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汇编.docx
《江苏省届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汇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届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常州: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
(共13分)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偏。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
“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日:
“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
末代。
②弭:
平息,消除。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l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2分)
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7.
(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军队溃败。
(3)日夜。
(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5)为国而死。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
后三题是课外内容。
“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8.
(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
(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
(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9.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10.A解析:
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
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
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
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
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
乱。
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
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
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
蔓子说:
“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
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
”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
楚王感叹说:
“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
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无锡;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
古代称皇帝死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秋天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懈:
松懈
D.欲报之于陛下也报:
报答
4.B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指的是“关头、时候”。
(一)(14分)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
言于抚按,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
“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
【注】①抚按:
官职名。
7.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达于汉阴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3)御史以闻:
(4)明年卒: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幼学执敏置诸狱。
(2分)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2分)
7.A解析:
此题考查对“于”这个字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于”有下列意项:
(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3)姓。
“言于抚按”的“于”应解释为“向”;下面四个选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给”“到”,故选A。
8.C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C项中“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
9.
(1)惩治,治罪
(2)皆,都(3)使……听到(4)死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可结合课内文言字词的解释。
比如,“咸”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咸来问讯”;“闻”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
10.
(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即可。
【参考译文】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予确山县知县。
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
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
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
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
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
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
供给饥民粟米,让:
他们修筑城墙。
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
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
大庄的各村多水,为他们筑堤坝卡三道防备水患。
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
过了五年,政绩显著。
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
“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
”御史这才作罢。
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
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
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
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冶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
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
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
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
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
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苏州
7.(5分)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DA:
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入:
进入;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入:
收入
B句意: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行:
走;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行:
走
C句意:
房屋整整齐齐.舍:
房屋;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舍:
舍弃
D句意:
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之:
这
(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
去,往
故选:
B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一般按照修辞+写出的内容+表达了…的格式来作答.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写的桃花源内的景象和整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来思考.
答案:
(1)B
(2)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然”的用法:
①然瓶未见满(可是)
②屋舍俨然(…的样子)
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日:
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考点】DB: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
“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
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解答】
(1)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昔:
以前;句意为:
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②中重点词语有之:
的;句意为:
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答案:
(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点评】词义积累:
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南京
8.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食[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
“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
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
”或曰:
“不然。
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
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
”答曰:
“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
何以验之?
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①中,前之却之②,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
乃钱之影也。
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
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
否乎?
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
鱼之影也。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
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体。
①与地,日为一线 成为
②不得借光 能
③以是以无光也 这
④犹夫水然 好像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3)根据上文完成题目
①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选一幅辅助说明。
我选 甲 图,解说 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②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
【考点】DB: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李鲈学习西洋学问,他说:
“月亮本来是没有光的,是借助太阳光才明亮的.到十五日,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线,月亮照见地球照不见太阳,不能借到太阳的光,所以没有光.”有人说:
“不是这样.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
”回答说:
“你所见的不是月也,是月之的影子,月亮本来就不曾出地面.用什么来验证呢?
心在试着用一文钱放置在器皿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满水而钱看见了,则知所见者不是钱.是钱的影子.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好像是水的样子,其映而升之也是月影.如果一定认为东方的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是这样吗?
不是吗?
又如打鱼的人看见鱼浮在水面,而投叉刺它,要稍微在鱼之下,才能得鱼,那浮于在水面的是鱼的影子.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这都是水中的影子啊.即然这样,那么月亮收到地球的阻挡,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
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线.为:
成为
②句意:
不能借到太阳的光.得:
能
③句意:
所以没有光.是:
这
④句意:
好像是水的样子.犹:
好像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若:
好像
句意:
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参考“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答案:
(1)①成为②能③这④好像
(2)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
(3)①选图甲.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②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镇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共13分)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
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
上日:
“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
”濂稽首⑧谢。
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
“宋先生其来乎?
”盖忘前语也。
久之不至,曰:
“其阻风乎?
”使使视之江口,不至。
日:
“其有疾乎?
”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
已而,入官。
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
“后何为食蔬?
”日:
“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o。
”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日:
“不及罪死。
”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
久之,其孙慎⑩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
后复力救曰:
“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
且濂居家,必不知情。
”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
②宠渥:
皇帝的宠爱与恩泽。
③致仕:
交还官
职,即辞官。
④万寿节:
古代君主的生日。
⑤恩数犹洽:
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
登。
⑦踬:
跌倒。
⑧稽首:
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⑨孝慈:
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⑩冥福:
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
⑩慎:
人名,指宋慎。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3)上感悟,遽起:
(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
(1)宋先生其来乎?
(2分)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3分)
11.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等缺点。
(2分)
12.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2分)
9.
(1)第二年
(2)近侍,侍从,近旁的人(3)立即,匆忙(4)适逢,正赶上(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明年”可根据《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左右”可根据《晏子使楚》中的“左右对曰”;“遽”可根据《刻舟求剑》中的“遽契其舟”;“会”可根据《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
10.
(1)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
(“其”,表揣测语气。
意思对即可)
(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使使”,派使臣;“方”,正。
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完成时,应逐字翻译,注意关键词、句式和语气。
比如第一句,就应注意关键词“其”“乎”;第二句,就应注意关键词“使使”。
11.尊老敬老(或:
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残暴(残忍、嗜杀、健忘等)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从朱元璋还是给辞官回家的宋濂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可知其尊老敬老;从宋濂未来后,他不断询问,关心他是否受大风阻扰,可知其体贴臣子、尊老敬老;从“上感悟,速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可知其知错就改、善于纳谏;从“命即其家斩之”可知朱元璋非常的残暴、残忍。
学生在完成该题时,都免不了一次辨别人性优劣的过程。
12.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完成时,可借鉴《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中对于劝谏方式的概括。
【参考译文】
宋濂学士,洪武年间凭借丈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
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
皇上说:
“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
”宋濂跪拜谢恩。
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说:
“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
”(他)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
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说:
“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
”(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
(皇上)又说:
“他是不是生病了?
”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
不久,(皇上)回宫了。
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边,皇上问:
“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
”皇后答:
“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间之福。
”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说:
‘藩濂罪不及死。
”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
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
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
“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
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
”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扬州
10.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选)
崔铁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
“而翁长铨①,迁我京职,则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