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882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6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2分)(2014•营口一模)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

司马光砸缸

B.

刻舟求剑

C.

火烧赤壁

D.

铁杵磨成针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

A、缸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分)小彤同学报名参加了“2013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活动”中的迷你马拉松项目.该同学锻练过程中使用的下列物品中不含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李宁橡胶底运动鞋

B.

纯棉T恤

 

C.

塑料水瓶

D.

腈纶背包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

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李宁橡胶底运动鞋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B、纯棉T恤是用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正确.

C、塑料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D、腈纶背包是用腈纶制成的,腈纶属于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3.(2分)(2010•江宁区一模)北京奥运会结束时,圣火在“鸟巢”的主火炬塔缓缓熄灭.主火炬熄火过程采用遥控电动调节阀技术,等比例调节燃气流量,使火焰逐渐匀速降低直至全部熄灭.这一熄火过程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A.

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B.

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C.

撤离可燃物

D.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灭火的方法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解:

主火炬熄火过程采用遥控电动调节阀技术,等比例调节燃气流量,使燃气的流量逐渐减少直至燃气与氧气隔绝,是减少的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灭火原理.燃气是可燃物,调节燃气流量,是采取隔绝可燃物的办法灭火.

 

4.(2分)(2009•顺德区模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为预防骨质疏松服用钙片

B.

用焚烧法处理塑料垃圾

 

C.

用甲醛浸泡水产食品以防腐

D.

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油烟机排气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A、人体中缺乏钙元素时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B、塑料燃烧时能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C、甲醛对人体有害;

D、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解答:

解:

A、为预防骨质疏松可以服用钙片.正确;

B、用焚烧法处理塑料垃圾时能够污染环境.错误;

C、用甲醛浸泡水产食品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错误;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油烟机排气时容易发生爆炸.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从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2分)下列关于“2”的含义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

 

B.

2N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

 

C.

Zn2+中的“2+”表示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子的锌原子

 

D.

Al2

中化学式上方的“2”表示硫的化合价为2价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解答:

解:

A、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H2O中的“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的表示方法: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N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故正确;

C、Zn2+中的“2+”表示一个锌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错误;

D、Al2

中的“﹣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6.(2分)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

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离子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

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元素.

解答:

解:

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元素,它们存在于化合物中.

故选C.

点评: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

 

7.(2分)近日,针对国内某知名饮用水品牌深陷“质量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由其引发的瓶装水标准等问题受到持续关注.饮用水的pH在6.5~8.0之间,才符合健康标准.若要使pH低于6.5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下列处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

 

A.

加热

B.

加入适量纯碱

C.

加入适量氯化钡

D.

加入适量明矾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液的酸碱性和降低pH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

要使pH低于6.5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就是增大水的pH,

A、加热不能降低水的酸性,错误;

B、可以采用加入适量纯碱的方法,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反应,酸性减弱;

C、氯化钡是有毒的物质,错误;

D、明矾加入水中不能降低水的酸性,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pH的知识进行.

 

8.(2分)(2014•张掖)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

 

A.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在钢铁制品表面涂油漆﹣﹣可防止钢铁锈蚀

 

C.

水通电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可以闻到花香;

B、铁制品容易生锈,根据防止生锈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解答:

解:

A、花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便闻到了气味,故A正确;

B、铁制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生锈,人们常用涂油漆的方法防锈,故B正确;

C、水通电分解,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C正确;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不一定是CO2,氮气也不支持燃烧,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综合性比较强,涉及了多个知识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9.(2分)(2009•锦州)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温度大于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C.

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D.

t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二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

由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交于一点,故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温度大于t2℃时,由三种物质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可以确定结晶析出的方法;由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降温后二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

解答:

解: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交于一点,故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

B、温度大于t2℃时,由三种物质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D、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t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有晶体析出,仍为饱和溶液,丙变为不饱和溶液,但由于溶液的组成没有可能没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故二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分)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检查气密性

 

C.

滴管用后不洗涤直接插回原瓶

D.

塞野橡皮塞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选项操作正确.

D、在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2分)(2006•石家庄)金属钛(Ti)是一种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的较为昂贵的金属,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Ti、Mg、Cu的活泼性顺序,他们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如下:

金属

Ti

Mg

Cu

金属表面现象

放出气泡速度缓慢

放出气泡速度快

无变化

下列有关三种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Ti、Mg、Cu

 

B.

若Ti粉中混有Mg,提纯Ti时可用稀盐酸除去Mg

 

C.

用Ti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是工业制取Cu的很好途径

 

D.

