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三年示范打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校验版.docx
《某村三年示范打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校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村三年示范打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校验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村三年示范打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校验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
三年示范打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某某市某某县城关某某村三年示范打造方案
二、项目建设地点:
某某市某某县城关镇高荡村
三、项目类别及性质:
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基础设施提升及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与建设
四、项目主管单位:
某某市某某县住建局
五、项目实施单位:
某某市某某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经某某市某某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高荡村三年示范打造建设方案”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潘登岭县长担任,副组长由燕夔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各成员单位负责人组成,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六、编制目的、依据、原则及范围
1、编制目的
⑴遵循项目建设程序,为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提出科学、可靠依据;
⑵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⑶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⑷为项目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2、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⑵《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件》。
⑷《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⑸《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⑹《关于公布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的请示》黔文[2001]24号。
⑺《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
⑻《某某县城关镇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⑼《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⑽国家及省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等文件
⑾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委托书及业主提供的资料
3、编制原则
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⑵遵循国家项目建设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做到建设既合法也合理、设施配套、效果显著。
⑶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⑷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及建设条件,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努力提升村落整体质量水平。
4、编制范围
高荡村位于某某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西部,距离县城13.5公里,西北与丁旗镇接壤,南邻旧苑,东靠计王寨。
处东径105°41′21.4″,北纬26°05′16.2″,海拔高度为1186.20米。
本次编制涉及范围为基于传统建筑、历史环境保护较好的高荡大寨和高荡小寨,包括现高荡村的主体部分及周边山林和农田,合计总面积为27.4公顷。
高荡寨先民原居于梭啰河近岸,称梭啰寨,寨以河得名。
由于现址与相距不远的原村落相比更为适居,约在明洪武至天顺年间先民们从梭啰陆续迁至现址。
布依语称“瓮座”,汉语意为“高荡”,故此而名。
明、清时期,高荡为永宁州属之西边枝。
民国4年(1926年)9月,某某、永宁两州行政区划调整,永宁州西边枝包括高荡村在内的共21个村寨整体拨入某某州。
高荡村于明洪武年至天顺年间逐渐迁居于现在居住地,开始修建了房屋,经过几代的繁衍,逐渐形成了村寨。
明永乐年间,为了与外界连接,高荡村民集资修建了梭啰桥。
明代为抵制外来侵入和战乱,高荡村修建了高荡小屯(古堡)和大屯营盘。
清代为该村民居建筑发展的主要时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村民开始修建房屋,形成了至今较大规模的建筑群。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项目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旅游基础设施的需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建设条件分析,工程技术方案,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组织管理与建设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经济评价,工程招标方案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研究结论与建议,为项目主管部门提供项目建设决策参考。
