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620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4 大小:17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docx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曾经有个笑话说智商在60以下的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众所周知,一般人的智商都在90-100之间,智商在70以下的人都属于智障。

那么也就是说,智障的人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虽说这话稍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正如某个经济学家所说,经济学无非是一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务中活动与思考的学问,一般人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经济学真的有这么容易懂吗?

为什么当我们接触到GDP、CPI、PPI、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这样一些词时,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呢?

为什么我们还是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通货膨胀?

不知道人民币是升值好还是不升值好?

不知道什么叫积极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确实,即便是大学毕业,面对这样一些经济学的词汇,我们可能还是不知道这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

  

  其实道理可能很简单,因为我们平时在接触到这样一些词汇时,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只是一个概念的诠释,一堆干巴巴的文字堆砌在一起,读起来似懂非懂的。

但如果我们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或许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

想必大家都知道10比9大,但是在经济学中,10却不如9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女人都喜欢自己一直是29岁的年龄,都不想成为30岁的人。

而男人也有这样类似的想法,认为49岁属于壮年,还是一朵盛开的花,而50岁,这朵花可能就已经枯萎了。

这虽然是一种心理上对年龄的抗拒,但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就经常会感觉9比10要珍贵。

所以我们在商场或者超市看到商品的定价,即便是9。

99元的商品,商场也不会把价格定为10元。

  

  在经济学上,之所以会出现10不如9大的理论,其实是因为9比10更稀有,而越稀有的商品,其价值就会越高,也就是说如果钻石跟水一样多了,人们结婚的时候可能就不再稀罕什么钻戒了。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了商品的价值与供应的关系,也明白了商品稀缺性,也知道了为什么商场及超市的价格会热衷于9的原因。

通过这样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对于这些经济现象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如果我们能够将之前一头雾水的词汇也都用一个故事来讲述的话,我们可能真的就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了,即便成不了,至少也能了解一些市场的规律,理性地选择消费,成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

  

  该书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初衷,为读者呈现最有趣故事,让读者在故事中了解到身边的一些经济学原理。

比如,为什么女人的衣服扣子在左边,而男人的却在右边?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看似斤斤计较,实则是处处吃亏?

也能从故事中了解一些经济学原理,明白从房子、股票、黄金……选择我们应该投资的种类,可以明白大蒜、绿豆、萝卜、青菜……你该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从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成为经济学“专家”,做一个聪明、理性的社会人。

  

“吃狗屎”创造的社会财富——GDP

(1)  吃狗屎也能创造1亿GDP?

来看一个笑话。

  

  经济学研究生甲和乙一同在路上走,这时他们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坨狗屎。

看着狗屎,甲对乙说:

你把它吃了吧,我给你5000万。

听了这话,乙琢磨一下,心想:

这么容易就赚5000万,臭就臭吧,大不了得到钱就去洗胃。

想着,他便把狗屎吃光了。

  

  两个人继续向前走,虽说是有说有笑,但心里难免都有点不平衡。

甲白白损失了5000万,乙倒是赚了5000万,可一想到吃了坨狗屎心里就不舒服。

  

  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又有一坨狗屎。

为了让自己找到一点心理平衡,乙指着狗屎,对甲说:

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5000万。

甲有点犹豫,但一想到可以把之前损失的5000万赚回来,他也就不在乎了。

乙不是也吃了吗?

于是,甲也把狗屎吃了。

  

  这下,两人的心理都平衡了。

然而,继续往前走,他们越发觉得不对劲,两个人的资本一点也没有增加,反而一人吃了一坨狗屎。

  

  最后他们决定去找教授诉说。

听了他们的话,教授慈爱的安慰他们说:

同学们,你们应该高兴啊,因为你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1个亿的GDP!

  

  虽然是一则笑话,但笑过之后我们可以深刻感到,无论是两名学生还是教授,对于GDP的不甚了解直接导致了笑话的产生。

为了避免这种笑话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必要对GDP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GDP用公式表示为:

GDP=CA+I+CB+X。

式中:

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其测算有:

  

  生产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

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支出法: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

  

  对于研究生甲和乙来说,他们既没有为国家提供食品、服装等有形的货物,也没有付出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服务。

在每人吃了一坨狗屎后,他们各自都没有产生更多的价值,他们手中的钱丝毫没有折损,与之前比,既没有赢利也没有利润可言,更没有投资。

  

  所以,他们只是吃了两堆本不能算到GDP里的垃圾,完全没有教授所言的创造价值。

  

  关于GDP,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

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GDP犹如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GDP与该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享受的优惠待遇等密切相关。

  

  例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GDP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GDP毕竟只是宏观经济的一个指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

GDP数字增长的背后可能存在对资源环境的浪费破坏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吃狗屎”创造的社会财富——GDP

(2)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

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

  

  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

  

  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三个城市人的生活质量——CPI

(1)  小李、小赵、小张三人在大学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学毕业,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分开后,分别在不同的城市里生活、打拼。

