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政府文件
汉政〔2011〕1号
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街,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武汉市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汉南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七日
武汉市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武汉市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全区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规划。
本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总体部署,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其内容主要是按照武汉市对汉南区新的功能定位,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符合全区实际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
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安排,由各部门根据本纲要要求在总体规划、各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中确定。
第一章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新的历史起点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汉南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建设再攀新高峰的阶段。
五年的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全区处于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经济规模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列。
到“十一五”末,全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0.8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长1.64倍,年均增长18.4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37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4.56亿元,增加到32.62亿元,增长6倍,年均增长48.46%;全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2.05亿元,增加到8.3亿元,增长3倍,年均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4.68亿元,增加到18.1亿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28.1%。
全区人均经济指标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列。
改革攻坚和对外开放取得全面突破。
获批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将汉南推向全市新一轮改革的最前沿,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多项突破。
以项目用地换取汉洪高速(沌口至纱帽段)免费通行权的方式,率先实现高速公路市政化;按照省市要求,在全省初步完成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农场的行政管理城市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率先成立区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实现省供电公司直控直管汉南供电,率先完成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开放先导,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领域不断拓宽,五年中出口创汇3.2亿美元;引进外资成绩显著,五年中实际利用外资0.95亿美元。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支柱产业初步形成。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特色农业和板块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一街一品的优势产业格局。
农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8.5亿元,增加到14.8亿元,增长0.7倍,年均增长10.5%。
第二产业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技术含量高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的比重明显提高,以汽车及其零部件为主导的机电、新能源与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
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9.12亿元,增加到68.59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2%。
商贸服务等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五”末的4.52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17.63%。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五”末的24.38:
51.36:
24.27调整到“十一五”末的14.9:
66.05:
19.05。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改善。
建成新城大道,启动伟业大道的建设工程,完成全区520公里通湾道路建设。
大力推进纱帽港区建设,建成长利1、2、3号码头。
完成纱帽变电站、皂角山变电站等改扩建工程。
启动马影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汉南污水处理厂建设。
完成纱帽街区部分背街小巷给排水管网改造和湘口街、东荆街部分街区改造工程。
全区集中饮用水源优良率达到100%。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建筑总面积23.4万平方米的五个新农村社区。
按照省、市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湘口街、东荆街移民新村建设工程。
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
“十一五”末人口出生率为5.78‰。
同济医院托管区人民医院,省中山医院接管湘口卫生院。
连续举办五届汉南甜玉米文化节,进一步唱响了“中国甜玉米之乡”品牌。
基本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73元。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计量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年均
增长
实际数
±%
实际数
±%
实际数
±%
实际数
±%
完成数
±%
完成数
±%
±%
生产总值
(现价)
亿元
20.8
14.87
24.9
16.9
29.9
20
38.0
30.2
44.6
17
55.0
23.68
18.46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5.07
6.11
5.5
5.9
6.1
11.95
6.7
10.8
7.4
10
8.2
10
8.5
第二产业
增加值
亿元
10.7
24.8
12.9
24.9
16.3
25.53
23.4
43.6
28.2
20.5
36.3
28.94
2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5.5
64.7
6.3
35.1
7.8
22.63
10.3
33.0
13.1
26.7
18.1
25
28.1
第三产业
增加值
亿元
5.05
6.35
6.5
15.6
7.5
15.28
7.9
15.8
9.0
12.7
10.5
18.5
16.8
财政收入
亿元
2.05
36.63
2.7
30.1
3.9
45
5.5
34.4
6.4
22.8
8.3
30
28
地方一般
预算收入
亿元
1
24.9
1.04
16
1.48
43
2.03
36.7
2.5
23.5
3.25
30
29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
元
4496
9.5
4915
9.3
5505
12
6441
17
7265
12.8
8173
12.5
1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7205
12
8646
12
10620
22.8
10847
2.14
11820
9.4
13763
12.5
10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4.56
41.18
8.73
38.35
12.7
45
25.4
100
35.55
40.2
46.15
48
48.46
农业总产值
亿元
8.5
10.3
9.4
10.5
10.9
16.11
12.2
12.0
13.5
10.1
14.8
10
10.5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1
23
23.8
24.6
30.1
26.5
41.1
36.5
51.2
24.6
68.6
34
29.2
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7.6
24.1
21.4
21.5
27.1
26.85
36.6
36.7
45.7
25.0
59.5
30.1
28.7
建筑业
总产值
亿元
26.6
-0.8
29.0
10.9
34.0
14.75
42.3
41.4
57.0
34.7
67.8
18.9
23
二、新的发展经验
在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全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奋进,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汉南特色的新道路。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积极推动思想观念、产业结构、城乡管理、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
探索出将集约和节约的土地用于开发建设,将土地出让金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机制;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无牛耕区;搭建融资平台,改善金融环境,壮大城投公司,建立了区金融管理办、担保公司、信用协会“三位一体”的担保体系。
坚持高举新型工业化大旗。