温度、金属表面积、盐酸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考点: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反应的越剧烈;

B、根据Ti和Mg的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

C、从工业生产的成本进行分析;

D、从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盐酸浓度的大小等因素分析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解答:

解:

A、由现象可以看出反应最快的是镁,其次是钛,无明显现象时铜;根据反应快慢、能否与酸反应与活动性之间的对应可以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镁、钛、铜,所以,A错误;

B、Ti和Mg都与盐酸反应,在除去Mg的同时,Ti也除掉了,所以,B错误;

C、钛(Ti)是一种昂贵的金属,用Ti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制取铜,成本太高,在工业上是不可取的,所以,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盐酸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2.(2分)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B.

硫原子的中子数为32.07

 

C.

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D.

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其质子数,而相对原子质量在周期表中已标出;非金属元素:

带石字旁且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则“硫”为非金属元素;由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变成阴离子.

解答:

解:

A、硫的名称中含有“石”字旁且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所以是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故正确.

D、由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变成阴离子,故正确.

故选B.

点评: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会识别和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掌握元素的简单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13.(2分)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H2

H2O

通过盛稀硫酸的洗气瓶

B

NaOH溶液

Na2CO3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C

CaO固体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CO2气体

CO

将气体点燃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CO3能与适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aO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2分)(2009•顺德区模拟)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至过量,以下图象中正确的是(图象中m表示质量,ω表示质量分数)(  )

 

A.

B.

C.

D.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

A、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至过量,因为Ba(OH)2溶液显碱性,最终pH>7;

B、随着Ba(OH)2溶液的不断加入,H2SO4不断消耗,H2SO4质量不断减小;

C、随着Ba(OH)2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加,CuSO4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向混合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H2SO4与Ba(OH)2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BaSO4沉淀;当H2SO4反应完,Ba(OH)2与

CuSO4反应生成BaSO4和Cu(OH)2两种沉淀;当CuSO4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Ba(OH)2,也不会产生沉淀了.

解答:

解:

A、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至过量,因为Ba(OH)2溶液显碱性,最终pH>7,图象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

B、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随着Ba(OH)2溶液的不断加入,H2SO4不断消耗,H2SO4质量不断减小,图象与事实不符,故B错误;

C、随着Ba(OH)2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加,CuSO4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图象与事实不符,故C错误;

D、向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H2SO4与Ba(OH)2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和BaSO4沉淀;当H2SO4反应完,Ba(OH)2与CuSO4反应生成BaSO4和Cu(OH)2两种沉淀;当CuSO4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Ba(OH)2,也不会产生沉淀了,图象与事实相符,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对物质间反应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其它反应的发生条件要有明确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15.(4分)从生石灰、碳酸钙、一氧化碳、氮气、熟石灰等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并用它们的化学式填空: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 CaCO3 ;

能和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 CO ;

食品袋中白色干燥剂的成分是 CaO ;

为防止树木开春后发生病虫害,冬季在树干上涂刷的是 Ca(OH)2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

CaCO3.故填:

CaCO3;

一氧化碳有毒,易于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故填:

CO;

食品袋中白色干燥剂的成分是氧化钙,其化学式为:

CaO.故填:

CaO;

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和刷在树上防止病虫害.故填:

Ca(OH)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4分)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

①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3 .

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原因是 质子数相同 .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

(3)日本地震后,个别居民抢购食盐.假设某人经医生确认,每日需要补充166mgKI.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如果用该食盐替代碘片提供治疗辐射所需的碘元素,则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 5 kg.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元素的概念;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1)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分析填空.

(2)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物质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

(3)根据每日需要补充166mgKI的质量计算所需碘元素的质量,根据碘元素的质量求出碘酸钾的质量,再根据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计算碘盐的质量.

解答:

解:

(1)①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所以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②碘原子127I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原因是它们的原子中质子数相同;

(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所以,KI和I2的性质不同.

(3)每日需要补充166mgKI,则含碘元素的质量为166mg×

×100%═127mg;

则需碘酸钾127mg÷

×100%=214mg,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故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214mg÷42.8mg/kg=5kg.(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利用加碘食盐来防辐射是不可行的,因为人不能吃那么多的食盐).

故答案为:

(1)53;质子数相同;

(2)分子的构成不同;(3)5.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较大,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提炼、加工、运用的能力.

 

17.(4分)如图是浙江大学实验室制备出的世界最轻材料“全碳气凝胶”即“碳海绵”.“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强吸附性,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

(1)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都属 单质 (填“单质”或“化合物”).

(2)碳海绵由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