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196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实词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实词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实词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实词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答案.docx

《文言实词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实词答案.docx

文言实词答案

参考答案

4.答案:

C(转除:

升官;转任:

转换所任职务;转补:

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5.答案:

C解析:

原文标点:

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

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6.答案:

D解析:

根据“迁浚为益州刺史。

浚设方略,悉诛弘等”,将张弘绳之以法,是在益州任职时所为,而非在广汉任职时。

7.答案:

(1)怀柔安抚招来的不同风俗的人,用威严信用待人,异族境外,大多前来归顺投降。

(关键词:

怀、辑、威信、徼)

(2)假如孙皓突然死了,更换了贤明的国君,文官武将各自有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吴就变成强敌了。

(关键词:

令、卒、更、所、强) 

 

即时小练

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爆竹声中除旧岁。

过去,逝去(《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

“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即时小练

答案 C

解析 A项②句为“竟”义。

B项①句为“顽固”义。

D项②句为“快”义。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

丁口。

(《促织》)

答案 狡猾。

(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案 聪明。

(褒义词)

即时小练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重金收买

今义:

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⑥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今义:

全中国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⑦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秋日的天空今义:

秋季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⑧颜色不少变

古义:

容颜,脸色今义:

色彩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

仇恨,怀恨今义:

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遗憾,不满今义:

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强化

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⑫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

表示品德低下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那实际上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的行动是……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平常人

答案 C

解析 A项书记:

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

B项待遇:

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

D项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

(1)东犬西吠:

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草、露、日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人皆得以隶使之: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

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君子不齿:

齿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云青青兮欲雨: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

(3)①沛公军霸上:

②鹪鹩巢于林: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

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⑤填然鼓之: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籍吏民,封府库: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缇骑按剑而前:

③客逾庖而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即时小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

(5)而其见愈奇:

(6)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

(7)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亡、北

(8)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即时小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穷山之高而止:

穷,活用为一般动词

(2)不耻相师:

耻,意动用法

(3)始指异之:

异,意动用法

(4)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用法

(5)何必劳神苦思:

苦,使动用法

(6)齐彭殇为妄作:

齐,意动用法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活用为一般动词

答案 

(1)“兹”是“这”义。

(2)“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

即时小练

1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

A项出入:

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

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

指“园”。

C项婚姻:

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

D项存亡:

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属偏义复词,C项加点的词没有这种用法。

2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

“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即时小练1

答案 ①竭尽 ②佩戴 ③慎 ④任用

答案 译文: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

,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方法:

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

这叫对称推断。

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

即时小练2

 答案 豫色:

高兴的脸色。

推断过程:

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

孟子说:

“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

”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

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

这叫语境推断:

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

答案 诛:

讨伐。

推断过程:

“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

这叫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

(2)答案 译文:

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

推断过程:

此句关键词是“勇”。

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

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

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

这也是语境推断法。

即时小练3

 

(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方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③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认为……少 认为……轻/轻视

答案 B

解析 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

答案 C

解析 “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错”通“措”,放弃。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

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

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

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

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

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

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即时小练4

答案 D

解析 度:

气度。

(2)利用成语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答案 C

解析 C项劫:

胁迫。

答案 C

解析 C项劫:

胁迫。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

这是为什么呢?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

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

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

……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

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2答案 D

解析 成就:

成材,成器。

3答案 D

解析 A项拜:

授予官职。

B项行:

有品行,品行好。

C项鄙:

看不起。

一、基础题组

1答案 B

解析 解:

解除包围。

2答案 D

解析 ①负:

辜负,对不起。

3答案 A

解析 B项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C项前进:

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D项行为:

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答案 B

解析 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

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

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

D

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答案 

(1)觐:

朝见。

字形推断 

(2)沉:

深。

组词推断,深沉 (3)隙:

不周道,疏漏。

对称推断 (4)须:

等到。

联想推断。

毛泽东词句: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5)振:

通“赈”,赈济。

通假兼对称推断 (6)老:

使……老成。

连文推断,语法推断

6答案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解析 

(1)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推断。

从上文“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和下文“将之官”可以推断“知杭州仁和县”和官职有关。

可见“知”绝不是“知道”之意,应为“管理”“担任”之意。

(2)可以用语境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

从成语“今非昔比”中“昔”的含义,可以推知“昔”有“过去”之意,联系上下文所说“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今复为吏”中“先”和“今”两个时间状语,可以推知“平昔”即为“往常”。

(3)根据上文“鞠大失所望”与“于是不复冀其相知”中的“不复”可以推

知“冀”应与“失望”相对,为“希望”之意。

(4)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推断。

根据上文“气峻”与下文“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可以看出“骄”与“气峻”意思相近,“压制后可以成就道德”,由此可推知“骄”为不好的品德,意思为“骄傲”或“高傲”。

参考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

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以往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

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

大失所望。

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

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

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

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

“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

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

”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

师益友。

二、高考题组

7答案 

(1)使……知道 

(2)穿着布衣 (3)繁殖

(4)认为……好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

以耕种畜牧为业。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

“想当官吗?

”卜式说:

“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

“家里难道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

”卜式说:

“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

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

“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呢?

”卜式说: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报告了朝廷。

丞相弘说:

“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

”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

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

全供给。

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

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

“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

”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

“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

”卜式做了郎官后,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

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

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

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

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他损害群体。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

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齐国的相。

8答案 C

解析 A项“长”有多个义项,如“生长”“首领”“崇尚”等,由“首领”义项可引申出“担任首领”“执掌”等义。

这里是“执掌”“掌管”义。

B项“结”也是个多义词,主要有“打结”“编织”“缔造”“聚合”等义,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

D项“赞”有“辅助”“引导”“称赞”等义,这里的解释也是正确的。

只有C项中“延”原本应当解释为“召请”“接见”,而试题却用语义相近的“招聘”来进行干扰,这从语境中看是错误的,故选C。

9答案 B

解析 A项“廉”用代入法联系语境可以推断是正确的。

C项“闻”本身是一个使动词。

D项“坐”义是常见义项,结合语境也是正确的。

而B项中“再”应是“两次”义。

10答案 A

解析 B项“细故”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项“鞫”用语境推断法证明正确。

D项“慰劳”是古代同义复词,故也正确。

而A项中“迁”义,初看起来是正确的,犯罪被贬到外地叫“迁”,但结合语境,原句上文只是说他们“暴横甚”

,并未表明他们已“犯罪”,故这里应是“迁移”义。

11答案 B

解析

 A项“直”原义是“公正”,这里活用为动词,故正确。

C项“职”本是名词,前有“不”修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语法推断是正确的。

D项“易”既可以根据邻字推断,又可联系课本推断为正确。

B项“报”应为“回复”,根据语境推断,并结合“报任安书”可知。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

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

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

“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

”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

”熊鼎叹息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

,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

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

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

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三、模拟题组

12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择。

A项揭:

举。

B项去:

离开。

C项使:

使者。

13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择。

A项“使”均为“派”“派遣”。

B项“信”均为“诚实”。

C项“亡”均为“跑掉”。

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14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

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道路上”。

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

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义,故为使动用法。

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为“增加一倍”之义,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

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

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

“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它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走了。

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而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

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

(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的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

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

”楚王说:

“好。

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

”(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15答案 B

解析 “亲”指刘禹锡之母。

16答案 B

解析 恨:

遗憾。

4.(3分)C

5.(3分)B(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6.(3分)C(错在“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7.(10分)

(1)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

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

“这哪里是作乱的人?

”(5分,“未之信”句式、“追”、“是”各1分,大意通顺2分)

(2)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

(5分,“无知”、“私”、“悦”各1分,大意通顺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