“十一五”时期,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并相应加强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战略联动,使全区顺利地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十一五”时期,汉南在全省区县中率先制定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并在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获准成为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为先行先试创造了条件,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贯穿于全区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做到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既突出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又毫不松懈地抓紧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从而实现了全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新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汉南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总体上看,全区发展将跃上新平台,迈入新起点,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综合实力提升期、发展方式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城乡一体化加速期。
准确把握好这一新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潜在风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汉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发展机遇
武汉市实施国家三大战略的机遇。
未来“十二五”时期,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自主创新示范的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高铁时代的到来助推了武汉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国家战略提供的良好环境使创新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项目布点将惠及汉南。
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远城区经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并将纱帽确定为全市产业发展新城。
汉南毗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在充分依托武汉经济开发区经济辐射带动功能、承接中心城区乃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纱帽新城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武汉市新的城市规划给汉南带来的机遇。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实施,为汉南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武汉西南组群规划使汉南成为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之一,纱帽作为武汉的新城,承接主城区疏散人口的功能,湘口作为全市的中心镇而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这将极大地促进汉南发展。
汉南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区位优势凸显所呈现的机遇。
汉洪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纱帽与武汉经济开发区点对点免费通行,拉近了汉南与武汉主城区及江汉平原的距离。
武汉市外环线、京珠和沪蓉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更是改善了汉南联系南北、沟通东西的外部条件。
《武汉新港总体规划》的实施,纱帽港区专用、公共码头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汉南成为武汉市首个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区提供了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
2008年8月1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汉南区创建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汉南区成为武汉市首个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在体制和机制上有一系列的“先行先试”的权力,为进一步深化全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面临挑战
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资源、市场争夺呈现不断加剧态势,国内区域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部地区将面临国际和国内区域竞争的更大压力,为我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拓宽发展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
来自周边地区竞争的挑战。
汉南区不仅面临着武汉市其他远城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
与汉南区交界的仙桃和洪湖距武汉中心城区50-100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密度高、经济发展活力强的区域。
随着城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汉南与周边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全区整体实力不强面临的挑战。
汉南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与我市先进区的差距在拉大,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偏低。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区力单薄,政府可用财力严重不够,导致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缺少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对全区经济能起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
第二章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以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核心,以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深度城乡一体化为发展主线,进一步实施工业立区、项目兴区、开放强区战略,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人才保障,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汉南建设成为省市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武汉新港的重点拓展区、武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区、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战略联动区和武汉市新的滨江滨河生态宜居新城,力争全区人均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县域前列。
二、发展原则
坚持跨越式发展原则。
高举将汉南建设成为武汉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大旗,紧紧抓住全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机遇,集聚国内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和企业进入汉南,在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道路,实现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和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强二兴三优一”原则。
合理调整全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做大做强“一区六园”;大力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配套的物流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都市和休闲农业。
积极转变各个产业的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更加注重引进高质量的增量,更加注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
规划的发展目标要建立在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规划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在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撑上。
按照做大做强做实和适度超前的要求,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建设项目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带动全区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按照全区总体规划和各街道的功能定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促进各街道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各街道要按照全区的统一规划加速发展各自的工业园区。
纱帽新城要利用相对发达的优势,开创新局面、再迈新台阶,支持邓南和湘口抓住新机遇,促进新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有效推进全区的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坚持宜居宜人原则。
