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8404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闭症家庭训练.docx

自闭症家庭训练

家庭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作用更是如此。

尽管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有学者意识到家庭教育在自闭症康复中的作用,但现实是自闭症家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认为自己没有能耐康复自己的孩子。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专家奥普迈提醒家长,家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也是一个人最自然的支持和依靠。

无论自闭症儿童是否进入康复机构接受训练,都离不开家长的参和。

  家庭的情感支持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闭症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和家庭教养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其适应能力的强弱和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养环境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效果是有显著影响的。

  “虽然自闭症的病因不明,也没有特效药。

但爱是惟一唤醒他们的精神药物。

有了爱,这些孩子才不会孤独。

”这是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专家奥普迈从一名家长口中得到的信息。

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这种爱,是因血缘而产生的情感能量,这种能量潜移默化地、日夜不停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传递就形成看不见的“情感场”。

无论如何变迁,这种场永远存在、永不磨灭。

  尽管自闭症儿童暂时甚至永远体会不到父母的浓浓的爱,有可能永远无法真诚地对父母报以微笑,甚至是漠视父母的一切付出,父母也可能因此会有短暂的失望,但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谁比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

  家长是自闭症儿童异常表现的最早发现者

  家庭早期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发现有赖于家长的细心观察。

家长长期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异常情况往往比较敏感,发现得越早,越早采取措施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越有利。

家长在其评估鉴定中,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医务或教育工作者在作诊断前必然要耐心听取家长意见,甚至需要家长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等量表来进行系统评估。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专家奥普迈发现,在自闭症儿童当中,虽然迟诊断的状况有不少,但随着自闭症有关知识的传布,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发现孩子异常能及时就诊,一位父亲在家长交流群里说:

“医生在自闭症后面打了个问号,说孩子太小,只能打个问号,不过他的症状表现,是典型的自闭症。

”这位家长的孩子尚不到两岁,他们已经联系好了训练的机构,父母也准备接受医院的专门培训。

  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是长期的亲密接触者

  自闭症儿童早期的所有时间都是呆在家里,家长是儿童最早最亲密的接触者,不仅如此,自闭症是伴随一生的障碍,在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专家奥普迈建议,教育干预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做出适时调整,自闭症儿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必须由家长来提供。

康复训练可结合日常的生活程序进行,家中很多家具、玩具都可充当训练器材,所有这些都有利于自闭症的康复

  家长是自闭症儿最亲密的接触者,在家庭中教育训练便于家长及时把握新问题,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据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专家奥普迈的调查发现,在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一些机构的老师和家长互相启发,及时分享他们在生活中训练认为有效的工具和作法。

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动员家庭全体人员,利用一切可能机会,随时随地的开展训练,只有家长参和才有可能使康复计划最自然、经济、方便地得以实施,才有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专家奥普迈认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是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式。

家长作为自闭症儿童最亲密的人,应该发挥一对一教育方式的优势,让自闭症儿童在早期能得到积极治疗。

 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的误区有哪些

自闭症的训练任重道远,家庭的训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重要的责任,在专业机构、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家庭的积极参和下,一方面保证孩子的训练效果,另一方面家庭也有责任推动全社会对自闭症孩子接纳,让家庭和社会一同为自闭症人和他们的家庭做好服务。

但是很多家长在给自闭症儿童训练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误区:

  1、认为只要不断地训练孩子就有可能好了,不再是自闭症了!