七、项目提出的理由
高荡村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三部门于2013年8月26日公布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是贵州省政协书画院创作基地,是“贵州最具魅力少数民族村寨”之一,是某某市认定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
高荡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布依族村寨,文物古迹丰富,保存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寨门、营盘、石拱桥、古井、学堂等古建筑和碑刻,堪称“国宝”级的文物。
高荡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形成规模于清代。
古建筑群整体坐北向南。
分布面积25000平方米。
高荡小屯营盘(古堡)为明代建筑,主要用于守寨拒敌。
营盘位于高荡寨内一独立的岩山顶上,离地约80余米,由围墙、石门、碉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块石砌成。
围墙内设攻防射击孔九个,碉楼建在围墙内中央,占地18平方米,开有东西2处观察口,现残存围墙高2.7米,碉楼除屋顶因历史因素遭损毁外,其楼身保存基本完好。
大屯营盘古时供寨上老弱妇幼避兵、匪患的场所,具有部分军用性质。
高荡云盘遗址位于高荡西北100余米的后山顶部,与建古堡时同建。
呈斜坡式不规则长方形局,三面绝壁,块石砌筑。
由围墙、房屋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现残存石居30余间,每间20—50平方米。
围墙残高5.8米,上宽1.2米,民居石屋墙身尚存。
高荡村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勒尤和铜鼓十二调。
布依族勒尤为贵州省第二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译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
其发音清脆甜美,演奏技巧丰富,曲调圆润流畅、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是一种布依族专用来表达情感的工具。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组成,合称“十二调”。
是庆典、祭祖、祭祀等表达布依族丰富民族内涵的音乐体系。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又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布依调鼓是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钗、铙钹、鋩锣、木棍混合敲击,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风格,最具有布依族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设施建设是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支撑,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急需对高荡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并进行保护实施的项目建设。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拟建地点
本项目属高荡村三年示范打造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包括古建筑修复、供电线路改造、消防设施、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等,建设地点分布于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范围内。
二、建设规模与内容
1、古民居修复4800平方米。
2、传统风貌整治改造4处。
3、电路安全隐患3000米。
4、消防设施高位水池3个。
5、古巷道修复800平方米。
6、古井保护3处。
7、修建垃圾池3个。
8、铺设生态排污管道2000米。
9、河道整治4000米。
10、三线治理2000米。
11、修建陈列馆一座约800平方米。
12、建设一条规模长820米,高1.5米,宽1.5米的排洪沟。
13、建设电线入地为10000米。
14、绿化面积10000平方米。
15、修建污水治理管道4000米,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内容。
16、新修木栈道5公里,宽2.5米,修复古石板道5公里,宽2.3米,新修环村道5公里,宽4.5米。
17、绿化面积建设,绿化面积10000平方米。
三、主要建设条件
供水:
村落西入口2009年建设抽水井一处,水质无污染、天然纯净,且能保障村寨内部及周边村民饮用水供应。
供电:
电源引自白岩山变电站,规划范围内变压器1个,位于高荡东部,电线采用线杆架空铺设,线网布设较为混乱。
村庄电源由某某县电网统一供给。
电力主线沿公路布置,电力变压器采用杆上式安装。
高荡村农网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低压电力线路基本安全。
规划对近期表后线路老旧和混乱的农户进行改造,规范室内电线的走向布置和搭接,避免由于室内线路老化、搭接不当等原因引起的火灾。
道路:
村庄现状的对外交通完全依靠县城至高荡的通村公路,沥青路面,路面宽度4.0米。
村庄内部道路已建成约千余年,上次维修是2010年,道路质量较好,大部分道联户路已硬化。
村寨内已设置部分交通标示。
现有临时停车场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到达高荡村旅游的规模需求。
村寨内现有由高荡村往返某某的直达公共巴士,车辆共有3部12班。
四、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项目建设估算需投入建设资金4200万元。
资金筹措:
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和自筹。
第二章项目建设区域基本概况
