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上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提纲终极版
一、名词解释题
1.名词解释:
古希腊神话P15(概述,神人同形同性说,蕴涵的深义,艺术特征,影响)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古希腊神话虽是“古老的谎言”,但其有蕴涵的深义:
1.从神话和生产力的关系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
2.从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3.从神话和希腊宗教的关系看,它也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艺术特征:
1.想象力极强:
它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也把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了,而且入情入理,合乎逻辑,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
2.故事性极强:
希腊神话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十分动听。
3.哲理性极强:
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是古希腊先民劳动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凝聚,也是早期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结晶,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思,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影响: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2.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P26(概述,创作,内容,艺术,影响)
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
最初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创作,并经过漫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不断地由集体和个人再创作形成。
荷马应该是两部史诗的整理定型者。
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极为广阔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对古希腊人来说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史诗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史诗在题材处理和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叙述明晰、快捷、生动、灵活又不失沉稳和庄严,善于用明喻和象征的手法,辞章华丽,妙语迭出。
史诗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
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3.名词解释:
古希腊的悲剧P34(起源,内容,艺术形式,三大悲剧诗人)
关于悲剧的起源,强调两个要点,一是悲剧产生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表演,二是摒弃了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经改进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
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荷马史诗和史诗系列是悲剧诗人们频频光顾的创作源泉。
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智能和意志的挑战。
在艺术形式方面,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
话语通常用三音段(或六音步)短长格表述,而唱段则采用众多的抒情格写成。
悲剧的布局一般包含:
开场白,入场歌,场,场次之间的唱段,终场。
附:
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制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也标志着希腊悲剧发的三个不同阶段。
①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特点:
通过严肃的、具有剧烈斗争的事件和崇高的英雄人物,提倡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
在宗教观上是矛盾的,一方面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凡人受其支配而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意志自由,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贡献:
他首次在悲剧演出中运用第二个演员,使对白成为剧本的主要因素,希腊戏剧演出中的高底靴、布景和色彩鲜明的服装,首次运用,采用了“三联剧”的形式。
风格:
庄严雄浑,悲壮有力,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②索福克勒斯“戏剧界的荷马”,着重表现个人的生存意志与命运的矛盾冲突的悲剧作家,代表作《奥狄浦斯王》,特点:
拥护民主制度,提倡民主精神,反对专制统治。
贡献:
使希腊悲剧艺术达到完美的程度,放弃了传统的“三联剧”形式,使每一出戏都能独立地完整地表现情节,。
矛盾冲突集中尖锐,情节复杂严密,首次在悲剧演出中采用第三个演员,使对白在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合唱队的重要性已经减弱,他善于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他笔下的人物是理想的英雄人。
③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美狄亚》,特点:
善于描写写女性与心理描写。
4.名词解释:
文艺复兴P67(概述,影响,代表作家,由来)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家有: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要反抗严重束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封建制度,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思想体系。
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历史原因。
另外,民间文学的进步作品、骑士文学的非宗教因素以及某些下层僧侣创作中的异端思想,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变革提供了基础。
13世纪前后,欧洲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的胚胎和因子——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
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
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动因。
5.名词解释:
湖畔派诗人P168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的特点是:
早年都热烈欢迎法国大革命,后来转为消极遁世,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于是远离城市,于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的守法社会。
他们创作出歌颂大自然的或美化守法制农村生活方式的诗篇,因此被称为“湖畔诗人”。
6.名词解释:
拜伦式英雄P181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是指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二、简答题
1.“古典时期”文艺理论的代表P20
“古典时期”的文艺理论为后来欧洲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杰出的代表。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也即“模仿的模仿”,文艺是是不真实的。
由此,他认为文艺是有害的,会培养人性中低劣的东西。
另外,他强调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他的“灵感说”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都有影响。
柏拉图的主要理论著作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认为文艺的本质模仿现实,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而不是柏拉图说得是理念的摹本,因而文艺是真实的,因
此,他又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他的理论与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有密切联系。
亚里斯多德的主要著作是《诗学》。
2.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P68(文化精神的核心,基本题材和主题,根本性变化)
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
它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它赞美理性,认为理性是人和谐发展、追求进步与幸福的重要条件。
由于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和题材与主题的根本性转换,使得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首先,神的意志排挤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干瘪、僵化、苍白和死气沉沉是宗教文学中艺术的主要特色。
