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789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docx

解剖教学备课笔记概况

绪论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目的

掌握解剖学术语

熟悉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

常用人体的组成与分布

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学习观点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学的定义人体的分部

解剖学基本姿势人体的轴与面常用方位术语

难点:

组织学的概念系统的概念

人体三个轴与三个面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介绍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知识框架

一、课程主要内容

正常组织结构,各系统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等。

二、课程任务

通过学习获得有关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解剖学课程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并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

掌握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

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

(二)新课内容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

解剖学用器械解剖及肉眼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二、发展简史:

(一)国外:

(二)国内:

1.《黄帝内经》公元前200~300年,对人体形态有记载。

2.秦汉时代:

《汉书.王莽传》

3.三国时期:

名医华佗

4.宋代:

宋慈著《洗冤录》对人体骨骼、胚胎有较详细的记载,并附有检骨图。

5.清代:

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对脑的看法与现代相似,

6.甲午战争(1894年):

建立医学院和医院,设立解剖学科课程。

(三)目前的情况

三、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Cell→Tissue→Orguns→Systematis

↓↓↓↓

基本形态四大基心脏九大系统

本组织

四、常用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二)方位术语:

(三)轴:

垂直轴:

矢状轴:

冠状轴:

(四)面:

矢状面(PlanumSagittle)→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PlanumCoronale)

水平面(PlanumHorizontale)

相对于空腔脏器而言:

横切面纵切面

五、学习方法: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

(二)形态与功能相互统一的观点: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三个结合:

图文结合

理论学习与观察实物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回顾及改进意见

本次课时间安排合理,重、难点突出,讲述透彻,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积极性好,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好

 

第一章1、2节细胞、上皮组织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授课目的

1、熟悉细胞的结构;被覆上皮

2、了解细胞的形态;腺上皮和腺;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教学重点

1、细胞的结构

2、被覆上皮

教学难点

1、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二、细胞:

细胞(cell)是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细胞,功能不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一)细胞膜细胞膜又称质膜(plasmamembrane)。

电镜下质膜为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密度高、中间密度低的单位膜

(二)细胞质1.基质无定形胶状物。

2.细胞器是悬浮于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三)细胞核(nuclear)

一个到几百个(成熟红细胞无核),人体细胞一般一个。

形态多样,位置不一,核质比1:

3or1:

4。

三、上皮概述

上皮组织的特点是:

①    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

②    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

③    无血管。

一、被覆上皮

覆盖于体表或内衬于体内有腔器官的腔面

1.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衬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 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其它类型的单层扁平上皮 分布于肺泡和肾小管等处。

2、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

5、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是最厚的一种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按是否有角化层又分两种:

  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位于皮肤表面。

6、变移上皮

为复层上皮。

其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不同状态而改变。

分布于泌尿道,如膀胱和输尿管。

 二、腺上皮和腺

1.腺的分类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释入血液,然后运达所要作用的器官。

三、上皮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被覆上皮具有极性,在各表面形成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殊结构。

1.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1)微绒毛 

(2)纤毛  为上皮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细长、能摆动的突起。

2.侧面的特殊结构

(1)紧密连接:

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内。

(2)中间连接:

起粘着作用,还与微绒毛的伸缩活动有关。

(3)桥粒:

起机械性连接作用,使相邻细胞间牢固连接。

(4)缝隙连接:

传递信息。

作业:

P33第一题、第二题

 

第一章第三节:

结缔组织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1、掌握血液

2、熟悉固有结缔组织

3、了解软骨组织和软骨;骨组织和骨

教学重点

1、血液

2、固有结缔组织教学难点

1、血细胞

2、骨组织与骨

教学过程

固有结缔组织又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

分布:

器官间、组织间、细胞间。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防御和修复等。

组成:

细胞和细胞间质

1.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为主要细胞

细胞扁平,呈星形多突起,胞体大,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在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可转化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是一种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称为组织细胞。

胞质丰富,弱嗜酸性。

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

*功能

①吞噬作用

②免疫辅助作用

③分泌作用

(3)浆细胞(plasmacell)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胞核圆形,偏居细胞一侧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4)肥大细胞(mastcell)

分布很广,常分布于小血管、小淋巴管周围胞质内含大量膜包颗粒。

*功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fatcell)

呈球形或挤压成多边形,体积较大,中央有一大脂滴。

2.纤维

(1)胶原纤维

数量最多,粗细不等,呈波浪形。

化学成分为胶原蛋白,特点是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纤维细而直,表面光滑,断端常有卷曲。

弹性纤维的特点是弹性大。

(3)网状纤维银染法切片中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

3.基质

*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

它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

二、血液(blood)