第一节高荡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高荡村位于某某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西部,距离县城13.5公里,西北与丁旗镇接壤,南邻旧苑,东靠计王寨。
村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处东径105°41′21.4″,北纬26°05′16.2″,海拔高度为1186.20米。
现状进入寨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由永红工业园区经城关镇元总堡村从东面进寨;另一条是经丁旗镇新苑村从西面进寨。
因寨子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布依语称“瓮座”,汉语意为“高荡”,故此而名。
高荡村四面环山,寨子座落在紧紧相连的东、西、北三面山之间的缓坡地带上。
北山为靠背,东西为两翼,而南山则隔着山间坝子拱卫于寨前,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
村寨四周山势雄伟陡峭,树木葱茏,植被良好。
山间夹着大小不等的盆地,俗称坝子,均全部开垦为农田。
梭啰河(白水河上游)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后护拥着寨子缓缓流向下游,是高荡及周边村寨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河流长年不断流,且丰水季节就暴涨成灾或枯水季节水位就急剧下降的情况都极为少见,是高荡村人心中“神”力无边的母亲河。
沿河两岸植被较好,岸边田畴连片。
上游距寨子约2.5公里处有一段峡谷石林,景体景观水陆兼优,堪称奇山秀水。
下游距寨子约两公里处有高荡先民建造的高8米、宽6米、长64米跨河古石桥一座,称为梭啰大桥,是高荡过去通向外界的重要交通设施。
村寨民居依山势地形而建,与周围自然环境保存完整,自然环境完整性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及人工建筑物的和谐程度较高。
二、历史沿革
布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历史学家考证,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
布依族自称“濮越”或“濮夷”,用汉字记音写为“布夷”、“布依”、“布越依”、“布绛”等等。
在布依族语言里,“布”是“族”或“人”的意思。
故旧方志中,有将布依族记为“夷族”、“夷家”、“夷人”者。
除自称之外,不同地区布依族之间还互相称为“布笼”、“布那”、“布土”、“布都”、“布央”、“布笼哈”等等。
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高荡寨先民原居于梭啰河近岸,称梭啰寨,寨以河得名。
由于现址与相距不远的原村落相比更为适居,约在明洪武至天顺年间先民们从梭啰陆续迁至现址。
布依语称“瓮座”,汉语意为“高荡”,故此而名。
明、清时期,高荡为永宁州属之西边枝。
民国4年(1926年)9月,某某、永宁两州行政区划调整,永宁州西边枝包括高荡村在内的共21个村寨整体拨入某某州。
高荡村于明洪武年至天顺年间逐渐迁居于现在居住地,开始修建了房屋,经过几代的繁衍,逐渐形成了村寨。
明永乐年间,为了与外界连接,高荡村民集资修建了梭啰桥。
明代为抵制外来侵入和战乱,高荡村修建了高荡小屯(古堡)和大屯营盘。
清代为该村民居建筑发展的主要时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村民开始修建房屋,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建筑群。
宣统二年,由于梭啰桥残损,村民集资进行维修。
清代村民集资修建了高荡学堂,为高荡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1988年,村民集资对学堂大门进行改造。
三、风貌特色和重要程度
全寨大部分为传统民居建筑,石板房分布在群山环绕之间,寨中石板路或花街路纵横交错,村民出入方便。
村寨周林木葱郁,竹林片片,农田连片、环境异常优美,全寨人众对周边林木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村庄的传统建筑与寨内外的环境保存良好。
高荡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形成规模于清代。
古建筑群整体坐北向南。
分布面积25000平方米。
传统建筑主要包括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寨门、营盘、石拱桥等。
高荡的民居均为石木结构,硬山石板顶,干栏式布依族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采用巨大青石为基础,墙体用石块采用干垒砌成,屋面用石板盖顶。
整个村寨的民居建筑依照地势的高低修建成数排,排列较为整齐。
高荡传统建筑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高荡,银光闪烁;月夜看高荡,凝霜盖雪。
高荡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其充分体现出布依族民居建筑特色,是研究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证据。
高荡村寨历史悠久,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堪称“千年布依寨”,既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2009年,某某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收录了高荡村小屯营盘遗址和梭啰大桥两个文物点。
高荡古建筑群自2010年12月被贵州省政协书画院选定为一个采风目的地,并在媒体传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2011年,某某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责成县文物主管部门对高荡古建筑群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并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
2011年,某某市文物局和某某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对高荡古建筑群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初步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四、高荡村价值概况