因为自闭症是一种终身障碍,它就像聋哑儿童、盲人一样,无论他们通过训练能力上升多快,进步多大,他们依然还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家长就是一个家庭特教老师的身份而非医生,因为自闭症的教育将伴随孩子终生。

  2、家庭训练中往往忽视孩子的生活能力、行为控制能力的训练。

例如:

有的自闭症孩子语言能力很好,整天喋喋不休地说话,却不知道要听别人指令控制自己的行为。

再如:

有的自闭症孩子他们可以把电脑游戏玩得溜溜转,却不懂得别人的电脑不能随便动。

又如:

还有的孩子他们在家里能处理自己的上厕所问题,却不能在别的场合处理自己上厕所的问题。

  3、家庭训练中过度强调孩子模仿说话,忽视孩子主动表达运用语言和沟通能力。

例如有的自闭症孩子可以读报纸、背广告词却不能在想喝水时,向他人说:

“我要喝水”。

再如:

有的孩子可以快速模仿你很长的一句话却不能在适当的场合说出他要的东西,更无法和人进行沟通。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4、家庭训练中家长对孩子要求极其苛刻。

甚至使用暴力,压制孩子的天性,大大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情绪很糟。

例如:

自闭症孩子行为刻板,有的孩子一旦会写数字就必须公公正正用标准的书写体书写数字,而有的家长受不了,坚决要求孩子写的和自己一样,孩子没有按家长要求写时,家长先是吓唬到后来就演变成打骂,这种情况在家庭训练中常常出现。

这个例子反应出的是孩子只要写了你让他写的数字,他怎么写我们都可以接受。

5、滥用吓唬而不是强化。

例如:

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很不愿意离开妈妈,他正在和老师上一对一辅导课,家长在旁听,这时孩子故意看着妈妈把老师桌子上的东西扔掉,老师说:

因为你扔老师的教具,所以妈妈走了,孩子看到妈妈离开,马上抓住妈妈并哭闹说:

“妈妈不走”。

这时家长说‘妈妈出去上厕所’。

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吓唬和使用强化的区别,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理解是非,而且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不利于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对的和错的,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不听话。

自闭症患儿家庭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多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确诊为孤独症后,积极地寻医问药,但是相当多的家长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要求治疗医生和训练机构在短期内就让自己的孩子完全康复。

要知道,孤独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其治疗和培训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家庭训练十分重要,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坚信你们的孩子通过早期治疗,早期行为干预,部分患儿是可以回归主流社会的,当病情康复较慢或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一定要持之以恒,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爱心和耐心,尽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

  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

当家长和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

  2、穿插训练新旧技能:

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并因此得到奖励,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功的性质,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

  3、有条件的奖励:

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

  4、运用自然奖励物:

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

在家庭中怎样训练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

在给自闭症孩子做家庭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生活就是很好的训练,我们要会利用家庭环境,借助家庭环境,接下来就如何利用家庭环境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浅谈一下。

  1、需要学会随时随地的观察孩子的视觉感知点在哪里,即时用语言做旁白。

(接受性的让孩子感知这些物品)

  例如:

程度较弱的孩子在家里面没有目的性的乱跑,那么我们要跟随并观察孩子眼睛看到哪里,就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物品的名称等等。

  2、到固定位置拿固定的物品/把固定的物品摆放到固定的位置等。

  例如:

回家进家门后换鞋将鞋放到鞋柜上;垃圾扔到垃圾桶内;到洗手间去拿毛巾等等。

  3、用生活化的自然的语言在适当的情景下做听指令指认/选择/表达名称等等。

  例如:

回家走到家门口,让孩子从包里面找钥匙;在客厅里面,让孩子去拿水杯;在洗手间洗完脸,让孩子去拿毛巾等。

  4、在日常生活中示范操作这些家庭设施的使用技巧,使孩子由了解逐步过渡到听指令做事再到能够独立使用简单的家庭设施。

  例如:

拿钥匙开门;拿碗吃饭;拿杯子喝水;拿遥控器开电视;找开关开灯;开冰箱拿水果;开水龙头洗手等等。

  5、培养孩子解决在家庭环境中经常出现的简单问题。

  例如:

地上脏了,拿扫把扫地;水撒在桌子上了了,拿抹布擦桌子;吃完饭了,拿纸巾擦嘴;睡觉了,找被子盖身上。

  6、根据家庭设施做相关的泛化训练。

  例如:

