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历史毕业班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历史毕业班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历史毕业班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历史毕业班适应性训练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高中2013届高三历史毕业班适应性训练试题
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黄帝传说B.商朝卜辞C.《三国演义》D.《资治通鉴》
2.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
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3.董仲舒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
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
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4.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家在其著作中写道: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
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
A.晋、唐B.唐、宋C.宋、元D.元、明
5.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分析数据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6.有明朝官员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和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应当加强海禁政策D.海禁加剧了寇患
7.图5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8.史载:
“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
C.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9.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
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B.开启民智C.普及科学D.废除八股
11.在中国近代的一份历史档案中这样写道:
“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
对此推断正确的是
A.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空缺处为“天京”
B.反映甲午战争的史料,空缺处应为“威海”
C.反映辛亥革命的史料,空缺处为“京津”
D.反映国民党溃败的的史料,空缺处为“南京”
12.《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
13.下表为我国1960年、1962年农轻重工业比重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
时间
行业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2年
33.3
30.3
36.4
A.“二五”计划后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大跃进”运动提高农业和轻工业产值
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三大改造”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4.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思想僵化转向灵活务实
C.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5.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
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
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对邓小平当时“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1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民主政体定义为: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为民众获得自由提供了重要保障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17.“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
18.“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
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
”表明法国在革命过程中追求的主要是
A.自由、人权B.共和、博爱C.平等、民主D.法制、科学
19.《德国通史》一书的作者将19世纪最后三十年德国历史的主题命名为“工业化时代”。
如果要给这个主题添加一个副标题的话,最合适的是
A.民族统一的完成B.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
C.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D.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20.下表是有关美国与苏联的一项统计资料,请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哪一种说法最为可能
国家\时间
1950年
1960年
1989年
美国
350
18700
22500
苏联
5
1700
32000
A.美国与苏联核弹头的总数,单位是枚
B.美国与苏联的钢铁产量,单位是百万吨
C.美国与苏联的汽车总数,单位是万辆
D.美国与苏联的石油总产量,单位是万桶
21.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
”这个流派是指
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22.“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
”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印象主义
23.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
三个“重新”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C.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D.和平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24.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36分)美国总统卡特曾说: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五千多年最古老文化的国家之一,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还很年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官僚政治延续期间的悠久,它几乎悠久到同中国传统文化史相始终。
中国官僚政治所包摄范围的广阔,即官僚政治的活动,同中国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等方面,发生了异常密切而协调的关系。
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作用有深入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中。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蝟毛而起。
质而论之,其什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位,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
——严复《辟韩》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借世界潮流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社会进步运动。
……清王朝王冠落地后,中国共和政体仍在传统文化气氛中按帝制的轨迹运行。
这个现象说明中国现代化改革在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层面,比政治经济层面的改革更为艰难。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四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清朝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清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面对面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特征。
(8分)
(2)材料二中严复如何看待中国官僚政治?
1877~1879年留学英国的严复,可以从西方接触到哪些社会发展潮流?
(1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后建设新国家的“障碍”。
先进的中国人为扫除“障碍”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努力?
(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对政治文明的认识。
(6分)
26.(36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
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住。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
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
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刺。
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
……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12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
(4分)
27.(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
对此有人写道:
“……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华文明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
但是,18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
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
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近代史上,中华文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仿效”西方文明。
简要指出“仿效”的具体表现。
(8分)
(4)结合材料二、三,对欧洲先进文明进行简要评价。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10分)
28.(36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
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
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
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
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
曰:
彼皆以中土人谭(注:
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材料四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
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
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6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
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1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4分)
29.(36分)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
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
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
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表4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
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l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
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8分)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厂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
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14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6分)
选修部分
30.(16分)
A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一位官员说: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
列宁则指出:
“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同时他又说:
“1861年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
材料二1904~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惨败,由此导致了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905年革命,对此列宁评论说:
“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1)依据俄国1861年改革的有关内容,分别指出材料一两种认识的基本依据。
(10分)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6分)
A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
……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
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
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6分)
31.(16分)
B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
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
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在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的弊病已受到社会主义的挑战,孙中山将自由经济与公民权力节制配套的观念毋宁有其及时的特色。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6分)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
(10分)
B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切自由的行为,都是由两种原因的结合而产生的:
一种是精神的原因,亦即决定这种行动的意志;另一种是物理的原因,亦即执行这种行动的力量。
……政治体也有同样的动力,我们在这里同样地可以区别力量与意志;后者叫作立法权力,前者叫作行政权力。
没有这两者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
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著《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两人在政治意图上的共同点。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的政治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8分)
32.(16分)
C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
……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6分)
(2)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