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523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教师

学科

语文

时间

教学内容

12.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2课时

第一次备课的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

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莫”等。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职14~23;祭莫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

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出示一一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

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出示

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2.教师指导: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探究: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师小结:

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

前面巧设了县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板书

设计

 

12.桥

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结尾——巧设悬念

作业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教师

学科

语文

时间

教学内容

13.穷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重点

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2课时

第一次备课的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四、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第二课时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

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

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

(生活很艰难。

)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

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

(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

)她为什么这样想?

(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

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

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

从这里、

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一、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

(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熬”

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

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

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

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作者是怎样一层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

这样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板书

设计

 

 

作业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教师

学科

语文

时间

教学内容

14.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第一次备课的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

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

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

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

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

设计

 

14.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

送妻子进疯人院

作业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教师

学科

语文

时间

教学内容

习作四: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

教学重点

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

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2课时

第一次备课的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

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

虚构故事情节曲折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

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要注意:

1.地点:

校园

2.时间:

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3.人物一:

张明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

王寒冰“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

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1.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

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

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要注意:

1.时间:

冬日黄昏

2.地点:

街头

3.当时环境:

车来人往

4.人物一:

少年陆天特点:

充满爱心

人物二:

流浪狗朵朵

5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

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

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要注意:

1.时间:

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2.地点:

村庄

3.人物一:

铁蛋

人物二:

爷爷特点:

体弱多病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

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

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

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完整)

2.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板书

设计

 

 

作业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教师

学科

语文

时间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重点

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难点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第一次备课的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交流平台

一、回忆课文,说形象

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桥》:

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

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在柏林》: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

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

分组讨论:

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

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

(板书:

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

(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4.明确:

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

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志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志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不安、害怕、担心?

(板书:

复杂的心理活动)

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板书:

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

4.学生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志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

鬓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三、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

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回乡偶书》。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复杂心理活动一一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作业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