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docx
《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
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
新的课程理念决定着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也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基本途径和设计思路,而教学的策略和行为又体现着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从本章开始,我们将进入语文具体内容的教学与学习。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和实践,你会进一步感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策略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同时,通过你的亲自参与和实践操作,也一定能够学到新理念下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形成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的学习吧!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阅读我们需要实践
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汉语拼音教学案例 交流实践活动
汉语拼音教学策略识字与写字教学案例问题探讨活动
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识字与写字评价案例教学设想活动
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
识字和写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任务。
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中提出过丰富的、很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策略。
本节我们将以学段为线索,分析学生识字写字的特点,介绍识字写字的策略,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重点应放在学习教学策略上。
从学生识字写字的规律来看,不同学段的学生,因其心理发展和识、写准备、能力形成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识字与写字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第一学段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特点
1.识字教学的特点
第一学段是学生识字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这个数量,占了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60%,可见,识字教学在本学段是一个重点。
(1)从学生的识字过程来看,本阶段的识字刚起步,儿童在学习经验、习惯、方法和能力等方面都很缺乏,所以,这个阶段的一切教学都要从“最基础”做起。
一般来说,在低年段,尤其是一年级,字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是因为,在汉字音、形、义三个因素中,字形是儿童生活经验中所缺少的,是他们要学习的新因素。
再加上他们对事物的识别能力不强,字形的学习要比字音、字义困难和复杂得多。
所以,从音、形、义三个因素说,识字教学要突出“字形”这一重点。
(2)从学生心理发展来看,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识字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先整体后局部、先轮廓后细微、先上部后下部、先左后右、先熟悉后生疏等认知特点。
所以,在确定教学策略时,内容上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式上要生动活泼,注意分散难点;方法手段上要灵活多样,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
(3)从学生识字过程来看,识字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逐步形成。
首先,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加和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识字方法逐步有所掌握,如拼读字音的方法、分析字形的方法、查字典的方法等等;其次,他们识字的能力逐步提高,能够逐渐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运用等。
学生具备了这些方法与能力,识字教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4)从学生识字形式来看,儿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
所以,识字教学不能单纯只认字,还要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丰富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以实现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多向迁移和运用,要把汉字纳入学生丰富的语言背景之中,强化记忆,提高学生识字的分析、综合能力。
2.写字教学的特点
第一学段学生的写字也处在一个开始阶段,教学同样应从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
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是:
(1)骨骼、肌肉等生理发育不够健全。
例如:
由于儿童的腕力发育限制,较长的笔画书写不能做到“横平竖直”、“左右撑足”,一些合体字书写往往比例失调。
所以,写字教学提倡“先小后大”、“先描后写”等。
(2)写字的心理准备还不充分。
这时候儿童的写字有时带有“图画”的影子,超格、缩格现象时有发生,本不相连或相分的汉字会错误地联在一起成一个字或分割成两个字,写字时缺乏毅力和耐心等。
所以教学时,一方面要加强指导,一方面不能安排过多的内容和练习时间。
(3)对书本、工具的使用和掌握等正处于认识和形成过程。
例如:
田字格中怎样安排汉字,书写时怎样合理用力以及削铅笔、擦橡皮等很细微的地方,需要教师细说明,勤帮助,甚至“手把手”地去教。
(4)写字的兴趣、习惯等有待培养。
学生写字时容易出现随意性、情绪化现象,坐姿、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常常不正确,一旦形成坏的习惯又不容易改变,有时还会出现随便撕页、翻页现象。
因此,第一学段写字教学要注意养成教育。
此外,学生写字也有个体差异,教师教学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写字能力还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待到学生的认识和能力提高了,教学也就方便了,关注点也可转移。
二、第二、三学段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特点
二、三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教学的继续和提高。
在这两个学段中,识字写字的数量,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识字方法、识字能力以及心理等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识字的教学特点
(1)识字量的变化。
识字在数量上要求学生累计认识2500—3000左右个汉字,其中第二学段要求新认识700—900个,第三学段500—700个。
表面上看,第二、三学段识字的总量比第一学段减少了,但目标要求会写的汉字却增加了:
第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就达1000—1200个,第三学段认识的500个汉字,全部要求会写。
可见提高了识字的质量要求。
(2)识字重点的变化。
随着识字的不断深入,到了小学中高年段,字形已不再是学生识字的重点。
相比之下,字义却越来越丰富复杂,趋于抽象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