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cell)组成。

(一)血浆

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含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血浆蛋白中有纤维蛋白原等;

(二)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数量。

1.红细胞(erythrocyte,RBC)

形态结构

2.白细胞(leukocyte,WBC)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2)嗜酸性粒细胞:

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3.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呈双凸圆盘状,

参与止血和凝血的过程。

三、软骨组织与软骨

软骨组织(cartilagetissue)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

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共同构成软骨。

根据软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一)透明软骨

1.透明软骨组织的结构

(1)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内

(2)纤维:

为交织分布的胶原原纤维,在光镜下不易分辨。

(3)基质:

由软骨细胞所分泌。

(二)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

其特点是基质中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

弹性软骨具有较强的弹性。

(三)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

其特点是基质内有成束的胶原纤维。

四、骨组织与骨

(一)骨组织的结构

1.骨基质2.骨的细胞:

包括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祖细胞及破骨细胞四种。

骨松质:

由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形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架内充满骨髓。

2、骨密质

课后作业:

1.简述疏松结缔组织中各种细胞结构与功能。

2.试述血液的组成。

3.简述骨组织的一般结构

课后回顾

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肌组织和皮肤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1.熟悉骨骼肌和皮肤的结构

2.了解心肌、平滑肌和皮肤的附属器

教学重点

1.骨骼肌

2.皮肤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肌节的结构三联体

2.肌纤维收缩理论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二)肌组织(muscletissue)

一、骨胳肌

骨骼肌(skeletalmuscle)由骨骼肌纤维组成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肌节(sarcomere)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½I带+A带+½I带组成;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myofibril)由粗、细两种肌丝(myofilament)规律排列组成。

2.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

3.肌浆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二、心肌心肌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三、平滑肌:

广泛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管壁上。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梭形无横纹,核单个,长椭圆形或杆状,居中。

胞浆丰富。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平滑肌纤维的肌浆内充满肌丝、中间丝、密斑和密体等。

三皮肤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一)表皮的分层:

五层。

(二)、真皮

1.乳头层位于真皮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细胞多,纤维细密。

2.网织层在乳头层下方,由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三)、皮肤附属器1.毛2.皮脂腺3.汗腺4.指(趾)甲

作业:

比较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分布和结构特点

课后回顾:

结合图片教学,学生易理解,但是毕竟学生基础薄弱,多做比喻易理解

神经组织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和要求:

1.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分类,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神经组织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2.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关系。

3.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类。

难点:

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分类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二)神经组织概述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

一、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形态多样,大小各异,分为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突起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神经元的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

(1)细胞膜为可兴奋膜,其作用为接受刺激,传播神经冲动,信息处理等。

(2)细胞核:

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位于细胞中央,核仁大而明显。

(3)细胞质:

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微丝、微管、神经丝等。

2.树突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给胞体。

3.轴突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将神经元分为3类:

①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③假单极神经元:

一突起呈“T”形分两支;

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也可将神经元分为3类:

①感觉神经元:

又称传入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

又称传出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

联系前两种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

二、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形式分为:

化学突触与电突触。

化学突触:

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

即缝隙连接,以电流(电信号)传递信息。

(一)化学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成分:

通常是神轴突终末,内含小泡,小泡内物质称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2.突触间隙:

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宽约15~30nm的狭窄间隙。

3.突触后成分:

通常是树突棘,其次是树突和胞体。

(二)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

三、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亦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除了突触部位以外,神经胶质细胞分隔、包裹着神经元,以保证信息传递不受干扰。

1.星形胶质细胞2.少突胶质细胞3小胶质细胞4.室管膜细胞5.施万细胞6.卫星细胞

四、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外包的胶质细胞所组成。

1.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

五、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nerveending)是周围神经纤维终止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内的终末部分。

(一)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的细支,此类末梢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

2.有被囊神经末梢外面均包裹有结缔组织被囊,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

(二)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作业: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

2.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课后回顾:

此节内容比较抽象,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才易理解

 

实验一:

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授课目的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3镜下能辨认细胞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室规则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构造

难点: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宣布实验室的规则,介绍实验室的组成

二、讲解并求教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

(1)显微镜的构造

1、机械部分

2、光学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放置

2、对光

3、使用高倍、低倍镜

4、油镜的使用

(3)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

(4)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课后回顾及改进意见

第一次来到实验室学生的兴趣较高,但是也易忽略实验室规则,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很重要。

 

实践二:

基本组织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观察法求教

授课目的

熟悉各类被覆上皮的结构与特点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征。

熟悉平滑肌的结构,并学会辨认熟悉神经元的结构与特点。

客观反映镜下所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

结缔组织中各细胞与纤维

肌组织、神经元的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结构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复习组织学理论知识