而人文主义文学所描写的形象大多充满“情”与“欲”,生机勃勃。
其次,与展示人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中世纪宗教文学中以“寓意”和“象征”为特点的基本创作方法,已被一种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取代。
再者,人文主义文学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
原有的体裁从形式到技巧进一步走向成熟,同时作为近现代文学主要形式之一的十四行诗、框架式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如何理解“理性崇拜”P122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这是因为近代人的觉醒和反对封建盲从的社会进步,以及近代科学知识的获得,都赖于人的理性思维。
启蒙学者认为,要改造社会就要用“理性”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人们的头脑,启迪人们的蒙昧无知。
他们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真理标准。
但是启蒙学者所崇拜的是“自然理性”,而“自然”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由”,就是没有受封建文明所污染的纯真和清明,它不同于17世纪崇尚君主王权和教条的理性主义,甚至与之根本对立。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悟性,不可能是永久的‘普遍理性’”。
启蒙学者在“理性”的旗帜下宣传唯物论或自然神论,从理论上深刻批判封建蒙昧和宗教神秘主义,号召人们用自己的真实感觉和“自然理性”去认识世界。
宗教:
他们反对基督教的专制和传统的宗教教义,提倡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有些人主张建立“自然宗教”、“理性宗教”,致力于把宗教人文化。
工农商业:
他们热切期望发展商业和工农业生产,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文教、科技:
他们重视文教和科技,要求把教育从贵族和教会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培养新时代的“新人”。
人权、人道主义:
他们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宣传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创立了“天赋人权”理论。
社会政治思想:
他们提出“理性国家”、“理性社会”的社会政治理想,宣传开明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甚至民主共和国。
4.启蒙主义文学的产生及特点P123
产生:
18世纪的欧洲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新旧力量撞击十分剧烈。
因此,封建势力同包括一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推翻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先后提到欧洲各国的历史日程上。
顺应这一历史要求,在文化领域,全欧范围便产生了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启蒙文学便应运而生。
特点:
(内容,文体形式,艺术手法)
启蒙文学在各国兴起时,一些启蒙作家还曾借用过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在思想内涵上却冲破了它。
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启蒙文学的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逐渐扬弃了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启蒙文学的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5.卢梭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影响P134-135
卢梭的思想在启蒙作家中是最激进的。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社会。
他从人类的原始状态和大自然出发,认为自然状态优于社会状态:
“人的一切优点来自自然,而所有的恶来自社会。
人本来是自由的,社会使他成为奴隶;人本来是品德高尚的,社会却使他变得丑恶;人本来是幸福的,社会却使他变得悲惨。
在自然状态中,人在自身找到怜悯感,使他对别人做善事。
人性本善,社会却败坏了它。
在自然状态中,人不知道现有的宗教律条,上帝存在于自然中,让我们瞻仰他的显灵,人全身心冲动去发现他,社会却破坏了上帝安排好的一切。
在自然状态中,人只知简单无邪的乐趣而社会却有无休止的贪婪。
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
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
因此,卢梭认为有必要建立接近自然状态的社会秩序,让文明人的条件接近自然,着也许能改善社会状态。
卢梭的文艺创作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卢梭在返回自然的思想指导下,突破了古典主义和多数启蒙作家的理性,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二、卢梭对人性作了深入的挖掘,他认为古希腊神庙前“你要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应是哲学家和文学家首要关注的问题。
三、卢梭的作品充满激情,但他能将激情融化到表达思想中,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
四、卢梭具有演说家风格,他善于以定义的方式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6.19世纪浪漫主义的特点P166
思想特点: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艺术特点:
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7.为什么说《人间喜剧》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
P255
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其价值堪比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材料。
三、分析题
1.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P95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他曾经是一个对人、对社会寄托有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因此,他将父亲看成理想的化身,将母亲看成爱的象征,父母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这样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
然而,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致使昔日的理想成了散落一地的碎片,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
梦想的破灭,使他成为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也造成他行为上的犹豫。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的犹豫是犹豫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此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哲学和艺术层面上阐释,他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了人的生存、死亡和灵魂等形而上学的问题。
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
犹豫是他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哈姆莱特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的思想,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
2华兹华斯诗歌分析——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P176-177
一、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
“题材的确非常重要”。
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范”,把审美对象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
他主张“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节”,而在这种选择中他又“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一种更为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二、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
他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加以叙述或描写”,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农村的下层民众,或者是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因为她们的语言是从“最美好的外界事物得来的”,是与美妙的大自然息息相通的。
三、关于诗的本质问题。
首先,什么是诗?
他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精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表情”。
“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像人的心灵一样的不朽”。
这里,华兹华斯把诗与知识即人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更强调后者。
所以,他为诗下的定义是: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其次,什么是诗的目的?
