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610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docx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

青岛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纲要

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

——总复习

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柏义伟

一、教材的结构。

总复习由3部分组成。

1、第一部分:

涵盖全册主要单元内容的综合情景图——奥运在我心中。

这是全册最大的综合情景图,这也是山东版数学教材总复习中最后的一个综合情景图,因为从三年级起,山东版总复习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呈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再出现这样大型对开式的综合情景图。

2、第二部分:

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这是总复习的核心部分。

3、第三部分:

综合练习,这是应用部分。

二、单元教材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1)情景图的立意。

因为2008年我国要举办奥运会,所以奥运将是我们国家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课标教材,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奥运战略予以关注和体现。

况且据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政府和民众关注和参与体育“热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奥运在我心中”这一主体,意图是在孩子们心目中从小播下奥运的种子,长大为祖国争光彩。

(2)情景图的区域划分。

整个情景图可分为5个区域。

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

(3)情景图中的信息及作用。

●看台上的座位数——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混合运算

●运动员跑步成绩——时、分、秒

●足球场上同学的对话——对称、图形与拼组

●跳高的成绩——千米、分米和毫米

●掷铅球——统计

2、回顾与整理的解读

(1)呈现形式新颖。

为避免形式上的重复,吸引学生的眼球,本册的回顾整理,在版式结构上改变了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呈现形式。

而采用从天而降的UFO不明飞行物的造型,以此来打动孩子。

(2)各个板块的解读。

整个回顾整理共分为5个板块。

●中间板块。

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切入,然后转入到现在的整理中来。

●左上角板块。

主要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左下角板块。

是对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的复习。

●右上角板块。

复习对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图形拼组与欣赏。

●右下角板块。

统计的复习与整理。

二、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关于情景图的学习。

对于山东版数学教材来说,情景串是教材的灵魂,读图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也是有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主要区别。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会读图,或读图能力没培养出来,那我们的教材你就没法用,或者说你是一个失败的教材实践者。

尽管我们的学生从一上学就开始读图,仅总复习上就有:

一上的雪山乐园——一下的儿童乐园——二上的过年。

但面对这样大的综合性这样强的情景图,怎样观察,从哪里入手,学生还是有困难的。

所以,关于情景图的学习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整体感知,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

就像语文学习一样,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对于本情景图的感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表达的是一个什么场面?

●我们应怎样为奥运添光彩?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每个对话框中的数学信息。

(3)训练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情景这么大,信息这么多,到底从哪里开始研究,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就本图来说应是从上到下,由远及近。

2、有关回顾整理的学习。

(1)组织好回顾。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却很重要。

(2)以情景图为依托,做好与综合练习的对接。

学习时一方面要从情景图出发,提出或发现问题,然后就此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每一个板块学习后,要通过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题目,进行巩固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3)要采取拉渔网式的复习策略。

回顾整理采用的是引导、点拨、提示的方式。

打个比方:

回顾整理是“纲”,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目”,要做到路线为纲,纲举目张;

回顾整理中的内容是线,书中隐性的内容是网,要做到拉起一根线,带出一片网。

要把对话框后面知识空间挖掘出来。

以第一句对话为例:

“哇,这么多座位,大约有2000个。

”这句话表面上看只是估计座位数,而实质上这句话代表了一个单元,他背后的知识点有:

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估计、口算、数感的培养等。

所以教学时。

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对话所涉及的内容,那么,你就错误的理解了编者“把空间留给孩子”的本意,其结果连本册教材内容的十分之一你也复习不到。

三、课时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知识,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提炼信息。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的北京举办,全国人民都在为奥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对于奥运会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所学校正在举行“奥运在我心中”田径运动会的场面。

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

他们在做什么?

有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出:

有什么:

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

干什么:

跑步的、跳高的、推铅球的……

有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对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中的数学信息进行简单描述——

看台:

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跑道:

130号运动员是一千五百米第一名,他的一千五百米的成绩是6分,离学校的一千五百米纪录还差1分。

跳高场地:

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米10厘米,152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2厘米。

投掷场地:

四个小朋友的推铅球的成绩分别是:

不到4米,4米多,5米多,不到6米。

二、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一)组合信息,提出问题:

这么多的信息,让我们先来解决看台上蕴含的数学问题吧!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加法、三个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同时对信息和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

(1)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

A区和B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A区有676座,C区有558座。

A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3)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4)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

A区比B区少多少个座位?