根据这些特点,这两个学段的识字教学,总体上要突出“字义”这一重点。
学生对字义的掌握不断加深,并由汉字的积累逐渐过渡到汉字的运用。
(3)识字能力的变化。
第二、三学段的学生,由于第一学段教学的准备,已基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和偏旁部首,具备了分析字形的基本能力,学会了查字典等方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汉字的知觉能力和主动识字意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所以,教学要及时跟进能力的发展,将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音、形、义的建立上和汉字的理解运用上。
2.写字的教学特点
二、三学段的写字,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和“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可见,要求变化了,难度提高了。
从写字的重点、过程看,这一阶段教学重点由“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笔顺规则”等转向汉字的速度、“间架结构”、“形体美”等,所写的汉字也由第一学段“与识字密切结合”转向可以独立临帖、“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等。
总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要作相应的调整。
一、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教学策略
1.识字教学策略
(1)情境识字。
生动的情境能为儿童识字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背景支持,因此,运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无疑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小学实验教科书本身,已经为我们设置了许多有趣的识字情境,教师要创造性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①利用图画情境识字。
一是要用好教材插图提供的情境,如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象形字,每个汉字都有一幅情境图,借助这些形象直观的情境图,儿童就能很快识记这些汉字并形成牢固记忆。
二是要利用挂图、简笔画以及情境演示等手段创设识字情境,如教“天空”、“星星”、“月亮”时,可以先展示挂图,让儿童展开想象进入图画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汉字,就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和乏味,增强趣味性。
②创设故事情境识字。
儿童最喜欢听故事,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学习汉字,既轻松又愉快。
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
“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土上运粮忙。
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虽是识字教材,却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③创设生活情境识字。
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以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一种虚拟的生活情境中识记汉字,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识字商场”,先把各种商品制成字卡分类摆放,然后让学生进入“商场”进行辨认购买,看谁购的“商品”多。
如果说前两种识字情境靠的是联想的话,那么生活识字情境就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儿童在这种情境中识字,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2)探究性识字。
探究性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寻求,自我发现,掌握规律的一种方法。
①探究汉字的构成规律。
汉字虽然数量很多,形体千变万化,意义也千差万别,但它们在构成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带提手旁的字,都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带足字旁的字,都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等等。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求和发现这些规律。
②探究识字的方法。
探究识字规律的过程就是形成识字方法的过程。
探究和掌握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学生又可以学到根据字形推知字义的方法。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谁能用最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等问题,这就是对识字方法的一种探求,对学生而言,这就是一种创造。
(3)趣味识字。
如果能在识字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各种趣味教学的话,那将会极大地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
趣味教学的方法很多,完全在于教师的创新,这里只介绍两种普遍的做法:
①游戏活动法:
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字形结构,如组字游戏———“开火车”、“找朋友”等。
②儿歌字谜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字谜进行字形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
如:
“双人十四一心,‘德’字永远记我心。
”“巾字在一旁几中一点藏;船上有了它,乘风又破浪。
(帆)”“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十少三(七)。
”
(4)指导性识字。
指导性识字是一种继承传统的识字策略,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下的识字教学,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重点是从汉字音、形、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使学生在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上,建立汉字三要素的统一联系。
指导性识字策略可分音、形、义三个方面:
字音教学的主要做法:
①借助拼音法。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建立音和形的联系。
②形声推定法。
常用汉字中,形声字占85%左右,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先读准作为声旁的独体字,再学形声字。
字形教学的主要做法:
①笔画分析法。
笔画分析法是字形教学最基础的方法。
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他们刚开始识字,以独体字居多,一般用笔画分析法识记字形。
②部件结构分析法。
学生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之后,教学合体字或结构复杂的独体字时,就不再用笔画分析法,而多采用部件结构分析法或部件与笔画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字形,即分析一个字由什么偏旁和基本字组成,如“们”由“单人旁”和“门”组成。
③利用构字规律分析法。
从字形上讲,汉字是“构造型”文字,它的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象形字总是与事物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可以将字形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强化记忆。
