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402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docx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精品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学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基础

一、学院概况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为湖北省艺术学校、湖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湖北省电影学校先后合并而成。

199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99年,湖北省艺术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成立华中师范大学艺术职业学院;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独立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学院坐落于武昌珞珈山与伏虎山麓之间,现有二个主要教学区、一个辅助教学区,占地面积60.2亩。

是一所以舞台表演艺术为主的综合性艺术职业学院。

高等艺术教育与中等艺术教育并存,在校生2527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18人,专任教师165名,其中高级职称43人(国家一级演员10人),中级职称79人,“双师型”专业教师87人占71%,是一支学科配套、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设开设了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戏曲表演、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动画、公共关系、旅游管理、音像技术、编导、播音主持、人物形象设计九个专业(十三个专业方向)。

学院建立了湖北唯一的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主要从事钢琴调律师、健美操教练员、数码录音师、中级调音师、形体训练教练员、舞蹈教练员等七大门类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建校5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6000余名艺术人才。

培养了以朱世慧、李春芳、程彩萍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又培养了一批各类艺术人才,如:

荣获全国舞蹈比赛“文华奖”和第八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比赛现代舞女子组金奖的吴珍艳;荣获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表演金奖的黄琳;影视明星徐帆、李铁、米学东、江涛、王戎等;歌坛新秀李琼、金波、周彦、胡旷、汪金媛、秦德松等;戏剧名角刘丹丽(两次梅花奖获得者)、李丽超、马娅琴、刘家军、詹春尧等。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别教科研工作,现已建成10门省、院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在各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学院教师64人先后在政府组织的各类艺术比赛中荣获省级以上专业奖项,98名学生先后在各类艺术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

2006-2007年由我院担纲演出的大型湖北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荣获2006年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2007年获得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并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第一名。

在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展演中,我院荣获优秀成果奖。

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厅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洪山区十佳文明单位,2006年我校获得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省教育厅表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5-2006年度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学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基础

1、办学规模较大提升,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在校生稳定在2500人左右,形成了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中职、非学历教育(艺术考级、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艺术培训)为辅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

学校年度办学收入突破1800万元,新增教学建筑面积(学生公寓与综合楼)1万平方米,增建实训中心实训教室12个,教学设备总值1700万元,图书馆藏书10万册,数字图书库10个,校园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

2、办学水平大幅提高。

学校顺利通过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取得显著成效,教学与管理逐步科学规范。

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稳中有长,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艺术校园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

3、办学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推行工学(学演)结合的模式,实训实践的比例大大增加,“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教、学、演”一体化、舞台实训、定岗学习、“双证”通融已成为日常专业教学的常规要求。

4、专业和课程建设不断深入。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设置调整专业和申报新专业,各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日益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5、学校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具有艺术职业院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大学精神和职业精神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爱艺术、爱教育、爱校园、爱学生的文化氛围基本形成。

6、学校科研建设和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研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教研室建设受到重视,科研交流更加频繁,科研成果逐年增多。

7、学校声誉与社会影响大幅提升。

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是中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副理事长单位,省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单位,高职教育学会会员单位。

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文艺竞赛、师资队伍等方面获得多项社会荣誉。

8、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

学校实施了机构调整与中层干部轮岗,在全员聘任制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课酬、坐班人员津贴、岗位责任津贴、考勤奖惩制度),开展精细化管理与执行力建设,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强化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后勤保障与服务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学校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与目标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艺术生产、文化事业发展急需的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坚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为根本,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均衡全面协调发展。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精神与要求,主动适应国家及湖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利用行业资源优势,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特色专业建设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好地为湖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服务。

积极推进重点专业建设。

遵循“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建专业”专业建设理念,依托湖北文化行业,重点建设舞蹈表演、戏曲表演二个个品牌专业,形成围绕舞台表演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成为文化行业和湖北文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强化校企合作共建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表演类特色专业集群优势和行业优势,强化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湖北地方戏艺术剧院、省京剧院等企业的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共建机制,即校企合作共同设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教师相互融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演出活动的有机结合。

