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416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docx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

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

1、喀斯特与气候的影响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

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

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2、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中国的哪些地方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2)中国喀斯特地貌气候扩展资料:

喀斯特地貌的著名景观:

1、江西:

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2、浙江:

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3、江苏:

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4、吉林:

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种类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

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

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按发育程度分为:

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征分为:

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时期分为:

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

还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利弊

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

1.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

2.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

3.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

4.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

5.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1.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

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

3.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4.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世界和中国的分布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中国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l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

以至上万米。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

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

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

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

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

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

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此外。

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

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

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

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

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

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溶洞与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里现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

对于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国早在16世纪(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要比外国早200年左右。

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畅游南北名山以后,曾于1637~1639年用两年的时间遨游广西、贵州、云南,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

他探索了100多个地下岩洞,并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困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

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

4、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典型例子(至少3个)

桂林山水

云南石林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中国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l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

以至上万米。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

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

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

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

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

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

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此外。

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

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

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

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

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

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溶洞与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里现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

对于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国早在16世纪(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要比外国早200年左右。

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畅游南北名山以后,曾于1637~1639年用两年的时间遨游广西、贵州、云南,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

他探索了100多个地下岩洞,并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困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

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

答案补充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云南石林

5、喀斯特地貌气候条件

?

6、有关中国喀斯特地貌多分布在西南部的原因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回钙(CaCO3),在有水答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1.地质。

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方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石灰岩易腐蚀;

2.气候。

这些地方时亚热带、热带地区,年降雨充足,都是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貌。

长时间的腐蚀形成大量地下荣发动,地下水循环通畅。

7、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如气候怎样怎样....大家集思广益!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3.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

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4.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8、中国喀斯特分布概况

碳酸盐岩喀斯特在中国大陆上裸露、半裸露的面积约近130万km2,加上埋伏于地下的,则共约有300多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图3-1)。

中国的喀斯特闻名于世,分布遍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表3-1)。

据统计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60万km2,出露地表者约125万km2。

现根据卢耀如(1973)叙述如下:

①西南和华中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湖北及湖南等,是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集中而又能连成大片的地区,厚层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54万km2,加上有碳酸盐岩夹层的地区,总计73.97万km2,占本区总面积的41.86%,是世界上连片峰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其他如大型溶洞、巨型天坑、大型天生桥、峡谷、瀑布。

钙华流(浊)、石林等喀斯特旅游精品,也都出现在本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喀斯特旅游最发达,最有远景的地区。

②华北地区。

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吕梁山、鲁中南丘陵地区都有碳酸盐岩分布,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控制流域面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的大型喀斯特泉,如济南的趵突泉、太原晋祠泉、娘子关泉、河南百泉等既是典型喀斯特泉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

本区也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洞穴,如北京的石花洞、银狐洞、山西忻州洞、山东青龙洞、河北白云洞、河南雪花洞等,也都是著名风景区。

此外,在太行山、北京西山早古生代灰岩中还发育着北方型的蜂林地貌。

③东南地区。

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广东等省也有碳酸盐岩出露,但分布较为零星。

主要喀斯特景观是溶洞。

像江苏的善卷洞、浙江的瑶琳洞、灵栖洞、安徽的太极洞、江西彭泽龙宫洞、福建将乐的玉华洞、广东肇庆鲍双源洞等都很有名。

④东北地区。

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较少,在辽宁太子河流域有连片分布,形成以本溪水洞为代表的喀斯特景观。

在小兴安岭小西林一带有早期溶蚀山峰及小型洞穴,辽东半岛发育有受海洋影响的喀斯特景观。

⑤新疆、内蒙古地区。

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和阴山山脉,虽有不少碳酸盐岩分布,但因年降雨量仅为100~300mm,有的地区仅有20~25mm。

且年均气温只有8℃~10℃,喀斯特地貌很不发育,有少量洞穴。

⑥青藏地区。

是世界最高的喀斯特景观分布区。

珠穆朗玛峰就是由碳酸盐岩组成,其北坡海拔在5400m以上的中、新生代灰岩中有低矮的峰林及竖井等。

显然是早期温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在昆仑山3800m高程的纳赤台有大型岩溶泉出露,流量可达1.5m3/s。

高寒的青藏高原喀斯特是中国所特有。

⑦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台湾中央山脉有大理岩分布,形成太鲁阁大峡谷,垦丁有珊瑚礁出露,其中有小型溶洞,海南岛上的碳酸盐岩中有尖棱的溶蚀地貌,显然是热带岩溶的奇观,南海诸岛多是珊瑚礁形成,多有小型洞穴和海水冲蚀、溶蚀形成的壁龛等特殊地貌。

图3-1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示意图

表3-1中国碳酸盐岩面积一览表(单位:

km2)

1.碳酸盐岩地层时代

中国各时代地层都有,从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2Ma)、古生代(542~251Ma)、中生代(251~65Ma)、新生代(65Ma~现在)出露齐全。

现将与喀斯特地貌有密切关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1)太古宙含碳酸盐岩地层

中国最古老的碳酸盐岩发现在冀东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组中,岩性为薄层大理岩,说明中国从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干杂岩中有薄层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阴山地区乌拉山群中有片麻岩夹大理岩、大理岩组、厚层大理岩存在;集宁群中有石墨透辉石大理岩层;鞍山群有大理岩夹层;太行山阜平群7个组中有4个组含有碳酸盐岩,即索家庄组有一层白云质大理岩;木厂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长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和金云母大理岩;红土坡组含有一层厚达10~40m的白色金云母大理岩。

其他太古宙地层如吕梁群、五台群、太华山的太华群、山西的界河口群、四川的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分布。

从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盐岩地层有逐渐增加趋势,但是太古宙的碳酸盐岩都已成为大理岩,除个别地区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发育。

(2)元古宙碳酸盐岩地层

从元古宙开始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范围及岩层厚度都大幅度增加。

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为代表的地层(总厚9701m)中,碳酸盐岩地层厚度约近一半,特别是其中上部的东治亚群,主要由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组成。

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长城系、蓟县系为代表自下而上含碳酸盐岩地层有:

团山子组,以含铁白云岩、砂质微晶白云岩为主,厚479m;高于庄组,岩性以条带燧石白云岩、含锰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总厚达1596m;雾迷山组,为一套含燧石条带、叠层石的巨厚层白云岩组成,总厚达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层位;铁岭组,主要由潮汐带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总厚可达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

新元古代(1000~542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为代表。

在青白口系上部的景儿峪组主要由薄层含泥质的白云质泥晶灰岩组成,因层薄质杂,喀斯特地貌不发育。

以三峡地区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出现在顶部的灯影组中,岩性以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