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主要情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64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主要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梅州主要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梅州主要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梅州主要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梅州主要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州主要情况.docx

《梅州主要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主要情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州主要情况.docx

梅州主要情况

梅州主要情况

        梅州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山歌之乡”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人口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

  一、历史地缘的四个特点  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

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有“世界客都”之称。

集“客家”之大成的梅州,有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最具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筑,日益成为海内外6000多万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梅州文物古迹众多,有被誉为中国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文风昌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

清中叶以来,涌现了“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  ·1·    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都有梅州人担任过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

梅州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风光秀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有雁南飞、雁鸣湖、阴那山、叶剑英纪念园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神光山、雁鸣湖、南台山、镇山等4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位居广东省第三。

  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

梅州矿产丰富,有铁矿、钼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54种,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

梅州交通便捷,境内有梅河、梅揭、天汕三条高速公路,205、206两条国道和广梅汕、梅坎两条铁路。

随着连接福建、江西的梅龙、济广两条高速公路和浦梅、鹰梅两条铁路规划建设,梅县机场扩建,揭阳潮汕机场建设,梅州正在成为对接珠三角、连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可以同享两大经济圈的好处。

梅州电力资源充足,发电装机容量达300多万千瓦,年发电100多亿千瓦时,正在规划建设的水火电项目达200多万千瓦。

环境优越的梅州正在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积极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2·    2003年初,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十二专题大调研,确立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个梅州”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梅州山区进一步走向开放开明,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生态、文化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2008年,我们按照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策部署,在认真总结“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的“三名城一基地”为目标定位的“绿色崛起”战略构想。

这一战略举措,得到了市内市外的充分认可,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省委汪洋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是一条探索的路、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路,希望梅州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突出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等绿色现代产业。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

一是全力以赴抓招商。

抢抓“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每年召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组建最强的招商队伍,实施最优的激励政策,提供最好的保障服务,落实最严的责任考核,举全市之力招大商、引大资。

2003年至今年8月,全市引进各类企业3630家,预计投资总额1218亿元,实际投入总额445亿元,其中投产企业达1255家,年产值160  ·3·    亿元,年税收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万个。

二是想方设法建园区。

2003年以来,全市共建成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8个县级特色工业基地。

其中,广州产业转移园两次以最高分共竞得省10亿元扶持资金。

园区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已完成首期平方公里开发,二期10平方公里开发加快推进,重点配套设施相继完善,目前进园企业累计76家,计划投资总额亿元。

今年1至8月,园区实现产值亿元,比增450%;入库税收万元,比增100%。

三是重视扶持骨干企业。

集中力量打造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四个百亿元产业,扶持烟草、建材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家企业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在全省山区市中名列第二位。

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集团、超华科技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到7家,位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六。

四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引进广晟公司、万方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兴宁钒钛磁铁矿、平远稀土和五华钼矿等重点优势资源。

建成荷树园电厂、云山汽车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选址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

加快建设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全市油茶种植规模达5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产加工基地。

加强农业龙头企业  ·4·    建设,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85家,金珠农业、广东顺兴等14家农业企业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项目100强”行列。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67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25%。

梅州正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优质茶叶、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3、积极打造旅游先锋产业。

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优势的深度融合,与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与毗邻的客属地区联手打造“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建设市内“百里文化休闲长廊”,打响客都“文化之旅、休闲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品牌。

梅州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等荣誉,来梅观光的海内外游客每年递增50万人以上。

  通过加快打造绿色现代产业,梅州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在青山绿水中提速发展的创新之路。

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亿元,来自梅州的财税总收入从2002年的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亿元,三次产业比重2002年的∶∶调整为2009年的∶∶。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1-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同比分别%、%、%、19%和%,全市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增长的态势。

  突出“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创建和中心城区拓  ·5·

  

        展。

  1、致力创建生态名城。

全面启动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生态文明示范点”建设,广泛开展“绿满梅州·洁净家园”大行动,积极实施“森林围城”等六大绿色工程,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依法整治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全面加强生态保护。

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

梅州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蕉岭、梅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蕉岭、梅江区、梅县、平远、大埔等5个县建成“省级林业生态县”。

梅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致力创建文化名城。

先后建成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和东山教育基地等一批文教重点项目。

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22个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梅江区、蕉岭县建成“教育强县”。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通过考核验收,4所超万人、6所超5000人中职学校加快打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嘉应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校生近两万人,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院校。

安排专项资金对骨干教师进行岗位补贴,基本实现了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农村教师待遇与城镇教师“两个相当”。

通过两次“代转公”招聘考试,共有755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扎实推进山区文化强市建设,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  ·6·    作全面启动,“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部同意我市设立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1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目录。

梅县茶山村成功授牌“中国古村落”。

打造《等郎妹》、《山魂》等一批客家文艺精品,大型山歌剧《桃花雨》参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功上演。

  3、致力创建平安名城。

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开办“书记网谈”,拓宽“民生820”、“梅州民声”、行风热线、村情民意联络员“八大民声窗口”等民意表达渠道,从源头上解决了大量信访突出问题。