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学院与文化行业长期密切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按照文化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充分利用武汉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舞蹈表演构建“依托行业、项目教学、实境训练、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戏曲表演构建“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一体的实境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文化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建立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完善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规范;按照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按照“择优聘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原则,制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绩效评价”的原则,制订项目建设管理制度;按照“合理筹划、专款专用、过程监控”的原则,制订项目经费保障与使用管理制度;通过机制与制度的建设,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

完善基地建设,发挥特色引领作用。

以2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为依托,有机整合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完善文化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湖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湖北省文化行业教育基地、湖北省文化行业推广服务基地等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积极开展文化行业和湖北区域职教师资培训;传播先进办学理念,推广特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引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艺术生产、文化事业发展急需的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坚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为根本,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均衡全面协调发展。

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专教育为辅助,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社会培训、校企合作为补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点强化中等艺术教育,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及校外合作办学,形成层次分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专业格局。

专业布局整合优化,专业特色鲜明,教学手段先进,办学规模稳步上升;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更趋成熟,教学科研与对外交流取得新的进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师资结构层次合理;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创建省级示范、国内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成为集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交流、艺术研究、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学校,成为湖北省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中心和示范基地。

第三部分重点专业建设内容

一、戏曲表演重点专业建设背景及基础

戏曲表演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

五十年来,学院在培养戏曲表演人才方面,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显著的教学成果。

为湖北省多个院团、多个剧种,如:

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南剧、采茶戏等,培养了一批批戏曲表演人才,其中包括朱世慧、李春芳、程彩萍、刘丹丽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戏曲舞台优秀人才。

学院培养的众多戏曲艺术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戏曲事业的发展,充实繁荣了民族文化。

2001年起戏曲表演专业为湖北省京剧院、湖北省地方戏剧院、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荆门市艺术剧院、天门市花鼓剧院、洪湖市花鼓剧院、监利市花鼓剧院等戏曲院团开设定向委培班。

实行“订单式”培养。

近几年分别与湖北省京剧院、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湖北省地方戏剧院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合作培养京剧、花鼓戏、楚剧表演艺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剧院(团)安排就业。

教学成果丰硕。

注重在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京剧专业学生在中南片和全国各类艺术比赛中共荣获5个一等奖;影视表演其他专业方向学生在全国大中学校小品比赛及全国“蚁力神”杯戏剧比赛中共荣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优秀毕业生典型代表有“文华奖”和“梅花奖”双料得主朱世慧、刘丹丽等。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差距与困难

我院舞蹈表演、戏曲表演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专业建设模式,培养了一批敬业爱岗的青年教师,拥有一批长期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并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但与国家专业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相比,我们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着优势不明显,专业带头人培养投入不足,专业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兼职教师队伍资源库较小,生产性实训室建设还受资金制约,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不足,学生顶岗实习尚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融合等问题。

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更需加强。

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建成2-3个适应文化行业发展需要、符合湖北区域文化建设发展要求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紧密、特色鲜明的专业及专业群(附表1-1:

重点专业建设内容与经费来源表),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表1-1

重点专业建设内容与经费来源表

重点专业建设名称

建设内容

总经费

(万元)

经费来源(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行业企业

自筹

戏曲表演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5

5

教学团队建设

20

20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95

75

10

10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21

100

11

10

服务社会

14

4

10

合计

255

200

25

20

10

三、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内容

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地区,服务于各省、地、市、县戏曲院团、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体。

以委培单位提出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

以戏曲表演为主,并具备一定的歌曲演唱、舞蹈、小品和节目主持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戏曲演员。

为此,我们将培养具有扎实的戏曲专业基本功,热爱并有志于传承戏曲艺术,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知识,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理论和戏曲表演职业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通过建设,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聘请8名兼职教师,并形成5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重点建设2门核心课程,完成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

改(扩)建2个实训室,使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建立8个左右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编写2本特色教材,确保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达到100%。

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8%。

努力形成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系统,形成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机制,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符合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学科知识过硬、教学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使大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基本达到:

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院满意。

学生能顺利地顶岗实习,就业率达到100%。

1、加强院团合作。

与院团(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院团(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调查地方剧种(荆州花鼓戏)在湖北区域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了解花鼓戏剧团艺术人才结构和使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制定人才培养发展纲要。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托行业,利用优势资源,加大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

