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41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南师范大学 简答题论述题.docx

华南师范大学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研究文艺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②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③文学理论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它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3.各种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①文学理论分为七种形态的依据是: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是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②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③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文学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供人消费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对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现成结论照抄照搬,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要注意以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②要具体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特别要有鉴别地吸收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精华,实现新的综合。

③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学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敢于面对20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一种"人学"。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论。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们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7.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交往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的思想,文学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第三章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①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②生活活动的内涵包括:

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③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写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①从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入手,就形成了"摹仿论",其理论的依据是强调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摹仿。

②从文学与作者的关系入手,形成了表现说。

表现说的理论依据是认为文学即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③从作品自身入手,就形成了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依据是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④从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入手,则形成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

其理论的依据是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才能实现其价值;而读者总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进入阅读的;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是文本含义具体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类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①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②文学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③"不平衡关系"说明了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第四章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①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②广义的文化含义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审美含义是今天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散文等。

③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①可以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②从目的看,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

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

③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艺术形象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④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藉?

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①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②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蓄性质;二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含蓄性质。

③本文的话含蓄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

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共同揭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含蕴特性。

 

第五章

1.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就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去全面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然后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成分,用以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文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2.如何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②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

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

③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

世界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同时,各民族文学又保留有自己的特色。

④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同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活动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

因此审美特性同样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审美特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就不成其为文学活动了。

②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又具有时代的特点和性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属性。

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和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第六章

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①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

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②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

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宗教活动却建立在人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2.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文学创造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种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在主客体双向运动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

这是因为,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他不仅"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

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4.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①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要运用一定的符号,所以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创造中所运用的并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

②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所以显得含蓄、模糊、多义。

文学言语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话语。

5.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社会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其特点是:

①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富于诗意的生活。

③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的社会生活,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

6.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极为丰富和宽广,而作家所感受、体验的生活总是有限的。

即使如此,能成为作家创作对象的,或者说,能成为文学创作的现实客体的,也只能是作家所感受、体验过的生活。

7.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①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因为"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

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

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

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

而且,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8.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①人作为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

②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③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9.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①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③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正如黑格尔所说的: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①因为,一切社会事件、现象等,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

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造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②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

如果没有渗入记忆,没有转化为震撼主体心灵的材料,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也很难发挥作用。

2.什么叫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①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②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③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④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4.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①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

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

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

③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④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第八章

1.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它具有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诗艺性等特征。

②所谓主观性,指文学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③所谓内蕴性指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④所谓假定性是指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

⑤文学的诗艺性是指文学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属性。

2.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是什么?

①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主要在于它的内蕴性和假定性。

生活的真实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真实,即没有经过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的真实。

②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主要在于它的主观性与诗艺性。

科学真实是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它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的精确性。

总之艺术真实同自然状态的生活真实和本质上属于发现的科学真实相区别,它是一种创造的真实。

3.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它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

而对于文学来说,艺术形式与它体现的内容之间完全处于合一的状态,就像人的灵与肉的关系一样;由于形式创造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这就是说,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学作品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

 

第九章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①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合于不同时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形态。

他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

②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状态,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浪漫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有什么区别?

①现实型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

②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性与表现性都具有直接性。

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式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③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含蓄的。

④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①主观性。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②假定性。

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它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

4.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从诗歌的基本特征可见,它不便于通过较详尽的描写,较长的篇幅去再现客观生活面貌,但它那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想象、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自由抒发主观情感。

5.试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①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事件。

其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

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②散文的真实性更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

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

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大的比重。

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①小说和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②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解答的自由度和优势。

它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全面广泛地描绘社会生活。

③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

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第十章

1.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有什么不同?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②文学言语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