  

  转眼又到了放年假的时候,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面的三人,为了能重温一下大学时代的美好情谊,决定好好聚在一起吃顿晚饭。

  

  这个饭局非常融洽。

其间,各自有了事业和家庭的三人,似乎又回到了无话不谈的学生时代。

这次凑在一起,他们所聊的话题不外乎工作、家庭以及各自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生活的麻烦和牢骚。

  

  小李首先发言了。

他现在是一个一线城市的公司职员,一个月的工资不少,但就是感觉手头的钱很紧,总不够用,他抱怨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很高,出去购物往往要花掉大笔的钱,而自己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根本不成正比。

  

  小赵听到这话也有相同的感慨,他没有去大城市生活,而是留在一个三线城市,这个地方收入水平远没有大城市高,物价虽然比大城市要低但是却还是要占收入的大部分,他附和地笑了笑表示对小李的赞同。

  

  对于这个问题,小张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现在的生活质量很高,他生活在一个二级城市,城市的发达水平虽然不及大城市,但是比起三线城市要好得多,所以他的工资水平比小赵要高。

而且,所在城市不是很发达,没有那么多的就业竞争压力,所以城市的物价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他觉得自己不用花费很多的钱就能买到自己需求的商品,所以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感到非常的满意。

  

  为什么同样的工作能力,差别不大的工资水平,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度却不同呢?

相信大家读过了上面的小故事,能够找到其中传递给大家的几点信息。

  

  要想弄明白上面故事里的含义,首先需要了解一个经济学名词——CPI。

那么什么是“CPI”呢?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居民消费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类,其中包括:

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

弄明白了这个名词的含义,我们来具体看下为什么生活在不同城市里的三位同学的生活质量却不尽相同。

  

  首先,小李所在的城市是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城市里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高,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多、竞争压力大,所需要商品的数目也比较大,所以供城市居民消费的商品也比较多,由于商品比较多就导致了产品的供大于求,在一定程度上有“通货膨胀”的迹象,所以居民手头上的货币就不怎么值钱了,能用100元买到的商品的价值可能也只值九十几元了,居民赚到的钱不少,但是用于支付商品的钱比较多,所以就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小张所在的城市虽然不如大城市发达,但是比三线城市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所以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会很低,跟城市的发达程度呈正比,而这个城市由于没有大城市那种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况,所以出现“通货膨胀”的几率比大城市要小得多,居民花少于货币原本价值的钱就可以买到商品,能用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物品,不用为商品支付更多的额外账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居民的幸福感要比其他城市高得多。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目前,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核心CPI。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

  

三个城市人的生活质量——CPI

(2)  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

  

  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

但是,就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CPI认识误区,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CPI这个经济数据,更加关心的是它的变动幅度,即一个百分比,这就让并不十分了解经济学的人们误以为CPI就是一个变动率。

  

  但实际上,CPI在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大于100的整数,即一系列参考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基期时的他们的价格的一个相对价格,而不是一个变动率数值。

他们的计算方法跟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是十分相似的。

  

  费用绩效指数是项目管理中费用管理领域中的名词,是项目费用效率的一种度量。

  

  计算方法为实现价值(EV)与实际费用(AC)之比。

即:

CPI=EV/AC。

当CPI大于等于1时,表明情况有利,而当CPI小于1时,表明情况不利。

  

穷人跟富人的差距在哪里——基尼系数

(1)  在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穷人是消费者,富人是投资者;穷人负责发现,富人负责发扬。

  

  一句流行语,却在不经意中将所谓的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披露的一针见血。

与其说穷人最缺的是钱,倒不如说穷人最缺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穷人的种种弱点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让穷人们的处境十分艰难。

  

  就像许多女人都喜欢逛街,喜欢花钱,喜欢拎着大包小包的打折商品回家,然后塞进柜子,最后将它们当做废品处理掉一样,许多穷人消费的意义都在于购物的过程,而忽略了商品最重要的价值。

如此,穷人们的兴趣点只在让钱流出去,而不在于让钱流进来。

正因为很多穷人都有着这样的理念,所以,这些人只能一辈子都是穷人。

  

  一件衣服可能会在流行浪潮的影响下,因为款式不再新颖而贬值,过不多久便会被人遗忘,而购置可赢利的资产则会让钱源源不断地流进你的腰包。

如果拥有一套房子可以让钱流进你的口袋,那就是资产,而如果为了这套房子,把钱从口袋里流出去,它则变成了你的负债。

当许多穷人不断重复着买彩票中大奖的梦呓时,富人们却在想着卖彩票的人是如何经营的;当许多穷人热心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时,富人却十分清醒的认识到,最有钱的人就是自己成立公司,自己当老板,把公司经营好。

  

  如果一个人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怎样选号、怎样投注、怎样去中大奖上,那么这个人的思维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其成功的几率只有千万分之一,几乎等于没有。