高荡村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是研究某某布依族自明代以来的发展变化、某某县的政治变化、黔中政治变迁的重要实物。
某某布依族苗族县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从某某、永宁两州划出部分设置纳吉堡于今某某县城。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某某州署迁驻安庄卫城(今某某县城)。
民国2年(1913年)改某某州为县。
1956年划为黔南州管辖。
1958年关岭、某某两县合并为某某县,复归某某管辖。
1961年,两县分开复置。
1963年9月11日,成立某某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由此,某某县域固定。
通过对高荡村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某某县的政治变迁。
高荡村历史上各时期的隶属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某县的政治变化。
高荡村文化氛围浓郁,有丰富的民族习俗文化,保存了完整的第三土语区特点的习俗文化,特色鲜明。
高荡村较好的传承了先辈留下的各种非物质文化。
高荡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婚丧、节庆等民族习俗和敬天敬地、尊师尊祖等民族信仰文化的传承是较为完整和丰富的。
民族文化活动种类丰富,有布依族舞蹈、布依族山歌、唢呐、铜鼓等。
传统手工艺有布依族蜡染、刺绣、织锦等。
古建筑群和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的布依族村寨高荡村,对研究布依族民族文化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高荡传统村落被专家学者誉为“贵州布依族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高荡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布依族民居建筑风格。
高荡建筑群线条粗犷、简洁,充分表现出布依族民族特色,是当地布依族建筑的典型代表。
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布依族民居,是研究和传承布依族文化及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重要平台。
在人类社会中,多民族、多种社会形态构成了社会生态的多样性。
从高荡村寨传统聚落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其相对稳定、和谐的聚落空间结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的空间得以保存和延续。
高荡村以其几百年的时空尺度诠释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是任何“标本”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聚落所体现的生态精神和人文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一种精神基础。
高荡村等传统村落携带着大量的乡土文化和社会、历史信息。
原汁原味的聚落可以帮助我们寻根溯源,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高荡村四面环山,寨子座落在紧紧相连的东、西、北三面山之间的缓坡地带上。
北山为靠背,东西为两翼,而南山则隔着山间坝子拱卫于寨前,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
高荡村建筑沿着一座岩石嶙峋的山坡自上而下修建。
石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依山林立、布局井然有序。
高荡传统建筑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高荡,银光闪烁;月夜看高荡,凝霜盖雪。
另外,高荡村融入民族文化的窗花、民族服饰等,均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主要为高荡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基础设施。
根据《某某县城关镇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4-2030)》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按照《全国“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分表》,贵州省项目库的建设内容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在原国家投入通村公路及停车场已建成的基础上继续建设。
包含:
供电线路、消防管道、步道防护栏、安防设施、公共厕所、环卫设施和垃圾收集点等。
通过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保护的目的。
二、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高荡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如下:
(一)古建筑修复
1、古民居修复4800平方米。
2、传统风貌整治改造4处。
3、古巷道修复800平方米。
4、古井保护3处。
5、修建陈列馆一座约800平方米。
(二)基础设施
1、保护区内埋地三线路2000米。
1.1高荡大寨1200米
1.2高荡小寨800米;
1.3电力建设,电线入地10000米
1.4绿化面积建设,绿化面积10000平方米。
2、保护区内消防设施及管道2000米。
2.1消防设施1套,包含扬程为128米和50米的取水泵、输水管道、2座12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高荡村的消防水池建于核心保护区内。
2.1.1村落西侧水源点水泵房建设;
2.1.2其他古井水源点水池加宽维护;
2.1.3高荡西侧取水泵选型QY18-128/6-11型潜水取水泵1台,电机功率为11KW、流量18m3/h、管径50mm;
2.1.5取水点到高位水池输水管道500米,无缝钢管管径50mm;
2.1.6120m3高位水池1座(新建)。
2.2消防管道2000米。
(DN100无缝管,δ=5mm)