实验教科书中的“转转盘识字”、“看图会意识字”等形式,就是利用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特点而设计的,这些形式值得我们借鉴。
④形近比较法。
汉字的形近字比较多,稍不留意,就容易混淆,如“未”和“末”、“鸟”和“乌”等字。
这就需要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区别异同,加深印象,正确运用。
⑤对比标注法。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笔画较多、类似或易出错的汉字,如“真”、“具”、“假”等字,学生常因分辨不清而写错,对此,教师还可利用色彩对比标注的方法,突出易错部位,以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学生对字形记忆的精确性。
字义教学的主要做法:
①直观演示法。
这是低年级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教师把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将动词、形容词和方位词等用手势、动作、表情演示出来。
②组词造句法。
当有些汉字的字义不好解释或比较抽象时,可以用组词造句法把汉字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
先让学生将字扩充成词,然后再造成句子。
学生能准确组词和造句,说明他已掌握了字义。
③联系实际法。
这是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来识字的一种方法。
如教“前”、“后”、“左”、“右”这些字,都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字义。
④联系课文法。
这是随文识字最常用的方法,即把汉字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当中,联系前后句意来理解字义。
⑤利用规律法。
即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教学字义。
如象形字抓字形与实物相似的特点,通过分析来揭示字义,比如“火”字。
会意字从字形各部分的意义入手来理解字义,如“小土为尘”、“三人为众”等。
形声字则可抓形旁来理解字义,如“请”、“情”,“晴”都是形声字,形旁不同,意义也不同。
⑥比较辨析法。
对形声字、近义词、反义词均可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让学生仔细分辨,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如教《画》这首诗,可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三组反义字“远—近”、“有—无”、“来—去”进行比较辨析,理解它们的意思。
再如“辨”、“辩”、“辫”等字的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偏旁的辨析来理解字义。
2.写字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要重视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因此,在写字教学的策略上应注意做到:
(1)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①正确的执笔方法。
铅笔、钢笔执笔,采用“三指执笔法”;毛笔执笔,采用“五指执笔法”。
②正确的坐立姿势。
头正,略向左偏,眼离书本一尺距离;上身保持正直,略向前倾;两肩放开,小臂撑开平放在桌面上,右手执笔,左手轻轻按纸面,手指离笔尖一寸距离;胸部自然,离桌沿一拳距离;双脚放平,与两肩同宽,大小腿保持直角。
(2)教给学生基本的汉字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
笔画的教学是结合识字进行的,不要孤立地教笔画。
其次教给学生常用的笔顺规则。
学生初学写字,不知道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要结合识字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笔顺规则。
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规则,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在写字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基本规则。
(3)指导学生使用“田”字格
“田”字格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工整。
因此指导写字前,要让学生首先认识“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开始教学生写字时,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实验教科书在每一课的下面,都有“田”字格字帖,教师要充分利用“田”字格中的范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多作示范,但写字最终是要丢开“田”字格的。
因此,不要让学生机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要多让学生留心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把握汉字的结构规律,使他们在脱离“田”字格后也能把字写好。
二、第二、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第一学段中所阐述的许多识字写字教学策略在二、三学段中仍然适用,只是到了二、三学段,更要重视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体现识字写字方法的运用,尤其要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识字、结合语境自主识形辨义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除运用前面所述的教学策略外,还要特别运用以下策略:
1.识字教学策略
(1)在内容教学方面,策略应从音、形、义上体现中高年级教学的特点:
①据词定音。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多音字也越来越多。
因此,这两个阶段的字音教学,除了借助拼音法、形声推定法以及比较辨析等方法外,还要把字义作为分化字音的手段,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采用据词定音的方法来区别多音字字音,如重(重量—重新)等字。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只能据词定音。
如果遇到生僻字,要引导学生运用部首查字法,自己查检字音。
②自主识形。
学生识字有了基础,分析汉字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感性或理性的理解与把握。
因此,教学提倡引导自主识字,如学生容易将“袖、补、视、礼”等字的偏旁写混,但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懂得“袖、补”与衣服有关,所以是“衣字旁”,“视、礼”可以看得见,所以是“示字旁”,学生就不会写错。
③多法辨义。
由于这两个学段中字义更加丰富,多义字(词)也越来越多,所以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来自主分辨字(词)义,如引导学生运用字典、词典等识字工具,也可采用“同义替换法”来分辨字义,即用另外一名学生熟知的词义解释新词的方法。
(2)在形式方面,做法应有调整,体现“三多”、“三少”:
①多联系上下文识字,少单独识字。
要利用课文的具体语境识字,建立汉字的音、形、义联系。
②多利用字典、词典识字,少手把手教字。
③多运用“部件结构分析法”识字,少一笔一画书写识字;如果是复杂的汉字,可以特别分析复杂的部分,不必平均使用力气。
总之,二、三学段的识字教学要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写字教学策略
二、三学段写字教学,在第一学段培养兴趣、习惯,教给基本汉字知识和要求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重心有所转移。
(1)硬笔书写强调“熟练”,有一定书写速度。
(2)用软笔临摹正楷字,体会形体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有四个步骤:
①读帖。
通过对所写字的分析、理解,将字“印”在脑海中。
②示范。
利用课件或教师的示范书写,观摩汉字的结构及运笔。
③指导。
一边讲要领,一边书写。
对不规范或不美观的地方予以校正、指导。