理解话中话的含义(妈妈口渴了等);家庭设施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等(为什么开空调)理解情景;理解疑问句;家庭设施的图片;家庭情景图片;相关字符等等。

  注:

在以上2过程中抓住每个细节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具体见如何利用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康复工作中,时常被家长问及用什么教具来教导自闭症的孩子,事实上,最好的教学场所就是自己的家庭和社区,最好的教材就是取自于自自然然的"家居生活",举凡食、衣、住、行的处理过程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亦分别陈述如下:

一、饮食篇

1.选择食物方面

 不同种类的食物能提供口腔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口味,这不仅能刺激孩子的口腔知觉,也能经由咀嚼动作增进口腔外围肌肉的运作协调,并可实际体会较为抽象的感觉语词,如空心菜咬起来脆脆的,竹笋硬硬的,苦瓜瓜苦苦的,芋头、马铃薯等吃起来绵绵的。

更可提供孩子认识不同食物的名称。

2.使用餐点方面a.餐前的准备和膳后的收拾

 家人可藉由和孩子一起准备餐具的时候,随机教他分辨碗、盘、筷子、汤匙,在排列的时候学到配对的观念。

用膳完毕时要求他自己收拾,将掉下的饭粒一一捡起,桌椅擦拭干净并将使用过的餐盘放 回厨房,经由这些动作,他学到了"听吩咐行事"的语言理解力,也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b.教导孩子自己使用餐具让他认识餐具功能,并在使用餐具的技巧上也可增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是一项学习精细动作的好时机。

c.咀嚼食物时的咬、吸、吞、吐等动作是整个口腔的肌肉在运作,舌部剔物时上、下、左、右的转动,唇部的互抿、收缩、放开等动作,吞、吐时的运气等等都是学习发音的基本能力。

如果家长一直喂食孩子软软的不需咀嚼的食物,那么孩子的口腔协调运作就没机会练习了。

当然,间接地也会影响到学习语言的能力。

d.教导孩子用餐时应遵守的基本规矩如:

坐在位子上吃东西,不乱跑,等候上桌等等。

无形中,孩子学到"被约束"、听从指令的能力,这是学习"合群"的基本条件。

甚且,在尝试不同料理的时候也可学到不同的规矩。

二、衣着篇

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操作穿、脱衣裤鞋袜的过程,不但可练习手眼协调的能力,认识衣物的名称,并可藉由自然情景的发生让孩子体会天冷时要穿长袖衣裤、天热时要穿短而单薄的衣服的生活常识,藉此灵活运用在自我照顾方面。

三、盥洗篇

 让孩子自己处理盥洗的过程如:

开〔关〕水龙头、抹肥皂、搓手、拧毛巾擦拭脸〔身体〕、取〔挂〕毛巾等等之际,他不仅从中学到操作的能力,父母更可在盥洗用品上安排不同香味的肥皂、洗发精、沐浴乳和软、硬质的毛巾、刷子等藉由清洗的过程中刺激其感官,增加〔或减低〕其触觉和嗅觉的敏感度。

四、环境篇

家庭的空间设计应依不同的使用功能规划清楚,以结构性的方式让孩子很容易从不同的空间安置去领会不同的功能,这有助于孩子在不同的空间学习遵守不同的规矩,如:

餐厅有桌椅,孩子自然地会遵守"坐着吃东西"。

阳台是空旷的区域,摆放跳床、车子、球等运动器材。

寝室里有整洁的床铺、棉被,配合着柔和的灯光,营造出舒适的气氛。

当孩子进入寝室时自然地随着这股舒适的气氛而放松情绪安静下来。

相对的,当孩子到阳台时可被允许纵情的玩,但不被允许将运动器材带到寝室使用。

同样的,玩具只能在自己的游戏房玩,不能拿到客厅玩。

在功能清楚的空间,家长很容易帮助孩子建立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应有的适当行为。