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长安杯”创建活动,扎实推进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2007年和2008年,梅州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2009年3月,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4、致力拓展中心城区。

围绕把梅城建设成为超百万人口的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启动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宜居城市示范点”建设。

东山教育基地昔日污染重灾区变成了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

按照“财政不出钱、政府不负债、群众不受损”的要求,实施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  ·7·    境改善工程,2000多户、上万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世界客商会馆、西环高速公路、世界客都大道、广州大桥等城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突出治水、建房、看病、社保、扶贫等民生改善。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建立健全对百姓利益“不损害、能保障、有提高”机制,实施百亿元“五年重点民生计划”,致力解决山区百姓的困难问题。

  一是治水。

按照“一不出现垮坝决堤群死群伤,二能留下长治久安水利工程”的要求,着力抓好“两小四无”和七大水利重点隐患整治,加快实施保障沿江两岸21个镇98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韩江梅江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

  二是建房。

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帮助解决了万城乡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超额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解困任务。

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房统保政策,从2008年开始,政府出资每年为全市91万农户、400万间房屋购买保险。

  三是看病。

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年封顶线大幅提高,实现所有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

实施“解锁工程”,500名贫困家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全部实行收治。

  四是社保。

先后解决涉及7万多人的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

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农村社会  ·8·    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34万人。

扎实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近三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万人。

  五是扶贫。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着力推动“双到”与推进“双转移”与发展现代农业、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加大特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帮扶、招商项目帮扶、学技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安居工程帮扶和金融帮扶等的力度,确保三年内实现551个贫困村、5万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着力打造奉献梅州、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

一是教育干部。

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州人精神”教育激励干部,像梅花一样安于清贫,扎根梅州。

二是培训干部。

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创新丰富“开放梅州论坛”,建立香港、新加坡人才培训基地,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与嘉应学院联合培养七批党政战略后备人才,组织全市千名处级干部学习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是选好干部。

坚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突出的工作业绩选用干部,在全省首开先河实行团代表直接推选团市委书记、副书记,公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挂任县委常委兼任镇党委书记,积极探索“能者有出路、在职有提高、离岗有保障、兑现有考核”村官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市县镇村干部队伍建设。

四是监督干部。

坚持“警钟长鸣”与“利剑高悬”相结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  ·9·    头,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全市班子建设的总体工作,得到了来梅视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同志和省委第八巡视组的充分肯定,在去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梅州被评为“好”的等次,市党政班子和党政“一把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项指标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的排序均为前五名。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打算  当前,梅州正处在推动绿色崛起的关键时刻、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好时期。

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出了新的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也给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将坚定信心,奋勇争先,以只争朝夕的状态,以破难攻坚的精神,以务实负责的作风,咬住绿色的经济崛起不放松,全面推进民生改善、宜居环境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双转移”为契机,全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

市委拟于9月中下旬召开五届七次全会,主题是研究部署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

为开好全会,市委通过组织市党政代表团赴河源、惠州、清远、韶关和增城学习考察,开展专家咨询、网络问计、企业家座谈、征询人大政协意见等形式,集思广益,形成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

一是抓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矿业等传统产  ·10·

  

        业“绿色转型”,扶持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制药等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客家文化产业和绿色现代农业,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

二是抓绿色现代产业载体建设。

加快广州产业转移园建设,引导各县兴建特色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华侨之乡”等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县驻外专业招商队的作用,努力在招大商、招好商上有更大突破。

三是抓重点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总投资935亿元、年度投资117亿元的83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梅县荷树园电厂三期、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塔牌300万吨旋窑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

同时,抓好项目筹备,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十二五”规划。

四是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梅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三旧”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城镇化,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

以富县强镇事权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县、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以扶贫“双到”为重点,努力推进民生更大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绿色崛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强力抓好“双到”工作。

通过大力开展产业帮扶等多种有效帮扶方式,大力实施“造血”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二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深化医药卫生体  ·11·    制改革,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

三是进一步扩大培训转移就业。

加快建设全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和山区职教基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奋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以建设广东的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为载体,以创建全省宜居城乡示范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着力点,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竞争力。

一是以大交通改善区位条件。

加快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进度,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交通枢纽中心。

二是以大环保优化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境水平。

三是以大文教提升人文优势。

抢抓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拟于10月份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举办国际山歌文化节、客家文化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

弘扬提升客家文化,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创建“教育强市”。

四是以大服务提高政务水平。

结合新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启用,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服务力度,让外来投资者“客居梅州,如同在家创业”。

五是以大治安保障社会和谐。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基层信访维稳综治工作,抓好公共安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以“创先争优”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的干部队伍。

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创先争优”的决策部  ·12·    署,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一是开展大培训。

争取在惠州、增城等先进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与中大、华工等高校合办培训班,围绕绿色的经济崛起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

二是加强考核。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严格业绩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增强考核的导向作用。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扩大公推直选的范围,试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差额提名、差额考察方式,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