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854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

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读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1.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教师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外在需求的表现,比如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

2.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对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

二、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

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

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

3.年龄距离的日渐拉大;

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

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

1.生存关注阶段

初任教师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状况,关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岗位需要的适应状况。

2.任务关注阶段

关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上好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再过多关注课堂管理,而是将注意力转向提高教学技能。

3.发展关注阶段

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关注自己的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关注每一位学生潜力的实现。

四、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

专家型教师:

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

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

专家型教师是如何做到的:

1.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自动化;2.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

五、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对教学情境的准确分析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2.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独特风格;

3.较强的反省意识和科研能力。

六、新手教师成为专家教师所需的条件

1.系统学习理论;2.进行教学观摩;3.总是科学研究;4.自觉教学反思。

七、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

指在学习特别是技能形成中出现暂时停顿或退步的现象。

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

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影响:

1.导致对职业的认同危机;2.产生满足,不再超越自己;3.存在个体差异性

八、教师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一般教育效能感:

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的看法与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

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效果的理解和判断。

九、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风气、工作发展条件、人际关系

2.教师自身因素:

教育价值观、教师的自信心

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1.社会环境:

树立尊师重教良好风气;学校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2.教师个人:

形成科学教育观;自觉反思,增强自信心

十、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源于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

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

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体消极对待来访者)、低个人成就感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1.外在因素:

超量工作、同事关系紧张、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行为不良、晋升困难、较少参加决策过程等。

2.内在因素:

外在社会期望与内在自我的迷思;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的“工作狂”状态为追求高目标而狂热投入工作;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高目标和高成就动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2.做好自我管理(生活方式管理、自我时间管理、自我情绪管理)

第二章教师的素养与人格

一、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

角色:

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角色期待:

社会对每种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教师的角色:

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2.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4.心理健康的教育者;5.教育科学研究着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角色认同阶段:

接受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角色信念阶段:

转化成个体需要,不断追求,形成教师职业的自尊自豪感。

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条件:

1.全面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教师榜样;3.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其献身于教育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发展的认识和评价。

主要体现在职业的评价取向、职业选择要求、职业报酬的期望等。

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

师爱

教师职业理想的主要表现:

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对全体学生的热爱;3.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

如何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1.转变“仅为谋生生存和生计竞成了职业全部”的生计观;2.转变“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3.转变“安于工匠,教师创造性的工作竞成了简单重复”的匠人观。

四、教师的专业知识

1.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的内容知识;

2.教育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3.实践知识(情境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

五、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

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发展的途径。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方法:

1.写反思日记;2.列问题清单;3.手机学生评价;4.交流反思。

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齐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

1.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筹划和安排;2.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沟通;3.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与评价;4.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

1.改变角色:

通过专家讲座、科研实践、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反馈:

通过考试等形式的反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3.现场指导:

帮助教师选择最佳教学策略、

教育机智:

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锐地做出判断,并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措施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对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

教育机智的表现: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把握分寸

影响教育机制的因素:

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良好的意志品质;3.丰富的知识素养和经验。

六、教师的人格

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

1.激励型人格:

热情、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

2.以成功为导向:

对成功的高期望值、鼓励与支持

3.专业品行:

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

有效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1.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2.有助于梳理教师的威信;

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第三章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

一、教师的工作压力

压力:

个体感到紧张、焦虑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

压力的消极影响:

焦虑、疲劳、倦怠,影响工作绩效。

压力的积极意义:

给人力量和活力,使得工作更有针对性,精力更集中,取得高水平的工作绩效。

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适度焦虑和紧张感并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得有机体释放较多的能量进行活动,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效率。

但当压力水平达到并超过峰值时会使人产生焦虑、疲劳直至倦怠,从而对工作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师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的身心反应:

1.生理反应:

疲倦、免疫降低、有机体过度紧张;

2.心理反应:

焦虑、抑郁、无助;

3.行为反应:

逃避、暴躁、职业倦怠。

三、教师的压力源

1.社会环境的压力:

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教育领域变革的挑战

2.教师职业的压力:

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

教师压力的影响因素:

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归因模式、认知方式

归因涉及三个因素:

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情境。

四、教师压力应对

压力应对:

是指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和职业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的反应方式。

教师压力应对方式主要有两种:

防御性应对、直接应对

防御性应对:

是指通过离开压力情境而保护自我。

直接应对:

是指通过面对压力来临的情境而缓解心理的紧张。

防御性应对的办法:

1.合理化(寻找看似合理的借口);2.否认(拒绝承认现实而减压);3.反向(采取相反态度与行为掩饰);4.自居作用(试图把别人的特点当成自己的特点);5.投射(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情绪或缺点妄加在别人身上,减压避免不安统考)

直接应对的方法:

1.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2.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3.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

第四章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

1.指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的心理成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过程;2.指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

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智力发展与儿童青少年和普通成人智力发展的最大差异。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辩证逻辑思维内涵:

是对客观现实本质练习的对立统一的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事物的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逻辑性。

辩证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育

促进大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教育的策略:

1.需要在学业和学生的社交方面形成连续的心理挑战氛围,使学生逐渐去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考虑新的可能性,找出新的关系,做出个人能接受的选择;2.未解决课堂内外发生的冲突和做出决策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合适的时机,教育的要旨在于为解决各种类型的冲突提供一定的气候环境,任何一个答案都与一定的观点相对应。

促进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2.放弃权威态度;3.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4.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5.延迟判断;6.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7.鼓励学生独立判断;8.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9.重视提问;10.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11.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12.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

对自己存在的感觉,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两层含义:

能察觉、体验或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内容与特点。

理想自我:

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主要包括自我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自我同一性:

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关键,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选择。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特点:

1.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2.矛盾——“我是谁”的困惑;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

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2.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

3.帮助大学生调整目标以保持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