自闭症儿童日常教育训练小方法

1、游戏法。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

“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

采用游戏法,不仅对年龄幼小的弱智孩子,对于年龄较大的学龄期弱智孩子也是适用的。

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动作活动的水平也偏低,所以尽管孩子已长到8岁、9岁,甚至11岁、12岁,都对游戏教学法很感兴趣。

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许多弱智学校的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

因此开发弱智孩子的智力或潜能的最简易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让他们玩耍,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感官功能,只要感官功能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或潜能也会随之提高。

杭州市健康路小学体育教师罗敏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总结了在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法取得的教育效果:

游戏法能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使孩子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正面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对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表明,确有实效)。

还有其他知识教学如数学、汉语拼音、识字等教学过程中较难学习的内容,通过游戏法教学也显得容易收效。

  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用游戏法进行教育训练。

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包装用过的纸、旧年历画、塑料瓶、易拉罐等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或可以利用这些制作成教学玩具,也可让孩子自己画、剪、撕、贴等。

所以在家庭中,有更充分的机会、场所和条件提供玩具,让孩子进行游戏活动。

在孩子游戏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事故,如打翻了茶杯、倒翻了痰盂等,家长不要过多指责,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当然,在游戏中应注意安全。

  2、演示和操作法。

  演示法是指把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或图片、模型等作为教具,让孩子看得见、听得到,有的可亲口尝一尝,等等。

演示法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感知,有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

  操作法是指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图片、模型演示来进行,不仅能让孩子看到、听到、尝到,还要让孩子能亲手摸到它、摆弄它、组装它。

如让孩子把一只小瓶盖子拧开又盖上;把木珠用绳穿上又拆下;许多手工制作品,也是用手工操作教育训练的;家务劳动的内容如炒菜、洗涤、打扫卫生等等也可采用操作法对孩子教育训练。

采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时,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通过演示或操作而在大脑中留下鲜明的具体形象.形成较强的神经联系,帮助孩子理解,并能较好地接受家长或老师的指导。

这对于发展孩子的感觉、知觉和动作能力有益,并且还能发展孩子对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即开发了其智力。

在教育训练中,对教育训练的内容仅仅*家长或教师的口头说教,往往费尽口舌仍收效甚微,甚至几乎等于零。

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特性缺乏具体的感知觉,往往在他的大脑中混沌一片,弄不懂什么是甜、酸、苦、辣;不明白什么是红、黄、蓝、白、黑。

所以在弱智孩子的教育训练中,充分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普通教育学原理中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在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及游戏法时,都需要有指导者的语言指导,即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点,指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认识和理解它,用什么感官去接触它,怎么去观察它。

如一张图片《秋天》,指导者一边让孩子看图,一边仔细地讲解图片内容,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习。

假使没有《秋天》的图片,脱离实物,光凭家长或教师的语言讲述,这样效果就差;若光让孩子看图片,而不加口头指导,同样也收不到效果,因为孩子不知看的是什么。

所以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必须结合运用语言指导即注意运用讲述法,以增强教育效果。

  3、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指导者给予一种临时的帮助即提示,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提示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口头提示、手势提示、示范性提示以及身体动作提示诸形式。

  口头提示是指导者用口语提醒儿童。

提示的内容可以是原来指导过的语言重复一次,也可以是原来指导语中的某些关键词。

例如,指导儿童学习书写时,要注意有正确的书写姿势。

当儿童在书写时出现身体歪扭、头离桌面太近等等不正确姿势时,指导者就应该用口头提示“身体要正”、“头再抬高些”等等,以纠正儿童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手势提示是指用手势来指点儿童行为动作中某个不正确的部位或涉及有关物体。