而他的钱永远只能被别人汇聚,为别人利用,成为别人事业的基石。

  

  穷人做事情富人做事业,事业和事情,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绝不相同。

  

  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财产收入及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富人和穷人也由此出现。

而提及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最先需要了解的便是基尼系数。

由于对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人们发明了很多评价贫富差距的指标或者参数,基尼系数就是最着名的一个。

  

  基尼系数,或译成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也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通常把0。

4作为贫富差距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时容易出现社会的动荡。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

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

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

2-0。

3表示比较平均;

  

  0。

3-0。

4表示相对合理;

  

  0。

4-0。

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

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在我国,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基尼系数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有人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

4的警戒线。

而有的人认为我国情况特殊,基尼系数的作用被夸大,贫富差距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总体而言,基尼系数是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

  

  劳伦茨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劳伦茨于1907年提出了着名的劳伦茨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一所房子到底值多少钱——购买力

(1)  这是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张女士很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她已经进入中年了,在一家普通的公司里面上班,算不上特别有钱,但是房价还是让她望尘莫及,于是她便遵循老办法,她与丈夫在生活上非常的节约,除去生活上必要的开销,他们几乎很少乱花钱,把剩下的钱都存到银行里,还买了基金、股票等,希望能用自己的节俭与勤劳,早一点攒到买房子的钱,了却自己的心愿。

  

  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生活,生活很辛苦,但是买房子是个盼头。

  

  他们慢慢变老了,身体也开始变差,一场大病下来,张女士不堪重负,住进了医院。

不幸的是张女士最后还是去世了,临死前都没有买到自己希望买到的房子。

  

  而远在美国的另一个家庭,他们也同张女士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属于工薪阶层,买房子也是比较困难。

但是他们同张女士的观念并不相同,他们向银行贷了一笔钱,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他们两个人住进了房子里面,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这个故事牵扯到一个“购买力”的名词,正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购买力与不同的消费方式,导致了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购买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

是通过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会购买力来源于各种经济成分的职工工资收入、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居民从财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补贴、救济、奖励等)、银行和信用单位的农业贷款、预购定金净增加额、居民其他收入、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的货币。

购买力也即是指对商品的购买能力。

  

  中国社会购买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居民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出、社会集团购买力、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

另一种含义指单位货币能买到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即货币购买力。

它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或劳务费用的高低。

  

  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购买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而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也对购买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社会集团购买力,是指社会集团用公款在市场上购买非生产性商品的资金。

  

装钱的筐子被偷了——通货膨胀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笑话:

  

  有一个小偷来到一户人家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装满了钱。

小偷端起筐看了看,然后把钱倒出来,将筐提走了。

  

  为什么小偷不要钱,反而带走了筐呢?

原来,在当时的德国,货币已经贬值到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而,将筐与钱比较,小偷觉得筐更有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经济本已处于崩溃边缘的德国,为了偿还苛刻的战争赔款,只能日夜赶印钞票,以期通过大量的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德国政府这种迫于无奈为之的方式,引发了一次德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短短两年时间,德国的货币和物价一直在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我们可以从一张报纸的价格变化来看这种速度:

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再到1923年10月1日的2000马克,同年10月15日的12万马克,10月29日的100万马克,11月29日的500万马克,再到11月17日的7000万马克。

  

  一张报纸从最开始的0。

3马克涨到7000万马克。

伴随着货币的贬值,德国进入了超速通货膨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恐怖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供远小于求。

  

  2009年2月,针对本国惊人的通货膨胀,津巴布韦中央银行行长决定从其发行的巨额钞票上去掉12个零。

这样一来,津巴布韦的一万亿钞票就相当于1元。

也就是说,此时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百分之10亿。

  

  由此可见,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即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这是导致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有关纸币发行量会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问题,经济学家表示,外贸顺差和投资过热都可能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

  

  首先说外贸顺差。

对于任何一个外贸企业,其出口商品所换回的美元都要上交到央行,然后,政府将返还货币给企业,所以,企业挣了多少外汇,央行就要加印多少本国货币给他们。

如此,在外贸顺差的情况下,本国纸币印量很多,但国内市场商品的流通量,则很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经济运行总层面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的,其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因而,投资过热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投资拉动经济的目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都会加大投入力度。

于是,加印更多纸币的可能性就增大。

  

  此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存在。

所谓的隐蔽通货膨胀就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由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使通货膨胀没有真正发生。

而一旦政府放松管理,通货膨胀会随机发生。

  

  当手里的钱开始不值钱时,许多人都会为通货膨胀而担忧。

但一些经济学者表示,物价上涨率在2。

5℅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他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太大社会混乱,反而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普通百姓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度较从前已有很大提升,但面对主要源自经济运行总层面中的问题,除了进行实物投资、减少货币流入等措施,人们更多还是依赖政府在贷款利率、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控。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对于其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