不断提高全区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对新城和新城组团、中心镇定位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集中力量推进纱帽新城和湘口中心镇建设。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学、就医、安全等问题。
三、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一个主题,实现两个跨越,提升三个水平,即:
突出各项人均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县域前列一个主题,实现全区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跨越式发展,提升经济质量、城镇化和和谐发展三个水平。
突出各项人均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县域前列一个主题。
按照小而优,小而强的要求,抢优争先,持续发展,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规模上走在全省县域前列。
实现全区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必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培育企业集群,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速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城乡一体化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先行先试的机遇,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在“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提升经济质量、城镇化和和谐发展三个水平。
一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项目结构和税源结构,形成有竞争力的结构体系。
二是提升全区城镇化发展水平。
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统一的城镇管理体系。
三是提升和谐发展的水平。
要求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步伐更快,进一步满足日益多元的需求;公共资源配置效益更高,进一步完善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富民安民实际成效更显,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革发展总体局面更稳,进一步增强和谐发展的动力。
根据以上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经济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达到11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4亿元,第二产业78.3亿元,第三产业26.8亿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
67.8:
2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6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达到171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达到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6%,达到7亿元;出口总额年均递增20%,达到1.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20%,达到0.622亿美元。
——科技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件/万人。
——资源环境: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耕地保有量1.2万公顷;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到0.87吨标煤。
——人民生活: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达到9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97%;新型农合作医疗达到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2%,达到242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达到14405元。
专栏2:
汉南区“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时期
“十二五”时期
属性
2010年预计数
年均增长(%)
2015年预计数
年均增长(%)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5
18.46
115.5
16
预期性
其中:
第一产业
亿元
8.2
8.5
10.4
5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36.3
28
78.3
17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18.5
16.8
26.8
21
预期性
2、人均生产总值
元
34375
75650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6.15
48.46
171
30
预期性
4、全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8.3
28
20.7
20
预期性
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25
29
7
16
预期性
6、出口总额
万美元
7200
17900
20
预期性
7、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2500
6220
20
预期性
8、农业总产值
亿元
14.8
10.5
21.8
8
预期性
9、工业总产值
亿元
68.6
29.2
300
35
预期性
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59.5
28.7
266
35
预期性
11、建筑业总产值
亿元
67.8
23
168.5
20
预期性
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19
23.2
预期性
13、城镇化率(户籍人口)
%
71
77
预期性
科技
教育
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7
99
约束性
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6
90
预期性
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1
12
预期性
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2
4
预期性
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4
3
预期性
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6
27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1、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2
1.2
约束性
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吨标煤
1
0.87
约束性
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3
0.58
预期性
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5.47]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约束性
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0926
0.9833
约束性
氨氮
万吨
0.0527
0.0474
约束性
二氧化硫
万吨
0.2975
0.2678
约束性
氮氧化物
万吨
0.2402
0.2162
约束性
7、森林覆盖率
%
26
28
约束性
8、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619
700
约束性
人民
生活
1、全区总人口
万人
16
18
约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4.8
预期性
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
1
预期性
4、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2.3
3
约束性
5、城乡三项医疗保障参保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90
全覆盖
约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90
新型农合作医疗
98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3763
11
24255
12
预期性
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8173
12.1
14405
12
预期性
8、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万套
0.03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9、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35.7
全覆盖
预期性
第三章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
按照《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定,汉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将由纱帽新城和湘口中心镇承担,在同时兼顾汉洪高速公路纱帽、湘口两个出口以及武汉新港纱帽港区建设需要的基础上,本纲要要求将汉南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调整为两大板块,并进行相应的功能分区。
一、两大组团
一是纱帽新城组团,由纱帽新城及其汉南东部地区组成。
它是武汉市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和港口的组群式发展,重点布局支柱产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区,承担疏散主城区人口、吸纳区内农业和外来人口、吸引投资商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纱帽新城将依托武汉经济开发区,通过联动发展,辐射周边,形成功能特征明显的新城组团。
二是湘洪组团,由湘口中心镇、水洪等汉南西部地区组成。
它是武汉城市圈内江汉平原地区集聚发展的重点区域,依托洪湖市、仙桃市和我市蔡甸区边缘地带交通结点,临长江港口集群式发展,重点布局特色工业、物流、居住等功能区,成为纱帽新城连接江汉平原的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