2.2.1高荡大寨1200米;
2.2.2高荡小寨800米;
3、上盘营山步道280米,高荡大寨至梭罗河360米,共计640米。
3.1新修木栈道5公里,宽2.5米,修复古石板道5公里,宽2.3米,新修环村道5公里,宽4.5米。
4、环卫设施
4.1封闭式移动车载垃圾箱3个,其中2个为放置固定位置,1个跟随自装卸垃圾专用运输车。
4.2双桶果皮箱40个,置于保护区道路两侧。
4.3手推式垃圾收运车6辆,用于保护区村内垃圾收运。
4.4自装卸垃圾专用运输车1辆,用途为将垃圾运输到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4.5封闭式移动车载垃圾箱停放处的地面硬化,共3处,面积为3×6=18平方米。
4.6自装卸垃圾专用运输车停放处建筑1处30平方米。
三、项目建设条件
1、项目建设符合某某县城关镇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已得到某某市规划部门的批准。
2、项目建设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项目属改造性质,不涉及新征用地,已得到环境保护部门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准。
3、交通条件:
高荡村位于城关镇西部,距离县城仅有13.5公里,交通便利,建筑材料均可直接运到建设地点,建筑材料(钢材、水泥)、设备管材、供电线缆均可到某某和某某市场采购。
4、供水:
村寨入口处新建抽水井一处,水质无污染、天然纯净,且能保障村寨内及部分周边村民饮用水。
5、供电:
结合农网改造,已户户通电。
其电力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供电线路比较零乱,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有1座变压器,位于高荡东部,50千伏。
现状已在高荡大寨设置路灯,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
6、通讯:
广播电视全覆盖,以安装小锅盖接收为主。
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村,未开通电信坐机。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第一节保护原则及布局
一、工程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1、符合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内容拟设置配套、满足总体功能需要;
2、建设项目本着满足功能、方便使用,不占用好地,减少不必要的拆迁的原则;
3、建设方案与高荡传统村落特色相映成趣,并结合当地民族特色;
4、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大方、适用、节约投资。
5、坚持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对施工可能影响到的文物本体按要求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各单项的建设均不破坏原有村内的建筑。
若个别地段不能避免,项目建设后必须恢复原貌。
道路在原道路石块中选材并改造按原路面辅设石板形状进行建设,以保护原建筑风格为前提。
二、工程总平面布置
本工程属高荡村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包括供电线路改造、消防设施、环卫设施、步道防护栏、安防设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建设地点分布于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范围内的高荡大寨和高荡小寨。
供电线路,沿村内主要道路敷设。
村内主要道路设置消防设施、环卫设施。
第二节工程技术方案
一、三线入地改造
(一)设计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二)设计范围
1、供配电
1.1电源:
村庄电源由某某县电网统一供给。
并保留现状变压器。
1.2线路埋地敷设:
三线入地改造包括高低压电力线路埋地敷设,通讯线路埋地敷设,长度为2000米。
输电线路的敷设一般有二种技术方案,一种是电缆架空敷设,另一种是电缆埋地敷设。
本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就是将原架空敷设的电缆改成沿保护区内主干道埋地敷设。
埋地敷设10000米
1.3线路埋地敷设方案:
具体方案为沿保护区内主要道路敷设,开挖宽60cm,深60cm的电缆沟,电缆沟挖好后再根据需要分别在沟内敷设DN100塑料穿线绝缘管、DN70塑料穿线管、DN50塑料穿管或者DN80热镀钢管、DN40热镀钢管。
上述塑料穿线管或热镀钢管敷设好后再在其中穿上不同规格的电缆线。
所有低压电缆均穿管埋地,进入电缆沟敷设,缆管上均铺砂盖砖,并用砼封沟面,面设标志桩,并在每隔50米的位置设置一个电缆井,采用冷缩接头和分接箱。
低压电力电缆规格采用VV22/3×50+1×25,(即VV22——铜芯聚氯乙烯(PVC)绝缘及护套铠装电力电缆--一共4根线,其中三根面积各50平方毫米,一根面积25平方毫米暗敷设在地下)。
共计总长10000米。
电讯线路随电力线路同步敷设。
二、消防设施建设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们共和国消防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3、《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二)设计范围
1、范围
本项目的范围为高荡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范围,即高荡村规划范围内。
2、消防设施1套。
包含扬程为128米和50米的取水泵、输水管道、1座12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高荡村的消防水池建于核心保护区内。
2.1高荡取水泵选QY18-128/6-11型潜水取水泵1台,电机功率为11KW、流量18m3/h、管径50mm;
2.3取水点到高位水池输水管道的敷设,无缝钢管管径50mm,δ=4.5mm。
2.4120m3高位水池1座(新建)。
在高荡村西侧原有水池(100立方米)的右侧新建12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一座,与原水池连通,可增加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