他认为“诗的目的在于真理——普遍的和有效的真理”,同时又认为诗“必须直接给人以愉快”,要“带有一种愉快的热情”,把真理“传达给读者”。
换言之,诗以真与善为目的,但却是通过美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四、关于诗人的特殊才能。
诗人与一般人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没有外界直接的刺激他也能比别人更敏捷地思考和感受,并且比别人更有能力把内心产生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诗人比一般人更具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对诗人想象力的强调,可以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的核心。
他最善于写大自然:
他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具有种种痼疾的城市却颇为厌恶;他认为大自然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而且,融合在大自然之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也写人:
他写平凡人的悲苦,也写他们的欢乐,在他的不少诗中隐隐传出这样的信息:
人生的基调是幸福的,但这幸福还是要靠人的努力去争取才能赢得的。
他尊崇处于无意识状态而更接近自然的人,而且由于一切生灵都受到大自然的孕育,是自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他也爱怜一切动物和花草。
六大优点:
语言极度纯粹;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每个诗行、诗节都既有独到之处又有力量;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沉思中包含同情,深刻而精致的思想里带有感伤;想象力丰富。
3.简爱中的女性意识P287-288
首先,简爱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
要求与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
简爱追求自由的爱情,她大胆地爱上了贵族罗切斯特。
她敢于冲破阶级鸿沟。
当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她又果断地离开了。
她是用她独立的意志离开他的。
后来圣约翰向她求婚时她又断然拒绝。
她并不执念于感激之情而委屈顺从。
当罗切斯特妻子死了,他自己也失明以后,简爱又回到了他身边。
这些都显示出简爱对女性人格尊严的追求,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
这正是当时处于觉醒之中的新型女性的特征。
再次,简爱忠于理想,蔑视社会习俗。
在她童年时便种下了反抗和质疑的精神种子。
她大胆地反抗当时所谓的“学校教育”,多次顶撞蛮横无理的院长和学监,即便遭到无情的惩罚也不屈服。
此外,在宗教信仰上,她也是一个大胆的反抗者,她不愿嫁给圣约翰一方面也因为她认为上帝不能给她带来幸福。
这种对传统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的怀疑和抗拒的态度,充分反映了新型女性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出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
4.分析果戈里具体作品的艺术风格(《死魂灵》)P327
果戈理以其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塑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死魂灵》中的地主们尽管都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狭窄圈子里,但是作者始终将它们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加以展示,正因为这样,这些在言谈举止、嗜好秉性、处事心态等方面各不相同的人物,都成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典型形象。
他们不仅仅代表了俄国地主阶级的不同类型,而且从各个侧面,互为补充地反映了地主阶级共有的寄生、腐朽和卑劣的特征,显示了滋生这些真正的“死魂灵”的专制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
果戈理运用他独到的典型化手法,成功塑造了《死魂灵》中地主的不同形象。
(1)平实逼真的细节描写是果戈理塑造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手法。
比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玛尼罗夫的空虚和无能,但是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人物跃然纸上(如玛尼罗夫的书房“总放着一本书,在第14页间总夹着马尼洛夫的一条书签,这一本书他还是在两年以前看过的”)。
(2)果戈理描摹人物肖像的手法也十分高明。
在《死魂灵》中,索巴凯维奇外向就像头笨熊,面貌也出奇粗糙拙劣,造化似乎不必在他的脸上多费心思,“只要简单地劈几斧就行”;同样,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出玛尼罗夫那老挂在脸上甜腻腻的笑容和泼留希金那对小老鼠般骨碌碌转动的小眼睛,人物的内在庸俗和卑琐也就随之而现了。
(3)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且与人物个性相吻合。
小说中,同样是请乞乞科夫进屋,玛尼罗夫说了一大堆刻意斟酌的废话,而索巴凯维奇“只简短地道了一声‘请’”。
从极富个性的语言中,人们不难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含泪的笑”是果戈理创作的一大特色。
在《死魂灵》中我们看到的是饱含讥讽与愤怒之泪的笑。
果戈理没有故意去制造什么笑料,他的讽刺的利刃的基石是形象的真实。
如放荡的罗土凯莱夫在豢养的狗群中俨然“像家庭里的父亲一样”走动的丑态,这写描写似乎略带夸张,但是又契合形象的性格特征。
它们的高超和深刻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统治阶级的丑类和社会发展的尖锐矛盾,而在果戈理“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注。
(5)果戈理在小说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或明讽,或暗讽,或采用反语、夸大语等,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5.全面联系俄罗斯文学谈谈屠格涅夫的“多余人”形象P339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正面人物系列,如果说他们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而成为社会的“多余”,那么恰恰是他们在理想幻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奋争和反抗精神,以及所体验的苦闷、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等种种思想情绪,对社会对后世是一份优秀的遗产。
【零余人和多余人】
同:
社会责任和正义感
道德意识和情欲本能之间的矛盾
敏感忧郁自省自卑
自身的弱点和软弱的性格导致爱情的悲剧结局
异:
不低头
不高谈阔论
有本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