如儿童书写时出现形近字容易出差错,指导者在交代任务时,用手势加强点明易出差错的地方,引起儿童注意。

示范提示是指指导者作演示动作后,要求孩子模仿着做。

示范提示通常和口头讲解同时使用。

示范前要提醒儿童注意,示范时速度要慢,要使孩子看清楚示范动作的每一个部分,突出示范动作中的重要部分。

身体动作提示也就是手把手地教。

运用提示法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①只有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才作出提示,以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果提示过多,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即使他能独立完成的,也会贪图方便,依赖指导者的帮助。

②当孩子需要帮助时,首先使用口头提示。

如果口头提示不成功,则观察孩子的实际行为动作过程,然后再决定是否用手势、示范或手把手的方法帮助,同时仍得结合口头提示。

③在运用提示法后起到一定作用,为使儿童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应尽快地逐渐减少或停止(取消)提示。

4、对比法。

  对比法是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人类对事物特性的感知和认识,是在不断地对事物特性进行比较中得到的,许多教育家都重视对比法的使用,强调教育儿童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

在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应更重视这种对比的方法。

如让孩子辨认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气味、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硬、软,粗糙、光滑等),不同的形状和体积等,必须充分使用对比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对这些特性有所感知和理解,否则是难以学会的。

例如教孩子学会“重”和“轻”,就得将一件重物和一件轻物呈现出来,要孩子亲自掂量一番,告诉他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再通过对更多物体的重和轻的感知对比,从而懂得什么是“重”,什么是“轻”,怎样表示物体的重和轻等。

  在弱智儿童教育训练中,对比法的正确运用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对比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些;②对比的内容,开始差异应明显,以后逐渐缩小。

如开始用“白”和“黑”色比,而不要用“白”和“浅灰色”比;③对比的内容一下子不宜多,应逐渐扩大,注意前后学习过内容的联系比较;④对比时利用口头语言指导是必要的;⑤应启发孩子充分利用对比法进行思考和学习,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5、强化法。

  强化法是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奖励。

这种奖励是对学习行为正确的结果表示肯定,因此使他们感到愉快,并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得到奖励。

这种以奖励为主,促使孩子学习正确行为的方法,也被称为正强化法。

  强化法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奖励。

要奖励得当,有以下几点应加以注意:

①明确奖励孩子的是什么;②选择好适合于儿童的奖励方式和内容。

如有的当众给予口头表扬,有的发给一些小奖品,有的记上一个红星,有的家长或老师向他点头微笑等等;③应在所要求学习的行为正确完成之后即给予奖励;④在使用其他多种奖励形式时,应同时结合口头表扬;⑤尽可能使儿童体验到对其行为得到的自然奖励。

所谓自然奖励,如果孩子口头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由于他语言正确,使别人能听懂,因此他的口头要求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这种满意的回答即是自然奖励;③当要求孩子学习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时,可以逐步撤消人为的奖励,直到在完全投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该任务为止。

  6、惩罚法。

  惩罚法是指教育过程中,当儿童出现某些严重的、不恰当的行为时,指导者采取惩罚的措施来制止和消除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发生。

如有的孩子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公物,有的有吃脏物、玩弄生殖器等坏习惯,经多次口头教育不起作用,这就有必要采用惩罚措施。

惩罚的作用是使儿童对那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的后果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掉这种不正确的行为。

  惩罚法的正确运用,并非易事,也需要合理和适当。

以下几点是值得指导者注意的:

①惩罚的形式要适当。

既然要惩罚了,强度大些,效果会好些,但又不能过强,过强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对立情绪,或造成某些伤害,反而出现不良后果;②惩罚的时机,应在儿童不当行为出现之后及时进行,这会使儿童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不当的行为是什么。

如果延迟了惩罚的时机,儿童对惩罚的目标会搞混,不清楚为什么要受惩罚,当然也不知道哪个行为不恰当,这样就失去了惩罚的作用;③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指导者发泄个人愤怒怨恨的手段,所以在采用惩罚法时,切忌加上个人的不正当情绪在内,而应该是出于爱,立足于帮,万不得已时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绝不能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