(5)A区有676座,C区有558座。

A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6)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B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7)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A区、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8)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A区和B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9)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A区和C区比B区多多少个座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加法计算的问题:

(1)——(3)题。

2、减法计算的问题第:

(4)——(6)题。

3、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

第(7)——(9)题。

把以上九个问题按照计算方法的不同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解答,每一个阶段分成估算得数与竖式计算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估算得数,并对估算的思维过程用数字和算式进行抽象;竖式计算阶段,引导学生按照“尝试计算——汇报交流——梳理算理”的程序进行学习。

为便于最后的概括与梳理,在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解答后,可以补充一些有小括号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解答,如422+(333-195),634-(267+356)。

(三)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伴随着小组汇报交流的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作好总结概括的准备:

676+840840+558676+558

840-676840-558676-558

676+840+558676+840-558676+558-840

422+(333-195)634-(267+356)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找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三种形式。

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引导说出计算万能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从个位减起,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混合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四)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1、看谁算得对,说得好。

700+800=5000+1000=280-200=

70+140=60+500=760+120=

1000-800=980-460=400+600=

在口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题目的算理,如:

70+140——7个十加14个10是21个10,是210。

2、房子里可能住着哪些数字娃娃?

教材112页第四题。

6

7>6573

49<3549789>

98

引导学生在“尝试——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既: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知识—学会了什么?

应该注意什么?

情感—“为奥运争光彩”我们怎么办?

方法—你是如何学习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算探究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每组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毫米——厘米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

教师指两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个小格长是1毫米,从0刻度线划2个小格长是2毫米,从0刻度线划3个小格长是3毫米……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1厘米=10毫米1cm=10mm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3)我说你找:

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毫米30毫米50毫米7厘米8厘米9厘米

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

2厘米=20毫米3厘米=30毫米6厘米=60毫米

2cm=20mm3cm=30mm6cm=60mm

7厘米=70毫米8厘米=80毫米9厘米=90毫米

7cm=70mm8cm=80mm9cm=90mm

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2、毫米——厘米——分米

(1)我们接着往下数,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到数字1(或1刻度线)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0刻度划线到3刻度线长是3厘米……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引导学生发现:

1分米=10厘米1dm=10cm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我说你找:

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厘米30厘米50厘米7分米8分米9分米

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

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5分米=50厘米

2dm=20cm3dm=30cm5dm=50cm

7分米=70厘米8分米=80厘米9分米=90厘米

7dm=70cm8dm=80cm9dm=90cm

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我们继续往下数,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到数字1(或1刻度线)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从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0厘米,也就是2分米,从0刻度线划到30刻度线长是30厘米,也就是3分米……从0刻度线划到100刻度线长是100厘米,也就是10分米。

引导学生发现:

1米=100厘米1m=100cm

1米=10分米1m=10dm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米与厘米、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2)我说你找:

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分米30分米5米4米

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

2米=20分米3米=30分米5米=50分米4米=40分米

2m=20dm3m=30dm5m=50dm4m=40dm

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3)谁知道1千米是多少米?

谁能描述一下1千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根据课外实践调查来描述1千米有多长,如:

操场一圈有400米,两圈半就是1千米等,并概括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既: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二、我会画:

用直尺(长是20cm)画线

1、   25毫米35毫米 45毫米

2、   12厘米15厘米   18厘米

组织学生交流后结合画出的线引导抽象:

25毫米=2厘米5毫米  35毫米=3厘米5毫米   45毫米=4厘米5毫米

12厘米=1分米5厘米  15厘米=1分米5厘米   18厘米=1分米5厘米

三、我会量

1、用直尺(长是20㎝)量:

先估计图形的边长,再测量。

 

2、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应选用什么工具?

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用米或厘米、分米来表述各个长度。

四、我会算

根据情景图左下角的信息,呈现下面的跳高成绩统计表。

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米10厘米

张红

李强

王涵

赵林

刘涛

实际跳的高度

1米15厘米

1米5厘米

1米8厘米

超学校纪录多少厘米

2厘米

4厘米

1、教师用米尺在墙壁上画出1米10厘米,帮助学生体会“超学校记录××厘米”是什么意思。

2、以在墙壁上画出的1米10厘米的高度为模型,把统计表中每个同学的跳高高度与之比较,同时把每个同学的跳高高度在墙壁上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既把表中“实际跳的高度”与“超学校纪录多少厘米”的空格数据求出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以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数字和算式进行抽象,既:

张红:

1米10厘米+2厘米=1米12厘米

李强:

1米15厘米-1米10厘米=5厘米

王涵:

1米5厘米<1米10厘米1米10厘米-1米5厘米=5厘米,王涵离学校纪录还差5厘米。

赵林:

1米10厘米+4厘米=1米14厘米

刘涛:

1米8厘米<1米10厘米1米10厘米-1米8厘米=2厘米,刘涛离学校纪录还差2厘米。

4、最后,指导学生把以上的结果填入表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么学会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时间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系统整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

2.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钟表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倒数”10秒,巧妙上课

小朋友请安静下来,马上就要上课了。

现在离上课还有1分钟,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转动,先在心中默数,然后我们一起数出离上课的最后10秒钟。

教师调控课堂纪律,指导观察,共同完成倒数秒的活动:

观察分针的旋转变化,先在心中默数60、59……12、11,然后齐数10、9、8、7、6、5、4、3、2、1。

二、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瞧!

