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430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x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渔舟唱晚》

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渔舟唱晚

学科

音乐

学段

三一六年级学段

年级

五年级

相关内容

核心内容:

相关内容:

乐曲《渔舟唱晚》的欣赏

1.本领域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以及音乐风格的赏析

2.它领域的相关内容:

演唱、识读乐谱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册《渔舟唱晚》。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7月

是否已实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音乐教师

设计的学习活动要从学情出发,挖掘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征,结合原有知识基础,

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体现音乐教学的系统性与发展性。

(二)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以《音乐课标》中相关课程理念作为理论依据,重点凸显以下两

项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该理念对什么是“音乐审美”进行了解读,音乐审美指的是对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本课教学活动在

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根据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该项课程理念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

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

性。

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整首作品的分析

本课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

乐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即现在的鄱阳湖。

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曲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A+B+C尾声。

2.对乐段的分析

A.第一乐段

谱例1

55

4■

UJUmuiU6-SUS1J16185356$3B

"*'匚J爼•■丄*,'-.r*—s

 

22)

5555ee1lie55553

—--ZZZZ:

・・■・—J™1""^^

2211111122I333Mefl1

■丿\T=—MSL*?

~y

 

36^Is,12233355!

7IId*li*—*I_

第一乐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见谱例1)。

全段节拍较为自由,共运用了三种节拍(4/4、5/4、2/4),为交替节拍。

它们所占的比例为4/4拍13小节,

5/4拍2小节,2/4拍1小节,呈现出4/4+5/4+4/4+5/4+2/4的交替顺序。

富于

变化的节拍使得旋律行进更加自由流畅。

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

较为自由的节拍、

平稳流畅的曲调、

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色和运用慢板奏出的

韵致悠扬的旋律,

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韵深远的听觉感受。

生动地描绘

谱例2

a

1山fi

B.第二乐段

1131655

3"55Q捲±3

C

556I55|亞6_1

^^1206\011235[22j戶一rp

第二乐段共分为三个乐句(见谱例2),采用2/4与3/4交替的节拍,主要节拍为2/4拍,是乐曲“承”的段落。

这段旋律从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fa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

花指”C奏法增加了音乐的韵味。

随后(be)两乐句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

XXyXX

层下落,但两个乐句节奏律动形态有所不同,b乐句采用=的节奏形态、

e乐句采用—的节奏形态。

b0-^6~~6--ii哥f5--5--66可秒3--5531(^--2.--3321(1--1--221)(6-丄

C^3-561-1-551[2亠356丨3前亠235」-22〕「6723」14fS亠6121®-

I——■丿I—Jv——J=■

两个乐句在进行中打破了原有节拍的强弱规律。

运用弱起,以乐汇为动机不

断下行模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

C.第三乐段的分析谱例3

fl0e

rnrji口对y

复式递升—>」

UUJ

ififT

刼式递降

枚柬在宫音

运用了一连串的动

第三乐段(见谱例3)是乐曲的“转折”段落,2/4拍,机模进。

旋律采用复式递升递降的发展手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

本乐段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叠,揉的催板奏法,形象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D.尾声

尾声为乐曲的“合”部分。

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切住,速度徐缓,下行的旋律出人意料地落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乐曲也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口通俗歌曲民族歌曲

■民族器乐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本首音乐作品的情感态度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到在本班43个孩子中,喜欢通俗歌曲的43人,占调查人数的100%喜欢民族歌曲的有13人,喜欢民

族器乐曲的只有8人仅占调查总数的18.6%。

当前,由于受多种媒介的充斥,加之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主动接受范围大多局限于结构短小,内容通俗、生活气息浓郁且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的“流行音乐”对于器乐曲的主动接触十分有限。

因此,本课对器乐曲《渔舟唱晚》的赏析要充分激发学生听觉兴趣,调动多种感官,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体会古曲音乐的雅致韵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主动接受意愿,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对本首作品表达主题内容的分析:

该首作品从标题上理解,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江西鄱阳湖一带渔民荡桨归舟的情景,对于江南水乡、渔民生活等内容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美丽富饶的南国》一单元中已有所学习,因此对于音乐标题所表现的内容有所了解,由此也会帮助他们更准确的体验与理解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以往音乐欣赏学习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聆听习惯,且喜欢以亲身体验和自主思考的方式学习新知。

孩子思维较为活跃,常常能够就某一知识点延伸畅谈和讨论,因此本节课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特点及具体学情设计音乐探究话题,同时会有意识的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加以提炼、展开、体验。

知识技能:

在作品分析与学情分析基础上以表格形式呈现本课知识技能相关信息

知识

旋律:

对“模进”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进一步感知

1以“乐汇”为动机的模进特征。

2复式递升递降的模进特征。

由此体会旋律在塑造音乐形象及情绪表达中的作用,并初步理解中国古典音乐以“线性”表现音乐美、抒发情感的思维方式。

调式:

五声调式

偏音“清角”的认识并听辨音响色彩体会中国古典音乐风格。

技能

速度、力度:

能在聆

听中进行听辨

听辨第三乐段速度、力度特征,由此准确把握第三乐段音乐形象上的特点及与其他乐段间的差异。

歌唱:

能够随琴声视

唱简单乐谱

在聆听基础上随琴声视唱一乐段主题,由此体会一乐段旋律特点。

识读乐谱,能读取相关的音乐信息。

观察谱例,进一步提升学生从谱例中提炼相关音乐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教学情境下,采用:

1.直接欣赏法:

完整聆听乐曲两遍。

(1)请班内一名音乐特长生现场演奏,

学生通过视听结合,产生对该首作品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采用聆听的方式完整复听音响,感知音乐形象。

2.

4.

对比欣赏法:

针对全曲的三个部分,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各

部分音乐要素及情绪情感的不同。

律动体验法:

律动参与感受音乐,通过随音乐击打节拍、肢体律动(荡桨)使学生尽可能沉浸在对音乐的体验之中,体会音乐速度及情绪的不同。

引导欣赏法:

针对乐曲第二部分出现的偏音,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听辨

并感知清角的音乐色彩及带给整首音乐的丰富表现性。

5.发现欣赏法:

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边听边看曲谱,发现乐曲第二部分旋律形态特征,进一步感知旋律的生动性。

6.描述法:

师生用语言对话的形式,传递、交流对作品的独特体验。

(四)技术准备

1.

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搜集《渔舟唱晚》的相关文献34篇,用于作品分析。

2.

运用风雅作曲大师及Overturn4.0软件编辑乐谱,形成简线对比视图的乐

谱。

3.

运用GoldenWave音频编辑软件对音频进行剪辑。

4.

运用WPS软牛制作PowerPoint,并形成集音频、乐谱、文字、动画于一体

的授课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对于乐曲演奏乐器“筝”的认识状况:

本首乐曲演奏形式是筝独奏,对于演奏乐器“筝”的了解,学生在四

年级曾欣赏过筝独奏《战台风》,因此对于乐器的音色、构造、外形有所感

知。

2.学生对于突出音乐要素的感知状况及问题:

学生能够在听辨与观察谱例中,提炼音乐相关信息,对于旋律进行能够用语言简要描述,对于本首作品的赏析来说,最核心的音乐话题就是乐

曲各部分鲜明各异的旋律形态以及中国古典音乐以“线性”特征来表达音

乐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本首乐曲由感性体验生成理性认识会有些障碍。

对策:

采用简、线两种谱例共存,便于学生直接观察乐曲各部分

旋律形态特征,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线性”音乐表达方式。

3.学生聆听注意力问题:

本首作品由中国古曲改编而成,音响时长较长(约4分钟)。

学生可能

会出现主动体验兴趣缺乏,欣赏不专注的状况。

对策:

(1)通过本班特长生现场演奏该首作品,激发学生听赏兴

趣,为后续深入赏析做好铺垫。

(2)将聆听音响与视、唱、动、说有机结合;将完整欣赏

 

与局部赏析相结合。

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激发

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生成对音

乐的理性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在乐曲的赏析过程中,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对我国民族古典音乐产生主动接触、体验、交流的意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特长生现场演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运用完整聆听初步感知音乐的风格;运用局部欣赏、对比感受、旋律模唱、律动体验、发现交流等方法深入体验、探究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差异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深化情感体验。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速度、调式等音乐要素信息,感知乐曲三个

乐段的情绪情感的差异,体验中国古典音乐风格意韵。

2.能够对第二乐段中出现的偏音(清角)进行准确听辨,并用语言描述对偏

音的感受。

3.能用齐唱的形式歌唱主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探究与感知二)教学难点

乐曲风格及情绪情感的体验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导入”“完整聆听、初步体验”“分段赏析、深入体验”“整体复听、深化体验”“小结”五个环节组成。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

环节目标:

通过对比听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及筝独奏《战台风》音响片段,唤起学生对“单声”与“多声”音乐风格差异的感知。

设计说明:

使旧知与新知产生对接,引出学习内容。

活动1.1听辨音响片段

1.

