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8033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docx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

  摘要:

我国传统民俗中有大量的中草药。

四时年节及礼俗中出现的药物很多,多数与卫生保健相关;民俗中药物的用途有辟秽防病、康复保健、美容化妆、随身服饰佩物、洗浴、日常疗病验方等;民俗是有群体性、倾向性的社会行为,并有地域性、传承性、历史性、民族性等特点;中草药的不少品种本身即由相关民俗演化而来;研究民俗中的药物有助于新药的发现或已知药物潜能的发掘。

关键词:

民俗;中草药;用途

《周礼》云:

“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

”〔1〕民俗一般指相沿积久的风俗惯制,是一类具有群体性、倾向性的社会行为,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等。

好的民俗可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如《诗经・周南・关雎・毛诗序》云:

“美教化,移风俗”〔2〕,《汉书・贾山传》云:

“风行俗成,万业之基定。

”〔3〕中药置身于中华文明沃土,深受华夏文化渲染,更因其作为战胜疾病这一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许多知识及相关技能逐渐衍化于日常习俗之中。

民俗现象大多固然流于鄙俚,但内中不少却有着科学本质上的合理性。

以下试举其例:

  1辟秽防病

我国民间有“夏吃大蒜冬吃姜,各种疾病可预防”等谚语。

湖南、广东、河南等地民间有用蒜避厄的俗信:

农家将大蒜悬挂于门户或置于各种食物上,用以驱瘟神。

今研究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健脾、激活免疫功能等作用。

另外,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4〕实际上作为辟秽使用最多的药物应是艾叶,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端午日门插艾叶的习俗。

现代研究发现:

苍术及艾叶烟熏可显着杀灭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

寇宗《本草衍义》记载当时民间有在产妇房中以火炭沃醋气的习俗,寇云是因“醋益血”〔5〕,《本草纲目》则云“沃醋”可“杀邪毒”〔4〕。

实际上其 本质与现代喷洒过氧乙酸一样,有空间消毒作用,苍术、艾叶烟熏的作用亦同。

 2保健康复

江、浙一带民间有产妇分娩后饮用益母草汤的习惯。

益母草含益母草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复原,中医视为产后调理要药。

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云南等地历来有嚼槟榔的习俗。

《景泰云南志》云:

“其地多瘴疠,山谷产槟榔,男女旦暮以蒌叶蛤灰纳其中而吞之,谓之可以化食御瘴,及遇亲友往来宾客,辄奉嚼,以礼之敬。

”〔1〕按槟榔,古今均为消食常用品,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其尚可醒酒〔6〕。

现代研究表明槟榔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

又如北京、河北一带立春日嚼食生萝卜以免疥疾、解春困,天津民间立秋日吃瓜以防冬春腹泻等习俗,均属其例。

  3美容化妆

胭脂是古代我国妇女最常用于涂面颊和口唇的化妆品,该物实由中药红花―――古称“红蓝花”制成。

五代时马镐《中华古今注》云:

“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7〕;苏颂《图经本草》也指出:

“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

”〔5〕红花在现代也常被用于消斑,并被作为一些化妆品的原料之一。

又如我国多数地方的妇女有染指甲之习,一种被称之为“指甲草”或“指甲花”的植物充作此用。

“指甲草”即中药“凤仙花”,又名“透骨草”。

此草捣汁浸于麻布或其他草叶,包缠于指甲上,经宿即红,且鲜红透骨,不易褪色。

南方习在“七夕”染甲,云可防劳作时缩筋。

宋・周密《癸酉杂识》云:

“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

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

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透甲方渐去。

”〔1〕该药甘肃民间称“海纳”。

据报载,阿拉伯名之为“哈纳”,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等国新娘临嫁,必请专业美容师以之染手、足指甲〔8〕,土耳其民间也有类似习俗。

中药中作美容用的品种还有栝楼、白芷、青黛等许多。

《证类本草》云栝楼实可“悦泽人面”〔5〕;宋・庄季裕《鸡肋编》:

“冬月以栝楼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1〕;《名医别录》云“可作膏药、面脂”〔9〕;而青黛用于画眉之俗自先秦时即有,汉、魏时更成普遍。

汉・刘熙《释名・释弓饰》云:

“黛,代也。

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1〕

  4服饰佩物

在我国民间,一些药物经常被作为随身服饰和佩物。

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地方的妇女儿童有佩带香囊的习俗。

甘肃庆阳为周人发祥之地,自来古风浓郁,民间盛行制作“香囊”。

近年端午更有“香包节”,届时形形色色的香囊杂陈市肆,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香囊”又称“香袋”、“香包”、“荷包”,古代亦名“容臭”,系以色彩艳丽的丝绸缝制而成,内盛雄黄、朱砂、藿香等药物,古时官场曾为赏赐之品。