④评价。
通过批改写字作业的环节,进一步指导。
还可以举办写字比赛、参观书法展览会等形式,提高学生欣赏和写字水平。
三、识字写字教学的一般步骤
识字和写字联系密切,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提出生字—教学生字—练习巩固—指导书写。
1.提出生字。
提出生字要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语言环境。
提出生字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提出生字、看图引出生字、随文提出生字等等,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提出生字,都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对出示生字的方式和时机,作细致周密的设计和安排。
2.教学生字。
这是识字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指导,但又要注意突出重点,切忌平均用力。
究竟汉字的哪一方面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要视汉字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如果汉字的形和义比较简单而字音由于方音的影响较难掌握时,应把字音作为重点。
反之,如果音义比较简单而字形比较复杂时,则应把字形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据情而定,灵活把握。
不过从整体上讲,低年段儿童应突出字形的教学。
3.练习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记忆,形成音形义的统一联系。
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读字卡、找朋友、组词语、造句子以及书写练习等等,教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全面掌握的目标。
4.指导书写。
指导学生写字,要按照“指导—示范—练写—点评”的顺序进行。
指导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示范时要边讲边范。
练写时可先进行书写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进行书写。
点评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写得不规范的,可通过重复练写来纠正偏向。
当然,在指导字形间架结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
案例一:
识字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步骤:
1.初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利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如借助拼音、问老师或别人、联系上下文猜认、听别人读等方法,自己识字。
3.出示生字卡,指导认读。
4.同桌互读生字卡。
5.指名读字卡。
6.做游戏(检测识字效果):
找字卡。
①个人活动:
每个人的字盒里放有15个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字音,学生迅速找出相应的字卡,摆在桌子上。
②小组活动:
两人一组,读字,组词,并互相检查是否找准、读对。
找对读准15个生字,就奖励一面小红旗。
7.送字回家:
全班重读课文,进一步巩固。
【点评】
这个案例突出的特点是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应用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自主识字。
这一方面突出了识字方法的实践和识字能力的培养,突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也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对识字的方法和途径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巩固识字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形式,检测识字效果,寓教于乐,调动学生识记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汉字,提高了识记效率。
案例二:
二、三学段识字教学片断
师:
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兑”,请大家对照拼音齐声读一遍。
(生齐读)谁能说说“兑”是什么意思?
生:
“兑”就是“换”的意思。
师:
你回答得不错。
那么课文中用的是个什么词?
请大家读一下。
生:
(齐)“兑换”。
师:
课文为什么不用“换”,而用“兑换”这个词呢?
“换”和“兑换”意思一样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热烈讨论并举手)
师:
好,我看大家都讨论好了,下面我请几位组代表来说说。
(指名)
生:
不一样,如果是“换”的话,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换,而用“兑换”就是说交换是有条件的。
师:
你认为这个条件是什么?
生:
(补充)就是必须是同一种东西,才能说是“兑换”。
生:
我认为他说得不够准确,“兑换”就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比如美元要换成人民币就可以叫“兑换”。
师:
你回答得真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
如果我用一角钱换你一元钱,你们换不换?
(生:
摇头)为什么?
生:
(补充)因为一角钱比一元钱少。
师:
一美元和一元人民币价值相等吗?
(生:
不相等)
师:
那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再想一想,这个回答中还缺少了什么?
生:
(补充)“兑换”就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必须相等。
———根据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中的案例改编
【点评】
高年段的识字教学与阅读理解的联系更为密切了,学生对字(词)义的理解,往往成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
因此字义的教学很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教学片断,很好地突出了字义教学这一重点,突出了字义理解对阅读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在字词教学中,既没有就“兑”向学生作现成的解答,也不满足于学生对“兑”的抽象笼统的解释,而是结合实际情境,注重学生对字词的更具体的理解,注重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
其次,在策略上,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来理解词义,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第三,把字义的理解与课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学生在一步步的探讨中逐渐得出了正确结论,深刻理解了字义。
1.问题探讨
一次,我在教“武”字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字形,防止写错,便特意强调:
右边不要加上一撇,写成“!
"”,指出这是错的。
并将错字写在黑板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牢牢记住。
可我没想到学生后来在书写时却偏偏写成了“!
"”。
我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你能帮我找找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教法
学生常把“狠”和“狼”、“躁”和“燥”、“棵”和“颗”这类字混淆,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把它们准确区分开来呢?
请你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设计几种教学方法。
(可小组合作完成)并选用其中一种向全班演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