,曹操还不知道颜良的实力如何。
为了不让自己的嫡系产生死伤,曹操先派遣了一个炮灰宋宪上去送命。
宋宪是吕布的手下,当年背叛了吕布投降曹操,这种卖主求荣的人曹操不会重用,让他打头阵试试水最合适。
宋宪冲上去,三个回合就被杀死了。
曹操看到宋宪被杀,没有丝毫的怜悯,还夸奖颜良:
“真是勇将呀!
”
魏续看到兄弟被斩杀,愤怒的请求出战,他认为自己比宋宪强一些,可惜一个回合魏续就死了。
宋宪和魏续都是吕布的八大健将之一,同张辽等人都是平起平坐的,武艺肯定不会太差,绝不是潘凤武安国之流。
这两个人被杀后,曹操的将领们就都开始怂了。
曹操在部队里面大喊了一声:
“还有谁能够出战!
”受到鼓舞,徐晃冲了出去,徐晃是曹操军队里面武功最高的战将之一,他和颜良打了二十回合,战败回来了。
徐晃回来之后,曹操的将领们中再没有一个敢出战的,《三国演义》称曹操诸将粟然,都吓得不敢乱动了。
文丑的战绩比颜良还要辉煌,他战平过常山赵子龙,击败了张辽和徐晃的夹击。
虽然文丑没有杀过知名武将,可是交手的武将的质量都非常高,武艺最起码在准一流水平。
再来看许褚的战绩,许褚最辉煌的战绩是战平了马超,实际上许褚在和马超的战斗中,气势上还是输了一节。
马超不紧不慢很从容的打许褚,许褚则是脱光了衣服,明显要比马超打得更费力。
在对战张飞的时候,许褚两次被击败。
一次是赤壁战败逃跑的时候,一次是许褚喝酒押运粮草,这两次许褚都败的比较惨。
第一次是战败逃走,还算情有可原。
第二次喝酒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喝酒的张飞还能够战平吕布,假如张飞喝了酒,许褚最多也就战平张飞。
许褚在早期的时候还战平过徐晃,两个人打了50回合不分胜负,这个结局也就说明,徐晃和许褚最起码是同一水平线相差不大的武将。
徐晃已经二十回合败阵了,许褚再上去肯定也是败退回来。
如果这样分析的话,关羽的武艺应该是在五虎上将中最高的。
在对付马超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也说过:
马超武艺高强,需要请关羽来,才能够斩杀他。
假如说关羽的武艺比张飞和马超更高的话,许褚不敢应战文丑和颜良在逻辑上也就比较成立了。
除了小说中的情节决定了许褚不能战文丑颜良之外,小说的创作环境也决定了许褚不可能出战文丑颜良。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是拥刘反曹,像文丑颜良这样的大将,肯定要让刘备的武将来杀才最合适。
假如让许褚败给了颜良,那么就等于贬低了马超和张飞,只有忽略掉许褚,才是最合理的结果。
三国历史故事5
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派人前去探望,一句话显露刘禅本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如今,很多人也都是很喜欢看三国时期的故事,毕竟在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还是涌现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的。
然而要说起刘备的儿子刘禅,却依然被后人认为做事十分荒唐。
当初阿斗刘禅的一句乐不思蜀也是使得他成了个笑话。
但在诸葛亮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派人前去探望,一句话显露刘禅本性。
就让我们看一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大家都知道,刘备一直都是以仁义著称的君主,当年三顾茅庐才请来了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诸葛亮足智多谋,不过对刘备还是很忠心的。
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最信任的人也就要属诸葛亮和赵云了。
刘备嘱咐阿斗刘禅要好好跟着诸葛亮学习。
在诸葛亮临死前,听到了刘禅的问题之后才觉得原来刘禅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不过是大智若愚罢了。
诸葛亮,在刘备离世后尽心尽力地辅佐着阿斗刘禅。
可以说是因为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当初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过如果觉得阿斗不贤,那么你可以取代他的。
即便诸葛亮有过这样的心思的,但是听了刘备的这一番话也不得不打消念头了。
在诸葛亮辅佐刘禅后,很多人也都是觉得是一位刘禅无用,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而且诸葛亮还曾经多次以弱蜀攻强魏,这也是给后人树立下了诸葛亮的威名。
其实刘备作为一代君主,他明白仅仅是刘禅的作为不足以让诸葛亮有谋反的想法的。
而且刘备说出了这番话后,刘禅也自然是听到了的。
听完父亲的话之后,刘禅也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和诸葛亮作对,另一条就是示弱。
刘禅虽然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心思,但他懂得要是走第一条路还是有太多的周折的,既然暂时的自己还不够强势,那么选择和诸葛亮共进退,那诸葛亮又还有什么理由废掉自己而选择自立呢。
刘禅懂得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最在意的并不是权利,而是死后的名声,所以刘禅选择做了一个象征性的皇帝,真的是大智若愚。
在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派李福前去探望。
李福带陛下问丞相一句,在您死后,您的儿子如何安排。
诸葛亮听了这样的问题,真是心中一颤。
其实这句话看似是在关心诸葛亮的后代,但是实际上却是断绝诸葛亮为儿子谋后路的权利。
诸葛亮直接回应说,不用殿下费心,家中有八百桑树,足以养活他自己。
这样的回答也是表明说诸葛亮的儿子不会去参与政治话题,而是依然在家隐居务农。
要是刘禅需要的话,那么也可以选择出来辅佐陛下的。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回答可以说天衣无缝了。
会用人就是懂处政,权衡利弊巧安排。
论智力,魄力,阿斗相对于诸葛亮来说确实似傻子,若非如此,诸葛亮何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智力本来就有高低之别,阿斗应该也有自知之明。
才学疏浅的人就应当安于现状,安享唾手可得的荣耀,何乐不为。
客观评论,阿斗怎么样说法众多,只是《三国演义》把孔明神化了。
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不聪明,扶不起的阿斗,相信也不是无中生有。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长短,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刘禅的呢?
三国历史故事2020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