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7034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大生态工程 构建安全屏障.docx

十大生态工程构建安全屏障

十大生态工程构建安全屏障

  【热点综述】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以建设和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力争到201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

十大国土生态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其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考情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直是人地关系考核的重点。

近年来,新课标地理高考侧重于考查我国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环境保护、农牧业发展、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题量大,分值高,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方面:

  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②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全球变暖的知识联系;

  ③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处理好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④能源资源的开发,重在分析能源综合利用的方法及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

  ⑤流域的综合治理应充分考虑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在复习中应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能够借鉴熟悉的案例分析思路,分析其他相关的新案例材料。

  【知识链接】

  一、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有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破坏而形成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问题的产生可归纳为: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三、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四、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辨析

  1.几种荒漠化对比分析。

  

(1)土地沙漠化:

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2)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又称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3)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2.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有较大差异。

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成因不同。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损失不同。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两地水土流失成因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3.华北平原低湿地与盐碱地的治理措施对比。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特别是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m左右,并且起伏和缓,在岗间形成许多浅平封闭的洼地。

每到雨季,洼地积水,河水倒灌人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洼底沼泽化,洼缘盐碱化。

治理低湿地的主要措施是“因洼制宜”,实行“鱼塘――台田”模式:

挖鱼塘,在水中养鱼、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

这种模式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高,降水变率大,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含盐水分的迁移。

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治理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壤脱盐。

土壤脱盐的方法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

  【综合训练】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生态承载容量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生态赤字=生态容量-生态足迹。

读“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分布对比图”,回答1~3题。

  1.图1中四个国家生态赤字最大的是

  A.印度B.日本C.中国D.美国

  2.结合图1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印度、日本、中国三国生态容量之和不足世界20%

  B.日本人均生态赤字高于中国

  C.美国生态容量大,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低

  D.中国生态赤总量仅次于美国

  3.当生态出现赤字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2)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

读下图,完成4~5题

  4.与图2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因长江洪水泛滥而积水

  5.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下列行为不合理的是

  A.修筑梯田,种植作物,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我国西北某建设兵团针对该地区耕地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的事实,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改良盐渍化土壤的理想模式,图3表示该地区某耕地剖面,读下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改良盐渍化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北的河流只要保证不干涸,土壤的盐渍化问题就会得到彻底改良

  B.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将有利于缩小盐渍化土壤的范围

  C.地下水的开采不利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

  D.良好的排水系统有利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

  7.从图3中可看出改良盐渍化土壤的关键在于

  A.改进灌溉技术,稀释土壤中的盐分

  B.适度降低地下水位

  C.大规模开垦耕地,分散盐分

  D.增加晒盐场的面积

  8.在治理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方法中,最不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

  A.完善排灌系统B.引淡水淋盐

  C.植树造林D.培育耐盐作物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图4为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

读图,回答9~11题。

  9.以下选项分别代表甲、乙、丙、丁的是

  A.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用水增加、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用水增加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耕地减少、用水增加

  10.山地生态系统中,选项正确的是

  A.①过程说明森林有防风固沙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

  C.山区径流量、径流速度均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降雨和地下水

  11.促使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的措施,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物种入侵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大约1200亿元。

  材料二:

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1)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2)生物入侵带来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我们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13.阅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E处森林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

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D生态赤字=生态容量-生态足迹,由图可知,美国生态足迹约占世界12%,生态容量占世界20%,在四个国家中生态赤字最大。

  2.C由图可知,印度、日本、中国三国生态容量相加超过20%;由公式人均生态赤字=(生态容量/人口总量分析)-(生态足迹/人口总量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应的生态足迹曲线相对生态容量曲线斜率增加越大,赤字越大,所以日本人均生态赤字高于中国;美国生态容量大,但生态足迹的位置远高于其生态容量的位置,制造了全球最大的生态赤字,显示出美国人对外部资源高度依赖。

计算四个国家所对应的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比重差值,可知中国生态赤总量仅次于美国。

  3.C生态出现赤字,盗用下一代的资源,说明开发利用不合理,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违背持续性原则。

使用别国的资源则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4.D5.A6.D7.B

  8.B大面积引入淡水,将会使该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地盐渍化。

  9.B

  10.B①为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植被破坏,山区径流量减少,但流速增大;该地区补给水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11.C

  12.

(1)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富,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

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2)危害:

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措施:

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进行治理;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13.

(1)生态问题:

土壤侵蚀次生环境问题: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地区更严重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3)D: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负面影响:

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

  (4)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中学)

  责任编校李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