聆听音响片段同时需要感知判断的连线题

 

2.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响。

3.听后师生交流

1)明确音响片段一为西洋古典音乐;演奏乐器是钢琴;是一首多声部音乐作品。

2)音响片段二为中国古典音乐;演奏乐器是古筝;是一首单音音乐作品。

活动1.2引出新知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内容,提出“线性”是中国古典音乐表现美的方式。

二、完整聆听、感性体验

环节目标:

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完整聆听乐曲,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能够对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有所体验和感知。

音,

设计说明:

观看、聆听特长生现场演奏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主动听赏。

在此基础上复听录音,以单一的听觉体验直接指向音乐音响。

活动2.1一听全曲,了解乐曲表现内容1.观赏前,教师提出“请你给这首曲子起个名字”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视、听小演奏员的现场演奏。

3.听后师生以“为乐曲取名”的形式交流听赏后的感受。

4.小演奏员揭示曲名——《渔舟唱晚》,并简要对作品背景进行介绍。

活动2.2二听全曲,初步体验音乐风格特点

1.聆听前的问题

旋律线与音乐情绪间有什么关系?

”2.聆听中的要求

带着问题专注聆听、感受、思考。

3.听后谈话

1)明确当情绪平稳时,旋律线是相对平缓的。

2)明确当情绪激动时,旋律线是相对波澜的。

小结:

中国古典音乐材料简单,但通过它的千变万化的形态足以把音乐的美表现

到极致,营造出清新淡雅的音乐风格。

三、分段赏析、深入体验

环节目标:

通过分段赏析,能够深入体验乐曲各部分在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式上的特点,理解各部分所表现的音乐意象。

设计说明:

师生探究音乐表现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由表及里形成认识,加深音乐的审美体验。

活动3.1赏析第一乐段1.以视、听结合的形式感受第一乐段

1)视、听前的问题:

①“这一乐段的旋律由哪些音构成?

②“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个音区?

(2)视、听中的要求:

认真看谱例、专心听音乐,做到视听同步。

(3)听后交流感受

①明确这一乐段旋律由DoReMiSolLa五个音构成

②明确旋律主要分布在中音区

(4)追加的问题:

①“它的旋律线有怎样的特征?

②“第一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追加问题的交流

明确处于中音区的旋律线呈现平缓行进的特征

由此得出:

这一乐段的旋律具有“歌唱性”特征,表现了一幅夕阳映照、碧波

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象。

2.以视、听、唱、动的形式再次感受

教师单手弹奏音乐主题,学生随琴声边用手划拍边轻声视唱,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

活动3.2赏析第二乐段

1.以视、听结合的形式感受第二乐段

(1)视听前教师针对学生差异性分层提出以下问题:

①“第二乐段的主要节拍是几拍子?

②“该段旋律由哪些音构成?

(2)学生带着问题感受第二乐段。

(3)听后师生交流

①明确这一乐段主要节拍是二拍子

②明确旋律由DoReMiFaSolLa六个音构成

追加问题:

“第二乐段比第一乐段多了哪个音?

师生交流追加问题

明确多了“Fa”

(6)

教师介绍调式中的“清角”音,学生生成对“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发

展性的认识。

(7)

①教师播放音响片段,学生聆听并举手示意听辨到的“清角”音在乐句中的

位置。

②学生畅谈对该“清角”音的听觉感受。

2.感知第二乐段b、c乐句的旋律创作手法

(1)聆听b、c乐句前教师提出“以上两个乐句采用了哪种旋律创作手法?

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响片段。

听后展开谈论。

预设: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回答的不准确

解决策略:

引导学生观看谱例,PPT动画随音乐音响先后依次呈现每一动机的旋律线,引导学生发现“模进”的创作规律。

(2)引导学生体会模进的创作手法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①通过再次聆听模进乐句,就“模进乐句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进行思考并讨论。

②教师分享个人感受:

结合节拍强弱规律、动机的不断重复以及旋律的走

向分析得出模进乐句表现了“渔夫摇橹”的形象。

(3)师生随着音乐模拟“渔夫摇橹”的动作,再次复听模进乐句深化体验。

3.二听第二乐段,体会音乐形象。

(1)学生带着问题

“本乐段描绘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进行第二乐段的复听。

(2)聆听后师、生交流

教师分享感受:

第二乐段的旋律打破了湖面原有的平静。

渔民乘风破浪,荡桨归舟,在碧波荡漾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心情。

活动3.3赏析第三乐段

1.以聆听的形式感受第三乐段

给你怎样的感受?

”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聆听第三乐段音响。

(2)师生交流

①明确速度和力度均渐强

②由此得出这种变化给人带来热烈欢腾的感受

2.师生探究第三乐段旋律特征

(1)教师出示抽离出骨干音的谱例,引导学生边观察谱例边聆听教师用钢琴单手弹奏的音响

16213

(3)教师再次出示抽离出骨干音的谱例,引导学生边观察谱例边聆听教师用钢琴单手弹奏的音响

2312615

征为“复式递升递降”

(5)复听全段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结合谱例及手势的律动去感受和思考“复式递升递降的创

作手法为乐曲带来了怎样的效果?