图中的小朋友为了能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呈现下表:

跑步

跳高

推铅球

开始活动的时间

上午7时5分

上午10时10分

下午4时5分

活动结束的时间

上午7时45分

上午10时55分

下午5时

活动时间

仔细阅读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还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开展活动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跑步、跳高、推铅球;另外三个运动项目活动的时间不同,活动结束的时间也不同。

随后引导学生的提出三个问题:

1、跑步的活动时间是多长?

2、跳高的活动时间是多长?

3、推铅球的活动时间是多长?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写出时刻:

能不能把他们开始活动的时间与结束的时间用另一种方法写出来?

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跑步

跳高

推铅球

开始活动的时间

7:

05

10:

10

下午4:

05

活动结束的时间

7:

45

10:

55

下午5:

00

活动时间

 

2、拨出时刻:

能不能把他们开始活动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以3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

以问题1为例:

(1)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2)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3)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7:

00到7:

05一直到7:

45的拨针操作活动。

3、计算时间:

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跑步、跳高、推铅球的活动时间分别是多少?

在汇报交流寻求问题答案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

从7:

05到7:

45分针走了8个大格,所以跑步的活动时间是40分。

从10:

10到10:

55分针走了9个大格,所以跳高的活动时间是45分。

从4:

05到5:

00分针走了11个大格,所以推铅球的活动时间是55分。

四、抽象方法,优化认知

伴随着以上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形成的板书如下:

跑步7:

058个大格7:

45

40分

跳高10:

109个大格10:

55

45分

推铅球4:

0511个大格5:

00

55分

1、抽象方法: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时刻、两个时刻经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

45-5=40,55-10=45,60-5=55,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的关系模型。

2、认知引申:

(1)跑步开始活动的时间是7:

05,跳高开始活动的时间是10:

10,跳高活动比跑步晚开始多长时间?

(2)跑步结束活动的时间是7:

45,跳高结束活动的时间是10:

55,跳高活动比跑步晚结束多长时间?

以问题

(1)为例,在学生猜想、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引领探究——利用钟表,完成下面所示的拨针操作活动:

7:

05———8:

05———9:

05———10:

05———10:

10

1小时1小时1小时5分—————3小时5分

五、解决问题,拓宽认知

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呈现下面的“1500米成绩统计表”

1500米成绩统计表

120号

142号

129号

实际跑了多长时间

6分

7分

8分

离学校纪录还差多长时间

1、发现问题:

2000年学校举行的春季田径运动会上,李盟同学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他的成绩是5分,成为我校历史上跑的最快的同学,从而也创造了我校1500米的纪录,他的这个成绩至今还没人能打破。

仔细观察表中几个同学的成绩,你们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够发现:

几个运动员都比李盟同学跑得慢。

2、解决问题:

他们分别比李盟同学慢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分别比李盟同学慢1分、2分、3分,指导学生把表格填完整,如下所示:

学校的1500米纪录是5分

120号

142号

129号

实际跑了多长时间

6分

7分

8分

离学校纪录还差多长时间

1分

2分

3分

 

3、抽象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三个运动员的成绩、李盟的成绩(或学校纪录)与相差的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120号运动员比李盟同学慢1分:

6-5=1(分)

142号运动员比李盟同学慢2分:

7-5=2(分)

129号运动员比李盟同学慢3分:

8-5=3(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抽象:

们分别比李盟同学慢1分、2分、3分,也就是说他们离学校的纪录还差1分、2分、3分。

4、引申练习:

108号运动员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了第六名,他的成绩是9分,离学校纪录还差4分。

1500米的学校纪录是多少?

六、照应上课,巧妙下课

从上课开始到现在经过了40分钟,马上就要下课了。

现在离下课还有1分钟,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转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数出最后的10秒钟————10、9、8、7、6、5、4、3、2、1、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图形与拼组”、“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的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准备一套平面图形纸片,并对纸片进行编号:

2张规格不限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为1和2;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为了3;一张长1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为4;2张直径为15厘米的半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观察,抽象图形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或仔细观察情景图中运动场的形状),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组成运动场各部分图形的形状:

运动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运动场的中间部分是一个足球场,它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

足球场的两个半场是对称的。

二、合作探究,梳理认知

(一)回忆认知:

小朋友还记不记得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特征(点)?

在教师的点拨下帮助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说出: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四个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再现认知(再现探究过程):

小朋友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样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这些特征(点)的?

引导学生回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特征的方法,教师用几个关键词(字)进行概括——量、折、比。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1号纸片和2号纸片,能不能用这两张纸片,用你喜欢的方法告诉我们的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是不是具有这些特征(点)?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

(三)梳理认知:

请小朋友仔细思考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角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都有四条边

对边相等

四条边相等

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

——

(四)引申认知:

小朋友在前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特征时有没有发现:

长方形、正方形除了边和角的这些特征以外,还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在学生演示交流时注意引导发现两种图形不同的对称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上表补充完整: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都有四条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