戏曲表演专业教学高度重视与社会、行业、剧院团的合作,就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修)定教学计划等问题,多方面听取意见。

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始终把为湖北省戏曲院团培养艺术人才作为己任,长期和院团保持密切联系,采取“订单式”模式培养尖子人才,满足行业需求。

并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2、教师团队建设。

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行业能力的推广与建设。

学院与院团合作,一些重点课程由院团的艺术家担任,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系专任教师,二年内分别到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体育学院、名家等处进修学习,通过指定对象,指定老师,指定目标以及拟定服务年限,签订协议等实施保障措施,解决目前戏曲专业基础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剧目教学即戏曲行当教学优势不均等问题。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人才培养方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组织实施行业院团对接共同培养人才培养的方案,完善相关教学文件。

2)课程建设。

本专业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高等职业技能和艺术创造力为目标,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特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六大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与花鼓戏剧院共同合作探讨《荆州花鼓戏教学剧目》改编移植的课程建设方案;完成《荆州花鼓戏教学剧目》课程建设方案,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启动《戏曲身训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3)教材建设。

与院团合作,组织编写工学结合紧密的《荆州花鼓戏教学剧目》特色教材。

完成《戏曲身训课》课程教材的编写大纲。

完成经典传统教学剧目10个,其中包括影像资料、剧本、音乐、教案、教学评估标准等资料建档。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完成《荆州花鼓戏教学剧目》、《戏曲身训课》2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5)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参加专业赛事,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6)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完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网络点播。

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借助学院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同时,我院作为“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其教学成果可通过网络为社会服务。

7)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完成“交互式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当年平台开放与运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8)服务社会。

校企合作,开展对外合作演出与演出服务工作,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利用校内教师资源,开展社会戏曲培训。

为湖北省、武汉市及中南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和院校提供师资培训3人及学员培训25人,充分体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专业建设项目改革举措

1、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

以舞蹈表演、戏曲表演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紧密结合的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逐步建立校企负责人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及指导的新型职业院校办学结构,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与社会发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练演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平台数据采集与运用系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监结合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寻艺术职业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组建校内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不少于12个;校外演出、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25家,与学校深度合作的院团、企事业单位不少于10家。

建立健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构建“校、系、专业”多层面、立体化的校企合作体系,建立学校“教学实践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联合办学。

将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四方联动办学机制,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目标。

4、强化实践教学,进行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和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群)任务引领型、能力导向型和综合素养类的课程体系,大力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五年时间内建设10—15门院级精品课程,3—5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力争1—2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使各专业核心课、主干课程都达到院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向精品课堂转化。

积极开发适合中职、高职教学需要的教材,加大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力度,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与行业及其他院校共同开发教材。

“十二五”期间,力争主持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编写2—5部省部级规划教材,完成6—10部校本特色教材,专业教材自编率达到30%,积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完善实训教材建设体系,构建国家、省级和校本“三级”教材体系。

建立与完善社会培训、艺术考级、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系列。

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大力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课程开发。

探索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训室。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争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开发和完成1—2门网络课程。

5、建设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群

建立与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和音乐、舞蹈两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健全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依托行业、贴近舞台、适应市场、彰显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紧紧围绕湖北省“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专业格局,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着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促进学校办学能力、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确保我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2011——2015)建设计划顺利实施和学校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

确立以表演类专业为核心,文化艺术相关专业为支撑,兼容社会艺术培训、艺术考级和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体系,巩固与稳定传统优势专业,培育与拓展新兴特色专业,积极拓宽艺术教育专业方向。

紧贴市场需求与职业发展趋势,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围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群)新增1—2个专业,重点打造5—6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1—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舞蹈、音乐),1—2个省级示范专业(舞蹈、音乐表演、戏剧戏曲、艺术设计),力争新建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

到2015年建成一批以省级、校级重点专业为主的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群。

6、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结构与素质并重、学术与技能共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努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新、师德素质优、教学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获省以上奖项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与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新进青年教师原则上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鼓励在职中青年教师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力争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的50%达到研究生学历;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以客座教授为提升的教师梯队;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担任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进一步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校内外各类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内外培训、舞台实践、项目开发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师资培训体系,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集中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物;逐步建立竞争择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