3.师生交流

教师分享个人感受:

第三乐段是复式递升递降的一个段落。

这一乐段的音乐

宛如渔舟飞快地扬帆前进、橹桨声、流水声、渔歌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百舸竞

归的情景和一派欢唱热烈的气氛。

四、整体复听、深化体验

环节目标:

通过完整复听,能够对全曲的风格,意境、气韵整体把握。

设计说明:

以听觉体验再次验证理性认识,体现“从听觉中来,到听觉中去”的音乐审美方式,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活动4.0复听全曲,生成审美认识

教师完整播放《渔舟唱晚》,师生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悟乐曲的风格、意境、及

气韵。

五、小结

教师回顾本课学习内容,简要提炼中国古典音乐的特征。

六、学习评价方式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等级

1.对全曲的初步认知层面

知道乐曲的曲名;演奏乐器;演奏形式;

合格

1.对全曲的初步认知层面

2.对乐曲各部分的理解层面

知道乐曲的曲名;演奏乐器;演奏形式;

结合音响能把握各部分旋律、速度、节奏、节拍、调式特点,会唱歌曲主题。

良好

1.对全曲的初步认知层面

知道乐曲的曲名;演奏乐器;演奏形式;

优秀

2.对乐曲各部分的理解层

结合音响把握各部分旋律、速度、节奏、

节拍、调式特点,会唱歌曲主题。

3.对全曲的理性体验认识

理解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线性思维特征、对

层面

乐曲产生情感及审美体验并用适当的语言

简要描述。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对本课核心音乐话题“旋律”的探究,脉络清晰。

对本首乐曲的赏析以“旋律线”为核心音乐话题,从“单音”与“线性”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特征为切入点进入《渔舟唱晚》一课。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经历对本首乐曲的审美过程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理解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从而去把握中国古典音乐的风格特点。

本课的导入环节运用了对比听辨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响,从而引出中国古典音乐“单音、线性”的话题,进而点题进一步探索旋律线的奥妙。

教师在分段聆听的环节中,分别向学生呈示了三个旋律线图谱。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能够清楚

地从“中国古典音乐是如何通过旋律线的变化去表现情绪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绪与旋律线的关系。

同时,教师使学生通过观察旋律线的行进特点主动发现了音乐中下行模进及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创作手法,并从中体会到各自不同的音乐形象,深化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总之,本课围绕“旋律线”展开话题,所有的音乐

活动均为揭示乐曲中各段单音旋律线的特点而展开。

因此,核心话题明确,思路清晰明了。

2、本课突出了音乐审美原则之一一参与性原则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重点考虑如何使学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从最后成型的教学设计中也确实突出了这个特点。

先,教师在初听乐曲时请班里的古筝特长生为全班同学进行现场演奏及讲解,这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诸多学生

能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

如:

完成连线题;划拍演唱主题;模拟摇橹感受模进乐句;举手示意听到的“清角”音;击拍感受第三乐段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填写填空题;用手势的律动来跟随音乐体会复式递升递降的乐句以及教师在引入理论性分析前,请学生进行足够的体验和讨论后得出汇总性结论等等。

这种学生亲身参与,与音乐融为一体去探寻、去领悟的过程,才是学生经历审美体验的过程。

3、本课突出了“知识结构的渐进过程”

在本课中,教师注重对学情的分析把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女口,在学生已经对模进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复式递升递降的概念;在学生对五声音阶中的五个“正音”所熟知的情况下延伸“偏音”的概念及听辨;在学生能够识读乐谱并读取乐曲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观察谱例,从谱例中提炼相关音乐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初将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强调出来,使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生成性甚至逻辑性。

4、动态课件视听结合,强调视觉对听觉的辅助学习

使学生更加容易通过自

时,乐句的每一个动机均会跟随着音乐的拍点逐渐呈现,

学生在自主探究复式递

主发现了解乐句的创作手法,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又如,

升递降结构时,教师采用了“先后”动态展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视觉的理解逐渐清楚地辅助概念的理解,把复杂的概念问题化整为零,逐步攻破。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设计多种学生能够参与的音乐活动,使学生能够

充分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体验音乐的意境美。

除此之外,教师也十分注重授课语言的意境美和声调语气的抑扬顿挫美。

初衷是通过与乐曲情绪相符的多重维度去将美的情境充满整个课堂,使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是全身心的,沁入骨子里的。

在往常的多次试讲中,教师个人在相对放松的心境下,语言和声音状态的表达也相对饱满和富有弹性,学生的状态也自然更加放松,聆听的效果也自然更加理想些。

在正式录课时,由于教师过分紧张而导致了语言表述上的一些小

小的不流畅,同时也将这种紧张的情绪不经意地传递给了学生,致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也有些许拘谨。

这也让我自己积累了一些心得,作为教师要正确调整心态。

保持放松的心境对一节音乐课的情绪传递是十分重要的。

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准确地去感受音乐所来带的情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