(二)实践内容与方法

1、单层柱状上皮

肉眼观察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2、复层扁平上皮

肉眼观察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3、疏松结缔组织

肉眼观察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4、平滑肌肉眼观察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5、多极神经元肉眼观察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6、示教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撖管切片)

透明软骨(气管切片)

骨骼肌(HE染色)

心肌(HE染色)

 

课后回顾及改进意见

 

第二章运动系统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1.熟悉全身骨及其连接

2.熟悉头肌、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教学重点

1.躯干骨的连接和四肢的大关节

2.全身主要骨性标志的应用

3.腹肌形成的结构

4.全身主要的肌性标志

教学难点

1.躯干骨的连接和四肢的大关节

2.全身浅层骨骼肌的形态、作用、肌性标志以及在临床上的实际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二)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关节构成,约占体重的60%。

具有运动、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器官及造血等功能。

骨学总论

一、骨的分类:

1.按部位分:

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2.按形态分: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籽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质:

由骨组织构成可以分为骨密质+骨松质

2.骨膜(Periosteum):

3.骨髓(Bonemarrow):

红骨髓+黄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一)化学成分:

有机质:

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等无机质:

碱性磷酸钙

(二)物理特性:

不同年龄阶段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年龄有机质:

无机质物理特性

幼儿1:

1弹性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和青枝骨折

成年人3:

7硬度大,有一定的弹性较坚韧,抗压力强

老年人2:

8脆性大,易发生骨折

四、骨的发生和发育:

关节

一、定义:

二、分类:

(一)直接连接:

1.纤维连接:

2.软骨连接:

3.骨性结合:

(二)间接连接:

三、结构:

(一)基本结构:

1.关节面:

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2.关节囊:

纤维膜、滑膜

3.关节腔:

为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

(二)辅助结构:

1.韧带:

2.关节盘:

3.关节唇:

四、运动形式:

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内和旋外环转

全身骨骼

躯干骨

颅骨

四肢骨

肌学

一、概述:

二、构造:

1.肌腹:

居肌的中间、肌纤维构成、具有收缩功能。

2.肌腱:

居肌的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不具收缩功能,对肌起固定的作用。

三、分类:

(一)按部位分:

(二)按形态分:

(三)按功能分:

四、起止、配布和作用:

五、辅助装置:

(一)筋膜:

浅筋膜:

又称皮下筋膜。

深筋膜:

又称固有筋膜。

(二)滑膜囊:

(三)腱鞘

作业:

P73第二题第四题

课后回顾:

 

实践三躯干骨及其连结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示教观察法

授课目的

熟悉脊柱的组成、连结和形态,胸廓的组成和形态。

熟悉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观察各部椎骨、骶骨、胸骨的形态。

了解骨的形态、分类及构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脊柱的连结与形态,胸廓的组成

椎骨的形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理论知识

(二)实践内容

1、骨的分类与构造

2、骨连结的分类和构造

(1)直接连结

(2)关节

3、躯干骨及连结

(1)脊柱

(2)胸廓

作业:

实验报告

课后回顾观察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图谱和所学内容,边观察边看书,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实践四颅骨及其连结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示教观察法

授课目的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

熟悉颅的分部,颅各面的形态构造及主要的孔裂

了解新生儿颅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

难点:

颅的分部,

颅各面的形态构造及主要的孔裂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复习理论知识

(二)实践内容

1、颅的组成

2、颅的整体观

区分颅底内面各部位的主要孔裂

3、颅骨及连结

(1)颅骨的缝连结

(2)颞下颌关节

 

作业:

实验报告

课后回顾

 

实践五四肢骨及其连结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示教观察法

授课目的

1.熟悉上、下肢骨的组成和各骨的形态位置

2.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成

和构造特点

3.掌握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男、女性骨盆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

成和构造特点

难点:

骨盆的组成和分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理论知识

(二)实践内容

1、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

(2)上肢骨的连结

3、下肢骨及其连结

(1)下肢骨

(2)下肢骨的连结

作业:

实验报告

课后回顾

实践六骨骼肌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实践课

教学方法示教观察法

授课目的

1.了解肌的分类、构造和辅助结构

2.熟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肋间肌的位置和

功能。

3.观察膈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4.观察腹前外侧壁各肌的位置、功能及形成的主要结构

5.熟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梨状肌、股四头肌、缝匠

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

6.了解腋窝、肘窝和腘窝的位置及境界,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膈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腹前外侧壁各肌的位置、功能及形成的主要结构

难点:

腋窝、肘窝和腘窝的位置及境界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理论知识

(二)实践内容

1、肌的分类与构造

2、全身重要肌的辨认

3、膈肌

4、腹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