清代苏、杭一带盛行内盛雄黄的“雄黄荷包”,用以辟秽祛邪。

中药佩兰,既气味芳香,又花色艳丽,每被古时妇女、儿童佩带于发髻,故得其名。

屈原《离骚》所谓“纫秋兰以为佩”为其佐证。

江、浙、皖、川等地民间古时有“插荠菜花”之俗。

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相约踏青,采荠菜花,男子佩于胸,女子戴于髻,既为美饰,又寓医疗之意。

清・顾禄《清嘉录・野菜花》云:

“荠菜花俗呼野菜花。

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明目,俗号‘眼亮花‘。

”〔1〕按荠菜《本草纲目》云可“明目”〔4〕,《名医别录》谓可“治目痛”〔9〕。

栀子,又名越桃,为我国名花,其花六瓣,色白香雅;果实为常用药物,古时又作染料,可染素为赭红色。

五代时后蜀孟昶酷爱栀子,将其花形绘于扇面、绣于衣上,后宫嫔妃首饰也依其花形制作〔10〕。

5洗浴

屈原《九歌》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说明我国古代有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药草煎汤沐浴的习俗。

古时有正月初一用“五木汤”洗澡的习惯。

五木,亦称“五香”,即檀香、沉香、鸡舌香、藿香、薰陆香;或云道家以青木香为五木。

古人以为五木煎汤以浴,可延年益寿,至老须发犹稠黑〔1〕。

我国壮族习在端午日上山采草药,归则煎汤供家人洗澡,认为此日以药水沐浴,可令终年不生疥疮;浙江江山地区端午日以百草树叶烧汤洗浴,期以祛秽气;浙江部分地区尚有于农历六月初六日用芥菜秸烧汤供全家洗浴之俗,谓可除秽气、防暑解痧,并免生疥疮,谓之“扫疥”。

  6日常疗病验方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专业医者及医疗机构稀缺,普通群众平日罹患伤病,往往会采用身边易得之物以自治或互治。

如苗族俗有刺藜酒,系以布袋盛刺藜果,用糯米酒浸泡并窖藏三月,去滓饮酒,用以助消化、健胃、活血〔1〕;陕西商县一带有产妇饮用加有红糖的锅黑水的习俗,用以止血、补充体液。

按“锅黑”即锅底黑烟末,李时珍谓之“釜脐墨”或“锅底墨”,用治“产血不下”〔4〕。

又如韭菜在民间有用以制备药品的习俗。

《岁时广记》云:

“端午日午时,剪韭菜和石灰捣作饼,晒干,大能治扑损刀伤疮口,并蜂虿蜈蚣之毒。

”〔1〕李时珍谓韭菜可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5〕。

我国许多地区民间有用韭菜汁滴灌或韭菜捣烂塞鼻以止鼻血的习惯用法。

某些时候,药物又每每被巫医所使用。

如甘肃农村一些神汉为人禳邪疗病常使用朱砂等药物,又有“十二精药”,多在一些顽病痼疾百治罔效时使用。

甘肃、青海交界处的河湟地区所谓“十二精药”为:

官桂、巴戟天、芍药、乌头、人参、杜仲、茯苓、远志、鬼箭、茯神、桔梗、狼毒〔1〕。

人们相信,将其饮片盛瓦罐内埋置或煎汤泼洒,可驱除病魔及鬼魂神煞。

我国现有数逾万种的中草药中有不少本身即来自民间的俚俗单验方,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中所谓“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

饼店蒜齑,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5〕等均属其例。

药俗有如下特点:

来自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经过较长时间和众多人群的切身感验;其本身或为已知药物知识的风俗化,或仍为普通群众感性认识的知识初胚,具有深入挖掘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潜质;传播承续形式以口耳相传为主;内中不少属“俚俗尝用,太医未闻”。

研究民俗中的药物知识可望产生以下效果:

发掘出新的药物品种;拓展许多已知药品的作用范围;有助于一些浅易用药知识的民间普及,从而为大众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大兵,乌丙安.中国风俗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428,351,88,341,344,102,14,275.

〔2〕程俊英,蒋见元译.白话诗经[M].湖南:

岳麓书社,

〔3〕唐祈,彭维金.中华民族风俗辞典[M].江西: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前言.

〔4〕明・李时珍着,王育杰整理.本草纲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388,859,1470,387.

〔5〕宋・唐慎微撰,尚志钧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

华夏出版社,,217,506,256,10.

〔6〕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

中华书局,

  〔7〕杜恩龙撰,孟繁举荐.胭脂史话[N].良友周报.:

第7版.

〔8〕黄培昭.阿拉伯人喝咖啡求婚[N].环球时报.2:

第9版.

〔9〕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38.

〔10〕彭静山.药笼小品[M].辽宁: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